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歌節選課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2.1W

組歌是被譽為哲理詩人的黎巴嫩作家紀伯倫的作品。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組歌節選課文賞析,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組歌節選課文賞析

  一、整體感知

1.浪之歌

紀伯倫筆下的自然萬物彷彿都是詩人的一個面影,一個道具,浸染着他的氣息,跳動着他的詩心。在他的文學世界裏,一切事物都彷彿匯流、迴旋在一個巨大的合唱之中,歌頌着生命、自然、愛情,而生命、自然、愛情,似乎也只是宇宙運行的同一個恢弘的過程的不同表現、不同名稱,為了去印證一個最終的和諧──這樣的思想對我們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它是純然東方的。

不同於真實世界,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被詩人賦予了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在前四節裏,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的律動中與愛人難捨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化的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一個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夜闌人靜,萬物都在夢鄉里沉睡,惟有我徹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魚、礁石和情人組成的畫面中,它發出永恆的共鳴,“時而歌唱,時而歎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歎息。

也因此,我們方可領悟到詩中海浪的愛情的內涵,那不僅僅是對海岸的愛情,是更廣闊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滿腹的愛情,這博大的愛情閃耀着母性的光輝──“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因為愛着這世界,所以哪怕“徹夜不眠讓我形容憔悴”,也要守護着這個世界,它的和諧,它的美。

在這裏,我們恰恰看到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詩人正應是這世間種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的末尾所寫:“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在這裏,海浪的形象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堅定的聲音。

詩人的故國地處地中海的東端,這也許是海洋的意象在他的散文詩裏如此親切的原由。那在萬籟俱寂的深夜裏獨自往復拍打着岸邊,歌唱復如歎息的大海的夢幻般的圖景,一定是這首散文詩詩思的緣起,而這,是僅僅在地圖上遙想大海,而未曾在海邊久久流連的人所不能寫出的。

2.雨之歌

紀伯倫常被稱作哲理詩人,但他的散文詩的內涵常常多於一般的哲理詩,就這首《雨之歌》而言,和哲理詩相同的是,它主要採用的也是擬人化的手法,但是它並不以得出某種哲理、教諭為目標,它最終形成的是一個具有豐富感性內容的,難以被化約為簡單的道理的形象。

在這首散文詩的絕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同時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傳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詩中對擬人手法的靈活的多方面運用:一方面是對雨的擬人化處理,從第三節“我哭”開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關意象──花草,雲彩和田野等等──相應加以擬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時時在變化,或擬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擬人很微妙地轉換為擬物,例如第六節“我從湖中升起,藉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進”,似乎又獲得了一隻鳥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體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擬人化,如第二節“清晨的女兒”中的清晨,以及第五節“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中的死亡,可以説是運用於無形。

文中的空間感依然是寬廣浩大的,天上地下,雷電雲霓,山河湖海,無所不至,但由於擬人手段的廣泛運用,使文中的世界成為一個“人之境”。不過,直到第七節“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現,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來,萬物有靈,只是因為人的存在,或者更準確地説,是因為有靈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們的凝視,萬物才顯出人間的情態,有了他們的聆聽,雨點的敲擊才構成一種樂曲。

也是因為人的存在,雨才獲得了一種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們敏感的心靈常常被引領着去觸及那些平日常常離我們很遙遠的記憶、夢想,一個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個循環,正如愛情在人類世界中意味着一個循環,它滋潤生命,傳遞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紀伯倫散文詩中的世界總處在運動之中,歎息、淚水和微笑只是人類世界運動過程的`諸面,而自然,乃是人類世界的一面運動着的鏡子。

  二、問題研究

1.“嗚呼!徹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縱使我滿腹愛情,而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這裏的連接詞使用好像不合常規?

