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1.93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目送》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目送》有感(15篇)

讀《目送》有感1

讀過《目送》之後,心中頗有感觸,書中那些場景雖然平常,但是發人深省,仔細品讀,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我還記得我爺爺的葬禮。在山東,葬禮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有很多的程序,那幾天裏,我記不清楚行了多少跪拜禮,整個人都快累散架了,腦子也懵了。最後一道程序——入殮。跟我爺爺處於同一輩分的幾個老人用棉被將靈牀上的遺體包起來、封口、抬出靈堂。封口之前,我最後一次看到了我爺爺那張清瘦而又塌陷下去的臉,接着,就沒有了然後。

喪葬隊伍進行完入殮之後的跪拜後,靈車載着遺體走了,我站在那條窄窄的小路上,看看遺像,看看還沒有走遠的靈車,不知道幹什麼。之前,我見過葬禮上年幼的孩子哭着追趕已經走遠的靈車,或者不停的哭鬧,我覺得沒必要,因為那時的我已經成年,不能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了。我就靜靜地站在那裏,看着靈車一點點走遠,最後消失在拐角處,在回靈堂的路上,我每走幾步就看看遺像,心裏很沉重,我問我哥:"下次我回來的時候,我該去找誰?"

我哥沉默不語,他比我大兩歲,他和爺爺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他比我更難受。

身處其中的時候,我是無法描述自己心情的,讀過《目送》之後,我發現沒有什麼語言能像《目送》那樣更能描述我當時的心情。龍應台看着她父親的遺體火化,我看着我爺爺的遺體入殮,由靈車載着走遠,我們都作為親歷者記住了最後一次目送。

我記得書中有一個場景,兒子飛利浦指責母親不穩重,像個不懂事兒的.小孩!我認為這樣很不對,碰到這種問題,應該理性的解決。

我懂事的年紀比大多數人要早,在國中畢業之前,學校裏請到了一位心智訓練師,他給我們進行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從那時起,我開始反思我的所作所為,也是從那時起,我改掉了諸多壞習慣。我幾乎沒有和我的爸媽發過脾氣,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更多的時候,我願意以一種温和的態度和他們的説話。我看到過這樣一個帖子:我們把脾氣好的一面留給了陌生人,把脾氣壞的一面留給了最親最近的人。那些最親最近的人,我向你們道歉。我不想把我壞脾氣的一面留給任何人。前段時間,我和爸媽去山東博物館,我爸是一個很喜歡歷史和文物的人,進館之後,爸爸很興奮,一路上沒少指指點點,在公共場合,我覺得這樣很尷尬,而我收住了自己的脾性,很温和的將我爸伸出去準備指點的手拉下來,一邊笑着一邊小聲説:"爸,在這樣的公共場合,你指指點點的多不好,你的看法也不見得正確啊。"我爸笑笑,沒有失望,不會尷尬。

我認為,對父母的態度好一點不是件難事,還要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耐心。

在《跌倒》一文中,龍應台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傷,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進入大學之後,我經歷了一段難熬的日子,所有的事都得自己去做,很累,但是這些事情做完之後又覺得很欣慰。每個人都要經歷一段這樣的日子,這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必不可少。我記得,高中時期,我的班主任老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向我們灌輸一個概念:自己的事情要多上心,畢竟最終還得靠自己解決問題。我從來沒有忘記他説過的話。如今,初入大學時的那種不適應漸漸消失,我處理事情的邏輯比之前好了很多,面對要處理的問題,我覺得心態更重要,首先要願意去接受,有勇氣去處理,然後用實際的行動去解決問題,就算很難很累,對有勇氣面對的人來説都不是問題,有意義的事情不會輕鬆,值得去的地方沒有捷徑,我們現在的選擇決定我們的結果,自己選擇的道路跪着也要走完。

讀《目送》有感2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題記

所謂“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箱地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真正的“家”,不是一個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目送向我們敍述了:她作為一個母親,她目送着她的兒子一天天地長大,成熟,甚至叛逆,嫌棄她;而作為一個女兒,她也目送着她的母親一天天地變老,變得不認識她,目送着她的父親燃燒在殯儀館中;同時,作為一個“人”,她還目送着世間的一切,應該説是發生在她身邊的一切,目送着......

