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的讀後感(通用40篇)

來源:文萃谷 1.4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資治通鑑的讀後感(通用4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通用40篇)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

最近閒來無事,打開書櫃,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鑑》,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説“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

《通鑑》從魏、趙、韓三家分晉開始編年敍述,到五代結束。在司馬光眼中,這是一個周道衰落,綱紀敗壞的年代,三家能夠堂而皇之位列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司馬光藉此欲闡述的是一種正統儒家的正名理論。“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就是這種理論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樣牢固。所以,雖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紂這樣的暴君;雖然姬重耳功大,死後不能隧葬;雖然齊、楚、晉、秦勢強於周,不敢輕易取而代之。

在柏楊先生眼中,這種極端的傳統就是一種反動,,在歷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強權羞辱。而我覺得,今天的中國恰恰需要這樣的一種禮教和名器。混亂的價值取向,拜金的社會潮流,貧瘠的文化涵養,道德底線崩潰,導致國人在人生觀中太需要一種共同的正統的思想來領導,並且給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佔據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報高。不要怪國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則民手足無措”。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

在我的書櫃中,有一本厚2釐米,包着黑硬殼的書,名叫《資治通鑑故事》,這本書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歷經19年的時間,與眾人一起將這本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書整理出來的。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以政治和軍事為主,還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料,總共貫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書中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又一個做人的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如“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是説不能自以為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遺子黃金滿簏,不如教子一經。”意思説給後人積累再多的金子、銀子,還不如好好教孩子學習。這是一本貨真價實的文學名著,它不僅讓我學會了許多政治兵法,還使我瞭解了不少課本上學不到的戰略側謀。這是我第一次讀我國的年體通史,就已經學到了不少課外知識,我一定會多讀這種歷史故事,來更多的瞭解我國五千年來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

文學是比鳥飛的還遠的夢想,是比花開的還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我們一起讀文學名著,博覽羣書,使我們陶冶情操,讓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充滿着陽光讓雨露滋潤我們的心靈。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4

自從第一次讀這本書,就好像讓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

這本書叫《資治通鑑》。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著作的,是一個史學鉅著。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資治通鑑”這個名字是宋神宗賜名的。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光是知道這本書的簡介,就讓我等不及了。

仔細看完這本書,裏面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尤其是裏面的商鞅。這個人呢可不簡單,因為才華橫溢,就被秦孝公看中,為國家獻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使秦國富強,讓百姓安康。裏面的荊軻也是一模一樣。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顧危險,為了兑現他對太子丹的承諾,十分有信用。可是最後卻沒有抓住機會,落到了秦王的手裏。華佗也是同樣,他醫術高超,為百姓造福,深受愛戴。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邊,再也不能為百姓服務了,後來雪上加霜,又被關進了監獄,可依然沒有忘記百姓,但被曹操殘忍殺害…………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個性分明的人物,正是見證了華夏一步一步的足跡,公元前403年一直到公元前959年。多少感人,氣憤的事蹟在這裏發生,正是這些人們,為華夏填上了一點光彩。

慢慢合上書,書中的情節還在我腦中湧動……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5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史書----《治資通鑑》。之所以説它令我受益匪淺,是因為它給我補充了不少“營養”。本書的記載是從春秋戰國開始,直到唐朝的結束。這些知識,填補了不少我對歷史知識的空缺,增長了不少課外知識。此外,這些歷史知識也使我懂得了不少生活或學習的方法。

每一次朝代的變遷,説明了前朝的腐敗、無能。而新一代的皇帝,總是會總結前朝腐敗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優點,從中吸取教訓,加以改革,取長補短。其實,生活也一樣,當看到別人的缺點時,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此缺點?看到別人的優點時,要及時吸取並加以運用,從而彌補自己的過失。皇帝的身邊總有一些大臣和謀士,他們為皇帝出謀劃策,明智的皇帝會聽眾謀士的建議,而自以為是的皇帝往往聽不進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結果往往會導致忘國。其實,忠言雖然逆耳,可它利於行,能夠聽從別人的勸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前朝已經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一意孤行,後果不堪設想。

《資治通鑑》不但給我補充了知識,還給我帶來了生活經驗,真可謂“一箭雙鵰”啊!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6

趙武靈王佔領了中山之地、房子(不是現在的“房子”)、代、無窮(不是現在的“無窮”),往西到了黃河,登上黃華山。胡服騎射。又佔領了寧葭、胡地、榆中,林胡王獻馬。然後讓樓緩到秦國,仇液到韓國,王賁到楚國,富丁到魏國,趙爵到齊國。於是楚王與齊、韓合縱。由此可見,趙武靈王派人到其它國家去是要告訴那些國家自己很強大,讓那些國家害怕,不敢來打趙國。

