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原文、翻譯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1.54W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1

雨雪曲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

雨雪隔榆溪,從軍度隴西。

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

漫漫愁雲起,蒼蒼別路迷。

翻譯

雨雪紛飛成了邊塞的隔離,跟着軍隊度過了隴西。

繞着營地能看見狐狸留下的蹤跡,在山旁還依稀能看見雪地上馬蹄的印記。

天寒地凍,連彩旗也黯然失色,鼓聲也顯得低沉。

烏雲漫漫愁緒綿綿,路途蒼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註釋

雨雪:此處“雨”應讀為“yù”,動詞,意思是“下”。

雨雪:下雪,飛雪。

隔:阻隔,隔斷。

榆溪:榆林塞。此處代指邊塞。

從軍:參加軍隊。此處既是詩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

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漫漫:廣遠無際。

愁雲:雲氣陰霾暗淡。

蒼蒼:空闊遼遠。

別路:離別家鄉之路。

迷:迷失。

鑑賞

“雨雪隔榆溪,從軍度隴西。”首聯破題,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為下文營造了特定的氛圍。首尾照應,前説下雪隔斷了邊塞,指隔斷了回家的路,後説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隴西一語雙關,一指隴西邊關要塞,可見戍邊之寒遠,隴又有墳墓之意,所以又指戰爭之殘酷。(鮑照《蕪城賦》邊風急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隴殘。)

“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頷聯承接首聯,進一步寫出了邊塞的荒涼景象。“狐”字,使人聯想到狐死首丘,傳説狐之將死,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對家鄉的思念,與荒涼形成對比突出戍卒的思鄉之情。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頸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邊地的寒冷、陰暗、蕭條與士卒壓抑、沉悶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雲起,蒼蒼別路迷。”尾聯總結全詩,點出了戍卒思鄉這個主題。正因為有了這個主題,則前幾句詩的蕭條之景也找到了落足點。“愁雲”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內心情緒的傳達。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2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樓齊望華。

夏禹壇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飛沙。

簾櫳向晚寒風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數處微明銷不盡,湖山清映越人家。

賞析

登高望遠,飲酒賦詩,是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之所好。胸中壘塊、喜怒哀樂,遐思邇想之後,往往與眼前景物合而為一,物我兩忘,從而進入一個奇妙的境界。只不過古代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多悲慼、哀愁、失落,少歡欣、感奮、快意。謝靈運仕途失意,初春登池上樓,對“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美景情有獨鍾,退而凝思,卻發出“索居易永久,離羣難處心”的感喟,很有些顧影自憐的味道。李白最傾心的詩人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非常有名,他對“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的佳境讚歎有加,但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故鄉之思油然而生,於是有了“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的傷悼。陳子昂登幽州台,滿目蕭然,一片蒼茫,懷才不遇之怨溢於言表;杜甫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登高的感想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李白登鳳凰台,江流歷史皆諷以朝政;崔顥上黃鶴樓,眼前所見全化為鄉愁。李後主是亡國之君,他“無言獨上西樓”,形影相弔,凡觸目者,都可傷心;王安石乃改革之士,“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盈懷者,惟有憂國憂民之情。張繼一生並無太多坎坷,但由於時代、社會等原因,他登高時也難越傷感哀愁之壑。

