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讀經典詩文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15W

經典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小生誦讀經典詩文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的一種傳承。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讀經典詩文讀後感,僅供參考。

國小生讀經典詩文讀後感

  讀經典詩文讀後感篇一

我,一名普通的國小生,在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來,我從一個懼怕語文課的學生,逐漸成長為一名喜歡語文,摯愛文學的學生,而在經典誦讀學習過程中的漢樂府民歌《長歌行》對我啟發很大。

漢樂府民歌《長歌行》,全詩所要表達的意思為:美好的春天的早晨,葵承朝露,晶瑩青翠,正等着太陽的光和熱,萬物一派生機!但擔心這好景不長,只要秋天一到,葉黃花落,便是一片蕭條了。在想想百川東流歸大海,一去不復返,哪裏會再向西流回來呢?人生要趁少壯的時候努力,否則,只有到衰老的時候空自懊悔悲歎了。

在詩中有一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句子,這句話説的沒錯。日子慢慢地過去了,人也慢慢變得衰老起來。轉眼間,你不知不覺地由兒童變成中年人,然後再變成老人。到那時候,你會感到空虛,感到寂寞,感到悲哀。回想幼年的時候:日子從玩耍裏過去;日子從電視的屏幕裏過去;日子從洗澡時過去;日子從睡覺時過去;日子從逛街裏過去;等你老時你當然會感覺到它從你眼前過去。

今天,我們還年少,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祖國的未來。現在應當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多學知識,練好本領,長大後為祖國建設出一份力,回報祖國。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屹立於世界,則國屹立於世界。讓我們珍惜時光,為祖國的強盛而努力學習吧!

  讀經典詩文讀後感篇二

《卜算子·詠梅》出自陸游之手。全詩上下透露着一種蒼涼感、一種悲傷感、一種無力感、還有一種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的信念。

在冬天開放的梅花,要獨自與風雪鬥爭,要拼盡全力去爭奪那僅有的半分之一的生存希望。他要獨自承受來自風和雨的打擊,還要獨自承受冬天的蒼涼,沒有朋友的寂寞......難道他還不夠可憐嗎?你身為同類為什麼還要打擊他?難道他有早開的權利是他所能決定的嗎?難道只有他放棄生命,你們才會接受他?不,不是這樣的。當一個生命在同類中顯得非常出色時,難免會遭到嫉妒。但他的出色也是用同等價值的東西換回來的。

正是蠟梅花這種不畏嚴寒的精神,才受到了人們的讚賞。

梅花,你苦戰三季,才迎來在冬天開放的權利。在這三季中,你要獨自承受來自同類的冷嘲熱諷。你要在艱苦的環境中,在同類們冷眼相待下苟活三季,在冬季中化悲憤為力量綻放出你最美麗的容顏。

梅花無意與他人爭奪早報春的“權利”,只因自身的需求卻引來了眾花的嫉妒。

聽了古今的名人對梅花的讚賞,我們呢?“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應該學習梅花凌寒怒放的品質,不畏人生旅途中的艱難險阻,像梅花那樣,時時早、時時早,做“東風第一枝”。

  讀經典詩文讀後感篇三

初次認識余光中先生,是國中時讀他的《鄉愁》,那首軟綿綿的詩“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詩文讀後感。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至今,我都記憶猶新。

為什麼呢,為什麼對久遠的塵封記憶如此清晰呢,我想,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縷淡淡的鄉愁吧。如今,再次與余光中先生對話,再次嘗試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文章一開頭就寫淋淋瀝瀝的雨,這場綿長的雨即使在夢中也不曾停止過。你是否想過逃避這場冷雨,但是,“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是啊,我們不是常説,逃避得了一時,逃避不過一世嗎。或許説,這場冷雨是你心底久違的盼望。“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萬山,千傘萬桑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捲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裏,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你寫這段話,是想説什麼呢?我想,你是把滿腔思念注入文字中吧。你久違的土地,是否也在等着你。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這雨在你心裏不是無形的,它有生命,有味道,有氣息。我想,舔着那冷雨,該是一股鹹鹹的苦澀味,因為你遠離那土地太久了。“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這場冷雨更像是一個女性在用哀怨的聲音訴説着什麼。在那片土地上,應該有你的親人,有你的愛人,更重要的是,土地上有你的魂,有你的跟,你的血液裏流淌着母親的液汁。“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你聽着淅瀝的雨聲,心情是否也隨着韻律高低而起伏不定。我喜歡聽雨打在瓦磚上的聲音,城市裏的雨打在玻璃上,那聲音也夠清脆,但始終缺少韻味。

你在日式的古屋聽黃梅雨,聽秋雨,該是多麼愜意,但還是少了一種東西。雨是記憶彼端的開始,你想念的是在哪裏聽雨呢。是故土吧,最後你回到的那片土地,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陸。我想問,你會帶着愉悦的心情去聽聽下一場暖雨嗎?

  讀經典詩文讀後感篇四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據説是唐朝的7歲孩子繆氏子而寫,年齡雖小,可志向遠大。

一天晚上,我獨步至於屋檐下看初月。透過厚厚的鏡片細看明月彎彎。空如鏡,鏡似水,水黑幕。新月掛空,細如鈎,明如燭。靜靜地照亮數丈萬空。彎彎的新月並未有強盛的月光,只是在冥冥中掌管着黑夜的光亮。整個天空便活躍起來了。我凝視着這束光,心中感情萬丈。

歷朝歷代,多少人如同彎月一樣,默默地點亮一方角落,將陰暗的天空點亮。又有多少人如同彎月一樣將光耀世間。李白望月,月下獨酌伴其行。蘇軾望月,同樣寫下不朽的篇章。今日,我欣然望月,卻只能在內心中為月歌唱。

“時人莫道峨嵋小,三五團圓照滿天。”彎月靜靜地懸在空中,細細的,小小的,但卻充滿了活力。不信,等到月中十五的時候再看,它就會團團圓圓,明明朗朗了。到那時,再抬頭仰望天空,就會不由得發出一輪滿月照下的感慨了。

現在的我們如同月初的新月,正在努力地積攢着力量;努力地吸取着人世間的精華;努力地學習着,朝着更大更明亮的目標前進。終究會有一天,我們會像月中的月亮一樣又大又圓,在如墨似的天空中迸發出自己的光芒。照耀在廣闊的大地上,照耀在每個望月人的心中,照耀在更多想成為我們的新月身上,讓整個大地披上銀白色的光芒。我相信,我一定可以,一定可以成為月中的月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