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

來源:文萃谷 2.5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

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法;

2.讀圖分析討論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學過程 】

[導入新課]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一節中也講過: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之一是因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組成(板書)

1.水圈的組成(板書)

播放視頻】1、從宇宙看地球為藍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連續的海洋水和南北兩極潔白連綿的冰川。

明確】地球表面僅29%是陸地,71%是海洋。

教師提問】 讀課本圖2-3-2地球水體的存在形式及所佔比例,説出地球上的水體主要有哪些?它們所佔的比例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略)

分析提問】由比例圖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極其有限,那麼淡水的主體是什麼?

學生回答】南北兩極的冰川。

教師提問】在這些淡水資源中我們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為什麼只能用這些?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其他水體人類目前還不能有效利用。

強調】: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平日節約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和義務。

引導討論】看書討論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有哪些特點,使其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主要淡水資源?

2.可利用的水資源(板書)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可恢復。因此,它們可以循環利用,與人類關係也最為密切,成為人類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體。

拓展引導】不知同學們注意到了沒有,在許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實並不缺少淡水,但當地為什麼還是缺水?

討論回答】當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導】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哪些不良行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決措施?

學生回答】不良行為:工廠不經過處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過量農藥等.

解決措施:嚴格執法,工廠污水達標排放、處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農藥等.

分析引導】在這些有限的淡水資源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時間、空間分佈的不均勻。下面請同學們思考:我國許多地方修建水庫,以及“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解決什麼問題,有何作用?

3.淡水資源分佈不均勻及解決措施(板書)

教師歸納】修水庫,主要是解決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大)的問題。水庫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從而調節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

“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均屬跨流域調水工程,主要是解決水資源空間分佈(地區分佈)不均的問題。

承轉、過渡】各種水體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在不斷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換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則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層地下水,需要“千年等一回”。那麼水體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板書)

讀圖分析】教師放動畫,看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板書)

教師提問】何謂.水循環?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因為發生的領域廣、範圍大,所以稱為海陸間大循環。而在陸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着水循環運動,稱為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因為它們發生的領域較小,稱為小循環。

觀察提問】觀察圖上閃動的箭頭回答:三類水循環分別由哪些主要環節組成?

學生回答】(略)

承轉、過渡】那麼,三類水循環水循環有什麼地理意義呢?請同學們根據 圖示、課文來分析歸納、總結。

2.水循環的意義?(板書)

學生歸納、總結】)

第一,水循環維持着全球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促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

第三,影響着全球氣候,塑造着地表形態。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國水資源分佈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較缺水的華北地區雖有大河——黃河流經,但仍是全國最缺水的地區。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緩解城市用水危機。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徑流量不穩定,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甚至出現斷流現象。1972—1998的27年間,黃河有21次斷流,進入90年代後幾乎年年斷流,黃河斷流不僅導致黃河沿岸用水緊張,而且黃河三角洲濕地幾乎萎縮一半,魚類減少40%,鳥類減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斷流,僅山東一省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

現在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中,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哪一個環節?舉例説明。

教師歸納】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地表徑流。如南水北調工程

2.既然通過水循環可使陸地水得到補充更新,能否説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

教師歸納】在空間上、時間上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是有限的,而且水體還存在更新週期的限制,所以我們不能説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只有保護好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承轉過渡】陸地水體彼此之間並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既有運動轉化,也存在着水源補給關係。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板書)

學生讀圖分析,教師提出問題:河流徑流與降雨量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回答】河流的徑流量與降雨量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時候,河流的徑流量就會增加;否則,便減少。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板書)

教師提問】這樣的河流屬於內流河還是外流河?在我國主要分佈在哪一地區呢?

