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在動作中理解數學

來源:文萃谷 1.35W

“兒子,別再玩牌了。來,爸爸教你學加減乘除:1+1=2……”

如何讓孩子在動作中理解數學

“媽媽,我來分碗。”“哦,這可不行,你會把碗打碎的。”

“你看,你看,從這個杯子舀到那個杯子,弄得滿桌都是水!媽媽把桌子擦乾淨了。可不準再弄了!”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是不是比比皆是?我們希望孩子從國小會數數,學會加減乘除計算;我們又害怕孩子把 東西損壞,破壞我們辛苦收拾好的乾淨整潔,於是我們下着一個個成人的命令。可是您是否知道也許就在這不 經意之中,我們扼殺了兒童智力結構中的一個重要能力——數學邏輯能力的發展?

在您不厭其煩地教孩子數1、2、3、4、5……機械地背誦1+1=2的公式時,您是否以為您的孩子真的明白 1、2、3的意義, 是否真的有了數字概念了呢?當您自得於“我的兒子才1歲半,已會從1數到10了。”您是否 以為孩子真的已具有了數學邏輯能力呢?

一、什麼是兒童的數學邏輯能力

數學邏輯能力即感知數學關係和空間關係,用數字和符號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它突出表現在數學家、科 學家、工程師、獵人、偵探、律師及會計身上。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因具有抽象概括性,是發展個體智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酷愛文學的伽利略對 數學曾一度是個門外漢,有次去拜訪他的朋友數學家利奇,聽見利奇正在給孩子們講幾何學。伽利略聽了以後 就像着了迷一般深受其吸引,認為找到了揭開自然祕密的鑰匙,從此潛心研究,在物理學、天文學、數學方面 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怎樣培養兒童的數學邏輯能力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任何客觀事物都具一定的數量、形狀、大小,數學邏輯能力的發展可以使個體更準 確地認識客觀事物,從而更好地解決各種問題。可是具抽象概括性的數學因不符閤兒童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 不容易為兒童理解。那麼,怎樣根據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逐步而有序地培養其數學邏輯能力呢?

  1.與實物結合起來的數數。

3 歲的麥克·菲莉曼看着計時器上出現的號碼,告訴媽媽:“上面寫着10:27 ,就是説33分鐘後便是11:00了。”麥克身上這種非凡的數學智能要得益於他那懂得教育的媽媽。在麥克剛滿 6個月,媽媽遞給他一塊餅乾時, 就豎起食指告訴他“這是一塊餅乾”。剛滿週歲時,就讓他豎起食指表示“ 寶寶1歲了”。 孩子這時雖然不會説,但他會聽,經常的刺激,使他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了數目。

2歲~3歲的兒童一般都能從1數到10,但這僅僅是數數而已, 就像兒童會背“一個火柴盒,裏面有個小人 國”的兒歌一樣,這只是機械地記憶,兒童還沒有真正理解到數的含義。而我們成人常常一味自得於兒童表面 的正確,而怠惰於將兒童的數數與實物結合起來。事實上,兒童一旦指着實物數數,就會出現很多口手不一致 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手指數錯:跳數或重複數;

◇口頭數錯:重複數或倒數;

◇口手不一致:口快手慢或口慢手快。

小麥克在學習數數時,和媽媽一起在各種活動中指着各種各樣的實物數數:吃餅乾時數餅乾,穿衣服時數 鈕釦,上樓梯時數台階,洗澡時數自己的小手指、小腳趾,飯桌上數刀叉……數到最後一個,媽媽總是問麥克 :“一共是幾個?”讓麥克明白數的`最後一個數即總數。小麥克就是在各種各樣的遊戲活動中,調動了各種感 官——視覺、聽覺、觸覺,建立了一一對應的數概念。可見兒童獲得最初的數學邏輯知識,真正地理解數,必 須通過相關客體的擺弄操作,兒童必須通過對物體的動作來理解數的關係。而我們成人最大的誤區就是試圖用 語言來教會兒童數學。“數學不是教會的,而是兒童自己發明的。”皮亞傑的警告可謂發人深省。

  2.從遊戲中自然習得數的守恆、數序和類包含。

如果對已學會數數的幼兒進行這樣的實驗:媽媽和孩子各 坐一邊,各有4塊餅乾, 各餅乾排列間距相同,那麼兒童很容易理解“媽媽的餅乾和我的一樣多”;而一旦把 媽媽的餅乾間距拉大,他就會叫喊“媽媽的餅乾比我的多”。他不明白“4”就是“4”,不會因為空間排列、 距離遠近、形狀、大小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麥克的媽媽就是通過把相同數目的餅乾、石子、釦子等擺成各種圖 形,使孩子認識到,同一數目的東西無論排成什麼形式,總數不變。

麥克很喜歡和媽媽玩紙牌遊戲,如牌的接龍:先分出花色,然後把各個花色按1、2、3、4……的順序排列 起來;或者媽媽抽去幾張,讓小麥克找出相應的牌給添上。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小麥克通過遊戲認識了數字, 也初步建立了序的概念。再如小麥克喜歡畫畫,特別喜歡畫鴨子,媽媽就把標出數字的小卡片給他,標有2的卡 片上畫2只鴨子,標有4 的就畫4只,小麥克樂此不疲,不知不覺中明白了畫了1只再畫1只就是2只,再畫2只就 是4只……試想若是我們讓小麥克機械地重複1+1=2、2+2=4……小麥克會表現出勃勃的、強烈的興趣嗎?

小麥克畫了5只鴨子,3只是黃色,2只是褐色。 當媽媽問他黃色的鴨子和褐色的鴨子哪種多時,小麥克毫 不猶豫地回答是黃色的多;可當媽媽問他黃色的鴨子和鴨子哪種多時,他竟然回答還是黃色的多,並對媽媽的 忍俊不禁表示不解——渾然不知自己的錯誤。可見孩子若要真正理解數,還必須在實際操作中明白這種整體與 部分的關係。如在2+3=5中,2〈5,5包含2。

  3.讓孩子去測量。

兒童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水時,其實就是在用勺子測量水——儘管他這個動作或許出於 無意。他會用小手去量爸爸的臉有幾@①zhǎ,會用腳步去丈量房間有幾步,會用小腳一腳挨一腳地測量過 道有幾腳……兒童表現出來的這種測量意識亦是數學邏輯能力的表現。他們未必要用尺去丈量,他們更喜歡用 實物來測量。父母提供的實物可以從一種到多種,如從提供筷子這一種物品來測量桌長,到提供筷子、鉛筆等 多種物品供其測量桌長。最後不提供實物,完全由兒童自己尋找。如有一個孩子在測量杯子周長時,試了好多 辦法——火柴棒啊、積木等等,都失敗了,最終發現用線可以測量。當他欣喜若狂地告訴媽媽他的發現時,臉 上充滿了成功的喜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