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觀獵》古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1.38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昌齡《觀獵》古詩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王昌齡《觀獵》古詩賞析

王昌齡《觀獵》古詩賞析

《觀獵》作品介紹

《觀獵》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3卷。

《觀獵》原文

觀獵

作者:唐·王昌齡

角鷹初下秋草稀,鐵驄拋鞚去如飛。

少年獵得平原兔,馬後橫捎意氣歸。

觀獵》註釋

①角鷹:一種頭頂有毛角的鷹。

②鐵驄:青黑色的馬。拋鞚:放開韁繩奔跑。鞚。

③後:全詩校:“一作上。”

《觀獵》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祕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

《觀獵》繁體對照

觀獵王昌齡

角鷹初下秋草稀,鐵驄拋鞚去如飛。

少年獵得平原兔,馬後橫捎意氣歸。

觀獵原文賞析

原文:

風勁角弓鳴,[1]將軍獵渭城。[2]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3]還歸細柳營。[4]回看射鵰處,[5]千里暮雲平

詩詞賞析:

詩題一作《觀獵》。從詩篇遒勁有力的風格看,當是王維前期作品。詩的內容不過是一次普通的狩獵活動,卻寫得激情洋溢,豪放有力。全詩共分兩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寫射獵的過程;後四句寫將軍傍晚收獵回營的情景。至於其藝術手法,幾令清人沈德潛歎為觀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唐詩別裁》)

詩開篇就是“風勁角弓鳴”,未及寫人,先全力寫其影響:風呼,弦鳴。風聲與角弓(用角裝飾的硬弓)聲彼此相應:風之勁由弦的震響聽出;弦鳴聲則因風而益振。“角弓鳴”三字已帶出“獵”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射獵場面。勁風中射獵,該具備何等手眼!這又喚起讀者對獵手的懸念。待聲勢俱足,才推出射獵主角來:“將軍獵渭城”。將軍的出現,恰合讀者的期待。這發端的一筆,勝人處全在突兀,能先聲奪人,“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方東樹)。兩句“若倒轉便是凡筆”(沈德潛)。

渭城為秦時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時平原草枯,積雪已消,冬末的蕭條中略帶一絲兒春意。“草枯”“雪盡”四字如素描一般簡潔、形象,頗具畫意。“鷹眼”因“草枯”而特別鋭利,“馬蹄”因“雪盡”而絕無滯礙,頷聯體物極為精細。三句不言鷹眼“鋭”而言眼“疾”,意味獵物很快被發現,緊接以“馬蹄輕”三字則見獵騎迅速追蹤而至。“疾”“輕”下字俱妙。兩句使人聯想到鮑照寫獵名句:“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但這裏發現獵物進而追擊的意思是明寫在紙上的,而王維卻將同一層意思隱然句下,使人尋想,便覺詩味雋永。三四句初讀似各表一意,對仗銖兩悉稱;細繹方覺意脈相承,實屬“流水對”。如此精妙的對句,實不多見。

以上寫出獵,只就“角弓鳴”、“鷹眼疾”、“馬蹄輕”三個細節點染,不寫獵獲的場面。一則由於獵獲之意見於言外;二則射獵之樂趣,遠非實際功利所可計量,只就獵騎英姿與影響寫來自佳。

頸聯緊接“馬蹄輕”而來,意思卻轉折到罷獵還歸。雖轉折而與上文意脈不斷,自然流走。“新豐市”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細柳營”在今陝西長安縣,兩地相隔七十餘里。此二地名俱見《漢書》,詩人興會所至,一時彙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實。言“忽過”,言“還歸”,則見返營馳騁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細柳營”本是漢代周亞夫屯軍之地,用來就多一重意味,似謂詩中狩獵的主人公亦具名將之風度,與其前面射獵時意氣風發、颯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這兩句連上兩句,既生動描寫了獵騎情景,又真切表現了主人公的輕快感覺和喜悦心情。