學生回答】這種河流屬於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在我國主要分佈在東部季風區。

(承轉)但情況也不都是這樣,再看下面這幅圖:

教師提問】這幅圖上只畫出了氣温曲線,而沒有降雨量的變化。氣温與河流流量之間是個什麼關係?圖中1、2、11、12月份為何空缺?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幅圖反映的是處於乾旱地區的河流(大多為內流河)的水源補給狀況。處於乾旱地區的河流,由於降水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來補給。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與氣温的高低有直接關係。氣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會增加。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温變化相關(板書)

(播放多媒體課件:河水與地下水互補示意圖思考)結合示意圖説明河流與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係特點是什麼?根據河流與地下水的補給關係,分析説明河流與湖泊之間的補給有什麼特點?

學生活動、回答】

教師歸納】在豐水期時,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兩岸的潛水面,這樣,河水就可以補給湖泊水或地下潛水;圖的右半部分剛好相反,當河流處於枯水期時,河流的水位低於湖面或潛水面,這樣,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對河流還具有調蓄作用,在河流漲水時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從而延緩、削減河川洪峯。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板書)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3、4類型的補給關係其實挺簡單:誰的水位高,誰就是補給源; 誰的水位低,誰就是被補給者。

好了這節課講完了,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水圈和水循環

一、水圈的組成

1. 水圈的組成

2.可利用的水資源

3.淡水資源的分佈不均勻及解決措施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 ?

2.水循環的意義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温變化相關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教學反思】

本節教材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還是陸地水的更新,始終圍繞着水資源以及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這一主線展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也應對此有充足的體現,通過對三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水資源的危機和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對於本節教材中原理性內容或知識間相互關聯性的內容,教學中力圖通過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使學生易於理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注重了對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認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養。

【專家點評】

該教案緊扣人類與水資源的關係這一中心環節,由淺入深的講述了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陸地水的更新等知識內容,其間配以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進行教學,直觀、形象便於學生理解,效果好;教師層層設疑尤其設計了一些拓展性材料和題目,不但利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也體現了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建議在以後的教學中,加強學情分析,精講精練,更突出強調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高效”,切忌盲目走形式,不求實效。

高一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2.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舉例説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正確認識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

4.通過有關人口移動的討論,學會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某一具體的人口遷移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人口遷移與人口移動兩個概念的關係,明確不同地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繫,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2.過剖析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繫。

3.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大膽表達、交流,發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4.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教學重點難點】

人口遷移的概念、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過程與方法】

[導入新課]

播放錄象:我國民工流動、伊拉克戰爭難民移動引入本節課題

[學生閲讀]

回答問題:

①人口變動的原因是什麼?

②什麼是人口遷移?

③短期旅行、農民秋收後到城市打工、去商店買東西是否是人口遷移

提示:人口遷移是指變更定居地時間為長期或永久,人口遷移≠人口流動③中的現象都是人口流動。

[活動參與]針對課本活動1判斷是否為人口遷移?各組討論,發言人回答

[展示] ①圖1-9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流動路線示意圖

②遍佈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③我國當代人口遷移

[承轉]①②為國際人口遷移,③為國內人口遷移,引入人口遷移的分類

[活動參與]針對課本活動2判斷哪些為國際人口遷移,哪些為國內人口遷移?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各組討論,發言人回答

[承轉]人口遷移類型多種多樣,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是什麼?引入下一問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學生閲讀]課文第一、二段,回答問題: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是什麼?推力與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展示案例]美國的人口遷移

探究問題:①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的人口遷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別是什麼?

②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的人口遷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別是什麼?

[討論回答] 20世紀60-70年代由於東北部老工業區環境惡化,西部和南部環境優美,新興工業發達;20世紀70年代後,隨着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的重建,出現了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的現象。

[承轉]從以上分析:引起美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環境生態因素。

[閲讀回答] ①自然環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

②什麼是環境移民?三峽移民是否為環境移民?

