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政治《我知我家》教案

來源:文萃谷 2.04W

篇一:

八年級上冊政治《我知我家》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對教學目標的理解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家的涵義,認識家庭的特點及家庭關係的確立,明白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是不可選擇的,瞭解父母的特點、家人的優秀品質。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與活動,提高學生認識、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養學生感受併發揚良好家風、學習並繼承家人優秀品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熱愛家庭、熱愛父母的情感,引導學生繼承家庭的良好傳統,學習家人的優秀品質,增強對家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2.對教學重難點的認識

教學重點:對“家”的理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正視“與父母的關係不可選擇”的現實。

3.對教學內容的分析

“我知我家”,主要講兩個問題。一是家庭關係的確立,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和回答“家是什麼”。二是與父母的關係不可選擇,主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與父母的親情,感謝父母賦予自己生命、對自己的養育,着重解決部分學生看不起家長、嫌棄家庭、不懂父母恩的問題。

二、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

由於學生中存在相互攀比的現象,使得一些學生因家庭不富裕、父母普通而埋怨家長沒本事、沒錢、沒地位,看不起父母、嫌棄家庭、更談不上感恩。針對這一心理,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正視現實、愛自己父母的教育。就大多數學生而言,父母子女關係的確立基於血緣關係。生命是父母給予的,這種關係不可選擇、無法改變。教學中應設計相關的活動,讓學生感激父母給予生命,體會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純真。

2.學生的需要:

家庭是學生最熟知的第一個社會環境,正是因為太熟悉了,反而不去思考其中的價值,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親情是很現實的社會問題。特別是作為獨生子女,由於各種原因,過多地享受了家庭中長輩關愛,反而想不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也是重要的社會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對家庭温暖和親情的認識和感受,培養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意識。

三、綜合設計思路

【課前準備】

準備小時候與家人的全家福;學生向自己的長輩進行家庭訪談,使其對自己的家族有一個概括的瞭解。

【新課導入】

在《我想有個家》音樂聲中出示三毛的漫畫,體現對家的一種渴望。

引導思考:想要有個什麼樣的家?在你們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特別想家、想父母的時候?回家的感覺是什麼?

篇二:

【教學過程】

1.“家”的遐想

活動內容:請用一種水果來描述你對“家”的感覺?根據你的理解,究竟什麼才是家?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隱含的意義在於,讓學生感受自己從家中得到了什麼,培養愛家、愛父母的情感。它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順利地開展本課的教學。

教師行為:歸納,家是一個地理位置,是我們的生活住所、人羣集合體……但它又不同於這些,它最大的特點是“有親人,有親情”。

2.我説我“家”

活動內容:學生相互展示並交流自己準備的“家庭照片”,並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

教師行為:由於不可能把每個人的故事都講出來,教師在選取故事時要注意兼顧各種“家”的類型。在“家”的介紹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家庭關係的建立、家庭結構的類型和家庭功能。

教學建議:關於家庭的類型,教材只提及四個概念,即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聯合家庭、單親家庭,學生看完後沒什麼印象。可以請學生寫出自己家裏都有哪些人?寫完後請學生説出黑板上寫的家庭各屬於什麼類型?學生馬上再從書本中查找,一一辨別。關於家庭的功能,可讓學生討論在家裏或與家人都有過哪些活動?並寫到黑板上,然後歸類。

一、教材分析

1.對教學目標的理解

知識目標:體會家庭中親情的温暖,明白撫養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義務,而父母也理應受到子女的孝敬。

能力目標:辨證看待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權利義務關係的能力;收集父母為家庭作貢獻的具體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親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心和撫育,尊重父母的勞動和情感,培養學生權利與義務的意識,承擔起自己的對家庭的責任。

2.對教學重難點的認識

教學重點:感受家庭的温暖。

教學難點: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家人一起營造温馨的家。

3.對教學內容的分析

“我愛我家”,主要講三個問題。一是大人講我小時候,主要是讓學生回憶小時候受父母呵護的甜蜜時光,把自己的童趣講給同學聽。二是無悔的奉獻,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父母對家庭的貢獻、父母的優秀品質。三是感受家庭温暖,主要從不同方面讓學生體會父母所給予的愛、家庭的温暖。