張繼擅長寫景,常寓誠摯的感情於生動的寫景之中,雪霽登樓,其情與景、意與象在他的筆下實現了完美結合,達到了渾然莫辨的境界。

雲開雪霽之時,詩人登上古郡城樓,近觀遠眺,玉砌銀粧,潔白、秀美、靜謐,彷彿置身於仙境一般,心靈因之淨化,愉悦非常。但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郢楚遊子避難而到吳越之郡,欣喜之餘,卻有特別的感悟:不遠處的卧龍山上,有春秋越大夫文種的墳塋,想當年,他為越國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到頭來卻被勾踐賜劍自殺;遠眺處,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積雪聚玉,潔美無比,這位治水有功,後東巡狩至會稽而卒的古賢得到了人民的愛戴與尊敬。換一個方位看,西施浣紗的水濱似有素絹白紗在眼前晃動,只可惜這位受命於國難之時的絕代佳人香銷玉殞之後,還遭世人非議責難。詩人緣情寫景,已入有我之境,感情極為複雜難狀,集讚歎、仰慕、惋惜於一墨,進而對安史之亂後避難江南的顛沛生活憂恐不已,對“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日漸衰微的唐王朝有所影射。所以,向晚時分,倍覺清冷,只好放下窗簾,無心再去欣賞那落日餘輝下的“紅裝素裹”之景;這時紅日漸隱,卧龍山的風光與鏡湖的景色尚清晰可辨,令詩人悲欣交集。可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首聯為“起”,景色秀美怡人,即使落魄避難之人,也不可能視而不見;頷聯是“伏”,悼古傷今,讚歎兼之;頸聯再一“伏”,直面現實,感情似已跌入低谷;尾聯略一“起”,照應首聯,有“微明”,見“清映”,多少給人一些慰藉。是情是景,確已渾然莫辨。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3

洞仙歌·雪雲散盡原文

一年春物,惟梅柳間意味最深。

至鶯花爛漫時,則春已衰遲,使人無復新意。

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無後時之悔。

雪雲散盡,放曉晴池院。

楊柳於人便青眼。

更風流多處,一點梅心,相映遠,約略顰輕笑淺。

一年春好處,不在濃芳,小豔疏香最嬌軟。

到清明時候,百紫千紅,花正亂,已失春風一半。

早佔取韶光共追遊,但莫管春寒,醉紅自暖。

——宋代·李元膺《洞仙歌·雪雲散盡》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雪後陰雲散盡,拂曉時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眼晴。楊柳綻眼着嫩芽新葉,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風流多情,是那一點出心。遠遠地與楊柳相映,隱約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處,不在繁花濃豔,那出柳初綻的清豔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嬌媚温柔。到了清明時節,繁花盛開一片紛亂,現極盛衰微的徵兆,已喪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佔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遊樂追歡,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紅顏渾身自然温暖。

註釋

眼:露出。

青眼:指初生之柳葉,細長如眼。

約略:大概,差不多。

疏香:借指出花。

亂:熱鬧,紅火。

韶光: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但莫管:只是不要顧及。

賞析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景緻的詞,意在提醒人們及早兩春,不要遺忘了之後的梅花。

上片分寫梅與柳這兩種典型的早春物候。“雪雲散盡,放曉晴池院。楊柳於人便梅眼。”首二句描寫初春天氣,積雪融化,天氣放晴。“楊柳於人便梅眼,”人們喜悦時正目而視,眼多梅處,故曰:“梅眼”。可見詞語語意雙關,既寫初生的柳葉似眼,又巧用“梅眼”一次,以示柳對人的好感。"

“更風流多處,一點梅心,相映遠,約略顰輕笑淺。”這首二句便寫梅花,詞人將梅花擬人化,説它“風流”更多。因梅花花小而粉蕊,故稱“一點梅心”。後面兩句將梅與柳結合起來描繪,柳與梅一低顰,一淺笑,相映成趣,含無限風致。

下片説理,情理交融。“一年春好處,不在濃芳,小豔疏香最亂軟。”用韓愈詩句“最是一年春好處”意,承上啟下。“小豔疏香”説柳眼梅心;“疏”指梅花疏影,也指柳條稀疏。“亂軟”也一樣,只是“亂”偏重寫梅,“軟”偏寫柳。“濃芳”二字則下啟。

“到清明時候,百紫千紅,花正亂,已失春風一半。早佔取韶光共追遊,但莫管春寒,醉紅自暖。”清明時候,春光爛漫,百花爭妍。但百花盛開,反使人感到“無復新意”,況且勝極而衰,春光最盛時,春天也便要逐漸消散了,所以説:“已失去了春風一半。”“早佔取韶光共追遊,但莫管春寒,醉紅自暖。”詞人勸人們及早遊春,不要坐等美好時光的流逝。

這是一首惜春詞,意在讓人們及早兩春莫留遺憾,也寓意着讓人們早抓時機,以期有所作為。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4

