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諱經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09W

官諱經讀後感

封建專制時代的官場,禁忌和隱諱非常多,公開昭示的明文規矩比較容易遵循,無影無形的“潛規則”卻是最能要人命的,一不小心觸犯就可能是株連九族,因此,“潛規則”也更被為官者重視。為官者可以對“官規”陽奉陰違,但對“官諱”卻不敢怠慢,因為“官規”是能通融的,“官諱”卻是諱莫如深的,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為官利器,不可不知。瞭解這些,不但能讓人明瞭行事的底線,不至於越界,而且對於把握晉升的關鍵大有益處。可以説,深諳官場的避禍之道,能夠保全自身;洞明其中的禁忌所在,可以剔除仕途的障礙。

官諱經——諱情

中國有兩個意思相反的成語“喜形於色”和“不動聲色”,表示了一個人在遇到事情時的兩種反應。前者多用來形容小孩,或者是那些將一切寫在臉上的人,諷刺其淺雹無知;而後者多用來形容老謀深算、胸有成竹之人,如諸葛亮手持鵝毛扇的來歷有其妻所贈送之説。從這裏可以看出,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適度隱藏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是智慧的體現。我們要學會理智地控制情緒,用適當的方法轉移和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要是不能在必要的時候,掩蓋自己的思緒和情緒,就難以成為傑出的領導者。駕馭他人之前,首先要能控制自己情感的流露。

故事案例:辭色當含而不露

漢文帝時,申屠嘉位居丞相,被封故安侯。申屠嘉為人廉直,從不接受他人錢財和請託,是一位難得的`忠臣。

申屠嘉自律甚嚴,對別人也是有錯必究,不假辭色,於是有人就建議他説:

“大人位極人臣,眾人矚目,凡事要分個輕重緩急,不該一味嚴厲呀。你愛憎分明、疾惡如仇,如果是個小吏尚且能行,可作為丞相就不能這樣了。丞相統攬全局,選賢擇能,講究含而不露,不温不火,你當含蓄一些,情感不要太外露了。”

申屠嘉為漢高祖劉邦時的老臣,他性格直爽,很少掩飾自己,便不耐煩地説:

“忠臣敢言敢諫,豈能有話不説?身為丞相,若是一團和氣,礙於情面,豈能治理國家?弄虛作假的那一套我不屑為之。”

鄧通是漢文帝的倖臣,舉止怠慢無禮,申屠嘉十分恨他。他不避忌諱,常在人前説鄧通的無理,人們都為他擔心,還勸他説:

“鄧通是皇上的紅人,他縱有缺處,你也不該在人前説他的壞話。你的態度若讓皇上知曉,皇上會高興嗎?鄧通更會恨你,他必想方設法地報復於你,如此你就麻煩大了,何不忍一忍呢?”

申屠嘉沒有聽勸,他反而直接對漢文帝進言説:

“陛下寵信鄧通,讓他富貴就可以了,為何放縱他敗壞朝廷禮儀呢?”

漢文帝讓他私下教訓一下鄧通,鄧通聽説後十分害怕,他對漢文帝説:

“申屠嘉對我成見太深,説不定他會公報私仇,置我於死地,萬請陛下救我。”

漢文帝迫於無奈,派人向申屠嘉替鄧通説情。申屠嘉不加理會,仍傳命召見鄧通,且聲言説:

“鄧通如不前來,當要處斬。”

鄧通只好硬着頭皮前往丞相府,央求説:

“小人有錯,丞相何必抓住不放呢?丞相不給我鄧通臉面也就罷了,為何讓皇上也下不來台呢?丞相這樣做欠缺考慮埃”

申屠嘉反脣相譏説:

“若為皇上着想,你就不該恃寵胡為了,現在你還敢狡辯,可見你毫無悔意。你身為一介小臣,常在殿上輕慢無禮,實是犯了大不敬之罪,依法當處極刑。”

鄧通見他發威,判己重罪,立時慌忙磕頭,求饒不止。他嚇得魂飛魄散,頭都磕破了,滿臉都是鮮血。

此時,漢文帝派人持節召鄧通進宮,總算救了鄧通一命。

經此一事,鄧通遂多次在文帝面前説申屠嘉的壞話,文帝雖沒有撤換他,心裏卻起了猜忌,不似從前信任他了。

文帝態度的轉變,申屠嘉並不放在心上,他對別人的勸告也一概不聽。他的家人就此哭着説:

“皇上沒責罰你,並不能説明你沒有錯失。你若堅不悔改,後果就不可想象了。你為我們着想點,好不好呢?”

文帝去世後,景帝即位。景帝對申屠嘉頗有不滿,於是重用晁錯為內史。申屠嘉心有怨氣,不時發作,景帝和晁錯都愈加討厭他。

一次,晁錯命人將內史府改為向南開門,打了太上皇廟的垣牆。申屠嘉聽説此事,急急上疏請殺晁錯。有人勸他慎重,口道:

“晁錯乃皇上新寵,你這樣不加掩飾地彈-劾他,只會激化你們之間的仇恨,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你若故作不知,晁錯必會感激於你,你也少了一個勁敵,這樣不是更好嗎?”

