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八首》賞析

來源:文萃谷 1.78W
《秋興八首》賞析1

  《秋興八首》

《秋興八首》賞析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徵西車馬羽書馳。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

一卧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峯陰入渼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彩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譯文翻譯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裏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着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來了落日。每當晚上北斗星出現的時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來尋找長安的所在。聽到巫峽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淚來。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鄉,但這願望終究還是落空了。我還記得我從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時候,晚上熬夜寫些明朝的封事,點燃書案上的香。可現在我早已不在那裏就職。滯留此地,傍晚時分聽到城樓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隱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滿了藤蘿。月亮剛剛升起來的時候,月光是照在藤蘿上的,而現在它已經照到河洲前面的蘆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無眠,一直在懷念長安。

白帝城裏千家萬户靜靜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暉中,我天天去江邊的樓上,坐着看對面青翠的山峯。連續兩夜在船上過夜的漁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雖已是清秋季節,燕子仍然展翅飛來飛去。漢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諫,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劉向傳授經學,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説了。年少時一起求學的同學大都已飛黃騰達了,他們在長安附近的五陵,穿輕裘,乘肥馬,過着富貴的生活,我卻註定要為一個信念苦渡人間。

聽説長安的政壇就像一盤未下完的棋局,彼爭此奪。反覆不定,反思國家和個人所經歷的動亂與流亡,有説不盡的悲哀。世道的變遷,時局的動盪,國運今非昔比,王侯們的家宅更換主人,無奈宦官當道,賢臣良相更成泡影。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廢棄,在政治上我已經是一個被遺忘的人了。回紇內侵,關山號角雷動、兵戈揮舞;吐蕃入寇,傳遞情報的戰馬正急速奔馳。在這國家殘破、秋江清冷、身世悽苦、暮年潦倒的情況下,昔日在長安的生活常常呈現在懷想之中。

日復一日,大明宮遙望着終南山,卻望不到。那些深居的隱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們吸光飲盡,青鳥報信,西王母自瑤池駕臨,紫氣瀰漫,老子騎牛西去。記得當年朝上,雉尾扇開合如同祥雲移回,日光沐浴着聖殿,讓我看清玄宗的容貌。記得當年位列朝班,青瑣門下意氣風發,而現在,疾病無情地消磨着時光……秋已漸深。

諳練一種時空的分身術,瞿塘峽、曲江頭,距離被心靈無限地縮短。十五年前我寫《樂遊園歌》,花萼樓、芙蓉園歷歷在目。安祿山的鐵蹄已使一切煙消雲散。那時,黃鵠還在亭院內高飛,成羣的白鷗被遊人的舟楫驚起。——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沒有任何留戀的事物。

遙想漢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練習水兵,一面面戰旗迎風擊鼓。池中石刻的織女辜負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鯨魚還會在雷雨天與秋風共舞。波浪中的菰米叢猶如黑雲聚攏,蓮子結蓬,紅花墜隕。多想像飛鳥一般自由滑翔於秦中的天空,現實卻困我在冷江上無言垂釣。

從長安到渼陂,途徑昆吾和御宿,紫閣峯在終南山上閃耀。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豐收的季節 吸引着鸚鵡與鳳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們還會採摘花草相互贈送,夥伴們在暮晚時分仍要移棹出發,不願歸返。昔日,我可以憑藉詞語鑿穿時代的黑井,痛飲山河甘洌,而今卻只能在回憶中圍攏水源,撫摸它岑寂的微光。

  註釋解釋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兼天湧: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接地陰:風雲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叢菊兩開: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雲安,此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故園:此處當指長安。

催刀尺:指趕裁冬衣。“處處催”,見得家家如此。

白帝城:即今奉節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 砧:搗衣石。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節,為府署所在,故稱。

京華:指長安。

槎:木筏。

畫省:指尚書省。

山樓:白帝城樓。

翠微:青山。

信宿:再宿。

匡衡:字雅圭,漢朝人。抗疏:指臣子對於君命或廷議有所抵制,上疏極諫。

劉向:字子政,漢朝經學家。

輕肥:即輕裘肥馬。

聞道:聽説。杜甫因離開京城日久,於朝廷政局的變化,不便直言,故云“聞道”。似弈棋:是説長安政局像下棋一樣反覆變化,局勢不明。

百年:指代一生。

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異昔時:指與舊日不同。

北:正北,指與北邊回紇之間的戰事。金鼓振:指有戰事,金鼓為軍中以明號令之物。

徵西:指與西邊吐蕃之間的戰事。羽書:即羽檄,插着羽毛的軍用緊急公文。馳:形容緊急。

魚龍:泛指水族。寂寞:是指入秋之後,水族潛伏,不在波面活動。

故國:指長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説在夔州秋日思念舊日長安平居生活。

蓬萊宮闕:指大明宮。蓬萊,漢宮名。唐高宗龍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宮,改名蓬萊宮。南山:即終南山。

承露金莖:指仙人承露盤下的銅柱。漢武帝在建章宮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盤。唐代無承露盤,此乃以漢喻唐。霄漢間:高入雲霄,形容承露金莖極高。

瑤池:神化傳説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崑崙山。降王母:《穆天子傳》等書記載有周穆王登崑崙山會西王母的傳説。