目送中,讓我記憶最深刻是菊花。

菊花中主要寫了一次,菊花的上司中風了,而他的“妻子”決定就讓他保持着植物人的樣子,菊花看到了這一幕,於是告訴了與她分居的丈夫,再次説要和他籤離婚協議書,可她丈夫還是不願意。回了一句:

怎麼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長呢?時間才是最後的法官。

作為一名國中生,我不能理解大人們明明不相愛,為何為了個人利益要在一起,不能理解為何要為了個人利益而去“謀殺”一個人的.自由,而又為何明明在一起了,確又要因為某件事而分開。我明白世界很殘酷,社會很殘忍,也明白互利的“愛情”比沒有互利的關係的愛情要持久。

但是,為什麼,這個社會為什麼要把人變成這樣呢?這不就跟封建社會的風氣是一樣的嗎,甚至比封建社會還要差,因為封建社會的女子們攀附的都是朝廷中被皇上重用的大臣,而如今,這樣有權有勢的人物太多了,所以現在的社會也染上了那種攀附權貴的趨勢,彷彿是什麼事情,用錢都能解決,但並不是這樣的。

而合上書,想着《目送》中的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回想我的十二個春秋我見過的背影:當我第一次去幼兒園的時候,也曾朦朧着淚眼一次次地回頭注視父母離開的背影,那時的他們手牽着手爸爸強壯,媽媽瘦小,也常時不時地回頭向我揮手。上國小時,我也曾在校車上看着媽媽依依不捨的目光,如今,步入國中,每次進校門,都會頭也不回地奔向教室。回家後,也不常跟他們説話。

這時,我突然感覺到我的父母也許跟龍應台的感受一樣。

以前總是不理解親人的目送中的深意,但每當我發現父母漸漸老去時,才有那麼一絲的不捨,我們總説自己已經長大,可是我們給親人們做過些什麼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後的目送嗎?

如果我們現在還是不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愛,也許有一天,你想目送着他們離開都無法完成了,父母所希望的是什麼?不過就是我們多留在他們身邊,多和他們聊聊天?所以要多多珍惜和他們一起的時光,因為你會發現,你和他們的相處會越來越少,你們的共同話題也會日益減少,所以,好好珍惜愛你的人。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我從這白紙黑字中讀出的目送。

讓我們留給親人的不再是那麼多的背影,而是笑臉,好嗎?

讀《目送》有感3

在我看過的書中,給我印象的不多,但是《目送》這本書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它讓我看到了不僅是一家人的故事,還是一個個動人心絃的故事。

看完《目送》這本書,我內心十分憂傷,目送的含意是:用目光送別離去的人或物。

這本書寫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是的,人的一生不就是看着一個個人離開自己嗎?幼兒園時、國小時、中學時、大學時與老師、同學分別。去世後與世上所有人分別。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

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裏總會流下淚光。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人生的艱辛只能自己度過。

現在我經常像作者的兒子一樣,叛逆,就在國小期末考前一天晚上我媽媽叫我複習,我不想複習,我媽媽就在我旁邊嘮嘮叨叨的説:“不復習怎麼能考好呢?我心不甘,情不願的去複習了。過了一會,我跟我媽媽説:“我複習完了。”她説:“怎麼可能複習的完,再去複習。”到了明天,我去上學時,天才剛剛亮,我媽媽問我:“坐不坐我的車。”我心想:坐你的車?想去被罵吧!我對她説:“不用了,我還是走路吧。”説完我就走了,她看着我的背影,一動不動。我回頭看了一下,發現她的眼邊閃着淚光。

龍應台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前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一段多麼看似簡單,平凡的語句呵!世界上,幾乎每天都會真實的演繹着這樣平凡而動人的情節畫面。完了這本書。忽然,我懂得了人生中與家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寶貴的,我們應該珍惜這段時光!這段時光過了就再也不會再回來了!