霓節飛瓊,鸞駕弄玉,杳隔平雲弱水。倩皓鶴傳書,衞姨呼起。莫待粉河凝曉,趁夜月、瑤笙飛環佩。正蹇驢吟影,茶煙灶冷,酒亭門閉。

歌麗。泛碧蟻。放繡簾半鈎,寶台臨砌。要須借東君,灞陵春意。曉夢先迷楚蝶,早風戾、重寒侵羅被。還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淚。

註釋

正蹇驢吟影:一本無“正”字。

簾:一本作“箔”。

意:一本作“二”。

楚:一本作“胡”。

被:一本作“袂”。

註釋

⑴無悶:詞牌名。一名“催雪”。雙調,九十九字,上片十句四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上片第八句定格為四字句,夢窗此詞為五字句,故全詞為一百字,變格。此詞創自姜白石,故以姜詞為正體。上片第四句、下片第三句均為上一下四句法。

⑵正蹇驢吟影:一本無“正”字。

⑶簾:一本作“箔”。

⑷意:一本作“二”。

⑸楚:一本作“胡”。

⑹被:一本作“袂”。

鑑賞

“霓節”三句,述下雪。言近燈節時天上的雪神駕着鸞車而來,向人間撒下漫天大雪,剎時間平野阻隔,天水一色,混蒙一片。“霓節”,即指燈節。“飛瓊”、“弄玉”,都是形容下雪。“倩皓鶴”兩句,言雪神是接到白鶴送來的下雪令,被風姨喊醒的。“衞姨”,傳説中的風神。“莫待”兩句,言雪神趁着夜色降下了茫茫大雪,不到天明,大地上就一派銀裝素裹。“環佩”,也是指雪花。“正蹇驢”三句,有李賀騎驢覓詩之意境。此言詞人想一早就趁着大雪騎一匹羸弱的小毛驢,獨自一人去雪地裏反覆吟唱《詠雪詞》。這時候道旁的茶館、酒肆,想是因為天寒無人而“灶冷”、“門閉”,暫停營業。

“歌麗”四句,家宴賞雪。言室中門簾半掛,臨階處擺起了酒宴,詞人舉杯浮大白,身旁伊人豔音宛轉歌唱侑酒。“碧蟻”,即綠蟻,借代酒。白居易詩“綠蟻新醅酒”可證之。“要須借”一句,“東君”,即春神;“灞陵”,漢文帝築而葬此,因名灞陵,在長安縣東。“灞陵折柳”,為漢唐以來送客典故。此言如果能請來春神,就可以藉助他的力量送走這位雪神,使萬物復甦。“曉夢”四句,點明上全系夢境。言風緊雪密,詞人被嚴寒凍醒。詞人説:原來家宴云云,全是我南柯一夢啊!只見室外片片雪花,詞人迷糊中還當是在夢中所見的翩翩飛蝶呢。起牀後,他趕忙去園中賞雪,見園中萬物皆白,“千樹萬樹梨花開”。檐邊、枝梢掛着的冰柱,又像是為朋友送別而流下來的串串淚行。“曉夢先迷楚蝶”,化用李商隱“莊生曉夢迷蝴蝶”詩句意;“深院梨花”,直用岑參“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

全詞詠本調,緊扣詞題,反覆描述雪景,把它寫得淋漓盡致。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5

清平樂·年年雪裏 宋朝 李清照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清平樂·年年雪裏》譯文

小時候每年下雪,我常常會沉醉在插梅賞梅的興致中。後來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着,不知不覺淚水沾滿了衣裳。

今年又到梅花開放的時候,我卻漂泊天涯,兩鬢稀疏的頭髮也已斑白。看着那晚來的風吹着開放的梅花,大概也難見它的絢爛了。

《清平樂·年年雪裏》註釋

?挼(ruó):揉搓。

海角天涯:猶天涯海角。本指僻遠之地,這裏當指臨安。

蕭蕭兩鬢生華:形容鬢髮華白稀疏的樣子。

看取:是觀察的意思。觀察自然界的“風勢”。故應:還應。

《清平樂·年年雪裏》賞析

此詞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賞梅自歎身世。詞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個晚同時期賞梅的典型畫面,深刻地表現了自己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悲慼,晚年的淪落,對自己華生的哀樂作了形象的概括與總結。

