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左右

來源:文萃谷 2.8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左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左右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左右1

親情、愛情和友情,你會認為哪種情誼是相對比較重要的呢?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吧。歷經人生各種苦難,回頭看只有親人仍在側的人,可能會認為親情是可貴的;處於戀愛甜蜜期的情侶會認為兩個人相愛是難得的,可能覺得愛情更重要;在職場上、社會上打拼的人,需要朋友和各種人脈,這時他們可能更傾向於友情。

據不完全統計,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假設之外,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會認為親情在三者中是居於首位的,小編就是其中一個。

提到親情,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是值得去看一看的,這本書也是我最喜歡的,書中語言平實樸素,字裏行間都流露着滿滿的親情,發人深思,給人啟迪。

《我們仨》這本書分三個部分講述了楊絳、錢鍾書和他們的女兒錢璦一家三口的故事。

第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體驗;第二部分是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同樣以夢幻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語言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88年女兒與丈夫相繼過世,這個平凡的小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本書中我感觸較深的三句話是:一、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我們仨最終只剩下我一個,哪怕生活條件變好了,也不可能再回到從前了,楊絳先生筆下的是悽美的思念,種種的回憶。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最後變成一個人的思念和回憶,多花時間陪陪父母,別看父母平時很堅強,他們也有很多需要你的時候,他們陪你長大,也希望你能陪他們變老,只願時光對他們温柔以待。

記得有一次媽媽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檢查,是爸爸陪媽媽去的,他們早早就出了門,從他們出門的那一刻,我的心就一直懸着、慌着,就怕出點什麼事。

中午爸媽回來吃飯,我表現得小心翼翼,問了下情況,説下午才能拿到檢查結果,我的心繼續懸着,後來知道媽媽第二天一早要做一個小手術。

媽媽早上八點的手術,手術前被抽了幾管血,我很心疼,後來媽媽進了手術室,我一下子慌了,整個人緊張起來,坐立不安的。當時就是覺得好害怕,那種怕就是源於內心深處的。好在最後手術成功,媽媽被護士用輪椅推着出來,媽媽的表情看上去很是難受。

我想要爸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也希望自己多抽時間陪他們説説話、嘮嘮嗑,不管做什麼,陪在他們身邊就好,珍惜每一次與他們的相聚,同樣也可以用文字或照片記錄與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如果你愛你的父母親人,就看一看《我們仨》吧!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左右2

我曾做了一個夢,夢裏有我,有鍾書,還有我們的圓圓。夢裏似真似幻,想要脱離這夢境,卻又不知從何而醒。

夢裏鍾書一聲不響地和人走了,説是開會,然而他已上了年紀,又有什麼會要開。興得阿圓最靠得住,三兩下就領着我找到了鍾書暫居之地。這裏驛站密佈,家家卻開得相似。阿圓牽着我走着驛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狹長,看不見盡頭,兩旁栽的有柳樹,花絮紛吹,自開自賞。我們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見一處殘損道路,斷口前有湖,一片幽藍延伸至遠處黑點。湖很廣,稀稀落落置着些小船,有幾隻沒有拴繩,飄得老遠。阿圓左右尋了一陣,指着艘有“311”墜飾的木船叫喊,説就是那隻。我同她踏了進去,果真是鍾書的船。船上空得嚇人,不見衣櫃也沒有簾窗。

再去俯身瞧鍾書,瘦了,不過幾天未見,就薄得像一片枯葉,套在肥大的中衣裏。眼鏡沒了,手提包該是也不見了,看着像個落難的災民。我低聲喚他,他動了動,彷彿睜不開眼睛似的,臉上纏着扭曲的淚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圓也跪坐下來去理他的發。然而不過短暫相遇,阿圓要回家裏備課,我也必須在天黑前回客棧,這是這兒的規矩。

