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影評

來源:文萃谷 3.14W

肖申克的救贖事一部外國名劇。《肖申克的救贖》的演員非常優秀,肖申克的救贖經典地詮釋了影片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一起來看一看吧。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影評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篇1

週末看了一部美國影片《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講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獄的年輕銀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尋自由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同樣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對於目前無力改變現狀的我,看完這部影片後最深的感受就是:才華、毅力兩樣,是任何人在任何境況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

片中的年輕銀行家,憑着對銀行財務知識的精通,在獄中,不僅為自己贏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許的自由,更為獄友爭取到了物質、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為對財務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後徹底擊敗殘暴、陰險的獄長,並且使自己獲得物質上的自由。

另一方面,看看那六年每週不懈的申請信、N年每週兩封的申請信、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的隧道、雷電聲中用石塊砸破的下水管道、邊嘔吐邊匍匐爬過的500嗎長的的惡臭的下水道……這一切無不深深刻畫一個詞:毅力。

任何一個人,想要最後獲得藍天白雲下的自由,一定一定要具備這兩樣的--過人的才華、堅韌的毅力。

我也終於悟出為什麼我目前還在鬱悶的原因:

第一:沒有拿得出手的才華

小時候很喜歡畫畫,但長大後專心讀聖賢書,大學聯考,畫筆再也沒有提起過。

大學時學醫,但是學醫的日子被我用來學吉他、讀閒書。工作之後,吉他沒有時間去練,自然荒廢。

一直以來,也斷斷續續、打漁曬網地練習過書法、篆刻、素描、漫畫、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園藝……等等感興趣的事,可是,無論哪個,都是典型地淺嘗輒止,中途放棄的原因雖然各不相同,但説起來,最後都是沒能堅持。

所以,我基本上就是那種什麼都會一點,什麼都拿不出手來的人。

第二:沒有堅韌的毅力

其實從上面就可以看出來了,那麼多愛好,那麼多嘗試,最後都止於我的半途而廢。假使有一樣能堅持半年,那結果都很不一樣了。

我是那種典型的“無志人常立志”。我有一個筆記簿,專門用來寫計劃的。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樣一個本子,我是不得不專門闢一個這樣的小簿子,因為每過一段時間,我訂的那計劃都會更新一下。

其實每次訂計劃的時候,都希望自己能一直做下去的,但是,……

知道自己沒常性,所以最近的一次計劃訂了之後,我在計劃後面鄭重寫下:“希望能堅持三個月”--結果,一個月後,這幾個字讓我寫新計劃的時候沒勇氣去看前面。

在豆瓣上看到人家為《肖申克的救贖》寫的影評,對影片情節、表演、內涵等分析之精闢,令我慚愧。可是,我還是躲在一邊偷偷寫下了這篇文字。縱使我文字功底很差,縱使我思想膚淺得可以,但是每個小人物對任何事物都有權利擁有她的感受--況且是如此美好的事物。這部影片對我觸動之大,在於,第一次,我曉得了自己一直那麼努力、卻一直在鬱悶的原因。也許,有人和我有同感?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篇2

今天,我懷着敬畏的心情,讀完了那本在文學史上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的着作《肖申克的救贖》,這本書偉大到我放下了書之後,內心還久久被文中的安迪那嚮往自由的希望震撼,但願這種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永世長存。

書中以第一視角對安迪的觀察,逐漸與他成為朋友。主角雖然被關在監獄,但卻關不住他自由的渴望,與本身閃爍着的,自由的光芒。

小説大體在講故事的主角安迪,因為發現妻子與她的高爾夫球教練有了姦情,於是在醉酒的狀態買了一把槍……在他酒醒之後已經在當地的法院了,當他被抓起來的時候,他還不明白自己是否有罪,法庭上,一心想要參選眾議院的法院院長,為了點燃他仕途的燈光,把這個安迪作為犧牲者關進了肖申克的大獄。在監獄裏也沒有關住安迪對自由的渴望,他在漫長的無聊歲月裏,並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反而重拾了對地質學的興趣,他也得藉此在往後數十年的牢獄生活裏,沒有把他打垮,只是留下了窗台上滿滿的經他細心雕琢的石頭。

安迪從來沒想過要在監獄裏呆一輩子,經過幾十年的辛苦挖掘,用那把在“我”嘴裏想要用來挖一個洞逃出去需要六百年的小錘子,挖開了一條通往自由的洞穴,經過難以忍受的環境,終於換來了自由。