上片憶舊。

第華層“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頭兩句回憶早年與趙明誠共賞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尋梅折梅插鬢多麼快樂!多麼幸福!這“醉”字,晚僅是酒醉,更表明女詞人為梅花、為愛情、為生活所陶醉。她早年寫下的詠梅詞《漁家傲》中有句雲:“雪裏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晚與羣花比。”可作為“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的註腳。

第二層“挼盡梅花無好蒼,贏得滿衣清淚。”寫喪偶之後。李清照在抒情時善於將無形的內心感情通過有形的外部動作表現出來,如“倚樓無語理瑤琴”的《浣溪沙》),“更挼殘芯,更捻餘香,更得些時”的《訴衷情》),“夜闌猶剪燭花弄”的《蝶戀花》)。花還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晚同,物是人非,怎晚使人傷心落淚呢?李清照婚後,夫妻志同道合、伉倆相得,生活美滿幸福。但是,時常發生的短暫離別使她識盡離愁別苦。在婚後六、七年的時間裏,李趙兩家相繼罹禍,緊接着就…始了長期的“屏居鄉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屢處憂患,飽嘗人世的艱辛。當年那種賞梅的雅興大減。這兩句寫的就是詞人婚後的這段生活,表現的是華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本詞中“挼盡”二句,説把梅花揉碎,心情很晚好,眼淚把衣襟都濕透了。插梅與挼梅,醉賞梅花與淚灑梅花,前後相比,華喜華悲,反映了晚同的生活階段與晚同的心情。

下片傷今。

第華層“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生華”蒼為生長白髮。詞人漂泊天涯,遠離故土,年華飛逝,兩鬢斑白,與上片第二句所描寫的梅花簪發的女性形象遙相對照。

第二層“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又扣住賞梅,以擔憂的口吻説出:“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看取蒼為看着。晚來風急,恐怕落梅已盡,想賞梅也看晚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與梅花相映。中年迭經喪亂,心與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晚想再看梅花委地飄零。詞人南渡後,特別是丈夫去世後更是顛沛流離,淪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髮稀疏,兩鬢花白。詞人説:如今雖然賞梅季節又到,可是哪裏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颳大風,將難以晴夜賞梅了。而且華夜風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看晚成了。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可能還寄託着詞人對國事的憂懷。古人常用比興,以自然現象的風雨、風雲,比政治形勢。這裏的“風勢”既是自然的“風勢”,也是政治的“風勢”,即“國勢”。稍後於清照的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與此寓蒼相似,都寄寓着為國勢衰頹而擔憂的情緒。清照所説“風勢”,似乎是暗喻當時極晚利的民族鬥爭形勢;“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難看梅花”,則是指國家的遭難,而且頗有經受晚住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她根本沒有賞梅的閒情逸致。身世之苦、國家之難糅合在華起,使詞的思想境界為之昇華。

這首詞篇幅雖小,卻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從依次描寫賞梅的晚同感受看,運用的是對比手法。賞梅而醉、對梅落淚和無心賞梅,三個生活階段,三種晚同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表現詞人生活的巨大變化。從上下兩闋的安排看,運用的是襯托的手法,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在,但又晚是今昔並重,而是以昔襯今,表現出當時作者飄零淪落、哀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磨難的憂鬱心情。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國家之憂,但晚是如詠物詞之以描寫物態雙關人事,詞語平實而感慨自深,較之《永遇樂·落日鎔金》華首雖有所晚及,亦足動人。

這華首小詞,把個人身世與梅花緊緊聯繫在華起,在梅花上寄託了遭際與情思,構思甚巧而寄託甚深。

《清平樂·年年雪裏》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詞,大多研究者認為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作品。傳本《梅苑》收錄署名李清照五首詠梅詞。其中《滿庭芳》《玉樓春》《漁家傲》三首系早期所作,被收入《梅苑》無可懷疑。這首《清平樂》便是寫於李清照晚年的,是詞人對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帶有總結性的追憶之作。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6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

翻譯

清晨起來剛一開門,看到山頭已被一場大雪覆蓋。此時,天 空已放晴,初升太陽的光芒,透過淡淡的白雲,也變得寒冷了。

房檐的積雪尚未開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一種清冷、孤寂的氣氛,是多麼不尋常啊!

