水滸傳讀後感700

來源:文萃谷 2.33W

很早就聽説《水滸傳》非常好看,張老師也覺得適宜我們學生課外閲讀,我便央求媽媽買。正好媽媽的一位朋友有,便借給了我。我

水滸傳讀後感700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總算把《水滸傳》的上冊看完了,令我最佩服的就是作者在描寫兩方交戰時的高超技巧。就拿楊志和索超在大名府的

那場比武來説吧。不談兩人的盔甲武器,也不談雙方的打鬥場面,單是兩人的馬,作者就寫得活靈活現。索超的馬“色按庚辛”,彷彿南山白額虎;毛堆貳粉,如同北海玉麒麟;而楊志的馬“駿分火焰”,尾擺朝霞,渾身亂掃胭脂,兩耳對攢紅葉。作者觀察細緻入微,雖然在這裏只用了比喻手法,但在描寫楊志的馬卻用了四種不同的物來比喻馬全身不同的紅色,使人覺得可信、真實,足可見作者技巧的巧妙。

除了看,當然也要思考,我思來想去,就是一個問題不大清楚,那就是何為好漢?一個人的好與壞是由法律、真理來判斷的,那書中所謂的好漢是以什麼為標準的呢?武松,他為兄報仇,殺了嫂嫂與西門慶,那是兄弟情深,也就算了。可他血濺鴛鴦樓,把氣撒到了別人身上,連在張都監家看馬的也被他莫名其妙地殺了。這看馬的老頭與武松無怨無仇,連面都沒見幾回,有什麼理由殺他?就因為他幫張都監看馬?武松見孔亮喝酒吃雞,自己只有熟菜,便打跑他,自己霸佔了,這也能稱好漢?想着想着,倒也想出了幾分道理。以前,人們把“義”看得特別重,史進不就看在朱武和楊春重義氣的分上,放了陳述嗎?如今,做事都得依法律,如果也學他們一樣,反而會害了別人。

因此,時代變了,人的觀念變了,我們只能從欣賞的角度去看這本書,萬萬不可把它當成教科書。

《水滸傳》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説。《水滸傳》有着極其豐富的思想內容,首先它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挖掘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作品中的高俅是一個破落户的浮浪子弟,僅僅因為他踢得一腳好球,深受皇帝賞識,不到半年,高俅便做到了殿帥府太尉的一等高-官,他依仗皇權,迫-害忠良,與蔡京、童貫之流相互勾結狼狽為奸,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小説中的大小官吏,都是他的狐羣狗黨。他們魚肉鄉里,殘害百姓。這些大大小小的統治者,編織了一個黑暗勢力的魔網,籠罩在平民百姓的頭上,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就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上轟轟烈烈的展開的。

其次,《水滸傳》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起義英雄形象,豁達魯莽的魯智深;深沉穩健的林沖;情深義重的`武松;單純狂野的李逵;足智多謀的吳用等。這些人物集正義和公理於一身,疾惡如仇,劫富濟貧,伸張正義,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第三,小説還生動細緻地描寫了農民起義如何由個人的零散的反抗到小規模的聯合鬥爭,直至行成強大的起義隊伍,英雄好漢聚集梁山,在聚義廳前豎起“替天行道”的大旗。

第四,《水滸傳》寫出了起義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宋江上山以後,由於他樂善好施,生性純良,被眾人推舉為首領,本想梁山好漢就此能“替天行道”,行義天下,孰料朝廷一紙招安文書,宋江竟不顧眾英雄的反對,一意孤行,心甘情願地扛起“順天”、“護天”的大旗,接受招安,從而斷送農民起義的前程,釀成了梁山英雄好漢的悲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