讀《目送》有感4

我從《目送》這邊書中看出主人公淡淡的無奈,混雜着憂傷,從方正的印刷字中滲出,似乎可以看到這縷對母親的情,自書飄逸而上,彌散於半空,漸漸融成她們母女倆路上穿過的那片櫻花林。風起,花卻輕輕悄悄地繞着小圈落下,淡粉色櫻花與母親的臉明滅掩映,恍惚間那個曾經那般耽溺於美的母親回來了;她文眉,上腮紅,點朱脣,對着鏡子做着矜持的姿態,兀自笑得慵懶美好。

然再嬌豔的花最終也會以凋零作為結局,母親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神情愈來愈退縮,灰白稀疏的頭髮暗示着時間的逝去。像幾乎所有老年人一樣她開始時光錯亂,記憶斷斷續續地回到四十年前既進又遠,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亂世界。

母親老了。龍應台用平靜的`語言闡述着這個事實。她領着母親,就像小時候所有的母親一般,温聲細語地講話,彷彿在哄着賭氣的小孩。從字裏行間,不難讀出她的苦,她的痛與她的執着。

讀《目送》總是給人暖暖的籍慰,這種港灣式的柔情便是以父母,兒子的各種生活對話,互動作為主基調,漸漸渲染開,團成周邊模糊而又朦朧的光暈,那是家無聲的召喚,不論你處在何地,家中,總有盞永不熄滅的燈,正發着幽幽暖意等待着你投入懷抱。

《目送》用拉家常般的親切口吻,面向着中國,轉向亞洲,朝着世界,堅定地用親身經歷宣誓:永遠都不要讓親情等待,很多時候,可能轉身便是永恆的家。

讀《目送》有感5

一卷《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落淚,並不只是為書中感人的親情描寫,更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人生窘境。人生途中,會面臨種種尷尬,有時會令人猝不及防而狼狽不堪,有時會令人倍感蒼涼而無言以對。龍應台老師的文字自有深情,筆觸很淡,語言樸實簡潔,讀起來讓人悲愴不已。

人類社會的關係主要還是靠親情來維繫。我從小就感覺自己是個特別缺愛的孩子,小時候,我都是由哥哥帶大,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很忙。哥哥就像家長一樣要把我送到幼兒園門口,每次看着哥哥離開的背影消失在學校圍牆的拐角,我都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最可憐的孩子了!因為我看到其他小孩都是由爸爸或媽媽接送的呀,我的心裏酸酸的,想着,我的爸爸媽媽怎麼就這麼忙呢?我的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

國小五年級的那個夏天,放假後,學校的學生像發瘋了似的,潮水般拼命地湧向校門口,校門口到處都是接送的車輛,刺耳的喇叭聲迴盪着整個校園上空。爸爸媽媽依然沒來接我,他們總有幹不完的活和加不完的班,看到別人像是赴宴般歡天喜地地離開,我有些酸楚,心裏涼颼颼的,儘管時節已經是盛夏。就在學校圍牆的拐角處,我看到了我的爸爸,鬍子拉渣,穿着一件油跡斑斑的工作服,略顯邋遢。柏油路被太陽炙烤得光亮,一陣陣熱浪薰得我差點窒息。

爸爸已經等了我兩個多小時了!一霎間,我全明白,我明白他們為什麼總是沒辦法來接送我,明白爸爸為什麼會在圍牆的拐角等我。我的'淚水禁不住又流了下來。

人生途中,會面臨種種尷尬,有時會令人猝不及防而狼狽不堪,有時會令人倍感蒼涼而無言以對。但是,有了親情的温暖,你的目光是堅毅的,你的信念是篤定的,你的內心卻是強大的。再坎坷的路也會變得坦途和寬闊!