註釋

清孤:悽清孤獨等閒:尋常、一般。

賞析

《山中雪後》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裏,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牆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

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後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昇,雲彩淡淡(描圖景);雪後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點氛圍)的畫面。“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閒”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繪圖景),作者託物言志,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析情感)。

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後的寒冷,寫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淒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苦難的身世發出深深的感歎。

創作背景

鄭板橋出身貧寒,年輕時“為忌者所囑不得入試”,曾流浪街頭賣畫,有時甚至靠乞討度日,飽嘗人間辛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給他的心靈帶來嚴重創傷,所以他經常在詩詞作品中,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感慨。《山中雪後》就是作者在大雪之後見景生情所做的詩歌。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7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翻譯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註釋

訝:驚訝。

衾枕:被子和枕頭。

折竹聲:指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響。

鑑賞

在大自然眾多的景物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冰清玉潔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讚美。在卷帙浩繁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

這首詩新穎別緻,立意不俗。詠雪詩中寫夜雪的不多,因為雪無聲無味,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裏,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然而,富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跳出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窠臼,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再現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為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温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裏已感衾冷,足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見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説明夜來人已擁衾而卧,從而説明是“夜雪”。“復見窗户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積得深,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面烘托,句句寫人,卻處處見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裏仍用側面描寫,卻轉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 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傳達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着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獨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全詩佈局井然,層層推進,從觸覺、視覺、聽覺三個層次敍寫,一波數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結尾句以有聲襯托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雋永清新,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詩人徹夜無眠的孤寂也表露無遺。這首小詩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全詩詩境平易,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體現白居易詩歌一貫的風格。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詩人當時45歲,任江州司馬。當時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心中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句解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户明。”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時,抬眼望去,只見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冷”字,暗點出落雪已多時。一般來講,雪初落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温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寒意。“訝”字,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正如陶淵明寫雪名句所謂“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説明夜來人已擁衾而卧,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户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説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雪下得那麼大,不時聽到院落裏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這兩句變換角度,從聽覺(聞)寫出。用的是倒裝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構思巧妙,曲折有致。詩人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重”字。通過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判斷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減。詩人的感覺確實細緻非常。“折竹聲”與“夜深”而“時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

這一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8

喜春來·梅擎殘雪芳心奈

梅擎殘雪芳心奈,柳倚東風望眼開,温柔樽俎小樓台。紅袖繞,低唱喜春來。

賞析

這首曲子描繪了春宴現場的情景。

梅花托着白雪,柳枝隨風飄拂。小樓台在玉梅、白雪的映照下,在柳枝的圍護下,盛酒和盛肉的樽俎,擺滿了宴席,主人與賓朋一面歡宴,一面觀看歌舞,好不熱鬧。“柳倚東風望眼開”是説柳枝倚靠這東風,隨風搖擺,像少女睜開的眼睛一樣,一張一合。這句用的是擬人手法,寫出了柳枝的妖嬈。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梅花托着殘雪花蕊生冷,柳枝隨着東風搖擺,像少女的眼睛張開。小樓台的宴席上擺滿了盛酒肉的樽俎,賓主盡情歡娛。舞女紅袖繞身,歌女低聲唱着《喜春來》。

註釋

樽俎:樽:古代的酒器。俎,古代祭祀或宴會時放肉的器物,這裏代指飲酒賞春。

紅袖:指宴會中的歌女。

創作背景

根據題名“春宴”,可知這四首小令是在春天招待客人的宴會上所寫的詠春曲。從內容看,這組散曲當為在金亡後作者退隱故鄉時所作。本首是其第三首。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9

浣溪沙·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日射雲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西山晴雪入新詩。焦土已經三月火,殘花猶發萬年枝。他年江令獨來時。

註釋

五色芝:即靈芝。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註釋

五色芝:即靈芝。能益精氣、強筋骨,久食延壽,舊以為兆端之草。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羽引兵屠咸陽,燒秦宮,火三月不滅。後世便以“三月火”為遭劫之典。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不理政務,日與陳後主遊宴後庭,頗有文名,陳亡入隋,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賞析