答案:拉力為氣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資源豐富;

推力為環境惡化、自然災害;由生態環境條件惡化而引起的移民稱為“環境移民”或“生態移民”。三峽移民並不是環境移民,因為環境移民是被迫的,結果都是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舉例:圖瓦盧舉國移民新西蘭。

[承轉]自然條件對人口遷移的影響,是通過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來實現的。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閲讀課本]回答:

①經濟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別是什麼?

②經濟因素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並舉例。

答案:拉力為經濟水平高,遷入率高。推力為經濟落後,遷出率高

表現: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建設項目的佈局,區域的大規模發展,交通運輸

[展示資料]深圳-年輕的特區城市、三峽工程建設、西部大開發

提問:造成的人口遷移分別受哪個因素影響?

答案: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工程建設項目的佈局、區域的大規模開發

[活動參與]學生閲讀課本活動要求,看圖分組討論:

①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的流動方向?

②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方向:從內地向沿海,從農村向城市,從山區向平原——從經濟發達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

原因:①我國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長期處於剩餘。

②城鄉之間收入是促使人口大量遷移的根本。

③國家政策允許人口遷移。

[閲讀提問]閲讀課本材料:我國當代人口遷移、戰爭與巴爾幹人口遷移

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人口遷移與巴爾幹地區的人口遷移分別是有什麼因素引起的?

答案:國家政策、戰爭即政治因素。

[自主學習] ①社會文化因素表現在哪些方面?

②下列現象分別屬於哪個方面?

a科技人員出國留學 b印巴分治 c老張到深圳去和兒子一起居住(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

[活動參與]閲讀課本活動要求,討論回答:

①世界人口遷出國和遷入國有什麼特徵?(遷出國都是發展中國家,遷入國都是發達國家)

②造成這種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發達國家經濟發達,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剩餘。主要受經濟原因影響。)

③在20世紀80年代後我國的人口遷移主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經濟因素)

[小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態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在以上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分別帶來怎樣的影響?討論回答:

對人口增長和分佈產生巨大影響;對人口結構產生影響;對經濟、文化發展深遠影響;同時對城市的環境、交通、住房等產生影響。

高一地理教案3

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於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國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瞭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徵。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係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後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瞭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瞭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説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繫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佈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徵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説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麼?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裏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麼我是怎麼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麼,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xx”呢?

仔細閲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並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麼?(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歎又會是什麼?為什麼?)

4、什麼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着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麼?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説明

(最後,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後,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後,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範圍

4、最後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於巖石圈?請説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裏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後

學生鬨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説是五花八門:如鑽探技術、火山、温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閲讀,小範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xx,激發學習。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閲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高一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瞭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閲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複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麼?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麼?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遊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説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麼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説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着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温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範圍是什麼?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提問)陸地上為什麼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於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説一説,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着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複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麼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乾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於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着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範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並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佈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佈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麼,為什麼。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佈在赤道地區,苔原分佈於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説一説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佈有何特徵?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佈有什麼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佈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佈有着怎樣的特點?為什麼?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帶並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説一説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温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着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温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並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着什麼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麼?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麼請大家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説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温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乾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徵,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徵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徵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裏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着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着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温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温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後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高一地理教案5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節。交通運輸是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變化,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節配置了不少的圖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組成部分,但似乎離學生們的生活太遠。通過鄉土地理的活例子,結合該節課程的要旨,既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學情分析:

本冊書先講“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繫”即農業、工業,再講交通。因此學生對這部分會比較陌生。高一的學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讀圖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過各種正確途徑蒐集相關資料的能力。可以增加直觀的圖片適當補充聚落空間形態的有關知識。本校高一新生對計算機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異比較明顯,建議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蒐集的資料、課本的地圖等,加強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交通運輸佈局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有關的圖片和資料及相關實際案例,理解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對聚落形態和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

2.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側重對地理學習結果的表達和能力的培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學會運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和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教學難點:分析交通運輸和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讀圖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入:引用民諺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如今,寶成鐵路溝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日新月異,成績斐然。

