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讀後感(精選21篇)

來源:文萃谷 1.1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資治通鑑》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資治通鑑》讀後感(精選21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

《資治通鑑》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規模空前,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其所記載的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涵蓋了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這是多麼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彷彿自己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瞭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代人民看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在書中還有許多戰爭歷史人物的記載,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是未能實現統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着後人。我還喜歡李時珍,因為他的《本草綱目》為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都是在教科書中看不到的知識,我們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養尊處優,盡享其成。想想古代人民,再想想我們,我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爸爸説:“歷史是開啟人類智慧之門的鑰匙”,文中先輩們堅強品質的事蹟始終激勵着我奮發圖強。

《資治通鑑》是古代人民堅強不屈的形象濃縮,更是我成長過程中的指航燈……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2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與《史記》並稱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歷史。在這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裏,發生了多少曲折動人的故事啊!比如:“戰國爭雄”、“楚漢相爭”、“三國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等,便是這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掛書的李密、以死盡忠的豫讓、賢能勇猛的荊軻、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開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所編著的《資治通鑑》,之所以命名《資治通鑑》是因為它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只要我們認真閲讀它,便可以從中體會到烽煙四起的朝代戰爭,無數百姓處於流離失所、水深火熱的痛苦。我曾記得有這樣一段故事:李密小時候經常牧牛,可他卻每每帶上幾本書,把書掛在牛角上,這樣便可以邊看邊牧牛了,後被瓦崗軍推選為“魏公”。為什麼他們在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自學成才呢?而我們現在的條件比他們優越幾千倍,有什麼理由不更勤奮學習呢?

《資治通鑑》不僅為我們生動演繹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再現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還給了我們後人警醒。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3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鑑》一書。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説"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4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資治通鑑》,這是一本著名的歷史書。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個故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裏的的商鞅是一個著名的改革家。那個故事講的是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孫鞅。他從小聰明好學,喜歡研究刑名之學。他受不了魏國對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國,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當上了左庶長,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為了讓百姓相信他遵守諾言,他在京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承諾誰要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誰就能獲得10兩黃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賞金到50兩。於是,有一個壯漢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獎賞了50兩黃金給他。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大家對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要遵守諾言,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也讓我想起了《論語》中的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5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十九年的時間編寫而成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前後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時間,這本書就是把這一歷史階段的歷史故事用白話文寫出來,使它更加通俗易懂。書中選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或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故事,比如荊軻刺秦王、蘇武牧羊、赤壁之戰、玄武門之變等等。

我很喜歡《暮夜卻金》這一篇,它講述了一個叫楊震的人拒絕別人私下的賄賂,堅持自己的品格和修養的故事。我很喜歡楊震在故事中説的那幾句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們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應該學會不違背道德理念,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

我真心的向大家推薦這本《資治通鑑故事》,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從中學到很多做人的知識和道理。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6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説,《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後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裏。可是孟子又學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着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關係,就像《三字經》説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後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吧、遊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鑑》這本書裏的故事很好看,並能讓我們增長曆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7

提起《資治通鑑》,你們知道它是什麼嗎?告訴你吧,它是一本歷史故事書。由於我熱愛歷史,媽媽就在我過生日時送了我這本書。

它的封面有四個深紅色的大字——《資治通鑑》。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幾個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製品了。書後還有大約五百字的簡介,方便人們來了解它。

有人説:“外表美無用,需有實際效果才行。”我給大家説一説它的作用和主要內容吧!它主要講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晉》、《三顧茅廬》和《孔融讓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發生的事情都被它講了出來。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開《資治通鑑》,答案就會立刻呈現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媽媽問我三國時期的“小霸王”是誰。我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找到,最後還是在我的“寶貝”——《資治通鑑》中找到了。從此我更愛《資治通鑑》這本書了。

《資治通鑑》真是我的好寶貝!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8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資治通鑑故事》,這本書講的是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故事。這本書是由許多小故事組成的,有:三家分晉、陳勝起義、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

這裏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這個故事講的是武則天是如何從一個平常的宮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間有很多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成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餘年裏,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有:邊防得以鞏固,生產得以發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壞的有:濫殺無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後人對她的評價是功過參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移居長生殿療養,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因病駕崩。