金亡之後,詞人重遊故都,觸景生情,詠詞寄懷。

上片追憶金朝往昔盛況。“日射雲間”二句意謂昔日在陽光照耀下的皇宮生長着五色神芝,宮殿鴛鴦碧瓦,紅牆參差,一片昌盛景象。“西山”句,回憶曾將“西山晴雪”寫入新詩的舊事,借眼前之景寫懷念舊君情。

下片轉寫現實。“焦土”二句,寫蒙古軍燒殺掠搶,社稷傾覆,故都化為焦土,而花枝樹木不知人事之悲,依然年復一年自開自落,物是人非,愈感悲痛。最後以亡國入隋的江令自喻,自己已淪為異國臣民,在亡國後又獨自重遊故都,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全篇採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寫世事變遷,寓黍離之悲,是血淚和流的國難實錄,語極痛切,情極感人。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10

雪梅·其二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翻譯

只有梅花沒有雪花的話,看起來沒有什麼精神氣質。如果下雪了卻沒有詩文相合,也會非常的俗氣。

當在冬天傍晚夕陽西下寫好了詩,剛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爭相綻放,像春天一樣豔麗多姿,生氣蓬勃。

譯文

只有梅花沒有雪花的話,看起來沒有什麼精神氣質。如果下雪了卻沒有詩文相合,也會非常的俗氣。

當在冬天傍晚夕陽西下寫好了詩,剛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爭相綻放,像春天一樣豔麗多姿,生氣蓬勃。

簡析

此詩闡述了梅、雪、詩三者的關係,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結合在一起,才能組成最美麗的春色。詩人認為如果只有梅花獨放而無飛雪落梅,就顯不出春光的韻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沒有詩作,也會使人感到不雅。從這首詩中,可看出詩人賞雪、賞梅、吟詩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摩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緻,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真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長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復見,千崖暮如曉。

漁翁寒欲歸,不記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雲深一蓑小。

譯文

風吹蕩汀洲白茫茫一片,遠遠望去像天空席捲着如玉雕的浪花。

天空中再不見大雁的身影,傍晚時分的千山如破曉時寧靜。

漁翁已感受到寒意準備歸家去,卻發現已不記得來時路。

灑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隻自在漂流,被厚厚雲層籠罩的江面上只隱隱看見一艘小小的漁船。

註釋

白浩浩:形容一望無際的白色。

巴陵:現湖南嶽陽。

賞析

本詩的前半四句,傳神地繪出了一幅瀟湘江上的雪景圖。“玉花”化用樑昭明太子<黃鐘十一明啟>“玉雪開六出之花”意,形容絕妙,“卷”字見出了雪花紛紛揚揚的飛舞之態。“長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細部的、動態的觀照,“白浩浩”是總體的、靜景的印象:語簡而意象豐富。“雁影”句表明已屆隆冬的時令,又隱用雁度瀟湘的本地風光來暗示“江天”所屬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僅補明瞭題面中的“暮”字,而且寫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種朦朦朧朧、半幽半明的色調與風韻。後半部分,詩人在畫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區的漁翁,這名漁翁已登返棹,“寒欲歸”三字,隱透出“暮雪”的影響。“不記巴陵道”既含有大雪瀰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見出漁翁對“江天暮雪”處境的順適。“船自流”的結果,是在視野中留下了一抹漸行漸杳的痕影;這一餘韻裊裊的結尾,增添了畫面的動感與縱深感,傳現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風韻。全詩首尾映照,動靜相間,意境高曠。詩中的漁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卻因為大雪瀰漫遮住江路,忘記了回返的道路。這位漁翁索性坐睡舟中,任憑小舟隨江流漂盪。

由此可以看出漁翁對"江天暮雪"處境的順適之情。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峯萬嶺雪崔嵬。

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

交河城邊鳥飛絕,輪台路上馬蹄滑。

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

將軍狐裘卧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

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

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

翻譯

天山上的雲雪終年不開,巍巍千山萬嶺白雪皚皚。

夜來北風捲過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間大雪更厚。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銀山,雪花追着北風飛過鐵關。

交河城邊飛鳥早已斷絕,輪台路上戰馬難以走過。

寒雲昏暗凝結萬里天空,山崖陡峭懸掛千丈堅冰。

將軍皮袍久卧不覺温暖,都護寶刀凍得像要折斷。

天山正是大雪紛飛之時,送別為友走馬歸還京師。

冰雪之中怎將心意表示,只有贈您青青松柏樹枝!

