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書籍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8.26K

在短短三十幾年中,隋王朝恢復了幾個世紀以來因割據紛亂幾乎中斷的對外關係。通過“絲綢之路”的商業 以來,促進了中國與西亞的相互交流。在東亞,隋與新羅、百濟、日本的使者來往頻繁,特別是日本有不少的僧人、學生到中國來學習;隋煬帝派裴矩到西域,招引各地商人來參觀貿易,還派使者遠至東南亞真臘、赤土等國,使隋代中國在亞洲的地位和影響力都得到增強。為後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矗隨着對外關係的改善和交流的發展,當時的地理學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煬帝下令撰寫的《區宇圖志》共1200卷,是一部圖文並茂的全國地理專著,在中國地理學發展史上佔有相當的地位。

隋朝書籍讀後感

在中國歷史上,隋朝與秦朝相比,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隋與秦都是憑藉強大的武力統一分-裂多年的中國,而緊接着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經濟得以發展。與此同時,又對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終於使政權毀於一旦,短命而亡。然而,也正是憑藉此時國家對物資財富豐盈的積累,為後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從而,帶來了隋之後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文化。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説破的詞。就算曆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説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裏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説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説“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説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鑑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着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着的人跳出來説:“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國的陰陽學説。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吧!儘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鑑,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複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杆。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