這本書的其它故事同樣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讀。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9

自從第一次讀這本書,就好像讓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

這本書叫《資治通鑑》。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著作的,是一個史學鉅著。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資治通鑑”這個名字是宋神宗賜名的。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光是知道這本書的簡介,就讓我等不及了。

仔細看完這本書,裏面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尤其是裏面的商鞅。這個人呢可不簡單,因為才華橫溢,就被秦孝公看中,為國家獻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使秦國富強,讓百姓安康。裏面的荊軻也是一模一樣。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顧危險,為了兑現他對太子丹的承諾,十分有信用。可是最後卻沒有抓住機會,落到了秦王的手裏。華佗也是同樣,他醫術高超,為百姓造福,深受愛戴。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邊,再也不能為百姓服務了,後來雪上加霜,又被關進了監獄,可依然沒有忘記百姓,但被曹操殘忍殺害…………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個性分明的人物,正是見證了華夏一步一步的足跡,公元前403年一直到公元前959年。多少感人,氣憤的事蹟在這裏發生,正是這些人們,為華夏填上了一點光彩。

慢慢合上書,書中的情節還在我腦中湧動……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0

我最喜歡《資治通鑑》這本書,裏面內容豐富,記載了許多歷史人物的故事,讚揚了許多風流人物,讀了這本事,讓我受益匪淺。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不少人的幫助下完成了這部歷史鉅著,歷時19年。宋神宗認為這部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便命名為《資治通鑑》,這就是《資治通鑑》書名的由來。全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生動記載了1360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化,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

其中《將相和》令我深有感觸,講了藺相如安全把玉壁送還給趙國,趙王很器重他,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要找機會給相如一點顏色看看,相如出門辦事,總躲着廉頗,人們問藺相如:“你為什麼怕一個老頭子?”。相如説:“秦王比廉頗厲害,我還怕他,我是為了國家利益為重,秦王之所以不打趙國,是因為文將有我,武將有廉頗。”這句話傳到廉頗那裏,廉頗很感動,揹着荊條到相如那裏請罪。這則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要先為國家利益,後為私人用情。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1

最近閲讀了一本白話版的《資治通鑑》,隨着閲讀的進行越發感覺這部書字字珠璣。

《資治通鑑》是北宋多學科通才司馬光花費19年編寫而成的橫跨16個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鉅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打響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槍,但是不到半年陳勝就被殺身亡。司馬光在評價失敗的原因時,分析道首先是陳勝在時機不成熟時着急稱王,再就是濫殺熟人,親近苛刻督查的人,將領們帶兵攻佔土地回來,凡是與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們逮捕治罪,從而導致將領、朋友都不親附他。

楚王韓信因勢力過大引起劉邦的不安,進而用計捉住韓信,封了個沒有實權的淮陰侯。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兵,韓信説:“陛下你不過能帶十萬”,而説他自己帶的兵越多越好,劉邦笑他説:“越多越好,那你為什麼被我捉住哪?”,韓信説:“陛下你不會帶兵,但很會帶將”。

公元前265年,秦國發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人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發兵,太后捨不得,就沒有答應。觸龍勸説:“為什麼國君的兒子被封了侯就都沒有好結果呢?因為他們俸祿豐厚,卻沒有為國家流汗,地位崇高,卻沒有為國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長安君的地位,卻不趁現在您還在時讓他多為國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憑什麼在趙國存身哪?”趙太后聽後就同意了長安君做人質的要求。而《資治通鑑》記載的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入京朝見,陪皇太子喝酒賭博,因為賭博爭態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盤砸死。朝廷把吳太子送回吳地,吳王劉濞生氣的説:“天下都是劉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何必送回來?”又送回去,葬在長安。喪子之痛最終導致吳王挑起七王之亂。

《資治通鑑》是一本鉅著,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2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資治通鑑》變成了我的閲讀對象,它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鉅著,由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撰,其中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軍事等重要史實,總結歷朝歷代衰敗的經驗教訓,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然而對歷史瞭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論某一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為不瞭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於歷史的瞭解很廣,現在正在讀眾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為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後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説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和皇帝的昏庸説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瞭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3

