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4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斷舍離》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斷舍離》的讀後感

《斷舍離》的讀後感1

初看這本《生活需要斷舍離》,會以為是一本心靈雞湯文,但仔細品讀之後,會發現作者客觀理性地為我們講解深層次的生活領悟,正如文中所説:

“寫的是勵志,更是堅韌,是和你們分享,好好地看看現實的殘酷,然後從骨子裏練出那種志氣,並找到方向和方法,給自己殺出一條路。”看完這本書,我想我是愛着這份對着生活獨到的見解。

一、帶着最簡單的想法工作

初入社會,我們總是帶着對未來的一份幻想,就像《萬萬沒想到》裏的王大錘的經典台詞“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峯”,可能沒有那麼誇張,但是卻帶着幼稚的想法,覺得一入職場便覺得自己也能為那個“一切皆有可能”的成功者。但是社會總會給我們重重的一擊,現實總是會以血淋淋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如若你也是跌落在了谷底,不如也學學這本書裏作者傳達出來的態度,帶着最簡單的想法工作,割捨斷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時刻警醒自己“其實,我沒有那麼重要”。

二、捨棄不合適,離開不快樂

人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是一個羣體社會。有些時候,我們很難做到獨善其身。曾經的同學,工作裏的同事,如果相處或者共事會讓我們感覺到不開心,不如將與他們“鬥法”的時間沉澱下來提升自己,學滿技能之後離開,與更優秀的人在一起。當然,曾經的愛戀,如果不適合,也應該學會大膽、瀟灑地放手,無休止的淪陷和互相折磨,只會讓人喪失最後的體面。每段感情開始,每個階段都要細心經營,好好感受,並且我們都應該好好思考:我們是否在和增值的人在一起?愛情是將人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老!

三、告別蕪雜,整理自己,重新出發

生活斷舍離,將過去的蕪雜拋棄,我們要具有一份有意識的生活態度,專注於提高自己。就像作者童小言,一步步學會自省,從DSA公司的一名實習生,再到項目負責人,再到主持人、演講者、暢銷書作家。人生中的每一步轉變,都是懂得在學習的過程中反思,與那個帶着不完美的自己對話,懂得與過去的不值得斷舍離,修煉自己,於是發生的“向上的改變”,“從凝望者,變成的被凝望者”,有了一系列的逆襲。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三此主義”,相信大家都聽過。他説:此身,是説凡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是指凡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延到將來;此地,是説凡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希望我們也能像朱光潛先生一般用着這種決斷的精神和魄力,能與生活裏的空想、抱怨,將就,迷戀,堆積等等決斷地來一場空前絕後斷舍離,讓我們也能做到書中所説的"靜默並有氣勢,既獨立懂事又善用資源,去拼湊想要的生活,把憧憬的畫面一一實現。"

《斷舍離》的讀後感2

端午假期説長不長,説短又不短,三天時間,遠程旅行沒辦法,短途旅行又不甘心,思來想去,只有待在家裏多陪家人。趁此時間,讀了兩本書,《雙城記》與《斷舍離》。

斷舍離現在已經算是網紅詞了,放下執念,放下慾望,人才會活得輕鬆。不過我的感悟最多的倒不是放下,而是另外兩點:

1、人生得意時,要多往上看,這樣自己才會更有動力;人生失意時,要多往下看,這樣自己才會知足常樂;

2、人生向上時,要告訴自己,人活一世,不能渾渾噩噩過;人生向下時,要勸自己,人生苦短,要看開,不要太累。

更多的感想是看雙城記後引發的。雙城記是狄更斯的作品,與霧都孤兒一樣都是世界名著,不過讀完之後感覺就算同為世界名著,也分為上中下等,雙城記應該是其中相對低層次的。

雙城記的故事設置相對巧妙,也用了一些技法,通過一個很強的懸念引出故事,“死人復活了”,不可謂不巧妙,再加上那個經典名段,“這是最好的時代,又是最壞的時代”,足以吸引讀者進行下去,接下來又通過兩個不同家庭各自的故事線往前延伸,你雖然不知道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但是你肯定知道他們之間一定會有什麼關係。等到故事收尾的時候,你才發現,哇,前面的各種線索,各種不解,都是很好的鋪墊,故事的轉折還算巧妙,看完是可以回味回味的。