但是,趙武靈王用錯了方法——楚王與齊、韓合縱就是為了抵抗趙國,誰都知道三個國家聯合起來趙國可能打不過。

如果我是趙武靈王,我也會告訴其它國家我的狀況,但我告訴那些國家的事情和現實相反。就是説,告訴別的國家:我很弱!這樣以來,別的國家就會來打我,而我事實上很強大,我便可以在這時佔領更多的土地,那些國家還不能説我有錯:誰叫你來打我?這樣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好處。

這就像《孫子兵法》計篇中所説:“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的大意。

永遠不要告訴敵人自己真實的狀況。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7

我最喜歡《資治通鑑》這本書,裏面內容豐富,記載了許多歷史人物的故事,讚揚了許多風流人物,讀了這本事,讓我受益匪淺。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不少人的幫助下完成了這部歷史鉅著,歷時19年。宋神宗認為這部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便命名為《資治通鑑》,這就是《資治通鑑》書名的由來。全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生動記載了1360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化,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

其中《將相和》令我深有感觸,講了藺相如安全把玉壁送還給趙國,趙王很器重他,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要找機會給相如一點顏色看看,相如出門辦事,總躲着廉頗,人們問藺相如:“你為什麼怕一個老頭子?”。相如説:“秦王比廉頗厲害,我還怕他,我是為了國家利益為重,秦王之所以不打趙國,是因為文將有我,武將有廉頗。”這句話傳到廉頗那裏,廉頗很感動,揹着荊條到相如那裏請罪。這則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要先為國家利益,後為私人用情。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8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資治通鑑故事》,這本書講的是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故事。這本書是由許多小故事組成的,有:三家分晉、陳勝起義、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

這裏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這個故事講的是武則天是如何從一個平常的宮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間有很多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成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餘年裏,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有:邊防得以鞏固,生產得以發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壞的有:濫殺無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後人對她的評價是功過參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移居長生殿療養,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因病駕崩。

這本書的其它故事同樣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讀。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9

近周來,我閲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後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後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瞭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着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0

這一個月裏,我讀了這本由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它讓我知道了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讓我樹立了新的人生目標。

這本書主要是司馬光寫給皇帝,想幫助皇帝治理天下。其中,對我教育最深的一篇文章是《霸王別姬》。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項羽在與團結一心的劉邦爭奪天下時,因為項羽自大並且目光短淺,被劉邦圍在垓下,最後和夫人虞姬一同自殺了。

讀了這篇《霸王別姬》讓我明白了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自大。不要因為別人弱小自己強大就瞧不起別人,以為別人打不過自己,便自大。我們也不能目光短淺,不能學習項羽。當時項羽為什麼要自殺呢?因為他目光短淺。劉邦以前也比項羽弱小,為什麼劉邦沒有自殺呢?因為劉邦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打過項羽,並且劉邦抓住了項羽一個致命的弱點---自大。我們一定要吸取項羽的教訓不能自大,不能目光短淺。

朋友們,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已經動心了呢?如果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一起來讀《資治通鑑》吧!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1

提起《資治通鑑》,你們知道它是什麼嗎?告訴你吧,它是一本歷史故事書,由於我熱愛歷史,媽媽就在我過生日時送了我這本書。

它的封面有四個深紅色的大字——《資治通鑑》。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幾個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製品了。書後還有大約五百字的簡介,方便人們來了解它。

有人説:“外表美無用,需有實際效果才行。”我給大家説一説它的作用和主要內容吧!它主要講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晉》、《三顧茅廬》和《孔融讓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發生的事情都被它講了出來。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開《資治通鑑》,答案就會立刻呈現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媽媽問我三國時期的“小霸王”是誰。我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找到,最後還是在我的“寶貝”——《資治通鑑》中找到了。從此我更愛《資治通鑑》這本書了。

《資治通鑑》真是我的好寶貝!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2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十九年的時間編寫而成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前後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時間,這本書就是把這一歷史階段的歷史故事用白話文寫出來,使它更加通俗易懂。書中選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或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故事,比如荊軻刺秦王、蘇武牧羊、赤壁之戰、玄武門之變等等。

我很喜歡《暮夜卻金》這一篇,它講述了一個叫楊震的人拒絕別人私下的賄賂,堅持自己的品格和修養的故事。我很喜歡楊震在故事中説的那幾句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們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應該學會不違背道德理念,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