東來紫氣:用老子自洛陽入函谷關事。

函關:即函谷關。此二句借用典故極寫都城長安城宮殿的宏偉氣象。

雲移:指宮扇雲彩般地分開。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編成,是帝王儀仗的一種。

日繞龍鱗:形容皇帝袞袍上所繡的龍紋光彩奪目,如日光繚繞。聖顏:天子的容貌。

一:一自,自從。卧滄江:指卧病夔州。歲晚:歲末,切詩題之“秋”字,兼傷年華老大。

幾回:言立朝時間之短,只不過幾回而已。青瑣:漢未央宮門名,門飾以青色,鏤以連環花紋。後亦借指宮門。點朝班:指上朝時,殿上依班次點名傳呼百官朝見天子。此二句慨歎自己晚年遠離朝廷,卧病夔州,虛有朝官(檢校工部員外郎)之名,卻久未參加朝列。

.瞿塘峽:峽名,三峽之一,在夔州東。曲江:在長安之南,名勝之地。

萬里風煙:指夔州與長安相隔萬里之遙。素秋:秋尚白,故稱素秋。

花萼:即花萼相輝樓,在長安南內興慶宮西南隅。夾城:據《長安志》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從大明宮依城修築複道,經通化門,達南內興慶宮,直至曲江芙蓉園。通御氣:此複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賞而修,故曰“通御氣”。

芙蓉小苑:即芙蓉園,也稱南苑,在曲江西南。入邊愁:傳來邊地戰亂的消息。

珠簾繡柱:形容曲江行宮別院的樓亭建築極其富麗華美。黃鵠:鳥名,即天鵝。

錦纜牙檣:指曲江中裝飾華美的遊船。錦纜,彩絲做的船索。牙檣,用象牙裝飾的桅杆。此句説曲江上舟楫往來不息,水鳥時被驚飛。

歌舞地:指曲江池苑。

秦中:此處借指長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昆明池:遺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門鎮一帶,漢武帝所建。

武帝:漢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為攻打南詔,曾在昆明池演習水兵。旌旗:指樓船上的軍旗。

織女:指漢代昆明池西岸的織女石像,俗稱石婆。

機絲:織機及機上之絲。虛夜月:空對着一天明月。

石鯨: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鯨魚。《三輔黃圖》卷四引《三輔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鬣尾皆動。”漢代石鯨今尚在,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菰(gū):即茭白,一種草本植物,生淺水中,葉似蘆葦,根莖可食。秋天結實,皮黑褐色,狀如米,故稱菰米,又名雕胡米。

蓮房:即蓮蓬。墜粉紅:指秋季蓮蓬成熟,花瓣片片墜落。中二聯刻畫昆明池晚秋荒涼蕭瑟之景。

關塞:此指夔州山川。極天:指極高。唯鳥道:形容道路高峻險要,只有飛鳥可通。此句指從夔州北望長安,所見惟有崇山峻嶺,恨身無雙翼,不能飛越。

江湖滿地:指漂泊江湖,苦無歸宿。漁翁:杜甫自比。

昆吾:漢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陝西藍田縣西。御宿:即御宿川,又稱樊川,在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杜曲至韋曲一帶。

逶迤:道路曲折的樣子。

紫閣峯:終南山峯名,在今陝西户縣東南。陰:山之北、水之南,稱陰。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陝西户縣西,唐時風景名勝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閣峯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閣峯秀美的倒影。

香稻啄餘鸚鵡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鸚鵡吃剩下的。此句為倒裝語序。

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鳳凰所棲。同上句一樣,是倒裝語序。

拾翠:拾取翠鳥的羽毛。相問:贈送禮物,以示情意。

仙侶:指春遊之伴侶,“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處,以盡遊賞之興。

彩筆:五彩之筆,喻指華美豔麗的文筆。

幹氣象:喻指自己曾於天寶十載上《三大禮》賦,得唐玄宗讚賞。

白頭:指年老。望:望京華。

  創作背景

《秋興八首》是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颯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因寫下這組詩。

  詩文賞析

《秋興八首》這組詩,融鑄了夔州蕭條的秋色,清悽的秋聲,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悲壯蒼涼,意境深閎。它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一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秋興”這個題目,意思是説因感秋而寄興。這興也就是過去漢儒説《詩經》的所謂“賦比興”的“興”(在四聲應讀去聲)。晉代的潘岳有《秋興賦》, 也是一篇感秋寄興之作。但《秋興賦》的體裁是屬於辭賦類。而杜甫的《秋興八首》則是律詩,是唐代新興的一種詩體。若論它們創作的成就和對後世發生的影響,杜甫的《秋興八首》當然不是潘岳的《秋興賦》所可比擬。

《秋興八首》的結構,從全詩來説,可分兩部,而以第四首為過渡。前三首詳夔州而略長安,後五首詳長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長安,後五首則由思長安而歸結到夔州;前三首由現實引發回憶,後五首則由回憶回到現實。至於各首之間,則亦首尾相銜,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隻如一首。八首詩,章法縝密嚴整,脈絡分明,不宜拆開,亦不可顛倒。從整體看,從詩人身在的夔州,聯想到長安;由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滿目蕭條景色而引起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歎;以對長安盛世勝事的追憶而歸結到詩人現實的孤寂處境、今昔對比的哀愁。這種憂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時一地的偶然觸發,而是自經喪亂以來,他憂國傷時感情的集中表現。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作為,其中曲折,詩人不忍明言,也不能盡言。這就是他所以望長安,寫長安,婉轉低迴,反覆慨歎的道理。