寫到獵歸,詩意本盡。尾聯卻更以寫景作結,但它所寫非營地景色,而是遙遙“回看”向來行獵處之遠景,已是“千里暮雲平”。此景遙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應,而且適成對照:當初是風起雲湧,與出獵緊張氣氛相應;此時是風定雲平,與獵歸後躊躇容與的心境相稱。寫景俱是表情,於景的變化中見情的消長,堪稱妙筆。七句語有出典,《北史·斛律光傳》載北齊斛律光校獵時,於雲表見一大鳥,射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稱為“射鵰手”。此言“射鵰處”,有暗示將軍的膂力強、箭法高之意。詩的這一結尾遙曳生姿,饒有餘味。

這首詩很善於運用先聲奪人、側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藝術手段來刻畫人物,從而使詩的形象鮮明生動、意境恢宏而含蓄。詩寫的雖是日常的狩獵活動,但卻栩栩如生地刻畫出將軍的驍勇英姿,感染力。在這首詩中王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是渴望效命疆場,期盼建功立業。

綜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兩聯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迴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三四句既窮極物理又意見於言外,這是句法之妙。“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準確錘鍊,鹹能照應,這是字法之妙。所有這些手法,又都能巧妙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所以,此詩完全當得起盛唐佳作的稱譽。

觀獵原文、翻譯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翻譯:

狂風聲裏,角弓鳴響,將軍狩獵渭城郊外。

秋草枯黃,鷹眼更加鋭利;冰雪消融,馬蹄格外輕快。

轉眼已過新豐市,不久又回細柳營。

回頭遠眺射鵰荒野,千里暮雲平展到天邊。

註釋

1、題一作《獵騎》。宋人摘前四句編入《樂府詩集·近代曲辭》,題作《戎渾》。按:唐人《玄極集》及《又玄集》均以此詩為作。[2]獵,狩獵。

2、勁:強勁。

3、角弓:用獸角裝飾的硬弓,使用動物的角、筋等材料製作的傳統複合弓。

4、渭(wèi)城:秦時咸陽城,漢改稱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5、鷹:指獵鷹。

6、眼疾:目光敏鋭。

7、新豐市:故址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是古代盛產美酒的地方。

8、細柳營: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是漢代名將周亞夫屯軍之地。《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藉此指打獵將軍所居軍營。

9、射鵰處:借射鵰處表達對將軍的讚美。雕:猛禽,飛得快,難以射中;射鵰:北齊斛律光精通武藝,曾射中一雕,人稱“射鵰都督”,此引用其事以讚美將軍。語出《北史·斛律光傳》載北齊斛律光校獵時,於雲表見一大鳥,射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稱為“射鵰手”。

10、暮雲平:傍晚的雲層與大地連成一片。

王昌齡人物生平

嵩山學道

唐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王昌齡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開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歲,是年前後,曾居嵩山學道。

開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歲,約在是年前後,客河東幷州、潞州。

邊塞留名

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歲約在是年前後,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於此時。

開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歲。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谷。是年有《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之作。“山陰崔少府”即崔國輔。

進士及弟

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祕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

開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歲。在長安,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河南汜水縣尉。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歲,當年四月,在長安參加宴會,有《夏月花萼樓酺宴應制》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羣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左遷交友

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歲,因事獲罪,謫赴嶺南。

開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歲,遇赦北還。秋,在巴陵(今湖南嶽陽)遇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留詩。

天寶三載甲申(744年),四十七歲,在江寧丞任。四月曾因事暫至長安,與辛漸、李白、王維過從。

天寶七載戊子(748年),五十一歲,至此年,官江寧丞前後共八載。此年昌齡乃自江寧丞貶為龍標尉。昌齡自金陵首途赴龍標,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順道遊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嶽》。

妒才被殺

天寶十五載、唐肅宗至德元載(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歲。約在此年離開龍標,還鄉。其去龍標,過辰溪,經武陵,扁舟沿江東去,約在今年七、八月後,有《留別司馬太守》《留別武陵袁丞》等詩為證。

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年),六十歲。756年冬到757年年十月之間,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後張鎬杖殺曉。

拓展:評價王昌齡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中的邊塞詩作品就相當豐富了(如《小雅出車》《六月》等)。唐朝的邊塞詩發展到了頂峯,僅就其數量就有近2000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勛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疆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爭各方面的現實,產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藴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寬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