設計意圖:這樣導課,既傳授了知識,又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二、講授新課

(一)交通運輸方式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1.教師出示兩張圖片: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導學生歸納聚落的概念、類型。

2.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

環節一:新的交通方式發展會帶動聚落形態的變化

出示案例:嘉興市空間形態的演變過程。指導學生從“時期、形態、原因”等方面分析。(設計表格讓學生通過分析案例進行填寫)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案例,思考填表對比不同時期,嘉興市空間形態的演變,從而得到新的交通方式發展會帶動聚落形態的變化。環節二:交通方式的衰落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

出示小問題:“考考你:“揚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長街(市井連)”“(夜市)千燈照碧雲”,門前(冷落)鞍馬稀。”讓學生試着填寫詩句中缺少的詞語,並展示資料“揚州的'變遷”,

設計意圖:通過詩句及資料,引導學生得出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對聚落影響的另一個方面:交通方式的衰落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

(二)交通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的影響

環節三:聚落空間形態沿交通幹線擴展,交通幹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

出示圖片:銀川市地圖,西夏、金鳳、興慶區的分佈圖出示案例:株洲市區發展地圖。

小組合作探究:要求學生分析株洲市區發展變化圖,並結合自己家鄉的首府銀川主要的市區分佈圖,討論交通幹線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教師適當引導歸納。

設計意圖:通過案例分析,教師的引導歸納,及學生自主探究,結合在生活的所見,得到聚落空間形態一般沿交通幹線擴展,並且交通幹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

環節四:交通運輸網的形成,促使多個城市相互連接,形成沿交通網分佈的大城市帶

出示圖片資料:“波士頓-紐約-華盛頓大城市帶”,“長江三角洲城市帶”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兩幅地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交通網絡對城市帶形成的影響。

過渡: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房價、地價不斷上漲還有人們對於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工業區和高級住宅區逐漸向外圍地區轉移,而商業和服務業則向市中心集聚。工業區和高級住宅區逐漸轉移到郊區,就得益與交通網的完善,隨後大型購物中心、超市及休閒設施也向郊區遷移。那麼這些商業網點(大型購物中心、超市及休閒設施)和商業中心的佈局和交通運輸佈局的關係是什麼呢?

(三)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環節五:展示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示意圖(教材p84頁圖5.8和圖5.9)思考:

(1)請觀察兩張圖,説説其商業網點分分佈的密度,誰大誰小?

(2)請分析原因。

小組討論:請小組代表説出討論結果。

設計意圖:此過程中教師須引導學生從自然(地形地勢)、社會(人口分佈密度)、經濟(經濟基礎、人們的消費水平)和科學技術等因素方面分析,通過影響交通運輸的佈局,進而影響了商業網點的分佈密度。本活動通過小組討論集思廣益,在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會分析和交流的能力。

(四)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分佈位置的影響

環節六:石嘴山市的大型商業區的位置和交通之間的關係。

(建立一個班級博客,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然後將蒐集到的資料上傳,之後在博客上討論,3天前佈置好。在討論中教師可與學生一起交流。(1)石嘴山商業中心位置

(2)石嘴山的市批發市場分佈

(3)裝飾城與建材市場分佈

(4)倉儲超市)

問題引導:(1)這些大型商業網點的佈局都有什麼共同點?

學生回答預設:位於城市郊區、新城或舊城改造處,對交通幹線有重要的依附關係:一是沿着舊國道或主要城市幹道兩側自發形成;二是在城市交通樞紐;三是在快速幹線和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附近形成。

問題引導:(2)倉儲等為什麼不佈局在石嘴山中心呢?

