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優秀讀後感作文

來源:文萃谷 8.96K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提出了孩子要用事業的心態來打造,用MBA式的思維來管理等頂級實用的教育方法。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讀後感,僅供參考。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優秀讀後感作文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讀後感篇一

和張文質先生結緣於南通,深入交流於蚌埠,得先生最新出版的贈書,看書名《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本以為就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後來一直忙於辦理赴台灣的手續,也就把剛收到書時的興奮淡化了。從台灣回到大陸,又被瑣事纏繞,直到要開“慢教育”書友聖誕讀書分享會了,才匆匆一讀,竟然不能釋卷。書是寫給父母看的,讀書分享會上,書友小劉的孩子才一歲多點,我們開玩笑説,你的孩子就是我們“慢教育”的試驗田了。也有書友説,自己的孩子大了,要早看見這本書,在孩子小時就會換一種教育方法了。是呀,世界上所有的工作可能都需要先培訓後上崗,唯有父母這一行,好像沒有哪個部門培訓,也就無證上崗了。我看這本書,不是被如何做父母吸引的,而是被書中藴含的教育的智慧所吸引,父母教育孩子應當如此,教師教育學生何嘗不也需要同理心。在台灣銘傳大學學習,深深地被學校創辦人包先生的理念所折服,“人之兒女,己之兒女”。有人説,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師不就應當具有這樣的情懷嗎。學數學的人思維方式是線性的,讀書也就是以點帶面,就感觸多的地方寫起了。

1、張先生説“好的教育方式一般都不會是立竿見影的”。當下的學校教育説教味太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大話,空話多,不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就像周作人曾批判的兒童文學中存在的錯誤,要麼是講道理的,要麼是抽象虛幻的,沒有從兒童認知出發。我有一個學生的孩子在澳洲讀幼兒園大班,她喜歡和我交流孩子的的教育問題,在澳洲,幼兒的讀物就是在教孩子生活的常識,沒有期望通過一個故事去向孩子進行説教,上升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台灣過去把學校德育稱為“道德教育”,近年演變為“品格教育”,即包含人品、道德與人格等。用品格教育這一稱謂趨向於德育的生活化,還其人本來應有的品質,如關懷、公平、尊重、責任、感恩等,把品格教育看成是學生生活的一種方式,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是為未來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我們在台北私立薇閣國小一年級看到學生正在上國語課,學習莊子《大宗師》一文,每個學生的小手都在課本上點着每一個字在讀,而後合上課本,全班起立合着設計的動作有韻律地誦讀。和校長溝通時,學校的解釋是學生可以不去認識這些字,不去理解含義,但是在長期的點讀和誦讀中就記住了,在遊戲中記住他一生受用的知識,他們認為經典誦讀就是讓孩子在正確的時間做該做的事。反思我們的學校教育,非要把一篇好文章拆開了,一個字一個字的學,沒有給孩子品讀,把玩的時間和機會,只是為了應試,立竿見影地得到高分。張先生提倡“教育是個慢的藝術”,有多少教育人在當下的環境中能做到?

2、“教育孩子是一種智慧”。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校長對學校的領導何嘗不也需要智慧。張先生舉例説,要想讓孩子學鋼琴,聰明的家長會讓孩子知道,這台鋼琴是你要買的,而不是我給你的,就會使得孩子在以後學習中有種責任意識。學校教育不也如此嗎?要引導學生把學校意見變成學生要做的事就是一種智慧,變我想做的為你要做的,那麼就可以由學生去定規則,學生去管理。同伴教育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的“體育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學校的“體育器材開架使用”和校內的“閲讀角”,以及後續為學生方便引入的開放式閲讀,就需要我們的管理者去發揮教育智慧了。

3、抓住教育的最佳時機。張先生説,“表揚一個學生時就當眾進行,甚至隆重地進行,批評一個學生時就用私下的、悄悄地、温和一些的方式進行”。近年來,我們在升旗、集會時大張旗鼓地對那些取得成績的學生和教師進行表揚,甚至上台領獎,看起來是花了一些時間,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張紙,學校蓋個章,但對獲獎的人來説,鼓勵就不是一會的了,可能一件事就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學校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就應當堅持,不能人去政廢。何為特色?能堅持人所不能堅持的,就是特色。猶記得上一年度“十佳班主任”的頒獎,那份感動還在心間。