而且這類名著與小白文的最大的區別,除了情節的細節一環扣一環,前後呼應的伏筆,人物對話的豐富性等,最大的不同在於,雙城記是通過小人物的人生遭遇,給讀者展現了法國大革命的全貌,階級的衝突,人物命運的前後顛倒,對下等階層人物的同情,卻又保證客觀性,並不一味站在哪一邊,等到革命成功之後,起義羣眾對於生命的蔑視,對於正義的罔顧,對於對錯的愚昧,也成了作者諷刺的對象,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悲劇,因為只有悲劇的內核才足夠引起反思與警醒。

這跟金庸的不少小説有異曲同工之妙,將故事嵌入進時代的大背景中,渾然天成,並不會感覺是故事,這非得對於歷史與世情的理解到十分,才可以實現。不同的是金庸寫的是通俗小説,其中取悦讀者的部分,比如主角的愛情,各種武俠招式的奇妙,最終大團圓大結局的設計,對整個故事的立意與內涵是有一些遺憾的。

但是雙城記也並不是沒有遺憾,其中主角露西與達奈二人的形象過於臉譜化,一對優秀的青年男女,簡直是沒有缺點的存在,德法耶太太的邪惡部分完全蓋過了她的堅定,機智等特質,對她的悲慘命運也沒有多加闡述,整個弱化了故事的矛盾與衝突感,不得不説是一種遺憾。而且各種人物配角的血肉不夠豐滿立體,特別是主角西德尼的描述上,如果能夠多花費一些篇幅,多描寫他的經歷與人生,引起讀者的認同與代入感,那最終的結局帶來的震撼與惋惜一定會更強烈。

《斷舍離》的讀後感3

記得以前看過這樣一句話“再完美的婚姻,夫妻雙方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50次掐死對方的衝動”。山下英子老師這本《最該斷舍離的是丈夫?》則可以幫助人們很好地去梳理一下夫妻間的關係。婚姻的開始都是你儂我儂的,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地雞毛,從乍見之歡到相處不厭真的需要用心去經營的。書中作者揭露了夫妻關係相處的四個階段。大家不妨可以去對應一下,自己目前處於哪個階段。

夫妻爭吵往往都是雞毛蒜皮小事引起的,比如誰的東西佔地方多了,比如誰把剛弄好的房間弄亂了。妻子慢慢嫌棄丈夫以及丈夫的東西,丈夫雖內心清楚卻很難在行動上有所表示。夫妻慢慢地從對房間的雜亂無章視而不見到置之不理,再到説好收拾卻一再拖延。

在這個過程當中,夫妻雙方的關係也經歷了這樣的階段。由物及人,夫妻關係也變得緊張。書中説妻子應該有兩大擅長,一是擅長烹飪一是擅長整理。但兩者都很擅長的人太少了。

夫妻的婚姻模式有本能型婚姻,即沒什麼感情也不離婚,就這麼得過且過着。有情感型婚姻,算是過得幸福的了吧。最可悲的算是死纏爛打型婚姻,二人互相忍讓,因為一些原因而不離婚,就互相忍耐着僵持着。

書中説"散漫無序的居住空間,物品雜亂無章,是憤怒的積攢。死氣沉沉的居住空間,物品堆積如山,是死心的累積。

“斷舍離,顯得尤為必要。斷舍離,不是一味地強調扔東西,而是想要從內心上改變一些關係。比如跟物品的關係,跟空間的關係。乃至跟丈夫的關係。想來恐怕沒有哪一個丈夫願意在一個髒亂差的環境裏生活,對吧!

夫妻關係中女性總是容易患得患失,擔心不夠,害怕失去。人們想要改變卻又對改變感到不安。不安就是煩惱的根源。世界上沒有多少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心中要知道世事無常,且能接受無常。能坦然地接受無常變化,就是成熟的開始了。針對那些沒有感情卻仍苟延殘喘的婚姻,就是如此。大家不接受的不過是自己自尊受損,而非感情婚姻本身了。

物品雜亂,物品過剩,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和物品建立良好的關係。如果和物品都建立不好關係,何況活生生的人呢!想要重新建立與家人的交流,改善關係,從打造一個空間開始。用“斷舍離”創造時間的間隔,語言的餘地,交往的距離。無論什麼樣的人際關係都需要一定的間隙。

斷舍離,不是要真的拋棄掉什麼人。

斷舍離,是對關係進行重新審視。

斷舍離,就是改變個人與物品間的關係。

所以,如果感到焦慮煩悶,那就試試整理房間,整理衣櫥,整理的過程就是一次心情斷舍離的過程休整。

願看到這本書的每個人都可以活得自我又酣暢愉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