為理解這組詩的結構,須對其內容先略作説明。第一首是組詩的序曲,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這一首開門見山,抒情寫景,波瀾壯闊,感情強烈。詩意落實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兩句上,下啟第二、三首。第二首寫詩人身在孤城,從落日的黃昏坐到深宵,翹首北望,長夜不寐,上應第一首。最後兩句,側重寫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劍南,心懷渭北,“每依北斗望京華”,表現出對長安的強烈懷念。第三首寫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詩人日日獨坐江樓,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作者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面臨種種矛盾,深深感歎自己一生的事與願違。第四首是組詩的前後過渡。前三首詩的憂鬱不安步步緊逼,至此才揭示它們的中心內容,接觸到“每依北斗望京華”的核心:長安象“弈棋”一樣彼爭此奪,反覆不定。人事的更變,綱紀的崩壞,以及回紇、吐蕃的連年進犯,這一切使詩人深感國運大非昔比。對杜甫説來,長安不是個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過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戀,有愛慕,有歡笑,也有到處“潛悲辛”的苦悶。當此國家殘破、秋江清冷、個人孤獨之際,所熟悉的長安景象,一一浮現眼前。“故國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繪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早朝場面的莊嚴肅穆,以及自己曾得“識聖顏”至今引為欣慰的回憶。值此滄江病卧,歲晚秋深,更加觸動他的憂國之情。第六首懷想昔日帝王歌舞遊宴之地曲江的繁華。帝王佚樂遊宴引來了無窮的“邊愁”,清歌曼舞,斷送了“自古帝王州”,在無限惋惜之中,隱含斥責之意。第七首憶及長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當年國力昌盛、景物壯麗和物產富饒的盛景。第八首表現了詩人當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遊的詩意豪情。“彩筆昔曾幹氣象”,更是深刻難忘的印象。

八首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如一個大型抒情樂曲有八個樂章一樣。這個抒情曲以憂念國家興衰的.愛國思想為主題,以夔府的秋日蕭瑟,詩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飄零,特別是關切祖國安危的沉重心情作為基調。其間穿插有輕快歡樂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有壯麗飛動、充滿豪情的描繪,如對長安宮闕、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現慷慨悲憤情緒的,如“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有極為沉鬱低迴的詠歎,如“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白頭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現詩人孤獨和不安的情緒而言,其色調也不盡相同。“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以豪邁、宏闊寫哀愁;“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以清麗、寧靜寫“剪不斷、理還亂”的不平靜的心緒。總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基調的思想情緒。它們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撐,構成了整體。這樣不僅使整個抒情曲錯綜、豐富,而且抑揚頓挫,有開有闔,突出地表現了主題。

《秋興八首》中,杜甫除採用強烈的對比手法外,反覆運用了循環往復的抒情方式,把讀者引入詩的境界中去。組詩的綱目是由夔府望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組詩的樞紐是“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瞿塘峽口到曲江頭,相去遙遠,詩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撫今追昔,憂邦國安危……種種複雜感情交織成一個深厚壯闊的藝術境界。第一首從眼前叢菊的開放聯繫到“故園”。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四處砧聲所打斷。這中間有從夔府到長安,又從長安回到夔府的往復。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遙望長安,聽峽中猿啼,想到“畫省香爐”。這是兩次往復。聯翩的回憶,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喚醒。這是第三次往復。第三首雖然主要在抒發悒鬱不平,但詩中有“五陵衣馬自輕肥”,仍然有夔府到長安的往復。第四、五首,一寫長安十數年來的動亂,一寫長安宮闕之盛況,都是先從對長安的回憶開始,在最後兩句回到夔府。第六首,從瞿塘峽口到曲江頭,從目前的萬里風煙,想到過去的歌舞繁華。第七首懷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關塞極天惟鳥道”的冷落。第八首,從長安的“昆吾……”回到“白頭吟望”的現實,都是往復。循環往復是《秋興八首》的基本表現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論從夔府寫到長安,還是從追憶長安而歸結到夔府,從不同的角度,層層加深,不僅毫無重複之感,還起了加深感情,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説是“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贈鄭諫議十韻》)了。

情景的和諧統一,是抒情詩裏一個異常重要的方面。《秋興八首》可説是一個極好的範例。如“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波浪洶湧,彷彿天也翻動;巫山風雲,下及於地,似與地下陰氣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後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風雲匝地,秋天蕭森之氣充塞於巫山巫峽之中。我們感到這兩句形象有力,內容豐富,意境開闊。詩人不是簡單地再現他的眼見耳聞,也不是簡單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風雲、三峽秋深的外貌特徵,詩人捕捉到它們內在的精神,而賦予江水、風雲某種性格。這就是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盪不安;蕭條陰晦,不見天日。這就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極度不安,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勃不平,也象徵了國家局勢的變易無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兩句詩把峽谷的深秋,詩人個人身世以及國家喪亂都包括在裏面。這種既掌握景物的特點,又把自己人生經驗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會進去,用最生動、最有概括力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樣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圖表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麗。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語簡而意繁,心情苦悶而意境開闊(意指不侷促,不狹窄)。蘇東坡曾説:“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確實是有見識、有經驗之談。

