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地理知識部分解讀

來源:文萃谷 1.17W

認識區域部分:

國中地理知識部分解讀

把標準中的“以區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佈為例,繪製略圖,並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佈特點。”刪去了,在一堂課的45分鐘中,讓學生去繪製地圖是不現實,時間是不夠的。把“舉例説出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根據有關材料,説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刪去了,減低國中教材的難度,這一點完全可以到高中的人文地理部分中再講。新課標中的活動建議是這樣的:“開展學習交流、撰寫小論文等活動。選擇一個教科書中沒有的、學生喜歡的區域,讓學生圍繞某個地理方面,談談他對這個區域的認識,”學生具有很高的積極性和熱情,例如,我們學校在課前的5分鐘讓學生上台“侃聊一下中國某地的風俗(與地理環境的關係)”,讓學生理解習慣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地域差異”部分:

把活動建議中的“觀看反映四大地理單元自然景觀特色的影像資料片。列表比較四大地理單元的區域差異。”刪去了,因為這部分成為每位教師教學的常規了,不用再贅述了。但我覺在此部分可以有這麼一創意活動:“中國四大地區大聯歡”,每班分為4個大組,每個組出一個節目藝術形式不限(可以是歌曲、舞蹈、相聲、戲劇或地理情景小品等),這個節目最好能突出表現出該地理區域的特色。全校16個班可以公開演出,請出藝術教師和地理老師為每個班級打分,再錄製成小片段,送給本班學生做留念。”這樣的活動,用我們張建平校長的話“過了若干年之後,這將成為學生階段最美好的回憶。”

經濟與文化部分:

在標準中新增了“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旨在突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面對中國不斷增加的人口數(近14億)和中國城鎮化進程(城鎮人口近佔50%,城市佔地面積擴大)的加快,中國的.人均耕地日益減少,加之許多大學生根本不願意報考農林專業的現狀,着實讓國人擔憂,但農業這個基礎地位絕不動搖,否則,民失之食,民失之衣,民失之用,必將導致國之不安。因此,農業部門必須依靠農業科技來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質量才行。同時增加了“初步學會選擇恰當的交通運輸方式。”

目的是讓學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提高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活動建議中把“觀看反映我國農業生產特色的錄像,蒐集有關我國工業生產現狀的圖文資料,討論我國工農業發展的前景。參觀本地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工礦企業或車站、碼頭。蒐集有關各地風土人情的圖片資料,觀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表演或錄像,談一談對地方文化特色的認識。”這部分刪去了,這些建議可以再平時的課件中可以實現,改為:“開展組織辯論會,如高速鐵路(公路)的建設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培養了學生快速思辨的能力。

“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部分:

 1、自然環境:標準有所改動,把原來的“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説出長江、黃河的概況”改為:“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歸納內外流河的基本特徵;運用地圖資料,説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徵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這麼一改,對河流這部分的要求是提高了,不僅是為了和高中地理接軌,同時更是增強學生對兩個“母親河”的認識。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是我國經濟的精華區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黃河、長江不僅為了兩岸人民提供了水源,水能、灌溉等之便,但同時,在過去的歷史,黃河的決堤氾濫,1998 年的長江水患,卻給兩岸水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生命的傷亡,財產的損失高達上千億元,真是“不敢淹,一淹淹到解放前。”因此,這部分旨在讓學生從內心裏真正地領悟到人與自然的關係,着重培養學生尊重自然規律的意識、着重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的發展觀。

在標準中增加了一條“瞭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有些自然災害只要通過控制人類的行為,是可以減少的,但有些自然災害是不可能避免的,如颱風、地震、火山的發生,這些災害的發生是人為無法控制,但它們確實深深地傷害着中國人。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讓四川省、中國人慾哭無淚等等一些悲劇在歷史的長河不斷上演,但人類是必須堅強起來,中國人必須堅強起來,重建自己的家園,更要增強公民的防災意識,教給公民一定的逃生技巧,提高其在大災中的生存能力。

2、自然資源把標準中“舉例説出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有哪些主要類型”改為“舉例説明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區別”,意欲着重培養學生保護資源的意識。把標準中“運用實例,説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佈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改為“舉例説明我國跨流域調水的必要性”。原來的標準中的要求過多,包括了為解決水資源時間分佈不均和地區分佈不均的大型工程,但新改後的標準簡單明瞭,減輕了學生學習的負擔。最近幾年全球的氣温變暖,局部地區天氣乾旱加劇,中國的北方春旱,西北地區的常年乾旱,黃河的流量減少,或斷流等就是讓學生理解我國跨流域調水必要性的最好典範。增加了“理解我國土地的國策”,這是中學階段地理教材中出現了第二個國策,和“計劃生育”國策一樣重要,這些都是完全根據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多地少”制定的。在學習中,讓學生理解制定國策的必要性的同時,一定增強學生遵守法律的意識。

 3、活動建議部分:把“聯繫生活經驗並運用有關資料,討論季風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蒐集有關土地資源方面的資料,與俄羅斯、美國、印度等國進行對比。調查當地的主要自然資源,列舉合理或不合理開發利用方面的事例,並撰寫簡要報告”刪去了,因為這些內容完全可以根據常規思維得到,在平時的課件中可以體現出來的,就改為“開展野外實地觀察、討論等活動,觀察家鄉某條河流等特徵”,這樣的建議給教師留下更大的思考活動、設計活動的空間,教師可以創新地設計出自己的課堂活動,同時也給學生傳遞了創新的意識,更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疆域與人口”部分:

把“活動建議”中的 “在地圖上計算出我國大致的東西經度差和南北緯度差,並以此來説明我國經度與緯度跨度大;分析我國相對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刪去了。但在“標準”中並沒有把“運用地圖説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刪去,説明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特點仍然是學生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刪去活動建議中的部分,只想降低對經緯度位置描述的要求,降低國中地理學習的難度,教師在新學期開學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可以及時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和維持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度。

把“説明:“在我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一項,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要求學生在中國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逐步記住,而不是在本節課中全部記住”刪去了,新課標可能是想弱化識記的地位,或者是因編者是考慮到學生們的知識背景的緣故。比如,一些孩子在國小階段已經會拼中國地圖,孩子和家長几乎每天都要看全國的天氣預報等行為,足以證明學生的地理素養是從小就在不斷的積累。這部分知識對這個時代的孩子來説,已經不算什麼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