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個人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57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親愛的安德烈》個人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親愛的安德烈》個人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與她18歲的兒子之間的36封書信的集子,內容涉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甚至性和戀愛。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本書劃分成認同和歸屬、清狂等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認同和歸屬。這是兩個怎樣的詞彙呢?在閲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對於認同的定義僅僅侷限於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説是一種感覺。但在閲讀這本書之後,我發現,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很少發生自然災害。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城市實在是太過安逸,以至於當我聽説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災害發生的時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應讓我感到極度的羞愧!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地方又發生了災害,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每次災害發生之後都會有那麼多感人的故事?為什麼只有在受災之後才開始進行防範?為什麼人性道德這種本就該存在的東西現在竟變成了奢侈品?在這裏,人們生活都極其的安逸,這直接導致了現在的我們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甚至不會燒飯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在我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對自己明確的定義!我能幹什麼?我會幹什麼?這兩個問題誰能準確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龍應台在這本書中不僅講述瞭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講述了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以及處世態度。

“清狂”與“輕狂”,這是兩個讀音完全相同的詞彙,但所包含的意思卻完全不同!“輕狂”的意思是輕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卻是放蕩不羈。一個貶義一個褒義。“清狂”在古人的詩詞中早有明確的定義。在杜甫的《杜遊》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清狂的人不會被家庭羈絆;不會為責任束縛;更不會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與“自由”。自由是我們90後一直在追求的!我們一直都希望不會被家長管束,不會被老師管束,希望能夠自己決定要做什麼和不要做什麼。每當我們的家長要管束我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這樣對父母説:“老媽,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該怎麼做的'!幹嘛總是想管着我?給我點自由的空間好不好!”但是,我們從未想過,現在的我們還太年輕,我們各種觀念尚未成熟。我們這種希望是不被允許的!在我們長輩的心中,現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着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放棄角逐!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們如若放棄角逐就會被社會淘汰,淘汰就意味着被社會拋棄甚至是死亡!所以,體諒一下父母,體諒一下自己的將來吧。不要再叛逆了,這樣做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道德,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詞彙。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時候被定義為道德底線的東西在現在已然被拋棄了。我們不會因為有人正在捱餓就將自己餐盤中的東西吃得一乾二淨,也不會因為有地方發生旱災就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停水一兩個小時就令我們抱怨個不停。當然了,這些並不是意味着我們沒有道德,只是因為時代的變化改變了我們的道德底線。古時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們耳熟能詳的道德故事非常多。從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之本。百事孝為先,在古代,不孝是會被殺頭的。不孝,不遵從父母之命即為不孝。而現在已經頻繁發生。與父母頂嘴,欺騙長輩更是變成了家常便飯!但社會已然如此,我們能改變什麼,我們也不需要改變什麼。

《親愛得安德烈》,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們自己心裏得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來説,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傷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一本書,幾行字,只是對生命的感悟。因為我閲讀,我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