我真心的向大家推薦這本《資治通鑑故事》,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從中學到很多做人的知識和道理。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3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編年體通史,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司馬光主編。歷時 9年。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將這本書名為《資治通鑑》。這裏面有許多故事都很吸引人,如:《毛逐自薦》、《荊軻刺秦》、《指鹿為馬》......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是《毛逐自薦》這個故事裏的毛逐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可是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逐的門客勇敢地推薦自己。結果,他憑着自己的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最終解了圍。毛逐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為了上賓。

讀完這本書,不但使我知道了許許多多古代的英雄人物,也讓我受益匪淺。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4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資治通鑑》變成了我的閲讀對象,它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鉅著,由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撰,其中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軍事等重要史實,總結歷朝歷代衰敗的經驗教訓,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然而對歷史瞭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論某一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為不瞭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於歷史的瞭解很廣,現在正在讀眾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為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後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説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和皇帝的昏庸説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瞭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5

哈!本人的書多不勝數!其中最經典的是《資治通鑑》啦!它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等人根據大量鳴料編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以時間為序記錄史事,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2年的歷史。

我最喜愛的一段歷史叫“蕭何月下追韓信”,講的是蕭何認為韓信是做大將軍的人才,將來對國家很有幫助,於是韓信逃跑時,蕭來不及向漢王劉邦報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漢王報告説:“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後來蕭何回來了,劉邦問蕭何為什麼要逃跑,蕭何説他去追韓信。劉邦又問,蕭何為什麼要追韓信,逃跑的將軍有十幾個人,為什麼你偏偏去追韓信?蕭何説:”那些將軍很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可以説是國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項羽奪天下,除了韓信,沒有人可以一起計謀大事的,現在只看大王怎麼決定了!”漢王想要向東方發展,所以,當即立韓信為大將。

嗯,從這件事看出,良將需要有伯樂,蕭何有很強的發現能力,能及時發現韓信帶兵打仗的能力,同時,劉邦及時地採納了蕭何的建議,所以劉邦才能成就帝業,成為皇帝,否則歷史就要重寫啦!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6

品讀史學經典,汲取無窮智慧,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題記

歷史無時不刻不展現在我們面前,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如一面鏡子,讓我們瞭解萬年間這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以史為鑑,可知興衰。借古以鑑今,歷史是不能被人們遺忘的。

《資治通鑑》所取的形式為編年體,按照年、時、月、日的順序記載史事,即以時間為中心,敍述有關史實的發生和發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述來事。穩重有言有行,還有分析和評價.

其本身的編寫,也具有很多優點。首先是它取材廣,所記述的歷史故事中人口超過千萬,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其次它編寫精,組織精密,語言簡練,文字優美,是中國史學上少有的驚世之作,與《史記》並稱為“史學雙壁”,更是有着“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千古之所未有”的美譽,受歷代統治者與文人的青睞,被視之為必讀之書。

讀了《資治通鑑》,讓我意識到了歷史的重要性,對中華五千年漫漫歷史長河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希望大家多瞭解一下中國的歷史,以史明鑑。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7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説,《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後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裏。可是孟子又學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着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關係,就像《三字經》説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後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吧、遊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鑑》這本書裏的故事很好看,並能讓我們增長曆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8

我最喜歡《資治通鑑》這本書,裏面內容豐富,記載了許多歷史人物的故事,讚揚了許多風流人物,讀了這本事,讓我受益匪淺。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不少人的幫助下完成了這部歷史鉅著,歷時19年。宋神宗認為這部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便命名為《資治通鑑》,這就是《資治通鑑》書名的由來。全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生動記載了1360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化,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

其中《將相和》令我深有感觸,講了藺相如安全把玉壁送還給趙國,趙王很器重他,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要找機會給相如一點顏色看看,相如出門辦事,總躲着廉頗,人們問藺相如:“你為什麼怕一個老頭子?”。相如説:“秦王比廉頗厲害,我還怕他,我是為了國家利益為重,秦王之所以不打趙國,是因為文將有我,武將有廉頗。”這句話傳到廉頗那裏,廉頗很感動,揹着荊條到相如那裏請罪。這則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要先為國家利益,後為私人用情。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19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資治通鑑》,這是一本著名的歷史書。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個故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裏的的商鞅是一個著名的改革家。那個故事講的是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孫鞅。他從小聰明好學,喜歡研究刑名之學。他受不了魏國對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國,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當上了左庶長,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為了讓百姓相信他遵守諾言,他在京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承諾誰要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誰就能獲得10兩黃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賞金到50兩。於是,有一個壯漢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獎賞了50兩黃金給他。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大家對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要遵守諾言,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也讓我想起了《論語》中的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0

