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0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鐘鼓樓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鐘鼓樓讀後感

《鐘鼓樓》是當代作家劉心武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説,首次出版於1985年11月。《鐘鼓樓》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生在北京鐘鼓樓的故事,通過12個小時的時間,描寫了社會各個階層的豐富的生活場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會變革,個人的悲歡離合相互交織構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圖,揭示了在人生的舞台上的不同人生,體現出空間感。

第一次聽説這本書時,只知這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心中覺得大抵是現代文學作品裏廣受好評的“那些作品”的其中一本,未細想,未了解,未細讀,未深究。但當我拿到紙質版的《鐘鼓樓》,翻開目錄看到“並非開頭(從100年前,到1982年12月12日)/0.這一段完全可以跳過去不讀,不過讀讀也無妨。”“第一章卯、第二章辰......”多麼可愛的作者能説出這樣可愛的話。“這一段完全可以跳過去不讀”,好像在告訴讀者這一段沒什麼價值,可省略跳過,也似乎在説這一段的文筆沒什麼可呈現給讀者的。可後面筆鋒一轉“不過讀讀也無妨”,又在側面告訴讀者“我其實肚子裏還是有墨水的,不妨讀讀這一段”。往下看的目錄是時辰,一本書竟然以時辰做目錄這是怎樣的刻意的安排?一本三十萬字數的書竟是描寫一天中的十二個小時,也就是六個時辰?六個時辰如何能寫這麼多的字數?如何安排,如何構思,篇幅如何,作者得有多大的文字功力?能在十二個小時的時間維度裏寫出三十萬字的作品?並且讓這三十萬字的.作品成為受作家羣裏萬眾矚目的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之一?這些問題在我翻到目錄的那一刻湧現了出來,也引起了我對這一作品的好奇之心。

這本書的驚喜在我看來是整體結構,採用時辰來分章節,許是刻意為了與《鐘鼓樓》的“鍾”相呼應,這是我第一看到書籍有這樣的分法,也是我的無知愚昧、見識短淺。整篇小説的故事,到底只寫了北京胡同裏的一個四合院裏的所有人在這一天的生活狀況。每一個時辰也就是説每一個章節兩小時中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描述某一個人。其次是時間跨度,這本小説故事所在的時間跨度並不像我們常見的那麼大,許是我的閲歷不足與知識淺薄所認為的。在我所知的大部分小説的時間跨度較大,有上百年的,也有幾十年,再短也有兩三年的,而這本《鐘鼓樓》卻只有短短的一天中的一半一一十二個小時、六個時辰。與其他作品相比,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已是可以説非常短了。雖然這本書裏也有穿插描述以前的事情,但仍是在以人物回憶過去的形式出現,主題仍為一天中發生的事情為主導,從而寫故事的情節。然後是這部作品的寫作手法:寫實主義。從大多數平民的角度來寫北京市民社會的生活,讓大多數人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北京市民的生活,這就是符合中國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我們知道大多數小説寫的人物總是具有某些傳奇色彩或者英雄感的正義滿滿的“大人物”,久而久之也會讓讀者產生審美疲勞。而《鐘鼓樓》並沒有這麼寫,反其道而行之寫了許許多多的北京那個四合院裏小市民的具體的生活細節。敢於寫一些平庸的人,並只寫些平庸的人,並且絕不神化任何一個角色,這是這本書的亮點所在。當然一本作品裏不可能説所有人物都是小市民階層,裏面也有寫政治人物,如:江青,但並沒有寫豐功偉績,仍是一些平凡的事蹟。所以説《鐘鼓樓》是一本寫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的作品。説到“平凡”,在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中的《平凡的世界》,其表面上寫平凡,實際上裏面的人物卻並不平凡,例如:少平少安的生活事蹟,在那個年代裏,這並不平凡,是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的。《鐘鼓樓》是寫北京胡同裏的一個四合院所發生的故事,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善於寫北京四合院裏發生的故事。老舍先生的《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早已構成了一個北京市民社會的文學世界,許多作家也加入到了描繪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的行列之中,如:鄧友梅把破落的八旗子弟不同的人生展示了出來,發掘出了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情致。又如:蘇叔陽、陳建功等在對北京市民當代生活的描繪中,表現出對北京市民的精神氣質、性格心理的準確把握。而劉心武的《鐘鼓樓》的特別在於他既不像老舍先生那樣是一箇舊北京市民灰色人生的批判者,也不僅僅是一個當代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的描繪者,而是在對當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寫中,沉澱着豐厚沉重的歷史內容,剖析了市民社會生態羣落,展示了傳統的文化積澱與現代化事業發展的矛盾衝突。最後,這本書的開頭讓我覺得好奇,它的結尾也讓我驚喜起來。小説的結尾作者的處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尾,通過作者的幾個問題來結尾。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經歷和對小説的解讀來對作者的提問進行自己的回答,來給小説續寫讀者自己的結局。也許你現在已經有了答案,也許你現在還沒有答案,甚至可能一直不會有,但都不會影響你在合上書本的時候進行短暫的思考,也許這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在整本書的閲讀之後,把作者拉入作品中。

這個開放性的結尾與中國人喜大團圓的結局不同,可就是這樣獨出心栽的設計,讓這個作品更有其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