杜甫住在成都時,在《江村》裏説“自去自來堂上燕”,從棲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來,表現詩人所在的江村長夏環境的幽靜,顯示了詩人漂泊後,初獲暫時安定生活時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興八首》第三首裏,同樣是燕飛,詩人卻説:“清秋燕子故飛飛。”詩人日日江樓獨坐,百無聊賴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辭歸,好像故意奚落詩人的不能歸,所以説它故意飛來繞去。一個“故”字,表現出詩人心煩意亂下的着惱之情。又如“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瞿塘峽在夔府東,臨近詩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長安東南,是所思之地。黃生《杜詩説》:“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卻只寫景。杜詩至化處,景即情也”,不失為精到語。至如“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的意在言外;“魚龍寂寞秋江冷”的寫秋景兼自喻;“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的純是寫景,情也在其中。這種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處處皆是。

前面所説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詩人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此外,杜甫善於運用壯麗、華美的字和詞表現深沉的憂傷。《秋興八首》裏,把長安昔日的繁華昌盛描繪得那麼氣象萬千,充滿了豪情,詩人早年的歡愉説起來那麼快慰、興奮。對長安的一些描寫,不僅與回憶中的心情相適應,也與詩人現實的蒼涼感情成為統一不可分割、互相襯托的整體。這更有助讀者體會到詩人在國家殘破、個人暮年漂泊時極大的憂傷和抑鬱。詩人愈是以滿腔熱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詩人雖老衰而憂國之情彌深,其“無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興八首》中,交織着深秋的冷落荒涼、心情的寂寞悽楚和國家的衰敗殘破。按通常的寫法,總要多用一些清、悽、殘、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這組詩裏,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絢爛、華麗的字和詞來寫秋天的哀愁。乍看起來似和詩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們在詩人巧妙的驅遣下,卻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蕭條和心情的蒼涼。如“蓬萊宮闕”、“瑤池”、“紫氣”、“雲移雉尾”、“日繞龍鱗”、“珠簾繡柱”、“錦纜牙檣”、“武帝旌旗”、“織女機絲”、“佳人拾翠”、“仙侶同舟”……都能引起美麗的聯想,透過字句,泛出絢麗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筆下,這些詞被用來襯托荒涼和寂寞,用字之勇,出於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無處不在常情之中。這種不協調的協調,不統一的統一,不但絲毫無損於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協調的字句來寫,能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正如用“笑”寫悲遠比用“淚”寫悲要困難得多,可是如果寫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現得更為深刻有力。劉勰在《文心雕龍》的《麗辭》篇中講到對偶時,曾指出“反對”較“正對”為優。其優越正在於“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豐富內容的積極作用。運用豪華的字句、場面表現哀愁、苦悶,同樣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説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礎上的交融。其間的和諧,也是在更深刻、更復雜的矛盾情緒下的統一。

有人以為杜甫入蜀後,詩歌不再有前期那樣大氣磅礴、濃烈熾人的感情。其實,詩人在這時期並沒消沉,只是生活處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復雜、更深沉了。而在藝術表現方面,經長期生活的鍛鍊和創作經驗的積累,比起前期有進一步的提高或豐富,《秋興八首》就是明證。

《秋興八首》賞析2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註釋:

1.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寫夔州一帶的秋景,寄寓詩人自傷漂泊、思念故園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傷:草木在秋風中凋落。

2.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3.兼天湧: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陰:風雲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5.叢菊兩開:杜甫去年秋天在雲安,今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6.故園,此處當指長安。

7.催刀尺:指趕裁冬衣。"處處催",見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節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砧:搗衣石。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①叢菊兩開:是指詩人於大曆元年(公元765年)離開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峽,但這年留居雲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見到叢菊開了兩次,還未出峽。 ②故園:故鄉,同時喻故國。

這兩句詩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叢菊兩開,流了多年的老淚兩年間不曾斷絕;孤舟靠岸繫繩,每次都牽動故園之思,牽動故國之情。抒情寫景,使人看到詩人憂國之心,思鄉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

翻譯: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裏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着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賞析一:

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感秋生情之意。《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為逃避戰亂而寄居夔州時的代表作品,作於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時詩人56歲。全詩八首蟬聯,前呼後應,脈絡貫通,組織嚴密,既是一組完美的組詩,而又各篇各有所側重。每篇都是可以獨立的七言律詩。王船山在《唐詩評選·卷四》中説:“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或為割裂,則神態盡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總起,統帥後面七篇。前三首寫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為前後過渡之樞紐,後四首寫所思之長安,抒發“處江湖遠則憂其君”的情愫。聲身居巫峽而心繫長安就是這組詩的主要內容和線索。

全詩以“秋”作為統帥,寫暮年飄泊、老病交加、羈旅江湖,面對滿目蕭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國家興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寫長安盛世的回憶,今昔對比所引起的哀傷;寫關注國家的命運、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為、只能遙憶京華的憂愁抑鬱。