最近,我看了一本讓我受益無窮的書,書名叫《資治通鑑》。

這本書一共有八十篇。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赤壁之戰》。這個故事講的是:曹操的士兵不習慣坐船,於是他們把戰船首尾相連,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的部將黃蓋説:“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可以用火攻。”於是,便選取蒙衝戰船十艘,裝上枯柴,在裏面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謊稱打算投降。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黃蓋便在十艘船上同時點上熊熊大火,當時東南風正急,剎那間,船像箭一樣向前飛馳,把曹軍的戰船全部燒燬。燒死、淹死、嗆死的曹軍不可計數,曹軍的實力大大下降。

看完這本書,我發現古人非常了不起,他們有很多絕妙的計策。比如:以逸待勞,空城計等等。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黃蓋就非常聰明,他看到曹軍首尾相連的戰船,就想到了火攻的辦法。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道,但又想到他對關羽有恩,便放了他一馬,否則曹操必定粉身碎骨。那樣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發生的許多故事了。我們一定要像他們一樣遇事保持冷靜,善於認真思考,想出辦法解決。還要學習將士們那視死如歸、奮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資治通鑑》這本書讓我回味無窮。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1

相信每個選《資治通鑑》這門課的初衷是對於歷史有強烈的好奇心!歷史的魅力不單單是因為它悠久,而主要在於它的智、理。《資治通鑑》,一本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書,司馬光花了十年的時間編寫成功。宋神宗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我們並不能從區區的幾堂課或是幾段視頻出看出它的真諦。我們從中需要學習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行為過激的伍子胥鞭屍泄憤,一夜愁白頭,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韓信,非常有名的戰術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胯下之辱”韓信一生英勇善戰,善於帶兵,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以應鉅鹿之戰,可見其勇猛決心,終一戰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這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太過自負,優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歎連連。

總之歷史中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去深思,不單單只是看!應該學以致用,結合歷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將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領導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2

《資治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準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裏的故事多得數不清,每一個都精彩至極,但我最喜歡的是《陶侃愛惜光陰》。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時如金,勤奮不懈的,東晉名將陶侃就是一位這樣的人物。他曾對人説:“大禹那樣的聖人,猶自珍惜寸陰,我們這樣的常人,更應珍惜每一分光陰,絕不可以整日閒遊爛醉,活着無益於當世,死了不能傳名於後代,那樣做完全是自暴自棄。”陶侃字土行,父親本是吳國的楊武將軍,死得很早,吳國敗亡之後,陶侃由鄱陽移居到廬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貧苦。可陶侃愛惜光陰、發奮自強。正因為這樣,陶侃受到了當時的名士範逵的抬舉,做了江夏太守,後來因為抓住了亂賊王敦,平定廣州叛亂有功,被封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荊、雍、益、梁州刺吏和徵西大將軍等職位。

陶侃職位高了,但他並不像當時大多數的官僚一樣貪圖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於職守,孜孜不倦。

《資治通鑑》這本書使我愛不釋手,陶侃從一個出身寒門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軍四十一年,建立了當時及後人所景仰的功勛,多麼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學習陶侃那愛惜光陰的品格和努力學習的精神。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3

在這個暑假裏,我讀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在書中,我認識了昏庸暴虐的秦始皇;機智聰慧的孔伋;巧言擊破六國合縱的張儀;賢德明智的齊威王;熱愛祖國能言善辯的藺相如;勇敢無畏的荊軻;足智多謀的韓信;猛悍剛強的項羽。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以人才為寶的齊威王。

齊威王剛剛即位的時候,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各國紛紛入侵齊國,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後來他翻然悔悟,下定決心“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當時,周王室勢力十分衰弱,各諸侯大臣都不來朝拜。但齊王仍然堅持朝拜周王,這一舉動深深感染了百姓,誇讚齊王賢德。 齊王十分注重人才的識別和利用。一次,齊王詢問大臣地方官政績如何,大臣們都稱讚阿城大夫,指責即墨大夫。後來,齊王派人去兩地巡查,發現事實與大臣所説相反,説明阿城大夫賄賂大臣,不好好治理阿城,齊王十分氣憤,殺死了阿城大夫和稱讚他的大臣們。而即墨大夫認真治理即墨,不賄賂大臣,受到了齊王的嘉獎。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齊王不受矇蔽,以人才為寶,經過一系列整頓和改革,齊國逐漸強大,開始稱雄於諸侯。到齊威王末年,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齊威王也因善於納諫用賢、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

我十分佩服齊王,他是一個心繫百姓,積極培養人才,不徇私枉法,賞罰分明,理智果斷,顧大局,識大體賢德的好君王。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4

《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豫讓,因主公智伯被趙襄子等人殺害,心裏氣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為他報仇,為他而死,我只有盡忠盡義,才有臉對他。

這是他發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第一次刺殺行動中,他被發現了,但趙襄子因為看豫讓是個仁義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動中,他又被發現了,在臨死前,他要求刺趙襄子衣服幾下,完成心願後,豫讓便拔劍自殺。

豫讓的這一舉動多麼令我震驚,他為了義氣,可以犧牲自己,為義這一字添加了光彩,為朋友報仇而放棄生命,重義輕死。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要為朋友盡忠、盡義、盡能,豫讓的義氣讓我感慨萬千。

在現在,人們為了金錢和利益,可以放棄一切,重利輕義。“義”這個字早已消失在許多人的字典裏。

那這樣看來,豫讓的精神,和為義、為忠、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嗎?

