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庸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來源:文萃谷 1.22W

中庸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其中的內容卻是否有意思。讀了中庸後,你都感悟到了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中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國學中庸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中庸的讀後感篇一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學經典文獻,它從本體論、主體論、倫理政治論、宇宙論四個向度展開了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經道德本體作為始基,以道德主體作為核心,闡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會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則和行為規範,最終將天人、內外之道歸結為一“誠”。《中庸》接續孔子、曾子思路,繼承並改造三代天道觀,將超越而外在的、神聖的、具有德性並依據德性主宰人事的“天”進一步轉化為超越內在的、作為包括人在內的宇宙萬物之終極本原的道德本體。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帶貶義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間,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諳此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着説庸,庸不是無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鮮有改變,年少輕狂之時,日日思變,整日裏做着相同的工作,重複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惡痛絕,因而時時思變,跳槽等等所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説此行為之好壞,年少輕狂時的不庸在長者眼中是為胡鬧、是為冒險,是為激進。暮年之人常念葉落歸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話雲: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一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認為中是好的,則合用,庸必然也應是好的,平常之為,淡然處之能培養良好心態,庸並非鼓勵不求上進,而是在激進中尋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過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聯繫自己的教師生活,我感覺教師確實應以平和的心態來面對學生的錯誤。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過急,難免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中庸的讀後感篇二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於中,信於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並查閲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

關於“中庸”,程頤説:“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敍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着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書中説“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註解,並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繫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容,結合本節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藴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中庸的讀後感篇三

和諧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度。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過閲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説“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麼自己沒有那麼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我們要平和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端化,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充實自己,是自己變的強大,同時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不要驕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幷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我們要逐步的進行學習的五個層次,最終使自己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衝動是魔鬼,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不要心急,慢慢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永遠跑不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