確實如此。這也正是散文詩不同於抒情散文的地方。這裏用“然而”或“但是”來替換“縱使”,在語義上更明白一些,語法上也較合規範。不過,“縱使”,至少在漢語裏,有鮮明的強調意味,用在這裏,使文意為之一緊,因而在效果上不僅獲得了某種轉折的味道,而且使這段話在語義層次上變得更為豐富和有氣勢。和詩的結尾連在一起,凸顯出詩人一種類似於我們所熟悉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形象。

2.“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這句話如何理解?

“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一句比較含混,不知道是否與翻譯有關,但基本不影響全篇的理解。和其他大多數篇目不同,這兩篇是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同時又是詩歌,因此我們所讀到的已經不再是原著,而是經由母語作為中介的譯作,在語義上可能會有所影響,同時,我們從中所感受到的文字之美相當大程度上也是由我們的母語所構成,而與原作的面貌有所不同,這是在教學時也需要注意的一點。比如兩首散文詩(的譯文)中出現大量成語和雙聲疊韻詞及少量文言詞,除了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所列之外,還有類如“碧海丹霞”“長吁短歎”“紋絲不動”“夜闌人靜”“嗚呼”“千山萬壑”“鳴鑼開道”“不動聲色”“青枝綠葉”“酷肖”等等,都是為了在翻譯中取得與原作大致對等的詩意效果而採用的,需要有所體察。

  練習説明

一、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和節奏。討論一下,這兩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設題意圖是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以及理解文章深層內涵的能力。

節奏,主要是就兩首詩詩意推進的肌理和層次而言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漢語譯者的匠心所在。兩首詩在翻譯過來時都着意安排了相當明顯的韻腳,同時,又有很多的換韻和交韻以使得詩在聲音層面不顯得單調。在指導朗讀前,可以讓學生先將詩中的韻腳一一找出來,作為一個練習。比如,在第一首詩中,第一節:“人”、“近”(鄰韻)、“分”;換韻為“裏”“體”;第二節:換韻為“晨”“盟”“中”“吟”“吻”(與第一節同,大多為鄰韻);第三節:換韻為“拗”“躁”;又換韻為“心”(與前兩節相同,鄰韻);第四節:換韻為“他”“下”,等等。由此使學生在朗讀時掌握朗讀的要點之一,並加深對兩首詩的體會。

在討論作品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時,要設法使學生能把握住兩首詩中各自呈現的總體形象,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使學生進一步分析出詩中語義遞進伸展的層次則更好(均可參見整體感知部分)。

二、在這兩首散文詩中,作者分別採用第一人稱,藉助豐富的想像,藝術地描繪了“浪”和“雨”的生活,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你不妨模仿這種寫法寫一首散文詩。

設題意圖是初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感受與表達的能力。

引導學生注意兩首詩中多樣化的擬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辭手段,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它們的藝術魅力及其構成,並獲得一些初步的文學想像的技巧鍛鍊。

  教學建議

一、朗讀和細讀相結合。

通過朗讀使學生對兩首散文詩形成初步的印象,對它們在辭色和聲音上的美有一個感性的體會,用更細緻的引導性的逐段分析和讀解引發他們對文意中更細微的內涵的理解,激發他們自己自覺擴展閲讀的興趣。可以把《組歌》其他幾首找來作為學生的課外閲讀,嘗試使他們通過自己的閲讀實踐,加深對全文的印象和理解,同時對散文詩的特徵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二、篇章語義分析和自然常識講解相結合。

在這兩首散文詩中,作者的想像大多數時候是緊貼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徵來展開的,如第一首中第二、四節寫到潮汐,第二首第六節中寫到降雨過程的形成,等等,因此既合人之情,也入物之理,不妨把這兩點結合起來,以增強學生理解和接受的興趣。

三、鍛鍊學生自由想像的能力。

通過對擬人手法的講解,使學生產生興趣和動手模仿的願望,人在這個階段的想像力是最為發達的,如果想像力能得到適當的鍛鍊,對於學生的理解力、表達能力和觀察力都有莫大的益處,也有益於他們形成對更廣泛的知識領域的興趣。

四、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使他們獲得一雙有靈性的眼,一顆有靈性的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