二、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

有些孩子可能在學校表現得很乖,對老師和同學都很温順,但在家中卻判若兩人。孩子之所以會頂撞父母,對父母出言不遜,主要原因就是他們跟父母太熟悉了,不知珍惜身邊的愛。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認識到父母對他們的養育之恩,為了他們的成長父母要傾其一生的心血。

2.學生的需要:

不少學生雖然每天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對父母的情況不一定知道,特別是父母的辛勞,即使學生看到了,也很少去體會。可以以“説一説”的形式導入,讓學生説説自己對父母的瞭解情況,父母的生日、工作和辛勞。通過“説”,促使學生思考:為什麼我對自己的生日、愛好全都知道,而不知道父母的?這樣導入新課,學生更易信服。

三、綜合設計思路

【新課導入】

在一個小生命還醖釀在母體的時候,已經傾注了家人對他的關愛,那就是他的名字。請學生説説他們的名字的用意。以此來體會家人的期待和關愛。

【教學過程】

1.愛的回憶

活動內容:先讓學生回憶小時候受父母呵護的甜蜜時光,並把自己的童趣講給同學聽。再設問:在你的家庭中,有沒有發生過令你感動的事?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回憶,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對自己的呵護。

教師行為:開展這一活動,一要注意正面引導,防止學生討論親子矛盾,而要着重引導學生感受父母的愛;二要注意辨證地看待這些事,因為許多家長對子女愛護有餘,嚴格要求不足,所以要對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作具體分析。

2.無悔的愛

活動內容:讓學生填寫表格,即“在你家,下列事情通常由誰來做?”另外,討論兩個問題:“説説自己家中貢獻最大的人是誰,要説出具體理由”和“誇誇自己的父母,並講給同學聽”。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一要讓學生根據家庭情況如實填寫,通過填寫體會父母的貢獻;二要引導學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滲透在家盡責的教育;三是説説家人的貢獻,包括物質方面的,也包括良好道德、優秀思想方面的精神貢獻;四是找父母的優點,誇誇自己的父母。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可以不限於教材表格中所列的項目,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填寫。家中的事,凡學生能做的,要鼓勵學生做,這既能培養學生能力,又能陶冶學生情操,而且有助於增進學生與父母的親情,與父母更好地溝通。在學生的討論中,可以講“大”的事情,也可以講感人的具體事例,有些小事反而更能體現父母的一片苦心,容易感動人。在活動中,要注意家庭有缺陷的學生的反應,防止傷害這些學生。

3.愛的低訴:

活動內容: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寫一段他對母愛或父愛的認識,交流自己對這種愛曾經的誤會或曾經的感動。

教師行為:呈現兩個關於母親的故事(見附錄),並引導學生用心感悟他對母愛或父愛的認識,並將優秀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意在讓學生體會原來未曾注意的東西,也是豐富學生情感、促進其良知發展的重要環節。有的老師説,現在的學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動,認為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教育忽略了學生的體驗,缺乏正確有效的引導。有的學生對家長不滿甚至看不起父母,也與他們缺乏對父母的理解,不會感受或感受不到親情呵護有關。因此,要通過這一活動,讓同齡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輕鬆的氛圍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獲得的愛。

教學建議:開展這一活動,老師要善於引導,可以用具體事例來啟發;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圍;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發動學生積極地説、積極地體驗就行了;要有意識地從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責任兩個方面來啟發,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有學生從反面衝突來講,要注意剖析分析的本意和期望,剖析其中所藴涵的愛,把學生引導到愛父母、愛家庭上來。

4.愛的告白:

活動內容:讓學生給父母寫寄言,即在感激父母撫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礎上,寫幾句話並交給父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心情。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活動,在於讓學生與父母心靈碰撞,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表達自己對父母的責任和決心。

教師行為: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第一步,可以讓學生寫父母的優點長處,也可以讓學生寫父母對自己的呵護和期望,還可以讓學生寫自己的感受和決心。第二步,在同學中互相交流,互相感染啟發。第三步,把自己所寫的交給父母,與父母溝通互動。

