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4.26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

一書收錄了常龍生對50本書閲讀後闡發的感受。

常龍生10年來堅持每週閲讀一本書並寫一篇讀後感,十年如一日。本書是在500多本書500多篇讀後感中挑選出來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獨特感悟。

一、教師離不開閲讀,讀什麼書很重要。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根本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收穫多多。

回憶自己的閲讀經歷,説不上走彎路,但確實存在某個階段閲讀內容缺失現象。常生龍局長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閲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裏的選書作者都是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於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於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學名家,他的課堂如行雲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於自然出顯功夫,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紮實。作者從於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範”的為師觀。沒有説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裏的電影院》是課程開發層面的,《教室怎樣與學生説話》是師生溝通層面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是教學方式層面的.……多角度闡釋了“教學即創造”的現代教學觀。

二、看書,人人都行,但是閲讀,並不是人人都會。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眾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委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念及家中書房裏教育教學類書籍雖不及文學作品之多,不過數量也已比較可觀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等等,總感覺這類書籍都在盡力訴説“該怎樣做”,即便內容上乘,與讀者之間(至少是於資質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點距離;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則從“要讀書”這一本原視角出發,通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閲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瞭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通過用心閲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試之願。誠如作者在自序《讓我們都來讀書吧》一文中説,“……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並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以此語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樑了罷。

三、“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以為,恪守作為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並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於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為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鑽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為對於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説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説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在我讀過的許多書裏,都印證了這一點:比如由美國中國小一線優秀教師案例彙編而成的《教學不孤獨》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不難發現西方的教師們同樣不遺餘力地以“愛”為核心,生髮了教育激情及各種教學智慧,引導狀況百出的學生們在做人和學習上步入正軌,且使之繼續進步;又如於漪老師在自傳《歲月如歌》中寫到,即使是在羣魔亂舞的“XX”時期回想當初自己給患肺結核病的學生買藥,給骨折又無錢的學生付醫藥費,給沒錢的近視學生配眼鏡等等以至於家境拮据,她依然沒有後悔——“這樣做圖的什麼?我從未張揚過,也從未想到要得到什麼,只不過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這些孩子那麼困難,我心裏難過,故而想方設法幫助。”這雖不是在課堂上授課,但我相信這實實在在給那些受助的學生們上了關愛這一課,在人情淡漠的冰窟裏投進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們努力提升了師德素養,使教育有了“愛”,無論是教學還是平日生活,都會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

很幸運地與《讀書是最好的修行》一書及書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温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