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王昌齡其四賞析

來源:文萃谷 2.17W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組詩作品。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衞祖國矢志不渝崇高精神;下面是從軍行王昌齡其四賞析,請參考!

從軍行王昌齡其四賞析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王昌齡其四賞析

唐代邊塞詩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裏,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解説。有説,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故鄉該是玉門關西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另一説,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裏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廣闊地域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温;湖北面,橫亙着綿廷千里隱隱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整個西北邊陲景象,而且點出“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極其重要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強敵,正是戍守“孤城”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説,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説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畫面。這兩句在寫景同時滲透豐富複雜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關注,對自己所擔負任務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景色裏。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西北戰場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將士豪壯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藴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戰爭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因此末句並非嗟歎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艱苦、長期基礎上所發出更堅定、深沉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一個重要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豪情壯志同時,並不迴避戰爭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説,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藴豐富大處落墨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體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