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菩提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16W

心之菩提讀後感

期中看林清玄先生的著作《心的菩提》,初看,有意可思,頗吸引我讀,但看過後覺得“水過地皮幹”,語言並不艱澀但卻那麼有深度,有禪意,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此類的書,所以有時真的需要一字一句去念,再細細品味一番,一篇文章,我往往看兩三遍,一兩天。(呵呵,也可能是我太愚笨了。)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坐化。菩提就喻指佛教中覺悟的境界。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切身感想着筆而寫,對人生的思考、領悟以及內心的美好都化作一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這些文章淡雅、智慧、簡樸,使人們塵封已久或矇蔽已久的心靈在自然流淌的語言中受到啟迪、感化與洗禮。

《佛鼓》中寫到先生住在佛寺裏,佛寺裏的木魚分為兩種,一種是整條挺直的魚,與一般魚沒有兩樣,掛在庫堂,用粥飯時擊之,另一種是圓形的魚,連魚鱗也是圓形,放在佛案,誦經時敲之。這兩種不同形的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眼睛奇大,與身體不成比例,有的木魚,魚眼大如拳頭。我不能明白為何魚有這麼大的眼睛,或者為什麼是木魚,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鳥?問了寺裏的法師。

法師説:“魚是永遠不閉眼睛的,晝夜長醒,用木魚做法器是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於道,晝夜長醒。

讀此篇後我就在想,世人若都不斷反思自己,對於自己的內心,“時時勤撫拭,勿使染塵埃”,那麼心肯定會如明鏡一樣磊落,才無愧於頂天立地的“人”字!

《走向生命的大美》中作者寫到:唯有清明的心,才體驗到什麼是真實的美。

唯有不斷的覺悟,才使體驗到的美更深刻、廣大、雄渾。

也唯有無上正覺的'人,才能邁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

透過文字作者告訴我們,生命的美麗要有清明的心與無上的覺悟,心的純美才使使人洗滌心中的污垢,只有心的修煉,才能跨越生命的苦痛。

《油麪攤子》是寫作者的兒子看到離他們家附近賣油麪的小販動作嫻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使將湯麪碗一字排開,並五分鐘內把面煮好盛好。他們父子倆看得目瞪口呆。快要走時,兒子説:爸爸,如果你和老闆比賽,一定會輸1作者坦然承認,並帶兒子到豆漿店、餃子店等看不同人的工作,並對孩子説爸爸比不上他們。

文章中作者的幾句話寫出了他帶孩子到處看看的目的:當我們放眼這個世界的時候,如果以自我為中心,很可能會以為自己是頂尖人物,一旦我們把狂心歇息下來,用赤子之心來觀照,就會發現自己是多渺協…聖賢都感歎地説:“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

《柔軟心》一文中説的:具有柔軟心的人,即使面對的是草木,也能將心比心,也能與草木至誠地相見。眼中只有名利權位的人,永遠見不到自我真實的性靈。柔軟能包容一切,涵攝一切。柔軟心使慾念的火氣温和,甚至消散,當慾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讀此書,如看到林清玄本人一樣,那睿智的語言中充滿心的恬靜與淡然。我從不相信什麼佛,什麼佛學,也許我們太俗人一個了。當然,這本書也並不是宣揚佛學的,我想,作者只是告訴世人,心的覺悟十分重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