全詩於悽清哀怨中,具沉雄博麗的意境。格律精工,詞彩華茂,沉鬱頓挫,悲壯淒涼意境深宏,讀來令人蕩氣迴腸,最典型地表現了杜律的特有風格,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首章對秋而傷羈旅,是全詩的序曲,總寫巫山巫峽的秋聲秋色。用陰沉蕭瑟、動盪不安的景物環境襯托詩人焦慮抑鬱、傷國傷時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繫長安”的主題。

起筆開門見山敍寫景物之中點明地點時間。“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搖落,白露為霜。“巫山巫峽”,詩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傷”、“蕭森”給意境籠罩着敗落景象,氣氛陰沉,定下全詩感情基調。

接着用對偶句展開“氣蕭森”的悲壯景象。“江間”承“巫峽”,“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湧,風雲在天而接地陰,可見整個天地之間風雲波浪,極言陰晦蕭森之狀。萬里長江滾滾而來,波濤洶湧,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實景;“塞上風雲”既寫景物也寓時事。當時土蕃入侵,邊關吃緊,處處是陰暗的戰雲,虛實兼之。此聯景物描繪之中,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和時局那種動盪不安、前途未卜的處境和作者胸中翻騰起伏的憂思與鬱勃不平之氣。把峽谷深秋、個人身世、國家淪喪囊括其中,波瀾壯闊,哀感深沉。

頸聯由繼續描寫景物轉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觸動羈旅情思。與上二句交叉承接,“叢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間”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雲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對叢菊,故云“兩開”,“叢菊兩開他日淚”,表明去年對叢菊掉淚,今年又對叢菊掉淚;兩開而字,實乃雙關,既指菊開兩度,又指淚流兩回,見叢菊而流淚,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見羈留夔州心情的悽傷。“故園心”,實即思念長安之心。“系”字亦雙關詞語:孤舟停泊,舟繫於岸;心念長安,繫於故園。從雲安到夔州苦苦掙扎了兩年,孤舟不發,見叢菊再開,不禁再度流淚,心總牽掛着故園。詩人《客社》一詩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萬里”,均可參讀。此處寫得深沉含蓄,耐人尋味。身在夔州,心繫故園,為下七首張目。

尾聯在時序推移中敍寫秋聲。西風凜冽,傍晚時分天氣更是蕭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將來臨,人們在加緊趕製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樓上,晚風中傳來急促的砧聲。白帝城在東,夔州府在西,詩人身在夔州,聽到白帝城傳來的砧杵之聲。砧杵聲是婦女制裁棉衣時,槌搗衣服的聲音。砧即搗衣之石。此詩末二句,關合全詩,回到景物,時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羈旅之情更見艱難,故能結上生下,下面接着寫夔州孤城,一氣蟬聯。錢注杜詩稱:“以節則杪秋,以地則高城,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會,略有五重,所謂嵯峨蕭瑟,真不可言。”

  賞析二:

《秋興八首》是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這一組詩歷來被公認為杜甫抒情詩中藝術性最高的詩。杜甫自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今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颯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主題是"故國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華",第四首中"故國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綱領。詩中所寫個人的悲哀也關乎國難。

《秋興八首》的結構,從全詩來説,可分兩部,而以第四首為過渡。前三首詳夔州而略長安,後五首詳長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長安,後五首則由思長安而歸結到夔州;前三首由現實引發回憶,後五首則由回憶回到現實。至於各首之間,則亦首尾相銜,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隻如一首。《秋興八首》為杜甫慘淡經營之作,或即景含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無隱,或欲説還休,必須細心體會,方能領略詩的妙處。

《秋興八首》為歷代評家所重。當代學者葉嘉瑩編有《杜甫秋興八首集説》(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可參。

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為主體意象。這裏所選的第一首即為領起之作,《讀杜心解》雲:"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託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繫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恆的時間紐帶,它牽繫着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着無數王朝的更替,沖洗着無數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唐宋詩醇》引錢謙益雲:"首篇頷聯悲壯,頸聯悽緊,以節則杪秋,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會,略有五重,所謂嵯峨蕭瑟,真不可言"。黃生曰:"杜公七律,當以《秋興》為裘領,乃公一生心神結聚所作也。"