註釋

開:消散。

崔嵬:山勢高聳的樣子。

赤亭口:即赤亭守捉。約在今新疆吐魯番附近。

漢月:漢時明月,説明月的永恆。

銀山:銀山磧又稱銀山,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南。

鐵關:即鐵門關,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

交河:又名西州,天寶元年改西州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治所在高昌,今吐魯番東南達克阿奴斯城。

輪台:唐代庭州有輪台縣,這裏指漢置古輪台(今新疆輪台縣東南)。

晻靄:昏暗的樣子。

寒氛:寒冷的雲氣。

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陰崖:背陰的山崖。

狐裘:用狐皮製的外衣。

都護:官名,漢宣帝置西域都護,總監西域諸國,並護南北道,為西域地區最高長官。

走馬:跑馬。

鑑賞

這是一首讚美天山雪的詩歌。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開始四句,概括地寫天山雪景之壯觀,從高空的雪雲,到半空的雪嶺。雪雲凝集,終日不開,使人想見,天山之雪天上來,綿延無盡。“千峯萬嶺雪崔嵬”,形象地表現出天山雪景的壯闊,聳立雲霄,連綿寬廣。這裏,明寫雪山,實詠白雪,因此説“雪崔嵬”,而不説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這兩句寫出了天山雪的靜態莊嚴。接下去,寫天山雪的動態威勢:“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雪已崔嵬高聳,卻還在不斷增高加厚。北風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風雪交加的氣勢,氣氛更為強烈,為第二部分具體敍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鋪墊。

寫天山雪的特色,僅用了八句,寫出了雪的光華,寫出了雪帶來的嚴寒。白雪光華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漢月照銀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況是漢家之月。“復逐胡風過鐵關”,天山雪,不但光華照人,更兼呼呼有聲,真是有聲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誇張手法,由外及內,從各個角度敍寫天山雪的奇寒。兩河相交之處,水草肥美,本是鳥兒樂棲喜遊之所,此時卻因畏懼奇寒而絕跡;安西都護府所在地輪台,馳道寬平,馬兒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飛的,此時卻因積雪成冰,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難行;雲霧和空氣,往日是飄浮流動的,如今也已冷凍凝結;而那崇山峻嶺的背陰處,掛上了千丈冰凌。將軍身上的狐皮大襖,皮厚毛豐,該是很暖和的'了,可將軍蜷縮着身子躺着,冷得難耐;都護的佩刀多麼堅硬,也幾乎被奇寒冷凍而折斷。這六句詩,寫雪而不見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幾件實物:飛鳥、馬蹄、晻靄、陰崖、狐裘和寶刀;加以烘托映襯,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詩,寫珍惜友情,依依難捨。細細體味,仍是處處有雪。送別時間,是大雪紛揚之時;贈送的禮物,是傲雪松枝。這一句“惟有青青松樹枝”,意味甚濃,可以想見詩人此時此地的心境:為了國家和百姓的安寧,戍邊將士離開温暖的家,來到冰天雪地之中,時而堅守陣地,時而馳騁疆場,其凜凜英姿豈不恰似傲雪迎風的碧綠松枝!邊塞奇寒是難以忍耐的,戍邊將士,卻樂在其中。誦讀全詩,有寒氣徹骨,卻熱血沸騰,無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國安民之情。

創作背景

岑參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交替東歸,這首詩即作於這時期,約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同時。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13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另版本: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翻譯

北風席捲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都護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着。

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着慘淡愁雲。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台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迂迴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賞析

此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 此詩開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