申屠嘉堅持不肯罷休,卻不想已有人報知晁錯。晁錯連夜入宮向景帝請罪,求皇上搭救。

次日上朝,申屠嘉請誅晁錯,景帝卻為他開脱説:

“晁錯所通之牆,並不是太上皇廟的垣牆,況且此事是朕命他所為,晁錯沒有過錯。”

申屠嘉又羞又惱,回到相府,竟是嘔血而死了。

官諱經——諱言

古人説:“喪家亡身,言語佔八分。”人是追求詮釋和解釋的機器,如果能小心翼翼地控制住要吐露的訊息,別人就無法洞察你的意圖。在人生絕大部分場合,你説得越少,就越顯得神祕。當你學會閉上嘴巴時,實際上更有機會擁有權力。作為領導,必須出入各種場合,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談判、演講,説服他人,激勵員工,和各種人打交道,更要把握説話的時機、分寸和技巧。因為,話一旦出了口,就無法收回。

故事案例:講真話是原則問題

唐德宗時,權德輿以其才華出眾被召到朝廷當太常博士,後來又當左補闕,掌管進諫、薦舉之事。

當時,大臣裴延齡靠奸詐欺騙的手段取得了德宗的信任,升任户部侍郎、判度支,管理財政。

裴延齡為討德宗歡心,挖空心思取悦德宗。他獻媚不斷,還把朝廷徵收上來的賦税沒有用盡的部分,説成是他格外多徵收的賦税,為自己誇功。

德宗見其善言,又“成績”卓著,每每把他當做賢臣、能臣看待,不時地表彰他。一次,德宗在朝堂上對眾臣説:

“身為天子,如不知人善任,良莠不分,這才是大患。朕以為,羣臣之中,裴延齡能幹善辯,當是大才了。”

沒有人敢反駁德宗,只有權德輿開口異議道:

“陛下欣賞能幹善辯之臣,臣卻以為裴延齡不在此列,還請陛下明鑑。”

德宗大感意外,遂道:

“你口不擇言,難道朕察人有誤嗎?”

權德輿叩頭説:

“臣不敢頂撞陛下,只想言明真-相。據臣所知,裴延齡只説不做,並未建實功。他用言語欺騙陛下,還用國家的錢倒賣獲利,這樣的偽君子不被揭露,受損的不止是國家,更有毀陛下的聲譽。臣斗膽進言,如查有不實,臣甘願獲罪。”

德宗十分生氣,不聽他的進一步説明,便宣佈罷朝。

事後,權德輿的朋友對他説:

“皇上寵幸裴延齡,你的忠言也會變成惡語,難道你不識時務嗎?”

權德輿説:

“皇上不識裴延齡其奸,相信會有更多的奸人矇蔽皇上,如此國將危矣!我只是勸諫皇上不要言語取人,不要受其矇騙,又有何不妥呢?”

德宗勤於政事,無論大小事情都親自主持過問,他還不肯輕易地對官員解職或者任命,凡是下達詔令,都是在他手令的基礎上起草成文。

權德輿升任中書舍人後,多次當面勸諫德宗説:

“陛下事無鉅細,凡事躬親,勤勞有餘,而尚有不足。陛下若能做到度勢在胸,用人無誤,其實用不着這麼辛勞的。”

德宗心有不悦,口道:

“人臣每有懈怠之事,朕不想因己之故而放縱他們。”

權德輿誠懇道:

“陛下度勢,當審其心,而勿盡信其言。陛下讀取臣子的奏章,縱是再過勞累,也不如審察臣子的為人內心可靠有效。臣子進言沒有不動聽的,臣子的內心沒有不加掩飾的。陛下當抓住要領,去奸存忠,如此方能任其為事,心神俱寧。”

德宗思之再三,認為權德輿言之有理,行事大有改變。

權德輿很擅長明辨分析事情的道理,他對人的認識也是極為深刻的。一些奸小想要拉攏他,一方面極力推崇他的才學,一方面又許以重利,誘其動心。

一次,一位奸小登門拜訪權德輿,送上重禮,且道:

“大人才學蓋世,正直無雙,我不求大人什麼,只求和大人多親多近。”

權德輿不冷不熱道:

“沒有好處的事,人們是不屑為之的,這樣看來,你可算是一位君子了。”

權德輿只和奸小談論做人的道理,奸小不耐其煩,只得告退。

事後,權德輿對家人説:

“只有認識了一個人的本來面目,才不會錯估形勢,錯上賊船。人都是有其祕密的,不信人言,觀其本心,便可識破玄機。對人不要一廂情願,千萬不可惑於人言。”

唐憲宗時,權德輿升任了宰相。憲宗對他十分信任,憲宗説:

“一個人如能做到判斷無誤,一件事並不難,難的是許多事都少有失誤。權德輿就是這方面的賢人,有他為相,朕可以放心了。”

河中節度使王鍔到朝廷來,要求自己兼任宰相。憲宗有意答應,權德輿上奏説:

“王鍔自高自大,絕非表面柔順之人,他雖討陛下歡喜,卻不可讓陛下壞了朝廷制度,陛下不能遂其心願。”

憲宗最後沒有同意王鍔的要求,卻是厚賞了權德輿,誇他見識高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