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龔自珍賞析範文

來源:文萃谷 2.61W

龔自珍,清代傑出的思想家、詩人和學者。共有《己亥雜詩》315首,多詠懷和諷刺之作,寫於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己亥雜詩龔自珍賞析範文,一起看看這首詩講了什麼內容。

己亥雜詩龔自珍賞析範文

原文: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詩意: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着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詩句的理解:

①句: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③④兩句: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託了要培植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竭盡餘力的懷抱。

賞析1:

《己亥雜詩》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片戰爭的前一年,當時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就巨型組詩。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真可謂“浩蕩離愁”。“浩蕩”一詞,除了説明愁緒之濃,還藴蓄着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然、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複雜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們還可以想象作者辭官之時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説作者帶着離愁南歸,因為愁緒鬱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裏不説“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吟鞭”是指詩人的馬鞭,“東指”點明瞭此行的目的地——故鄉(浙江)。“即天涯”是説距離故鄉還很遠。從這一句,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在傍晚時分,立在馬上,面向故鄉,翹首以盼,隨興賦詩,百感交集。此時詩人在想什麼呢?想落紅護花。“落紅”即落花,全句的本義是説從樹上飄落的花瓣並不是無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爛成泥,化作精魂,養育來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環法則來自比,表示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這富有哲理的一句話,傳達出詩人“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難能可貴的精神,表明了詩人無比堅定的決心,成為千古名句,激勵着多少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賞析2:

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龔自珍因事辭去禮部主事之職,於農歷四月二十三日動身南歸。詩人客居京城達二十年之久,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今日一旦離去,已屆四十八歲的晚年了。“先生官京師,冷署閒曹,俸入本薄,性既豪邁,嗜奇好客,境遂大困,又才高觸動時忌。”其辭官離京時的萬端棖觸,可以想見。

第一句“浩蕩離愁白日斜”,以“浩蕩”二字,極為凝練地寫出離愁的深廣。“白日斜”三字一筆勾勒景物,以夕陽西沉、暮色蒼茫的氣氛,強化了詩人離京時的眷戀、悵惘、失落、孤獨的種種情懷。詩人南下,本是回到故鄉,然而他卻感慨道:“吟鞭東指即天涯”。離京標誌着龔自珍政治生涯的終結,他仕途蹭蹬而一事無成,此次離京無望重返,於是當聽到馬鞭抽響,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斷腸之感。滿懷愁緒的他,無心賞景,相反,京郊寥落的春光只會增加他的悵惘。可是他的視野裏出現了落花--他在好幾篇詩中吟詠過的“薄命花”、“斷腸花”!當他觸景會心的一剎那,想必有一絲幽怨、幾分哀婉吧:那落花一旦委地,就不能重返故枝,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塵,不象徵着自己的遭遇和命運麼?如果詩人沉浸於感歎年華已逝、青春不再,那麼他就不是龔自珍了。出乎意料的.是,詩人用移情於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極為瑰麗的境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在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一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羣體身上得以延續,體現出真正的生命價值--終將孕育出一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的春天!這哪裏是落花的葬詞?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讚歌!

而詩人龔自珍此次南下,是到杭州主掌書院,聚徒講學。他不無怨恨、不無留戀地告別了過去,但又滿懷希望地迎接新生活,致力於培養年輕一代。他對國家民族的那一份執著的忠忱,至此化為薪盡火傳、澤被後人的一種使命感,“落紅”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獻身精神的象徵。反覆吟誦此詩,便會深感詩人一片冰心,照人肝膽!

這首詩意象單純,而情景渾成,比興無端,而心跡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揭櫫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生命價值觀,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洵稱定庵詩的壓卷之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