柳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新枝未盡,枯枝已襲。我在客棧與木船之間穿梭,阿圓也在週末來看望,倒也樂得悠閒,混過了幾個春冬。只一天週末,女婿忽然駕車來了,是來接阿圓的,阿圓説是久病再犯,不過有專家説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為圓圓高興,過往這病折騰了她不少。送他們遠走,孤寂了些,我想也無可厚非。唯有一點,自從圓圓住院後,我夜夜泛起了夢魘,夢到阿圓躺在病牀上,與護工聊着天。

女婿為她添了冰箱,放着許多吃食,不過阿圓胃口小,總分一半給護工大媽吃了。應當的確是不嚴重了,阿圓也是這麼認為的,還想要起來批作業。然而沒有幾周,病情越來越嚴重,翻身也成了難事,我焦急地發慌,講給鍾書聽,鍾書聽的專注,叫我別亂想,老人就愛做這種夢。直至一日又是夢魘,夢中女婿與專家交談,方得知早已無藥可救,能拖一陣是一陣了。阿圓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鍾書講,他這次沒有懷疑我這夢是假的,只是悽然,心中流着淚,他應當也是夢到了。阿圓沒過多久就死了,在睡夢中,走得很安詳。我從未想過我會有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窘境,其實也説不上,阿圓也早已成了白髮。不過説着也奇怪,阿圓逝後,我再沒犯過夢魘。

於是兩個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記”阿圓的死。

大約過了幾個月,鍾書發了高熱。

留我一人活在夢裏,“忘記”他們的死。

不知道兩個痴子,會不會忘了吃早飯。我早教訓過他們早飯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記了沒有。

我們仨讀後感1000字左右3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讀完了楊絳的《我們仨》,這本書似一股清流,每讀起來,便使人心靜,讓人心疼,而又心生佩服!

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在書中靜靜的回憶他們一家三口的故事,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作者以夢為引,飄渺而又真實,好像失去是一場夢,但夢迴到現實又真的只剩孤身一人。不知楊絳在1997~1998年是怎樣挺過來的,接連失去至愛的女兒和老伴,楊絳用了最為平和的文字,卻給人傳遞出無比心痛的感覺,生老病死,看似自然,卻是至親至愛的.失去,痛又無助,但還要堅強的活着。

書中滿滿是回憶,滿滿是思念,思念過去的點點滴滴。我們雖常説不能活在過去的回憶裏,但是美好的回憶會讓我們心存感激,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會給我們以動力和方向。話説回來,現在是未來的回憶,我們的現在能否成為未來的動力,能否生成美好的回憶?所以珍惜每一個現在,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讓生活變的有意義!痛苦的也好,快樂的也罷,在未來,這一切都將是故事。

失去親人後,楊絳開始回憶他們三人的生活。從她與錢鍾書先生的相識相戀開始,雖沒有那麼轟轟烈烈,但是志趣相投,性格互補,兩個學者、文人,在艱難時期異國求學,卻能苦中求樂,不卑不亢。後來有了他們可愛的女兒,生活更加充滿樂趣。

從他們的故事中,我發現,孩子是生活的催化劑,如果自己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則會兩相宜,當然得會善於取捨、善於選擇;如果安排不當,優柔寡斷,生活瑣事就會侵佔工作時間,而工作完不成就又導致生活不開心,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兩頭都抓不住。所以,生老病死是規律,代代相傳也是必然,怎樣把工作和生活都照顧的很好,則是智慧。

他們回國後,趕上了革命,楊絳夫婦沒有選擇逃離祖國,即使沒有安定的居所,也安靜的在上海等待解放。他們愛祖國,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他們就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這比單純的高喊愛國更加愛國,用切身行動詮釋什麼是愛國主義。

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楊絳對生活的態度,她們夫婦一生坎坷,但在書中,她對命運的不公沒有抱怨,對經歷過的苦難只是簡單略過,而對於生活中細小的感動和美好卻歷歷在目,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也許這就是幸福!

讀完整本書,就像楊絳所説的,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記錄了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