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掛絕壁鬆枯倒倚》原文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3.06W

沉醉東風·掛絕壁鬆枯倒倚

《沉醉東風·掛絕壁鬆枯倒倚》原文及賞析

朝代:元代

作者:盧摯

掛絕壁鬆枯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雲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裏。

創作背景

此曲作於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時盧摯在湖南憲使的任上,當時盧摯正在赴任途中,路經瀟湘行舟,寫下此曲。

 翻譯

彎曲的枯鬆倒掛在懸崖絕壁上,殘留的片片晚霞和孤零的野鴨在天上一齊飄飛。四周圍是數不盡的青山,一望無際的碧水,西風簫簫,天地間一派濃濃的秋意。靜靜的夜裏皎潔的月影映照着高掛雲帆的船兒,載着我行舟在湘江上,恍如置身在畫圖之中。

沉醉東風: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屬雙調,南曲屬仙呂入雙調。

絕壁:陡峭的山壁。

落殘霞孤鶩齊飛:落霞與野鴨一起飛翔。殘霞:落霞。鶩(wù):野鴨。

不盡:數不完。

雲帆:一片白雲似的船帆。

瀟湘畫裏:這裏極言瀟湘兩岸的風景如畫。

賞析

“掛絕壁枯鬆倒倚。”首句描寫懸崖之上一棵枯鬆倚絕壁而倒掛,既寫出枯鬆的`奇姿,又襯托出山勢的險峻。作者放在小令的開頭,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落殘霞孤鶩齊飛。“寫秋天傍晚江上明麗的景物。這兩句刻意經營,本身極富形象感,又借得了名句所固有的審美效應,從而一上來便先聲奪人,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

“四圍不盡山”兩句,是對前面兩句所寫景物的概括,也是在意象上的擴大和補充。前面兩句是鏡頭各對準一個焦點,攝取最動人的畫面,他們的景觀是具體的,但卻是定位的,是在某一個方向上。現在加上這兩句,進一步擴大了讀者的視野,使他們看到除了上面所寫到的景物之外,四圍還有數不盡的山,無窮的水。這種大筆勾勒似的寫景,為下面寫”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鋪墊。

“散西風滿天秋意。”西風“無形,”秋意“無跡,然而又確實有”意“可感。這境界既有物境,也有心境。曲寫至此,自成一段落,它把秋景、秋意都提供給讀者了。但是如果曲子就到此結束,它還不過是一幅沒有人物的靜物畫,而且構圖不夠多樣與豐富。

“夜靜雲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裏。”靜靜的夜,靜靜的湘水,一隻船,高掛着雲帆,悠悠前進。“月影低”説明月亮才剛剛升起,它的清光投射在船帆上,使帆影顯得低而且長。在這裏,作者把自己擺進圖畫中,成為畫面中的一員。人物出現,畫面頓時活了起來。因為“雲帆月影”的夜航點綴了清曠的江面,太富有畫意了,而且地點正好在瀟湘之上,就像一幅瀟湘景物圖一樣,所以説“載我在瀟湘畫裏”。

整首小令寫的都是瀟湘行舟所見。是按照時間順序道來。作者的態度,更多的是冷靜的觀照二視野所及,瀟湘兩岸的山水風物,都使他感到心曠神怡;雖然兩風的輕拂帶來了滿天的秋意,傳統的季節感受,加上身在旅途,不能不使他產生微微的蕭瑟之感;但因為他身為湖南憲使,也許是外出公幹,也許就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靜的。正因如此,我們獲得了一幅氣象闊大、意境飛動的秋光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