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與教育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6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經典與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經典與教育讀後感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其中關鍵的一點,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國學中更應該身先士卒,借中華傳統魅力的精華,提升自己,滋養學生。

國學經典教育是最有價值、最優質的教育,是奠定人生幸福的根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弟子規》三字一平仄,教導我們一些如何做人的基礎規範。每一個人能瞭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子孫也都可以興旺,都可以得到這些良好優秀的賢子孝孫。這樣的道理,於己於人都有着很好的實用價值。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孟子》一文,蓋乎仁政,然而什麼是“仁”?於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是“仁”,於自己,謙遜不自大,便是孟子提倡的人和。公孫丑説:“然則夫子既聖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向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非常謙虛,從不把自己看作聖人,孔子尚不敢自沉聖人,何況我孟子呢?這正是孟子偉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們缺少的正是孟子的這種人格魅力,在學習生活當中,有一點成績就誇誇其談,自高自大。而在這裏,我要説:孟子尚不敢如此,何況我們這些平庸之輩呢!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孔孟之儒學,一曰禮樂,二曰仁義。道家學説飄逸靈動,老莊是國學裏“守望月亮,孤獨而嫵媚的樹”。相較於此,詩詞曲則是國學經典裏或淡雅,或濃郁芬芳的奇葩。優質的國學啟蒙老師,需要把國學之美傳承下去,要有優秀課堂駕馭能力,要能把教學藝術化。在進行國學教育活動前,注重營造“美”的氛圍;活動過程中應注意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利用多種途徑感知、學習和表達;同時應注意在每個細節貫徹“美”的原則,竭盡所能地表現圖畫美、意境美、音律美、節奏美、情感美。活動過程中還應注意孩子學習的整體性,注重引導孩子從整體上理解作品的內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要想成為一名優質國學啟蒙老師,勤奮讀書很重要,樂於學習更重要,而讓孩子主動快樂地學習最重要,願我們以此為目標,在以後的國學啟蒙教學路上,多學多思多探索,讓孩子們在國學天地裏更好更強更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