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鷓鴣詞.柳宗元原文譯文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2.97W

楚越有鳥甘且腴,嘲嘲自名為鷓鴣。徇媒得食不復慮,

放鷓鴣詞.柳宗元原文譯文及賞析

機械潛發罹罝罦。羽毛摧折觸籠籞,煙火煽赫驚庖廚。

鼎前芍藥調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視。齊王不忍觳觫牛,

簡子亦放邯鄲鳩。二子得意猶念此,況我萬里為孤囚。

破籠展翅當遠去,同類相呼莫相顧。

【註釋】:

①楚越:泛指南方。楚,周代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在今湖北、湖南一帶。越,周代諸侯國,在今浙江一帶。腴:(yú)肥。嘲嘲(zhāo 招)鳥鳴聲。

②徇媒:(xùn méi)利用活鳥做誘餌。用作誘捕他鳥的活鳥。罹:遭遇。罝罦(jūfú):捕鳥的網。

③籞(yù):竹子做的籠子。赫(hè 喝):火紅色。

④膳(shàn)夫:掌管王家飲食的人,這裏是指廚師。攘(rǎng):撩起、挽起。

⑤“齊王”句:語出《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觳觫(hú sù),因恐懼而發抖。“簡子”句:語出《列子》,邯鄲之民獻鳩於簡子,簡子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⑥二子:也作“二君”,指齊王和簡子。

【譯文】:

南方有鳥甘又肥,嘲嘲鳴叫是鷓鴣。

利用小鳥將它誘,獵人撒網將它捕。

籠中亂竄羽毛落,大火烹飪驚庖廚。

鍋中加料調五味,廚師挽袖左右覷。

齊王不忍牛發抖,簡子也放邯鄲鳩。

二君尚且不忍心,況我被貶萬里囚。

衝破牢籠展翅去,同類誘叫不回頭。

【賞析】:

本詩作於元和三年(公元808年)。

柳宗元的詩歌中,以物自喻、託物言志者不少。如《南中榮橘柚》、《紅蕉》、《跂烏詞》、《籠鷹詞》、《聞黃鸝》、《放鷓鴣詞》等等。或託言禽鳥,或寄情花樹,來自況身世遭遇,諷刺社會現實,表達雄心壯志。《放鷓鴣詞》是較為典型的一首。蘇東坡曾説柳宗元的詩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於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後》)。本詩正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中唐詩人李益、李涉都曾以“鷓鴣”為題材寫詩。“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相雲合,郎從何處歸。”(李益《鷓鴣詞》)李涉詩云“湘江煙水深,沙岸隔楓林。何處鷓鴣飛,日斜斑竹陰。二女虛垂淚,三閭枉自沉。唯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兩首詩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鷓鴣等形象來烘托氣氛,為表現主題服務。李益的詩表現的是一位愁情女子對遠方情郎的思念;李涉的詩也只是由鷓鴣的啼叫觸動自己羈旅的愁懷。可見“鷓鴣”多用來表達愁苦之情的。柳宗元的《放鷓鴣詞》卻是託鳥言懷,表現自己被流放僻遠之州的不幸遭遇和衝破牢籠,展翅高飛、經世濟國的雄心。

鷓鴣,產於我國南部地區,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其鳴為“鈎輈格磔”,俗以為極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來構思落墨,以鳥自喻而抒發感情的。

全詩以鳥為線索,寫了“有鳥、捕鳥、煮鳥、吃鳥、感鳥”。

詩歌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南方有一種鳥叫鷓鴣,又大又肥。這大又肥的鳥,誰不想把它網住,煮了來美美的吃一頓?獵人利用一隻鳥來逗它誘它,用捕鳥的網將它捉住了,任它怎樣衝撞,除了撞斷了幾根羽毛外,還被拔了毛加了一些香料給煮了,吃了。這正好是詩人自我處境的寫照。永貞革新,柳宗元本一心革新政治,舉利除弊,沒想到保守派得勢,把他連同其他幾個革新派貶到偏遠的地方(“八司馬”事件)。柳宗元遷謫永州後,也曾多方相求,向京兆尹許孟容、淮南節度使李吉甫寫信,陳述苦衷,表示希望朝廷重用,甚至還給勾結宦官鎮壓永貞革新的嚴綬、永貞革新的政敵武元衡、迫害柳宗元岳父楊憑的主謀李夷簡等人投詩獻文,以求提攜,可是“羽毛摧折觸籠籞,煙火煽赫驚庖廚”,最後“鼎前芍藥調五味”,成了別人的盤中餐,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雖然他在《南中榮橘柚》中説“橘柚懷貞質,受命此炎方”,倒不如説是這一隻被人網住,拔了毛,煮了吃的鷓鴣,仕途險惡,命運多劫。緊接詩人發表感慨。“齊王”以下幾句是引用了兩個典故並自己與對比,感歎自己身為遷謫萬里孤囚,怎忍心吃這鷓鴣?真是同病相憐!齊王“以牛易羊”是不忍看到牛因恐懼而發抖的樣子;簡子正旦放鳩,示有恩也,此兩人都在得意之時,尚且有此善心,何況“我”是他鄉囚呢?(柳宗元曾作過《囚山賦》一文,將永州的山看作囚禁自己的`牢牆)應當衝破牢籠,展翅高飛遠去,不管那作誘餌的野雉怎麼叫,千萬不要回頭。表達詩人不甘“竄身楚南極,山水窮險艱”(《構法華寺西亭》)的囚徒生活與“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的經國濟民的雄心大志。

詩人以鳥自喻,託鳥言情。鳥被捕、被煮、被吃,這是殘酷的現實,是詩人遭貶永州的形象反映。可作者的用意並不在此,而是在於詩人不願做別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當屬展翅遠去。只不過詩用平緩的語言來表達而已。就在詩歌平緩的語調背後,藴涵着詩人一顆不平靜的心,一顆憤慨的心,一顆匡世治國、經國濟民的雄心與抱負,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的重要原因,真個是“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歐陽文忠公集》卷二),慢慢地、細細地玩賞吟誦,越發使人覺得此詩韻味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