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閲讀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64W

時至今日音樂教育已在世界範圍內廣泛鋪開,音樂修養的提升能夠教會我們辨識身邊的善惡美醜,並能直接影響到我們對事物價值的認定。本站小編給大家收集了一些關於閲讀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關於閲讀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後感

  關於閲讀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後感篇一

最近看了一本《李嵐清音樂筆談》,讓我愛不釋手。它以經典音樂作品為中心,追溯了從維瓦爾弟到格什温等50位西方音樂大師的人生歷程和心靈樂史,凝聚300多年的歐洲經典音樂於筆端,非常得別開生面。

這是一本普及歐洲經典音樂的通俗讀物,它通過對跨越300多年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民族、不同風格流派的50位著名作曲家的生平、思想和創作的評述,以及他們各自的一部代表性作品的介紹,在一定程度上,較全面、系統地概括了歐洲經典音樂的面貌。

李嵐清原本是一箇中央領導同志,並不是專業從事音樂工作的。這本書就是“一名音樂愛好者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寫的書”(李嵐清語)。它的的最明顯的優點,那就是不過分專業和過分生僻,而是言簡意明,通俗易懂,讀起來十分流暢。當然,接觸歐洲經典音樂,必然要遇到若干無法迴避的專業術語或概念,對此,書末特別附錄了“音樂常識與名詞解釋”欄目,供讀者查閲,解除疑難。李嵐清原本是一位的領導者,其知識、經驗、視野必然不同一般,現在以一名普通人的身份與人們平等談心,使人倍感親切,因此也更有吸引力。

作者從自己上國小時因為“貝多芬與盲女”的故事而愛上音樂這一切身體會,在寫作中尤其注重通過生動的故事來引導讀者的興趣。書中的音樂家生平介紹和作品解讀化為情節曲折的美麗故事娓娓道來,沁人心脾;高深難懂的陽春白雪變得興味盎然,讓人豁然開朗。像交響曲《告別》,因樂手們渴望休假,海頓靈機一動,一個寓意明顯的“告別”樂章誕生,海頓的幽默個性也躍然紙上。肖邦的《雨滴》,是在某個等待喬治·桑歸來的夜晚,靜聽窗外梧桐更兼細雨,滴滴思念,在琴鍵上化為樂史流芳的經典,也成了憂鬱肖邦的最佳詮釋。面對故友的畫作,穆索爾斯基在鋼琴上傾訴着不盡的思念,於是名曲《圖畫展覽會》降臨人世。對照意境,讀析樂曲,作品中樂器聲部的變化、持續雨滴的模擬、信步畫廊的主題無一不是洋洋盈耳,經久難忘。

加強美育,以美引善,以美啟真,以美怡情。本書奏響了西方經典音樂的瑰麗樂章,引導着知識分子和大學生暢遊樂海,共同構建華夏禮樂文明的和諧社會。

  關於閲讀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後感篇二

《音樂教育》一個綜合性音樂刊物,所涉及內容包括音樂教育、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史料、音樂技術、音樂評論、學術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內容,音樂教育讀後感。

《音樂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國外音樂教育理論都是在原著發表後不久就被中國音樂學家譯介的,這些文章開闊了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視野,對我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理念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刊載的學術研究文章和對某一“主題”所展開的討論性文章,則對我的音樂理論與音樂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通過閲讀《中國小音樂教育》,使我對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學論的理論觀點又有了新的認識,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也明白了許多,下面談談自己讀後所想到的點滴感悟。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則其人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興趣是參與的“嚮導”,參與是吹遍興趣之花的春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一、激發興趣,引導參與。

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心理狀態有着密切的聯繫。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活動。興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推動學生不懈地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激發興趣的導入方法很多,故事法、遊戲法、情境法、討論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據所教的內容做到新穎別緻,豐富多彩,運用得好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興奮狀態。發聲練習是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首要環節,讀後感《音樂教育讀後感》。 “開場”的好壞,往往會對學生的後繼學習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二、誘發感受、調動參與。

從目前音樂教學現狀看,大多數老師都已注意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但個別還存在着“滿堂灌”的現象,這樣學生處與機械接受理解的地位,體會不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悦。視唱教學一直是音樂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在進行視唱練習時,以往的做法是:教學生認清唱名,視唱前就做一些輔助性的節奏練習等。

如介紹歌譜的旋律特點,該注意的某些音樂符號,歌曲中重難點拎出來做預備視唱練習,反覆練習直到“學會”。這樣做的優點是學生對於歌譜的認識和音樂理論知識由陌生和困難逐步瞭解學會,弊端是學生由於預先知道了教學中的重點,課堂氣氛很不活躍,甚至沒有興趣,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及時評價,積極參與。

音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於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於素質較差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如個別五音不全的學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豎笛、敲打擊樂比較好,教師應及時的.評價“很不錯,以後還要多練。”激發了後進生的自信心,促進了後進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們在不同的起跑線上自我完善。

總之,《音樂教育》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整理教學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並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重把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於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同時也注重將教學經驗總結上升到理論層面。

讀了此雜誌,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我會繼續將讀書進行到底,活到老學到老。

  關於閲讀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後感篇三

這個暑假利用假期時間好好拜讀了由秦德祥、杜磊先生編著的《音樂課堂教學的經典方法》一書。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小最為常用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鈴木教學法、卡拉博·科恩教學法、綜合音樂感課程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六種音樂課堂教學的經典方法。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綜合音樂感課程教學法。

在綜合音樂感課程教學法中提及十條規律,讓我受益匪淺。例如:當學生盲目地回答問題時,你不要馬上接受,而要表示驚訝地反問:“是嗎?……你能肯定嗎?……為什麼你這麼回答?……是這樣?”這些提問的背後是對學生思維的啟發以及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索問題和答案,有效地發掘學生的創造力。

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陷入一個怪圈,喜歡站在傳授者的角度去思考課堂,掌控課堂。當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不能貼近答案的時候,作為年輕老師總是顯得着急,容易打斷學生,或者刻意去引導學生。雖然這樣能把一節課的內容上完 , 卻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長此以往,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很多應對這個難題的方法。除了上面的方法,還可以尊重學生的“狂想”培養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多給學生鼓勵的話,一些信任的拍肩以及一些帶有安慰的微笑;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的教學法和教材,否則就會僵化等等。

音樂的本質,是一種個性鮮明、創造性品質較高的藝術活動。無論是在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還是音樂欣賞中,都需要音樂創造力的參與,沒有音樂創造力就沒有音樂才能的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都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積極自主地接觸音樂、參與音樂、創作音樂,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