4、“破窗理論”。威爾遜和凱琳提出的“破窗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一扇窗户,而又沒有及時修復,那麼別人就會受到縱容、暗示,會去打爛更多的玻璃。張先生在本書中提到這個理論為了説明勞動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意義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於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勞動過程產生自尊感和自信心,從而遷移到學習中去。我更感興趣的是,“破窗理論”在學校管理上的應用。你看有些班級內不整潔,肯定是一開始班主任要求不到位的,地上有一張紙不拾起來,接着就會有第二張。我們都有這種感受,在上海的街頭,你手上的廢紙就是不好意思扔在地上,為什麼?乾淨,整潔的環境也能教化人。校園內,損壞的公物及時修復,寢室內的衞生經常督促,正面的引導配合“説教”以及榜樣的樣板,還是很需要的。日本人認為在一個乾淨的國家裏犯罪率都會低,不知乾淨和犯罪率是不是有正相關性,但是,從一個整潔的家庭內走出的孩子,至少會讓人看得順眼點,這就足夠了。

我把張先生的書去這樣解讀,不知先生有何感想,改天不妨當面求教。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讀後感篇二

今天把這本書從書櫃裏拿出來,看到上面的文字,因為已經讀過,所以倍感熟悉和親切。老師和父母是一樣的,每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績優秀,性格良好。但是教育孩子是一種智慧,怎樣更好地教書育人,不僅需要更好地瞭解孩子,瞭解屬於他們的世界,而且必須用適合他們的方式方法培養他們。這裏面的學問需要我們不停地探索。在温故知新的這個過程中對書中感觸頗深的地方,談談自己的感受。

當我看到孩子最討厭父母説的那10句話,這個章節時,心裏很感慨,每次考完試或多或少裏面的幾句話總會出現在我和個別同學的談話當中。

1.所有父母都會説的一句話:你看人家×××,成績那麼好,你呢?

2.父母最傷孩子的一句話:不要試了,你肯定不行!

3.父母最讓孩子氣惱的一句話:不是早跟你説了,你就不信!

4.最讓孩子着急的一句話:還不快點,做什麼都這樣慢!

5.最不理解孩子成長特點的一句話:跟你説多少遍,你還記不住。

6.父母最自以為是的一句話: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7.父母最不尊重孩子學習興趣的一句話:看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它能幫你上好學校(大學)啊!

8.父母最讓孩子絕望的一句:你怎麼這麼笨!

9.父母讓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的一句話:哭有什麼用!

10.父母后果最嚴重的一句話:你太讓我失望了!(升級版: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

升學的壓力使我們總是缺乏期待和從容,總是希望立竿見影,總是以愛的名義拔苗助長,總是以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希望自己的每個方法都卓有成效。因此,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焦慮的時代,耐心是老師應該具有的最重要的美德,是測量愛的一把無形之尺。

因為耐心,我們等待——等待孩子思維的覺醒,鼓勵他的覺醒,相信他,無論遇到什麼情況,總是保持自己的信心,即使等不到孩子真的“覺醒”的那一刻,也不氣餒

因為耐心,我們從容淡定,不拋棄,不放棄——我們相信“被等待者”終究會發現他生命的方向,時機成熟,他就會破繭而出。

因為耐心,我們剋制自己,儘量減少對他們的傷害,把當眾責罵、當眾羞辱從教育詞典中剔除出來,我們給予孩子最充足的時間,最自由的空間實現夢想。

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人生。我們經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把性格品行培養放在第一位。很多人認為一個人好的性格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源自先天的遺傳。我一直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家長的後天培養佔了百分之九十,而在本書中,張老師明確的提出“早期教育的方式”才是更加重要的,譬如,身體力行的為孩子樹立榜樣,抓住一切細節做教育,營造一個“很温暖祥和的、很有安全感的、不斷獲得鼓勵的”的家居、人文、學習環境,教導孩子積極尋找和欣賞別人的閃光點,都有助於良好的性格塑造。性格對孩子的意義,西方曾經知名人士説過“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很多時候容易忽視這方面的引導和評價,“成人比成才重要”,從孩子進入國小的階段我們就應有這樣的意識幫助孩子們成長。