《秋興八首》賞析3

颯颯清風曳上林,江津江樹獨森森。

西巖欸乃東帆赤,秋水潺湲夏木陰。

一片殘陽歸谷口,幾回明月掛天心。

尋常債借扶鬆酒,久坐能聞急暮砧。

蝸得東山日影斜,羞將白首對韶華。

如煙往事湖心月,似水流年浪裏槎。

孽海魂消誰可訓,情關看破自堪笳。

趕情又過岳陽站,橘子洲頭就菊花。

盤山日日等霞暉,看罷紅羊看翠微。

之北之南吹款款,亦真亦幻恁飛飛。

對天舉手連聲誓,接物相心每事違。

同學如今多不賤,豐田寶馬四輪肥。

扃牖獨敲燈下棋,過河士卒老同悲。

屏前朋友新何在,站內文章憶舊時。

檻外秋山風處處,樓頭煙雨日遲遲。

無邊網絡多虛擬,弄里人家應有思。

金龜曳尾蜃神山,石瘦楓肥一望間。

河口潮生觀鷺立,洲頭花落聽鳩關。

圍爐處士梅邊酒,拂袖仙人藥老顏。

拈韻餘邀松下友,站台三笑送來班。

聽猿遙指玉峯頭,悽草寒蟲接素秋。

半樹殘枝霜不怕,滿天細雨月偏愁。

錦城緣客掃花徑,溪岸因風起白鷗。

自古蜀中多福地,江船應悔下渝州。

寒窗十載少夫功,尋夢裁箋羞澀中。

墨潑多年無麗句,筆耕數畝欠唐風。

不知白領與藍領,辜負深紅間淺紅。

天命形骸今放浪,橫生野趣做山翁。

人生道路自逶迤,朝出陽關暮漠陂。

守歲紅笻閒有意,經霜玉樹醜無枝。

愁將秋絮連杯轉,醉看窗花帶影移。

除卻半牀何所有,衣冠四壁替簾垂。

《秋興八首》賞析4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註釋

1.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寫夔州一帶的秋景,寄寓詩人自傷漂泊、思念故園的心情。玉露:白露。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2.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3.兼天湧: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陰:風雲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5.叢菊兩開:杜甫去年秋天在雲安,今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6.故園,此處當指長安。

7.催刀尺:指趕裁冬衣。"處處催",見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節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9.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名句:江間波浪兼天湧 塞上風雲接地陰

①江間:即巫峽。 ②塞上:即巫山。

這兩句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聲秋色的描繪,烘托出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和詩人憂國之情、孤獨之感——峽中的江水波濤洶湧,就像在天上翻滾;塞上的風雲陰沉密佈,彷彿和地面貼近,使人感到天上地下,江間關塞,處處驚濤駭浪,處處風雲翻滾,動盪不安,身世飄零,國家局勢混亂。《杜詩鏡銓》評論説:“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風雲在天而曰接地,極言陰晦蕭森之狀。”

譯文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裏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着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句解: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白露凋傷了漫山遍野的楓林,秋色已經很深,巫山巫峽呈現出一片蕭森景象。首聯開門見山,描繪出具有濃重感傷色彩的秋色、秋氣,奠起全篇蕭颯哀殘之基。《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引劉辰翁評語説:“露曰玉露,樹曰楓林,凋傷之中,仍有富麗之致,自是大方家數。”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説》評價這一聯:“氣象足以籠罩,而復有開拓之餘地,是絕好開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傷”,草木在秋風中凋落。“巫山”,在今重慶市巫山縣。“蕭森”,蕭瑟陰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峽中的江水波濤洶湧,波浪滔天;塞上的風雲陰沉密佈,彷彿和地面貼近。清代楊倫《杜詩鏡銓》評論説:“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風雲在天而曰接地,極言陰晦蕭森之狀。”這就將眼前景和心中景連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處處驚濤駭浪、風雲翻滾、陰晦慘淡的氣氛籠罩四野,分明是陰沉壓抑、動盪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寫照。“江間”,即巫峽;“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寫出渾莽之象。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秋菊兩度盛開,使我再次灑下往日流過的眼淚;一葉孤舟靠岸繫繩,始終都牽動着我的故園之思。這一聯是全篇詩意所在。“叢菊兩開”,指詩人於永泰元年(765)離開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峽,但這年留居雲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見到叢菊開了兩次,還未出峽。故對菊掉淚。“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隨之開。孤舟本來只能繫住自己的行蹤,卻把詩人的思鄉之心也牢牢地繫住了,故見舟傷心,引出故園之思。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聽到,砧聲四起,傍晚時分,在白帝城樓的高處,是那麼的急促。婦女們正拿着裁尺和剪刀,為在外的親人趕製着禦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動刀尺。“白帝城”,舊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的白帝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分搗衣的砧聲很緊。“砧”,搗衣石,這裏借指搗衣發出的聲音。古人裁衣前,先將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搗軟,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為遠方的遊子或徵人製作寒衣,因此搗衣聲是人間的秋聲,往往會增添客子的愁緒。在這黯淡蕭條的秋景和暮色中,詩人更平添了幾許孤獨、憂傷之感。

賞析

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感秋生情之意。《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為逃避戰亂而寄居夔州時的代表作品,作於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時詩人56歲。全詩八首蟬聯,前呼後應,脈絡貫通,組織嚴密,既是一組完美的組詩,而又各篇各有所側重。每篇都是可以獨立的七言律詩。王船山在《唐詩評選·卷四》中説:“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或為割裂,則神態盡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總起,統帥後面七篇。前三首寫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為前後過渡之樞紐,後四首寫所思之長安,抒發“處江湖遠則憂其君”的情愫。聲身居巫峽而心繫長安就是這組詩的主要內容和線索。

全詩以“秋”作為統帥,寫暮年飄泊、老病交加、羈旅江湖,面對滿目蕭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國家興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寫長安盛世的回憶,今昔對比所引起的哀傷;寫關注國家的命運、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為、只能遙憶京華的憂愁抑鬱。

全詩於悽清哀怨中,具沉雄博麗的意境。格律精工,詞彩華茂,沉鬱頓挫,悲壯淒涼意境深宏,讀來令人蕩氣迴腸,最典型地表現了杜律的特有風格,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首章對秋而傷羈旅,是全詩的序曲,總寫巫山巫峽的秋聲秋色。用陰沉蕭瑟、動盪不安的景物環境襯托詩人焦慮抑鬱、傷國傷民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繫長安”的主題。