雖然,我們現在不需要那樣,做出為朋友之情、之義、之忠犧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時,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處時,我們要真心相待,不欺騙;在朋友有困難時,我們要義無反顧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難同當;在我們有快樂,記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雖然不可説是為大義,但也是小義,也是一種義,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時刻義字當頭,多做義事,又何不為君子之行呢?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5

今天我看了《資治通鑑》的楚霸王自刎烏江。它講的是劉邦追擊項羽來到固嶺,商定與韓信、彭越匯合,可到日期了,韓信和彭越還沒來,劉邦很着急,最後將韓信和彭越封王以後,兩人立即支援,幾面合攻項羽,項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烏江邊了,卻遲遲不渡河,手拿短兵器與劉邦作戰,砍了幾百人,自刎而死,劉項兩家的爭奪也就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了。

可劉邦為什麼會勝利呢?以前是項強劉弱,劉邦為什麼會扭轉戰局呢?我覺得是因為他會聽從別人的意見,善於招募人才,比如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還捨得拿錢,當時賞張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項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婦人之道,他看見士兵受傷甚至會流眼淚,可將領有功他又遲遲不肯封賞,所以人們才會默默離開他,劉邦聽取張良的意見,給韓信封為大將軍,項羽卻只是對待他像對待一個小兵一樣,從不聽他的意見。

劉邦年齡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足足比項羽大了二十四歲,他還有長者的風範、沒有殺秦王子嬰。

但是劉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愛破口大罵,蕭何去追韓信時他回來就對蕭何破口大罵:“那麼多好將領你不去追,便去追一個韓信……”直到蕭何解釋後他才止住。

總之,劉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優點是大於缺點的,應該留名千史。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6

“流水無弦萬古琴,《通鑑》無聲天下音”,讓我們去閲讀《資治通鑑》,瞭解其中的一個個歷史故事吧!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與《史記》並稱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歷史。在這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裏,發生了多少曲折動人的故事啊!比如:“戰國爭雄”、“楚漢相爭”、“三國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等,便是這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掛書的李密、以死盡忠的豫讓、賢能勇猛的荊軻、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開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所編著的《資治通鑑》,之所以命名《資治通鑑》是因為它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只要我們認真閲讀它,便可以從中體會到烽煙四起的朝代戰爭,無數百姓處於流離失所、水深火熱的痛苦。我曾記得有這樣一段故事:李密小時候經常牧牛,可他卻每每帶上幾本書,把書掛在牛角上,這樣便可以邊看邊牧牛了,後被瓦崗軍推選為“魏公”。為什麼他們在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自學成才呢?而我們現在的條件比他們優越幾千倍,有什麼理由不更勤奮學習呢?

《資治通鑑》不僅為我們生動演繹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再現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還給了我們後人警醒。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7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紀傳體史。初成《通志》8卷,起戰國至秦二世,表進於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鑑》,並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鑑》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修者有劉恕、劉攽、範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説,無所不覽,對《通鑑》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於漢史、範祖禹於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於光。

《通鑑》徵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書中敍事,往往一事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蹟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捨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鑑》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8

週末,老爸買了《資治通鑑故事》這本書送給我,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古代有名的《資治通鑑》改編而成。

《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故事裏的主人公司馬光,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編成這本書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十二的史事,主要內容是政治和軍事,還有經濟、文化方面。它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又生動地告訴人們: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道德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在這本書中主要提出了道德。比如吳起是戰國初期的有名將領之一,他為了得到魯國國君的信任心一橫把自己的妻子給殺了,雖然得到了重用但卻因為人品太差被魯國國君給懷疑。最後,他又去了幾個國家。雖然他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強大,但卻變成了臭蒼蠅,處處被人討厭,處處被人排擠。一輩子被人陷害,但卻沒有人同情,反而遭天下人唾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人品太差了。司馬光説過: 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中國傳統價值觀是要求一個人德才兼備,而德放在前面可見品德和道德的重要性。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29