以寫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開端後,詩筆從帳外寫到帳內。那片片飛“花”飄飄而來,穿簾入户,沾在幕幃上慢慢消融……“散入珠簾濕羅幕”一語承上啟下,轉換自然從容,體物入微。

景再次移到帳外,而且延伸向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壓冬雲,濃重稠密,雖暫停,但看來天氣不會在短期內好轉。“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胡琴琵琶與羌笛”句,並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一種急管繁弦的場面

充滿奇情妙思,是此詩主要的特色(這很能反映詩人創作個性)。作者用敏鋭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着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

岑參作者介紹

岑參(cén shēn)(約715年—770年),漢族,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去世之時56歲。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現存詩403首,七十多首邊塞詩,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14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宋朝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同雲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還?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譯文

江南江北漫天飛雪,遙知那北地正是地凍天寒。遠望陰雲密佈的邊境三關,山外有山令人憂憤腸斷。

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這亡國的憤恨千難萬難。不斷聽説朝中派人去問候被囚的君王,若不發兵抗金君王何時才能起駕回還?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註釋

阮(ruǎn)郎歸:詞牌名,又名醉桃源、醉桃園、碧桃春。雙調四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鄱(pó)陽:地名,今江西鄱陽。

江南江北:長江南北,這裏泛指下雪的地方。

易水:水名,源出河北易縣,此指淪陷區。

同雲:即彤雲,下雪前的陰雲。

三關: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柴榮徵遼,收復益津關、淤口關、瓦橋關等。這。三關”均在今河北境易水一帶。後都為金所佔,是北伐必經之地。

遣(qiǎn)使報平安:宋高宗不希望二帝還朝,但為掩人耳目,於建炎三年(1129)、紹興二年(1132)和紹興四年(1134)多次分別派洪皓、潘致堯、章誼等人為大金通問使、軍前通問使、金國通問使,頻頻探問徽、欽二帝,以逃避人民的指責。當詞人寫此詞時,徽宗已被囚死。

鸞輅(luán lù):天子乘坐的車,這裏借代指徽、欽二帝和帝后。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賞析

上闕寫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氣勢壯闊,為全詞創造、渲染出了一種特定的、寒冷空曠的氛圍。“遙知易水寒”緊承起句,“遙”字表達了詞人與帝后相隔遙遠,但是因為心中牽掛,所以能夠知道他們在遠方被幽禁的痛苦,這種痛苦應該不止是肉體上的寒冷,還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詞人一方面藉此點出北方國土的淪陷,一方面又取荊軻之所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憤之感。“彤雲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是詞人看到的景象,在這裏借景抒情,抒發了詞人內心的淒涼情感。

下闋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表達了詞人對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海能翻”化用了漢樂府《上邪》中“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詩意。詞人用這些根本不可能辦到的事情,來説明讓自己忘卻國恥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這些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也不能消除對金人的仇恨,以極誇張的比譬反襯自己的創鉅痛深。“頻聞潛使問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難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問候這樣輕飄飄的表面文章,兩相對照,令詞人黯然神傷,悲憤莫名。“幾時鸞輅還”,以問作結,表現詞人對時局的深切憂慮。

全詞寫的雖然是亡國之痛,卻並不鼓譟喧譁,而是曲折深婉,層層推進,於沉鬱壓抑之中凌空設譬、突兀而起,復又歸於深長的歎息與無盡的憂思。全詞借對二帝的思念與亡國之痛,深刻地表現了南宋初期愛國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精神。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創作背景

紹興五年(1135)冬天,詞人冒雪前往鄱陽,大雪紛飛的天氣使詞人感受到了被囚禁在金國的徽、欽二帝痛苦,詞人又聯想到因為國內主和派阻撓而導致的北伐失敗,心有所感,寫下了這首詞。

雪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雪原文

作者: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雪譯文及註釋

譯文

都説瑞雪兆豐年,豐年情況將如何?

長安城裏有窮人,我説瑞雪不宜多。

註釋

⑴盡:全。道:講,説。豐年瑞:瑞雪兆豐年。

⑵若何:如何,怎麼樣。

⑶宜:應該。

雪賞析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繫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裏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税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裏,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着“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裏面藴含着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裏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裏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了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着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裏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