起筆開門見山敍寫景物之中點明地點時間。“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搖落,白露為霜。“巫山巫峽”,詩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傷”、“蕭森”給意境籠罩着敗落景象,氣氛陰沉,定下全詩感情基調。

接着用對偶句展開“氣蕭森”的悲壯景象。“江間”承“巫峽”,“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湧,風雲在天而接地陰,可見整個天地之間風雲波浪,極言陰晦蕭森之狀。萬里長江滾滾而來,波濤洶湧,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實景;“塞上風雲”既寫景物也寓時事。當時土蕃入侵,邊關吃緊,處處是陰暗的戰雲,虛實兼之。此聯景物描繪之中,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和時局那種動盪不安、前途未卜的處境和作者胸中翻騰起伏的憂思與鬱勃不平之氣。把峽谷深秋、個人身世、國家淪喪囊括其中,波瀾壯闊,哀感深沉。

頸聯由繼續描寫景物轉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觸動羈旅情思。與上二句交叉承接,“叢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間”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雲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對叢菊,故云“兩開”,“叢菊兩開他日淚”,表明去年對叢菊掉淚,今年又對叢菊掉淚;兩開而字,實乃雙關,既指菊開兩度,又指淚流兩回,見叢菊而流淚,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見羈留夔州心情的悽傷。“故園心”,實即思念長安之心。“系”字亦雙關詞語:孤舟停泊,舟繫於岸;心念長安,繫於故園。從雲安到夔州苦苦掙扎了兩年,孤舟不發,見叢菊再開,不禁再度流淚,心總牽掛着故園。詩人《客社》一詩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萬里”,均可參讀。此處寫得深沉含蓄,耐人尋味。身在夔州,心繫故園,為下七首張目。

尾聯在時序推移中敍寫秋聲。西風凜冽,傍晚時分天氣更是蕭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將來臨,人們在加緊趕製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樓上,晚風中傳來急促的砧聲。白帝城在東,夔州府在西,詩人身在夔州,聽到白帝城傳來的砧杵之聲。砧杵聲是婦女制裁棉衣時,槌搗衣服的聲音。砧即搗衣之石。此詩末二句,關合全詩,回到景物,時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羈旅之情更見艱難,故能結上生下,下面接着寫夔州孤城,一氣蟬聯。錢注杜詩稱:“以節則杪秋,以地則高城,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會,略有五重,所謂嵯峨蕭瑟,真不可言。”

《秋興八首》賞析5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1,巫山巫峽氣蕭森2。

江間波浪兼天湧3,塞上風雲接地陰4。

叢菊兩開他日淚5,孤舟一系故園心6。

寒衣處處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註釋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2.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3.兼天湧: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陰:風雲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5.叢菊兩開: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雲安,此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6.故園:此處當指長安。

7.催刀尺:指趕裁冬衣。“處處催”,見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節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 砧:搗衣石。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這兩句寫暮秋遊子的思鄉之情——在白帝城樓的高處,清晰地聽到砧聲四起,都是那麼急急促促。農家婦女以悲痛的心情,拿起她們的裁尺和剪刀,趕製着給征戍人們禦寒的衣服。清悽砧聲,烘托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抒發了詩人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

參考譯文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裏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着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背景

《秋興八首》是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颯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因寫下這組詩。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鬱的。

賞析:

《秋興八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寫下來的以想望長安為主題的一組七律,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第一首是組詩的序曲,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

全詩以“秋”作為統帥,寫暮年飄泊、老病交加、羈旅江湖,面對滿目蕭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國家興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寫長安盛世的回憶,今昔對比所引起的哀傷;寫關注國家的命運、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為、只能遙憶京華的憂愁抑鬱。

全詩於悽清哀怨中,具沉雄博麗的意境。格律精工,詞彩華茂,沉鬱頓挫,悲壯淒涼意境深宏,讀來令人蕩氣迴腸,最典型地表現了杜律的特有風格,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首章對秋而傷羈旅,是全詩的序曲,總寫巫山巫峽的秋聲秋色。用陰沉蕭瑟、動盪不安的景物環境襯托詩人焦慮抑鬱、傷國傷時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繫長安”的主題。

起筆開門見山敍寫景物之中點明地點時間。“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搖落,白露為霜。“巫山巫峽”,詩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傷”、“蕭森”給意境籠罩着敗落景象,氣氛陰沉,定下全詩感情基調。

接着用對偶句展開“氣蕭森”的悲壯景象。“江間”承“巫峽”,“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湧,風雲在天而接地陰,可見整個天地之間風雲波浪,極言陰晦蕭森之狀。萬里長江滾滾而來,波濤洶湧,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實景;“塞上風雲”既寫景物也寓時事。當時土蕃入侵,邊關吃緊,處處是陰暗的戰雲,虛實兼之。此聯景物描繪之中,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和時局那種動盪不安、前途未卜的處境和作者胸中翻騰起伏的憂思與鬱勃不平之氣。把峽谷深秋、個人身世、國家淪喪囊括其中,波瀾壯闊,哀感深沉。