讀史明理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古籍中《資治通鑑》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馬光完成這一力作後多少代儲君被要求必讀《資治通鑑》。直到今天,這本書還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會我們信義,智慧,勇敢,執着等道理。

在這裏,我就挑我感觸最深的一篇説説。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將。是大漢王朝的驃騎將軍,立有赫赫戰功,擅長殺敵更是一馬當先。但是他卻不是一個能體會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專門為他準備的後備物資就有幾大車,往往打完戰了物資還有餘。但是,普通士兵卻可能飢寒交迫。反觀同時期的李廣將軍,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戰功,匈奴更是對他畏懼有加。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李廣對下屬的愛護和體諒。就是這種真正融入羣眾的上級才獲得了真正的擁戴和信服。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李廣一直無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裏,李廣更像一位偉大的將軍。而霍去病則自能成之有勇有謀,得天獨厚。李廣的仁義,李光的謀略,李廣的膽識,李廣的能力造就了這位流芳百世的將軍。我們如果將來成為一名領導,不僅僅要有能力,還要懂得與下屬之間相處的藝術。合作,協助,共贏,相互體諒都是我們有學習的。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典型,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讀,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0

歷合縱連橫、商鞅變法,及此卷,秦已是強秦,山東諸國,莫不懼之。然,此卷之主角,卻非強秦。乃趙、燕、齊爾。

一、主父之死

趙武靈王,傳國於幼子,自稱主父。長子安陽君不服其弟。主父憐之,欲一分趙國為二,計未決而輟。後,主父與王遊獵,安陽君矯詔作亂,欲弒君自立,敗,逃之主父,主父納之。二人俱死。嗚呼,廢長立幼,破滅之道也,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二、將相和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已是婦孺皆知,故不贅述。

三、燕齊大戰

昔,燕王亂國,齊乘其危,破其國。燕昭王發奮圖強,禮賢下士,得大將樂毅。時,齊王北破燕國,西侵三晉,南擊宋楚,劍指二週,幾於稱帝,洋洋得志。樂毅遂西聯強秦,南合三晉,帥五國之兵,擊齊。所謂驕兵必敗者,是也。齊大敗,樂毅破城七十餘,內收民心,外安諸強。齊僅餘二城,幾於亡國。然,當此之時,天不助燕,燕昭王薨,燕惠王立。惠王與樂毅不和,而田單又離間之,惠王遂罷樂毅。田單乃將齊軍,以火牛陣,大破燕軍,克復失地。

古往今來,凡有功者,皆以為出乎己力,驕而洋洋得之,及至破滅,猶不知所以然。古語有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貪天之功以為己力者,未有不敗也。齊王燕王,莫不如此。今近四十年間,暴富者不勝數,得守財至今者寥寥,何也?不知財之何以來者,亦不知財將何以去。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1

公元前317年,齊王國國務官跟蘇秦爭寵奪權,派刺客刺死了蘇秦。

這個時候魏國的宰相是張儀。當年是蘇秦支撐張儀給秦國出的連橫方案,對抗蘇秦的合縱方案。現在蘇秦死了。

張儀給魏王魏嗣建議:“魏國國土不超過1000裏,軍隊三十萬人,地勢平坦,沒有高山大河的險要關口,這樣處處都需要軍隊防備,力量就分散了。邊防軍隊主要駐紮在楚、韓、齊、趙四國的國界線。這樣真正能保衞地方的軍隊也就是十萬人。各國曾經締結合縱同盟,組織抗秦發誓結成兄弟之邦,看起來很隆重。但其實不然,同一父母的親兄弟,為了爭奪財產,還互相砍殺。國際之間,還用蘇秦的方式,結局肯定失敗。您如果不肯臣服秦國,秦國肯定會行動,一旦發動大軍攻擊,在南邊,北邊同時派兵,這樣趙國不能南下幫您,魏國不能北上聯絡,如何“合縱”呢?國家就會陷入困境。我這樣的建議不是為我個人利益,請大王三思。所以我請辭職。”

魏國王就這樣被張儀説服了。宣佈退出南北合縱同盟。並且請張儀擔任中間人,去秦國和解。

張儀辭去魏國宰相職務,到了秦國,再次擔任秦國的宰相。

(當年張儀答應感謝蘇秦的資助支持,所以承諾在蘇秦在世期間一定支持蘇秦的合縱理想。但蘇秦現在死了,張儀就加速幫助秦完成連橫的推銷,並且加快秦國統一中國的進度。其實統一中國才是人民的和平。戰國時代這樣互相攻伐,雖然鬥爭精彩,但每次戰爭都是死人民。無論哪方勝利,兩邊都是傷亡很大。戰爭的代價都是人民承擔了,但收益都是國君的。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現代民主時代了,國家輕易不會發動戰爭。當然,只有真正人民做主的國家,才不會主動攻擊他國,主要是保衞自己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2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後,將戰國和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讚賞,命他繼續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範祖禹和劉攽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穩定,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可以任意參考。