近來讀《資治通鑑》,發現一則有趣的故事,説的'是漢末建安17年,曹操征討關中,留世子曹丕守鄴城,並讓謀士程昱輔佐,讓國淵任居府長史,主管留守事宜。大部隊西征後,河間——今河間市,以驢肉火燒聞名——田銀、蘇伯反叛。曹丕想親征,程昱勸阻,説只是一羣烏合之眾,沒必要大動干戈,因此派將軍賈信平叛。果然很快禽殺為首的田銀、蘇伯,餘眾一千多人投降。有人主張將這些人都殺了,以儆效尤,依據是:“公(曹操)有舊法圍而後降者不赦。”程昱、國淵不同意,程昱説:“此乃擾攘之際,權時之宜。今天下略定,不可誅之;縱誅之,也應該先打報告。”於是向曹操請示,曹操果然不殺,而且很讚賞程昱的做法。程昱、國淵的仁心,活了一千多人的命。

等到國淵寫報捷書的時候,斬首多少,與報告數完全相同。曹操很奇怪,因為舊例,都是誇大數目,以一為十,也就是説,斬首一個,書上寫十個。曹操於是詢問國淵這樣做的原因。國淵説:“征討境外敵寇時,多報斬首數量,誇大戰績,可以震懾民眾,宣示武功。而河間在我們境域之內,百姓都是我們自己的屬民,田銀等人叛逆,雖然戰勝他們是有功的,但我私下裏感到恥辱。”曹操很高興,提升國淵為魏郡太守。

這則故事,除了説明古人也知道戰爭內外有別,內戰是恥辱的。其次,還解釋了我多年一個疑問。即:“故事:破賊文書,以一為十;”

以前讀史書,一直奇怪,比如長平之戰,秦軍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秦末項羽坑殺秦軍二十萬。總想,這幾十萬人,殺的過來嗎?如今看了這個故事,原來是以一為十。打個一折,殺四萬人,人頭滾滾,也是令人震驚的。

戰國之前,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還講點仁義,統計戰功時,按人的耳朵記功,叫做?。等到商鞅變法,驚世駭俗,用人頭記功,殺一首級升一爵,從此徹底禮崩樂壞。人頭難得,因此殺良民冒功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統計人頭時,常發現有婦女、小孩的頭,殺戮太重也不好,因此,以一為十的慣例就出現了,一直沿用至清朝。我是相信這個故事的。所以戰勝者寫的殲滅敵人的數量都是要打折扣的,打多打少,就看你的判斷能力了。

即使今天,官方也是喜歡報喜不報憂的,反而是一些野史可信度較高。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4

哈!本人的書多不勝數!其中最經典的是《資治通鑑》啦!它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等人根據大量鳴料編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以時間為序記錄史事,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2年的歷史。

我最喜愛的一段歷史叫“蕭何月下追韓信”,講的是蕭何認為韓信是做大將軍的人才,將來對國家很有幫助,於是韓信逃跑時,蕭來不及向漢王劉邦報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漢王報告説:“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後來蕭何回來了,劉邦問蕭何為什麼要逃跑,蕭何説他去追韓信。劉邦又問,蕭何為什麼要追韓信,逃跑的將軍有十幾個人,為什麼你偏偏去追韓信?蕭何説:”那些將軍很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可以説是國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項羽奪天下,除了韓信,沒有人可以一起計謀大事的,現在只看大王怎麼決定了!”漢王想要向東方發展,所以,當即立韓信為大將。

嗯,從這件事看出,良將需要有伯樂,蕭何有很強的發現能力,能及時發現韓信帶兵打仗的能力,同時,劉邦及時地採納了蕭何的建議,所以劉邦才能成就帝業,成為皇帝,否則歷史就要重寫啦!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5

編年體開山祖師,讀歷史必讀資治通鑑。雖然只是把資治通鑑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卻讓我感受到什麼叫愛不釋手。翻開每一章節,就像是在展開一幅幅千年的歷史畫卷,色彩豔麗,人物鮮活,讓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頂般的興奮。