頸聯由繼續描寫景物轉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觸動羈旅情思。與上二句交叉承接,“叢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間”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雲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對叢菊,故云“兩開”,“叢菊兩開他日淚”,表明去年對叢菊掉淚,今年又對叢菊掉淚;兩開而字,實乃雙關,既指菊開兩度,又指淚流兩回,見叢菊而流淚,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見羈留夔州心情的悽傷。“故園心”,實即思念長安之心。“系”字亦雙關詞語:孤舟停泊,舟繫於岸;心念長安,繫於故園。從雲安到夔州苦苦掙扎了兩年,孤舟不發,見叢菊再開,不禁再度流淚,心總牽掛着故園。詩人《客社》一詩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萬里”,均可參讀。此處寫得深沉含蓄,耐人尋味。身在夔州,心繫故園,為下七首張目。

尾聯在時序推移中敍寫秋聲。西風凜冽,傍晚時分天氣更是蕭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將來臨,人們在加緊趕製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樓上,晚風中傳來急促的砧聲。白帝城在東,夔州府在西,詩人身在夔州,聽到白帝城傳來的砧杵之聲。砧杵聲是婦女制裁棉衣時,槌搗衣服的聲音。砧即搗衣之石。此詩末二句,關合全詩,回到景物,時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羈旅之情更見艱難,故能結上生下,下面接着寫夔州孤城,一氣蟬聯。

《秋興八首》賞析6

秋興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註釋:

山郭:山城,指夔州。

暉:日光。

江樓:臨江之樓,夔州臨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這裏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無所歸依的樣子。

抗疏:指臣子對君命或廷議有所抑制,上疏進諫。

(1)為了抒寫詩人的心境,這首詩的頸聯和尾聯各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試作簡要説明。(4分)

(2)有人説,詩的首句中的“靜”字不如改成“盡”字。對此,你的看法如何?請表明觀點並簡潔地闡述理由。(4分)

答案:

(1)頸聯用典,以匡衡、劉向自比,表達追慕前賢卻不能如願的苦悶;尾聯使用反襯與對比,借“同學少年”的農馬輕肥,凸現詩人功業無成的憤懣與頹傷。

(2)答案一:用“靜”字更佳。“靜”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靜穆,與全詩意境、詩人心緒妙合無垠。改為“盡”字,雖然朝暉照城郭的畫面壯闊,氣勢恢宏,卻與詩人的蕭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盡”字更佳。“盡”描繪了朝陽照耀城郭的壯闊景象,氣勢恢宏,樂景很好地襯托了哀情。“靜”字雖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靜穆,但似乎了力度與激情。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秋風蕭瑟,觸景生情,感發詩興,故曰“秋興”。《秋興》為I寺人旅居菱州所寫。

B.白帝城裏千家萬户靜靜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暉中,江樓坐擁在青翠的山峯中。

C.連續在船上過夜的漁人,仍舊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飛來飛去。

D.全詩既有靜景,又有動景,以動襯靜,這種靜帶給人看似寧靜卻並不寧靜的心緒。

E.本詩與必修3中的《秋興八首(其一)》的景物整體色調、情感基調是一致的。

2.詩中後兩聯,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BE

2.(共6分)表達了苦悶與憤慨、悲憤與哀傷之情。(2分) 頸聯,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講經。作者以匡衡、劉向自比,表達事與願違不得為國出力的苦悶與憤慨。尾聯,借多已瞎達、輕裘肥馬的“同學少年”之得意反襯自己不得意的處境,凸現悲憤與哀傷。(4分)

其三翻譯

白帝城裏千家萬户靜靜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暉中,我天天去江邊的樓上,坐着看對面青翠的山峯。連續兩夜在船上過夜的漁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雖已是清秋季節,燕子仍然展翅飛來飛去。漢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諫,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劉向傳授經學,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説了。年少時一起求學的同學大都已飛黃騰達了,他們在長安附近的五陵,穿輕裘,乘肥馬,過着富貴的生活,我卻註定要為一個信念苦渡人間。

賞析:

首聯:“山郭”説明夔州地處偏僻,“千家”指人煙稀少。“朝暉”寫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靜”飾“朝暉”,空寂冷漠之意頓出。早起坐江樓賞朝暉,看翠微,似乎不無愜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詩人無聊而孤寂的心情,並使“朝暉”失去誘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厭。

二聯就眼前所見作進一層鋪敍。“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漁舟依舊泛泛,燕子故意飛飛,是“日日”看到的景緻,在“泛泛”、“ 飛飛”中就透出詩人的憎厭之情。身處異地,心懷家國,觸目皆愁,日坐江樓,看朝暉,對翠微,已透出無聊情緒,而舟泛、燕飛又皆從無聊者的眼中看出,無可奈何的心情益發清晰。

三聯借古人寫心中事。這裏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論奏政治得失,何減匡衡,結果卻因此遭貶,“伏奏無成,終身愧恥”,因此説“功名薄”;進而不得為國出力,只得退而講經如劉向父子,但窗老一經,一事無成,違背自己的心願,因此説“心事違”。説“功名薄”,説“心事違”,以轉進一層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強烈憤慨。抗疏遭貶,著詩抒情,詩人借二古人事以抒發自己的憤懣,寫得委婉深沉。

結聯借“同學少年”之得意反襯自己不得意的處境。想到同學少年多已騰達得意,輕裘肥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國之殘破,一個“多”字,一個“自”字,表現了詩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視之情。詩人本不得意,卻以得意者反襯,轉折得突兀,收結得憤激,詩正是在憤激中揭示了詩人的深摯的憂國憂民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