教學建議:在這一活動中,要注意展示學生的才氣,如讓他們寫詩歌、散文等形式來寫。要強調寫出自己的情感體驗,避免説空話,避免應付。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情感和意志結合起來,即要把自己的決心和打算反映出來。這件事是一個學生與家長的互動過程,要注意發揮家長的作用,如將學生的感受反饋給家長,有條件的可以讓家長也給學生寫寄言,在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5.愛的成長:

活動內容:討論:當你們的父母發生了矛盾,你是怎樣做的?若父母一方或雙方下崗怎麼辦?為了使你的家庭更美滿,你還應做些什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驗温馨的家庭需要全家人的齊心協力。

四、教學中存在的疑問

個別學生的家庭可能不幸,比如父母離異、父母一方或雙方離開人世,甚至有學生受繼父或繼母的虐待等。對此,不宜這些學生將家庭情況公之於眾,對他們要理解、保護,防止傷害這些學生。我們的教學,只從一般意義上講,從普遍現象講,只是關與“度”的把握是個難題。

3.“家”的情結

閲讀感悟:諾貝爾獎得主貝克特的劇本《結局》中,有這樣一段:兒子對父親吼:“混帳!你為什麼生下我?”父親:“我不曉得。”兒子:“什麼?你不曉得什麼?”父親:“我不曉得生下的會是你!”

設計意圖:説明子女與父母之間是無法選擇的,最重要的,是這層關係無法割捨。

閲讀感悟:有一年年輕人向一位智者抱怨自己父母的平庸、家境的平凡。智者問:“假如有人用100萬換你強健的四肢,你願意嗎?”年輕人回答:“不願意。”智者再問:“假如有人用1000萬換你明亮的眼睛,你願意嗎?”年輕人擺手:“不願意。”智者接着問:“假如有人用1億元換你健康的生命,你願意嗎?”年輕人連連搖頭:“不願意。”智者説:“那就快感謝你的母親吧,她一次性饋贈給你超過一億一千一百萬的鉅額財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父母要感恩而不是抱怨、嫌棄。明白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無法選擇的,我們就應該學會接受。一個人所誕生的家庭是不可選擇的.,人們可以選擇的是將要開創的家庭。如果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庭的不利狀況,那是光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不必因為家境的某種窘迫而自卑,更不應該家境優裕而自傲。

教學建議:這一活動的結論,在教材的相關鏈接中已有答案。指導學生開展這一活動,可以提供相關具體實例(家貧出孝子、出才子的事例,家長地位不高但品德高尚的事例等)予以引導;注意保護學生的家庭隱私,不宜強迫學生談自己不願意別人知曉的事;可以對學生中相互比家長地位高低、金錢多少的問題予以剖析;注意辨證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導學生髮揮優勢、發揚自強精神,避免消極因素的影響;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不能因為家境的差別而自傲或者自卑。

4.繪一棵家庭樹

活動內容:根據教材填寫家庭樹,知道自己與家人、親戚的血脈關係。

設計意圖:繪製家庭樹的目的在於使學生以自己的家庭作為研究的突破口,探究家庭演變與發展的普遍規律。讓學生自己來思考、探索親屬之間的關係,在學生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增強他們對家的歸屬和熱愛,為樹立家庭責任感打下基礎。同時,又促進了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與合作的意識。

教師行為:學生分小組開始動手繪制,學生畫了樹狀的、示意圖狀的,教師肯定學生的繪圖能力之後,要求在小組裏介紹家庭樹中所列出的親屬的基本情況,挑選出繪製比較好的“家庭樹”,拿到食物投影儀前向全班學生展示,並介紹家庭樹中所列出的親屬的基本情況。

教學建議:這是學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一部分。對這個活動,不一定要求學生寫出,可以讓學生思考。因為這可能涉及學生的隱私。如果個別學生沒有可談的,或者個別家庭屬於問題家庭,則不必讓學生講,必要時可通過家庭的不可選擇對這些學生加以開導。但對於好的家風、好的傳統、家族裏出的的名人,則可以讓學生講,因為這是光榮的事。

四、教學中的困惑

個別學生的家庭是悲哀的,如有的家長是犯罪分子,此時別的同學講述自己家庭的優良傳統、家人的優秀品質,越是感人,對他們的傷害越大。但這一環節在教學中應該呈現,如何處理“體驗好的家風與傳統”和“呵護個別孩子受傷的心”這兩者關係,感到很困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