《資治通鑑》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完成的一部300多萬字的編年體史書。從春秋後期戰國的三家分晉開篇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結束。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年間的歷史。敍述了戰國、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記錄了期間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經濟、思想、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對朝代興衰與更替做了較客觀的敍述;對人性的善惡,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總結,成就了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鉅著。

《資治通鑑》敍事條理清晰,語言簡潔精練。如郭嘉十勝十敗論,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劉秀昆陽大捷,謝安東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敍事真實生動。蕭規曹隨、房謀杜斷、張巡守城等故事講得精妙絕倫。許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資治通鑑》,如,“得財失行,吾所不取”,“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物極則反,器滿則傾”;“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幫助理清了這段歷史脈絡,能放大讀者的人生格局。毛澤東主席這樣點評《資治通鑑》:“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敍事有法,歷代興衰本末畢俱,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錢穆稱之為“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生存之書”。《資治通鑑》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資治通鑑》講述了一段千年歷史,這段歷史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縮影。七雄爭霸,雲譎波詭;秦統六國,縱橫捭闔;大漢立國,金戈鐵馬;三國風雲,天下歸晉;八王之亂,禍害四起;隋亡唐興,中華盛世;五代十國,狼奔豕突;陳橋兵變,宋代後周。縱觀中華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外患皆由內亂生,讓中華兒女歷盡劫難與艱辛。我們應接受慘痛的歷史教訓。

中華歷史波瀾壯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藴之厚重,世界絕無僅有。多讀歷史,就能感知歷史之浩浩蕩蕩,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有危機意識,有家國情懷,有全局觀念。一切以民族發展為已任。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是我們全體國人的責任所在。珍愛和平,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堅守各自的崗位,恪盡職守,只爭朝夕。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和富有。為實現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鬥!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6

暑假,我讀了《資治通鑑》(譯本)。《資治通鑑》原著有304萬個字,我覺得司馬光這個人真了不起,他能寫出如此規模宏大的歷史作品。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北宋時期,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故事都講遍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資治通鑑》這本書名字的由來。宋神宗讀了這本書,認為此書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戒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毛遂自薦".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敗。於是,趙王與平原君商議退敵的計策,平原君説:"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要跟他們結成同盟,他們就會派兵來解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去説服楚王,可是在眾多的説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後挑來挑去還差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要求一同與平原君前往楚國,許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終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國。第二天他們到了楚國,很多説客説了一上午都沒有説服楚王。毛遂走進宮殿對楚王説:"楚國有五千裏土地,上百萬裝備精良的士兵,這些都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抵擋。秦國打敗了楚國很多次,此時我們趙國和楚國若結成同盟,一鼓作氣肯定能打敗秦國。"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結成同盟並打敗了秦國。事後,毛遂被封成上賓。

《資治通鑑》這本書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通過對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描述警示後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7

《資治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準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裏的故事多得數不清,每一個都精彩至極,但我最喜歡的是《陶侃愛惜光陰》。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時如金,勤奮不懈的,東晉名將陶侃就是一位這樣的人物。他曾對人説:“大禹那樣的聖人,猶自珍惜寸陰,我們這樣的常人,更應珍惜每一分光陰,絕不可以整日閒遊爛醉,活着無益於當世,死了不能傳名於後代,那樣做完全是自暴自棄。”陶侃字土行,父親本是吳國的楊武將軍,死得很早,吳國敗亡之後,陶侃由鄱陽移居到廬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貧苦。可陶侃愛惜光陰、發奮自強。正因為這樣,陶侃受到了當時的名士範逵的抬舉,做了江夏太守,後來因為抓住了亂賊王敦,平定廣州叛亂有功,被封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荊、雍、益、梁州刺吏和徵西大將軍等職位。

陶侃職位高了,但他並不像當時大多數的官僚一樣貪圖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於職守,孜孜不倦。

《資治通鑑》這本書使我愛不釋手,陶侃從一個出身寒門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軍四十一年,建立了當時及後人所景仰的功勛,多麼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學習陶侃那愛惜光陰的品格和努力學習的精神。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8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到達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資料,還是有必須的現實依據的。“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於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説嗎?