學生回答預設:市中心的地租昂貴,而郊區的地租比較便宜,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帶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

設計意圖:通過我們生活的城市石嘴山市為例分析討論,商業佈局的原因,這些大型的商業網點佈局在市區中心、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是以交通最優原則代替了市場最優原則。

總結:板書總結

高一地理教案6

課標要求:

根椐有關資料,説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從標準的要求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所以教材並未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內容:(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三方面説明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氣候變化的各種尺度及相互關係

2、瞭解全球及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

3、瞭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二、能力目標

1、培養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培養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樹立學生的環境、全球觀念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教學重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具準備:錄像帶、投影儀、投影片、全球變暖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閲讀資料:①1982年冬,美國紐約出現22℃高温,創百年紀錄;1987年夏,希臘雅典出現罕見持續46℃高温天氣;1988年7月,中國武漢高温天氣持續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現了持續40多天的高温天氣。

思考:上述現象反映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全球變暖。

教師引入: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它直接造成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基礎的破壞。因此,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就是:全球氣候變化。

板書: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

請同學們快速閲讀教材p46—47《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麼是氣候變化?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是什麼?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幾種類型?

④各種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概念分別是什麼?

⑤不同尺度的氣候變化的相互關係?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什麼?我國的情況如何?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與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係?

板書: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學生回答:

1、①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乾濕變化。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近代氣候變化三種類型。

④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時間跨度,變化週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為;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⑤大尺度的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則反映了大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温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温升高了0。6℃。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温上升了0。4—0。5℃,略低於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氣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並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區氣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氣温增高比較明顯,而有些地區(如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氣温上升並不明顯,甚至下降。這説明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複雜得多。

板書: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温升高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温模擬結果,能否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為什麼?(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哪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對於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導作用?收集相關資料,説明該因素是通過什麼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温模擬結果,不能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二者的變化差別很大。

(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對於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人為因素起主導作用。該因素是通過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毀林等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過渡: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大家公認的事實,那麼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請大家閲讀結合教材p51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部分思考這一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板書: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對於有些地區來説,許多影響是負面的或不利的。

板書:1、最明顯的後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紹: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引起的海水上漲現象,它是長期緩慢進行的。許多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會上漲88釐米。海平面的上升會改變海岸線,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影響,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將由此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進行全民遷移的國家。

板書:2、通過影響温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介紹:温度是農業生產重要的外部條件之一。全球氣候變暖預示着積温增加,生長期延長,對提高作物產量無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隨着乾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這又會使作物減產。科學家預測,就地區而言,位於低緯度的大部分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將減少;而位於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加。由於不少發展中國家位於低緯度地區,因此,氣候變化的這種區域差異性,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

板書: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介紹:全球變暖會影響整個水循環過程,可能使蒸發加大,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佈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導致洪澇、乾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以及地表徑流發生變化。隨着徑流減少,蒸發增強,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轉折:既然全球變暖會引起很多不利影響,那麼作為人類應如何面對這一挑戰呢?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三個問題。

板書: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討論:請大家閲讀結合教材p5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部分討論人類應如何面對全球變暖這一問題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控制温室氣體排放(如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量,世界很多國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效率,採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氣體吸收。(如植樹造林和採用固碳技術)

3、適應氣候變化(如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規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採取的政策手段(如實行直接控制、應用經濟手段、鼓勵公眾參與等措施)

5、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課堂總結: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温升高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複雜得多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1、最明顯的後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過影響温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教學反饋:

1、與“温室效應”的產生有關的主要是下列氣體中的:b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氧化氮

2、全球變暖的後果有:c

a、因蒸發強烈,海平面下降

b、中緯度温帶地區降水倍增

c、對人們的生存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d、高緯度地區會因氣温升高而使降水減少

3全球氣温升高和生態環境惡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就全球氣温升高對今後100年內地

球環境的潛在環境的潛在後果,表述不正確的是b

a山地零度等温線將上移150~500m

b全球將普遍變的乾旱

c森林帶將向兩極推移

d海平面將上升10~95cm

4太平洋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島國因環境變遷將x舉國移民,這裏所講述的“環境變遷”最可能的是a

a海平面上升b火山爆發

c酸雨侵蝕d臭氧層空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