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深思的道理,我相信我的耐心和我的執着一定會在教育的路上讓我受益終身。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讀後感篇三

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因此,讀書成為了我最大的樂趣,書本更是我無言的老師。

教育孩子是一種智慧,怎樣更好地教書育人,不僅需要更好地瞭解孩子,瞭解屬於他們的世界,而且必須用更好、更科學的方式方法培養他們。讀着張文質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眼前時常浮現出跟孩子們相處的一幕幕畫面,心靈也因有了涓涓細流的滋潤而明朗了許多。

一、把握教育尺度,給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教育。張文質先生在書中提出“親子關係”的幾個階段要注意的幾個教育原則,但對於肩負教育孩子的另一重要責任人“教師”來説也同樣適用。走入工作崗位,我面對的更多的`是落後山村的孩子,十二、三歲的孩童更多的是要我們和他們手牽手,引領着他們向前。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教師們和家長一樣也更需要手把手地教,有時候則需要耳提面命,管教從嚴,有時候則需要和風細雨般地教育。不像是稍大一些的孩子,這個特殊階段的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提醒和關注。

二、懲罰教育要把握恰當的時機但同時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父母首先要對兒童成長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始終保持高度的敏感,要隨機指點,隨時隨處引導,重在幫助孩子在第一次犯錯時就能得到正確的教育。抓了起始處,就給了孩子一條正確的路。在學校又何嘗不是呢,一年級孩子們正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做一個善於捕捉“教育時機”的教師,相信一定會事半功倍的。幫 助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懲處有時候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到底該怎麼去懲罰呢。作者將其按照孩子犯錯的程度分成幾個等級:提醒、批評、冷落、斥責、剝奪、禁閉、罰打,這幾個等級怎樣使用也是有講究的。曾經很多家長都認為“打”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事實上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嚴重的,這種傷害當時可能是看不出來的,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最後一個選項只能是作為一個需要特別謹慎運用的選項。學生在學校的教育當然在他們不觸犯原則錯誤的前提下還是以鼓勵和獎賞為主的。

三、性格決定人生,要把性格品行培養放在第一位。很多人認為一個人好的性格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源自先天的遺傳,也有很多人認為“性格無好壞”。而在本書中,張老師明確的提出“早期教育的方式”才是更加重要的,譬如,身體力行的為孩子樹立榜樣,抓住一切細節做教育,營造一個“很温暖祥和的、很有安全感的、不斷獲得鼓勵的”的家居、人文、學習環境,教導孩子積極尋找和欣賞別人的閃光點,都有助於良好的性格塑造。性格對孩子的意義,西方知名人士曾經説過“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很多時候容易忽視這方面的引導和評價,“成人比成才重要”,從孩子進入國小的階段我們就應有這樣的意識幫助孩子們成長。

四、人際交往也很重要。在學校,在班級,孩子們在這裏學習生活成長,很多時候,我們老師更多地去關注了課堂,這堂課上的好不好成了評價一位老師的關鍵,而忽視了對孩子們在與人相處時的關注和教育。曾經班上有幾個這樣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在外地,很多的時候就只能和家裏的爺爺奶奶相處,週末的時間也很少出去,童年的很多時間只能是和玩具、電視交朋友。這樣的孩子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膽小、調皮或是不懂得和人分享,容易跟人發生衝突。有的孩子很想和其他同學玩,跟他們交朋友,

卻又不懂得和人相處,我想這時候的孩子應該是孤單的。我們作為教育者應該幫助他,也不能一味地認為他是一個“壞”孩子。

教育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恆,作者在書中説到:“好的教育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們相信,我們的執着一定會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遠!

培根説:“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送給一代又一代” 。作為一名母親,一個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心裏一定要有長流水。所以,我們呼籲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