《資治通鑑》中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樣慢慢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

在割據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始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後來轉變態度,對藩鎮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復興,實施革新。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為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措施才能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3

暑假,我讀了《資治通鑑》(譯本)。《資治通鑑》原著有304萬個字,我覺得司馬光這個人真了不起,他能寫出如此規模宏大的歷史作品。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北宋時期,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故事都講遍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資治通鑑》這本書名字的由來。宋神宗讀了這本書,認為此書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戒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毛遂自薦".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敗。於是,趙王與平原君商議退敵的計策,平原君説:"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要跟他們結成同盟,他們就會派兵來解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去説服楚王,可是在眾多的説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後挑來挑去還差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要求一同與平原君前往楚國,許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終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國。第二天他們到了楚國,很多説客説了一上午都沒有説服楚王。毛遂走進宮殿對楚王説:"楚國有五千裏土地,上百萬裝備精良的士兵,這些都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抵擋。秦國打敗了楚國很多次,此時我們趙國和楚國若結成同盟,一鼓作氣肯定能打敗秦國。"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結成同盟並打敗了秦國。事後,毛遂被封成上賓。

《資治通鑑》這本書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通過對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描述警示後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4

《資治通鑑》今年斷斷續續看了大半年,現在看到了東漢桓帝時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術語、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歷史的特性讓人難以忍受。歷史中充滿了殺戮、背叛和陰謀,讓人時時感到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沒有“大江東去”和“滾滾長江東逝水”之感,這是人的歷史,是我們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處王侯之位,還是那麼貪心,為一己私慾,讓多少人死於非命。有的人為求官爵富貴,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當權者想搞一個人,不管這個人犯沒犯錯,總是會有其他人當槍手來解決這些問題。

我常常會想我處在當時的環境會怎麼樣,我羨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漢高祖、漢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們的位置上我能怎麼樣。歷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這個人不行,而另外一個人就能幹成。

歷史上也充滿着人性的光輝,有些人明知是死也會堅持正直,恪於值守,讓人心嚮往之。按現在的觀點來看社會是不斷進步,但是古人的觀點並非如此,因為社會的道德不會隨着科技的進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會生產力很長時間內停滯不前,特別是我們中國很早就在各種技術上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會的進步。而是有時候由和平轉向了戰爭,由人民安居樂業轉向了民不聊生,這是什麼原因,是單純的馬爾薩斯陷井嗎?還是也有執政者的錯誤,某些陰謀家的預謀,人性的陰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會的大環境終究會影響每一個人,我輩當自強,不能讓某些人的私利而使歷史再次走入陰暗的泥潭。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5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鉅著,清代學者王嗚成讀了《資治通鑑》後,認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此書的白話版,受益匪淺。《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它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後人,所以這本書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

《資治通鑑》有不少生動而富有內涵的故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是“齊威王談寶”的故事,魏惠王對齊威王説:“我國有12枚長寬各為一寸的寶珠,一顆便可照亮前後12輛馬車。”齊威王聽後笑着説:“我國雖然沒有什麼寶貝,但是卻有四個人,一個大臣叫擅子,他將南疆邊城鎮守得無人敢進;一個大臣叫田玢,他鎮守着西部邊境,有他在,誰也不敢犯;另一個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有一個,叫種首,他把盜賊抓得乾乾淨淨,他們難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嗎?”魏惠王聽後覺得十分慚愧。

魏惠王貪愛稀世珍寶,而齊威王覺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寶。一個以“12枚長寬各為一寸的寶珠”為寶,一個以“國家的四位重臣”為珍。明眼人一看即知兩位君主之高下。是的,有了人才的國家,才會繁榮富強,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重視人才的故事歷來數不勝數,古時有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統軍;管渡之戰許攸投曹,曹操不顧不整衣冠急迫出門相迎。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對於人才的重視與爭奪就更加不用説了,香港地區有“優才計劃”,讓有特長的人儘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術移民,有一技之長的人可優先入籍,而快速發展的祖國更迫切需要人才。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齊威王一樣,把人才視如珍寶,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匯聚人才,才能造就越發強大的中國。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6

從小我就和書交了朋友,讀了很多好書。有讓我捧腹大笑的漫畫書;有讓我浮想聯翩的魔幻小説;有使我身臨其境的科幻書籍……但我最愛的,還是這本史書——《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主要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到宋朝建立之前的滄桑歷史,其中的改朝換代、風雲變化令我感慨萬千。

書中記載的人物很多,我敬佩的人物也很多。例如忠武侯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協助劉備締造了蜀國;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文韜武略,使當時的封建王朝達到鼎盛;女皇武則天聰慧敏利、膽識超人,可謂是“巾幗不讓鬚眉”;謀臣張良風華絕代、魁梧奇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讀史使人明智,令我敬佩的人數不勝數,更重要的是,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點,用來充實自身,取長補短,將來,才能像這些名人一樣,大有所為!