書裏通篇都在歌頌安迪身上那份永不退散的對自由的渴望,即使是在出了名嚴苛的名為肖申克的監獄裏,他也從沒放棄過對自由的追尋,安迪身上有很多值得人們羨慕的地方,他是青年企業家,是一個銀行家,是人們眼裏的.成功者,就算是被關在了監獄裏也從來沒有失去過他的紳士風度與沉着冷靜的紳士品德,還有他最可貴的對自由的渴望。除了那一次,新來獄友無意間對他説,在他曾經服刑的監獄,有一個這樣巧合的犯人,那犯人自稱殺了一個女人和一個高爾夫球教練。還讓一個青年企業家做了替罪羊。安迪聽了這個消息幾乎要發瘋,他為那個瘋狂的囚犯白白做了幾十年的牢,浪費了幾十年的光陰,他的沉着冷靜再也不能控制住自己,他跑去找典獄長,去追尋看起來渺茫的希望,結果的肯定的——典獄長不可能會幫一個自己的好幫手,一個掌握了他大量經濟犯罪事實的罪犯從監獄裏,從他自己身邊放走。聽到這樣的回答,安迪幾乎發了瘋,他痛罵了典獄長,為此他被關了二十天的禁閉——禁閉室,一個那些窮兇極惡的罪犯們聽了也毛骨悚然的地方,對於肖申克監獄的禁閉室,文中有過詳細的描寫:“關禁閉的時候,你得走下二十三級樓梯才會到禁閉室。那兒惟一的聲音是滴答的水聲,惟一的燈光是來自一些搖搖欲墜的六十瓦燈泡發出的微光。地窖成桶狀,就好像有錢人有時候藏在畫像後面的保險櫃一樣,圓形的出入口也像保險櫃一樣,是可以開關的實心門,而不是柵欄。禁閉室的通風口在上面,但沒有任何光亮會從上面透進來,只靠一個小燈泡照明。每天晚上八點鐘,監獄的主控室就會準時關掉禁閉室的燈,比其他牢房早一個小時。如果你喜歡所有時間都生活在黑暗中,他們也可以這樣安排,但沒有多少人會這麼做……不過八點鐘過後,你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牆邊有張牀,還有個尿罐,但沒有馬桶座。打發時間的方法只有三種:坐着、拉屎或睡覺,真是偉大的選擇!在那裏度過二十天,就好像過了一年一樣。三十天彷彿兩年,四十天則像十年一樣。有時你會聽到老鼠在通風系統中活動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連害怕都不知為何物了。”這便是對肖申克監獄禁閉室的描寫,肉體上的痛苦是可以克服的,可是獨自一人在禁閉室裏,看不到陽光和希望,除了聲音充斥整個禁閉室的就是絕望。我想不到什麼方法可以克服,但是安迪在這樣的環境裏被足足關了二十天,二十天之後,面對典獄長的詰問,他依舊沒有放棄對自己自由的追尋,他仍然狂喊着要把自己放出去,明明知道自己會被繼續關在禁閉室,他也沒有低頭。然後就在被關了二十天剛剛被放出來的那天,又進了禁閉室二十天。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篇3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拍攝於1994年的電影,歷經十幾年的時光卻始終閃爍着無盡的魅力。想念電影最後那片蔚藍的海面,平靜而遼闊,亦如安迪的內心。片中那些黑色壓抑的畫面最後都消融於無垠的海域裏,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心裏的夢想和希望在經歷挫折和痛苦之後化為寫在笑容裏的完美現實。影片傳遞給人的是一種近乎倔強的對希望和自由的堅持,經得起時光雕琢的不屈的信念。細看電影,你會發現電影中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深思和學習的。

肖申克,並非人名,而是一個監獄,一個原本用來讓人改過自新的地方。在這裏,所有的囚犯無論吃飯、睡覺、甚至是上廁所都得報告,最終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摧殘下成為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長久的習慣在這裏演化成可怕的悲劇,每天一成不變的生活磨蝕着他們對於未來的憧憬。沒有希望、沒有自由、沒有尊嚴,彷彿生命的價值在這裏已經消亡殆盡。正如瑞德所説:“剛進入監獄時,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顯然,在這部電影裏,監獄已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老布,一個已在監獄裏度過了半個世紀的七旬老人。對他而言,管理監獄裏那個狹小的圖書館已然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這裏,他可以憑藉自己受到過的教育贏得一點點其他犯人的尊重。某一天,他突然被告知自己獲得了假釋,恐懼開始佔據他早已乾枯的心靈。半個世紀的鐵窗生涯將他對自由的渴望沖刷的一乾二淨,剩下的只是老朽的軀殼和束縛了的靈魂。像籠中的鳥兒被關的太久之後已失去了飛翔的能力一樣,老布已沒有了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被社會淘汰了。

事實上,老布也曾嘗試着融入社會,可是五十年的距離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老去的軀體連同老去的心最終一起結束在昏暗狹小的屋子裏,留下的僅是那幾個歪歪斜斜的字:Brookswashere。寫完這些字,他默默地笑了然後從容地結束了生命。在他看來,那些字讓他的死有了些許的尊嚴和價值。,也讓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很多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悲劇。面對巨大的就業的壓力而不知所措的學生們,不正像老布一樣對外面的世界存在強烈的恐懼感嗎?電影裏,瑞德認為老布的悲劇是因為體制化,並覺得自己,甚至是整個監獄,都正在淪為體制化的犧牲品。那麼從現實來看,一些心理素質不強的學生也正在演繹着同樣的悲劇。)有些學生在學校裏待了太久,進入社會後,像老布一樣,因為缺乏生存的能力而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在經歷挫折之後,就不堪重負而了斷自己年輕的生命。不同的是,老布是因為太老而無能為力,而他們還沒來得及領悟生命的價值就因為太脆弱而過早地埋葬了自己。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應對這樣的壓力,尋獲屬於心靈的自由呢?電影告訴我們的恰是如何進行這樣的一場心靈救贖。