“以史為鑑”並不因史書資料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説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鑑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於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鑑》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説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資料,但這並無損於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樣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我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於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後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於他的牙齒究竟是怎樣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裏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述,並無損於“史鑑”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9

《資治通鑑》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曆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因此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鑑。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藉故説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帶給了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倚策。劉邦項羽的鬥智鬥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鑑》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比較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鑑》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後並未輕言放下,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鑑》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狀況下也能夠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聯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後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衞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衞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後因衞家衰敗後繼乏人,以前顯赫的衞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衞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衝突,劉據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説,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後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於禍敗者焉”藉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20

在這個暑假裏,我讀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在書中,我認識了昏庸暴虐的秦始皇;機智聰慧的孔伋;巧言擊破六國合縱的張儀;賢德明智的齊威王;熱愛祖國能言善辯的藺相如;勇敢無畏的荊軻;足智多謀的韓信;猛悍剛強的項羽。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以人才為寶的齊威王。

齊威王剛剛即位的時候,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各國紛紛入侵齊國,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後來他翻然悔悟,下定決心“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當時,周王室勢力十分衰弱,各諸侯大臣都不來朝拜。但齊王仍然堅持朝拜周王,這一舉動深深感染了百姓,誇讚齊王賢德。 齊王十分注重人才的識別和利用。一次,齊王詢問大臣地方官政績如何,大臣們都稱讚阿城大夫,指責即墨大夫。後來,齊王派人去兩地巡查,發現事實與大臣所説相反,説明阿城大夫賄賂大臣,不好好治理阿城,齊王十分氣憤,殺死了阿城大夫和稱讚他的大臣們。而即墨大夫認真治理即墨,不賄賂大臣,受到了齊王的嘉獎。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齊王不受矇蔽,以人才為寶,經過一系列整頓和改革,齊國逐漸強大,開始稱雄於諸侯。到齊威王末年,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齊威王也因善於納諫用賢、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

我十分佩服齊王,他是一個心繫百姓,積極培養人才,不徇私枉法,賞罰分明,理智果斷,顧大局,識大體賢德的好君王。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21

古人云:開卷有益。閲讀,尤其是經典閲讀,是一種人生感悟,是一種歷史回顧,是一種思想交流,也是一種境界提升。這個暑假,在老師們的大力推薦下,我閲讀了一本歷史故事書——《資治通鑑》。

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書中塑造了許多歷史英雄人物:勇於改過,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廉頗;勇敢機智,不畏強暴,顧大局,識大體的藺相如;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求賢若渴的燕昭王……

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藺相如,他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而戰無不克的老將廉頗見藺相如官比自己大,心生嫉妒。藺相如知道後,為了怕將相不和使別的國家乘虛而入,儘量不與他相見。後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此,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從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胸廣大,顧大局,識大體的人。為了國家的興亡,不與廉頗的誤解斤斤計較,反而處處忍讓着他。

讀了他的故事,我不禁想起我的所作所為:一次,我的同桌户口本忘帶了,他從我這經過時不小心弄到了我的文具盒,把我的一支筆摔到地上跌壞了,我大聲地嚷道:“你怎麼把我的筆弄壞了,怎麼這麼不小心。你得賠給我一支新的。”同桌急紅了臉,説道:“我現在有急事,回來再賠給你。”可我偏不同意,於是與他爭論起來,同學見狀,前來勸阻。後來,他説回來就買給我一支新的,我這才同意了。説完他匆忙地跑了出去。等他回來時,手中卻多了一個户口本。可是已經上課了,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他慚愧地低下了頭。可我卻不以為然。下課後,出乎意料的是,他卻遞給了我一支與之前一樣的筆,小聲説道:“這是我找了好幾家店才找到的,希望你能原諒我。”聽到這句話,我感到很愧疚,原來他就是為找這支筆才會遲到的。我真的不應該這樣做,不應該耽誤他的時間,更不應該在同學面前讓他難堪。我真慚愧。我的行為與藺相如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我應該也像藺相如一樣,做一個寬宏大量,善於原諒他人,不與他人斤斤計較,顧大局識大體的人!

《資治通鑑》這本書,讓我在這個暑假獲益良多,推薦大家也來看一看,你一定會愛上它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