雖説歷代都有令人欽佩之人,但臭名昭著的人也不計其數。

秦始皇雖然有統一六國的蓋世功勛,但他的兇狠殘暴也是婦孺皆知的。他焚書坑儒,建造富麗堂皇的阿房宮、雄偉壯觀的長城、縱橫交錯的秦始皇陵……這樣做既勞命傷財,又顯示出了他的荒淫無度。隋煬帝楊廣虛偽暴虐,讓原本的繁榮盛世變得民不聊生,讓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有請君入甕的來俊臣,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他們遺臭萬年,被世人所唾罵。我應該牢記前車之鑑,《資治通鑑》的本意也是如此。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資治通鑑》不愧是中華史書中的一大瑰寶!它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更讓我謹記前人之事。我決心奮發向上,勤奮刻苦,以超人的努力去學習,去進步,去報效祖國!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7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到達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資料,還是有必須的現實依據的。“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於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説嗎?

“以史為鑑”並不因史書資料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説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鑑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於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鑑》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説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資料,但這並無損於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樣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我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於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後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於他的牙齒究竟是怎樣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裏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述,並無損於“史鑑”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8

本書的作者是司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他寫的《資治通鑑》是一本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周朝到北宋初期“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發展。

媽媽給我買了這套書,剛開始還鬧了個笑話。看到我的書架上多了一套《資治通鑑》,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目錄嚐嚐鮮。“呀,不好,媽媽,你買的書不全啊,是不是發貨不全啊,怎麼到了唐朝就結束了,怎麼沒有宋朝和清朝啊?”我問到。媽媽笑了笑説:“壞了,小松啊,你趕快打開以前媽媽買的《史記》看看,是不是隻到漢朝就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啊?”。我想了想説:“媽媽,我知道了,司馬遷是漢朝的,他寫的《史記》當然只能寫到漢朝了,那我趕快了解一下《資治通鑑》的作者吧。”

毛主席他閲讀了17遍《資治通鑑》,稱這本書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本書有四卷,我花了兩個星期全部都讀完了。裏面的故事很精彩,每個人物都很真實。通過閲讀歷史,我總結了朝代更迭的幾個原因,一是百姓苛捐雜税太重,民不聊生,農民就起義了,比如秦朝就是這個原因,後來農民起義雖然被鎮壓了,但是秦朝的根基被動搖了,後來劉邦和項羽大軍徹底消滅了秦國。二是由於國家的貧弱帶來的外族入侵,比如蒙古大軍掃平了歐洲大多數地區,同時也消滅了南宋。我還發現,在兩個大的朝代之間都會有一些短暫的戰亂和小王朝,比如王莽的新朝,只有15年,比如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這些都是歷史發展的規律。通過讀史,我瞭解了很多歷史典故,認識了更多的字和成語,閲讀能力也提高了。

唐太宗説:“人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古為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能夠知得失、水因此載舟,亦因此覆舟。”讀歷史的好處很多,我喜歡讀歷史。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39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於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説嗎?

以史為鑑並不因史書內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説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鑑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於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鑑》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説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容,但這並無損於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於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後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於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裏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寫,並無損於史鑑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 篇40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後,將戰國跟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誇獎,命他連續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範祖禹跟劉?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牢固,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能夠任意參考。

《資治通鑑》中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麼緩緩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抖擻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

在割據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端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後來轉變態度,對藩鎮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振興,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堪稱孝矣。”為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光的觀察,之後辦法才華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暑假裏,媽媽給我買了一些我喜歡的好書來讀,《資治通鑑故事》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古代有名的《資治通鑑》改編而成。

《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故事裏的主人公司馬光,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編成這本書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內容是政治和軍事,還有經濟、文化方面。它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又生動地告訴人們: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資治通鑑故事》裏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司馬光通過敏鋭的觀察,形象地記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毛遂自薦、鴻門宴、七步詩等。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裏的毛遂了。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勇敢地推選自己,並憑着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為了上賓。毛遂勇於展現自己,充滿自信心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自己這一點還比較欠缺,所以我應該向他學習。

讀好書不僅能夠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而且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以後我還要多讀好書,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懂事理的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