安迪本是一個年輕而有前途的銀行家,可是一夜之間他被控告殺害妻子和情夫而鋃鐺入獄。事實上,安迪是被冤枉的,殺人兇手另有其人。可是,有時候生活中總會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安迪最終被判兩個無期徒刑,進入了肖申克的高牆之內。這裏等待他的除了嚴酷的管理體制,還有來自“三姐妹”的肉體折磨。遇上這樣的事情,誰都會失去理智,然而安迪卻例外。安迪從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只是默默地努力去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冷靜、勇敢、頑強、從不放棄用智慧來進行反抗,這正是安迪的不同之處,也正是我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所缺乏的。面對困難,我們總是過於浮躁,急着去抱怨而不是去思考;總是過於怯懦,急着逃避而不是去面對。

當所有的人,包括瑞德認為安迪快被體制化壓垮的時候,安迪在一個暴雨滂沱的夜晚爬過500碼的充斥着惡臭的管道後尋獲了屬於他的自由。事實上,安迪始終是自由的,即使他被困在高牆壘起的監獄。正如他所説的:莫扎特的音樂在我的心裏,誰也奪不走。是的,誰也奪不走我們堅定的信念和對自由的希望,心靈的自由能夠帶來生命的奇蹟。6年,每週一封信,最終令50年不曾改變的圖書館開始有了改變。他改為每週寫兩封信,這樣的堅持使得圖書館的規模不斷擴大,最終成為新英格蘭最棒的監獄圖書館。20年的時間,一把石錘,堅韌的毅力,最後締造出一條瑞德認為要600年才能鑿出的通往自由的道路。

而現實中,我們內心的希望往往被輕易地埋葬在那些平凡的挫折裏。我們懼怕失敗,也正是因為我們對夢想和希望的追求不夠執着。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心靈才容易被束縛,甚至脆弱到不堪一擊。因此,很多人才懼怕走出學校來到社會。倘若我們能像安迪那樣,冷靜下來,用理性來看待問題、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用執着來戰勝挫折,那些希望和夢想也就不會離我們而去。

當然,安迪的成功遠不止因為這些。過人的才華使得他在監獄裏也能綻放光芒,但這並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老布在監獄享有對書籍的管理權;而瑞德則能夠幫其他囚犯弄到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但他們都有點沉醉於這一點權利帶給他們的滿足感。安迪在監獄的地位顯然還要高的多,但他始終明白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正真的自由是在外面的世界。他能夠真切地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始終堅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並不因暫時的成功而停滯不前。

這一點,對我們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我們中的許多人,因在學校裏擔任了某個職務而沾沾自喜,自視甚高。暫時的滿足感阻礙了他們對生活的進一步思考和追求。到了社會中,這種潛在的驕傲情緒讓他們屢屢受挫,壓抑和失望隨之佔據心靈,也讓他們離成功越來越遠。事實上,我們生命的價值最終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理性地對待自己學校裏表現,能夠幫助我們看清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更合理地看待自己。

安迪在監獄中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救贖。入獄前,他是一個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人。沒有朋友,甚至,連自己深愛的妻子也背叛了他。而在獄中,他收穫了瑞德的友情,同時也學會了分享,學會了溝通和交流。在分享中,他也試圖讓對自由和希望的渴望重新回到獄友們的心中,救贖他們的心靈。初春的早晨,獄友們能夠像在修葺自家的屋頂一樣,坐在暖暖的陽光下享受着安迪爭取到的冰啤酒。這種久違的自由的感覺再一次回到了獄友們的心頭,那麼真切、那麼美好。安迪私自在獄警的辦公室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再次給獄友們帶來哪怕是一瞬間的自由的感覺。音樂裏的激情刺激着獄友們原本乾涸的心靈。而圖書館的落成,更讓獄友們見證了希望是能夠在不懈的堅持下帶來成功的。自然,對自由的希望也不再僅僅是一種幻想。無論何時,友誼都對我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是社會中的人,始終需要交流和溝通。珍貴的友誼是人格魅力的一種體現,也能幫助我們獲得社會認同感,加強我們對生活的信心。而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正在向他人傳遞開來,自己的價值也能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尊嚴,並不是自己刻個字就能獲得的,而是存在於大家對你的認同感中。

如何獲得心靈的救贖,尋求屬於自己的夢想和希望?我想電影已向我們給出了十分完美的答案。社會和體制化其實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內心無法剋制的恐懼和對生命價值的輕視,這也正是我們需要獲得救贖的地方。電影卻堅定地告訴我們: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不是別人給的,而是靠自己的執着和智慧在挫折和壓力下一點一點爭取來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