讀《目送》有感6

我愛龍應台的《目送》,愛她書裏淺淺的陽光下弓着腰的老婆婆,柔弱如稻草的身影;我愛那廢棄的斷牆下濃青、豔紫的牽牛花,愛那綴滿鳳凰花的枝丫。

午後,陽光點亮了書房。翻開書本,我彷彿看見她走在石橋上,看溪水緩緩流淌。去思考,去行走,去愛。

書中的龍應台,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她喜愛散步,別人眼中破敗的庭院,她能發現牆角的牽牛花,能感受到歲月沉澱的美好。河流中淺眠的天鵝,是他人眼中一晃而過的畫面,她卻能體會其中的安詳與寧靜。

那種對生活的熱愛感染了我。原本,眼裏無趣的鎮子,此時卻頗具韻味。

我開始行走,走在充滿茶香的徽州小鎮裏,我站在梧桐樹下,看陽光透過樹葉在柏油路上灑下光斑,手拿一本好書,度過一個温暖的下午。我站在十字路口,看人們為了明天奔走着。我在清晨的環城路上騎車,看遠處的山峯在霧中透着古樸的青灰色,那麼高大,那麼遙遠。

作為華人世界犀利的一支筆,《目送》中不僅有潺潺的小溪,更有着險峻的山峯。十幾歲的龍應台,也同我一般的愛做夢,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想要走自己的路。可在那個民風閉塞的台北小鎮,家家户户都是漁民,女孩唸書,出國留學,彷彿是天方夜譚。可她仍然堅持自己,為自己的未來的路而拼搏着。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十六歲的我,更多的是迷茫。不知道前面的路如何去走。從九年級緊張壓抑中走出的我,就像繃緊的彈簧突然鬆開,毫無分寸。沒日沒夜的沉迷於網絡,懶散、放縱又無奈。害怕自己一旦停下,會考的失誤,遠去的朋友、繁忙的高中,種種煩惱就會佔據我的'大腦,使它痛苦不堪。難道我的人生就是當個“乖寶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重點國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難道我的人生就是一個又一個“重點”構成的嗎?難道以後我只能做一份待遇好但呆板無趣的工作,渾渾噩噩地過下去嗎?不,我不願意!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發出抗議。

是的,我唾棄這條枯燥無味的平坦大道,愛那條風景獨特,曲徑通幽的夢想險路。可我一想到追夢者顛沛流離的生活求而不得的苦惱又心生恐懼,就又終日沉溺於虛擬世界,不願思考我的未來。

直到那個下午,我翻開《目送》。書中對自我的剖析,對未來的思考,對生活的熱愛。就像一束陽光射入我滿布灰塵的心。我開始振作起來,為我的未來而努力奮鬥。我一定要走我的路。

我行走着,心中的勇氣在日漸增多。既然不願混過大好年華,何不放手一搏。贏了,夢想之燈就此點燃;輸了,殘缺的古牆也有歲月的美麗。

別害怕,向前走!一路有電閃雷鳴,也有旭日東昇。看遍整個世界的風景,去掌握自己的明天。

讀《目送》有感7

還記得國小的時候考過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説實話那時我是真不知道什麼含義,只是寫了幾個字“真實,戳中了所有人不願瞭解的痛點。”

確實如此。

每天清晨,在車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鈎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興許那就是送別,當我過那條3米長的斑馬線,踏上馬路的另一頭,轉過身時,剎那間,彷彿一下子明白了龍應台所説的那個父女間的送別。爸爸在車裏,有時會興奮地大叫:“點子!你們學校在放那首昨天聽的歌!”

我點點頭,又轉過身。或許爸爸心裏也聽到我灰色綠色相間的校服背影,對他説:不必追。

每週四一放學,黑乎乎的'空氣中,都是亮着的,時不時有幾根手指在屏幕上劃來劃去。我看見傳達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別的不一樣,是鏡片的反光,鏡片下一雙尋找着姚兮遠,一雙清澈又迷離的眼睛。我於是跑過,從她的鏡片底下溜到她身邊,她扭過頭:“嚇我一跳啊你!”鏡片暗了,瞳孔閃爍着微弱又不容忽視的光。

有一天,媽媽不語,像有什麼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積於腦海中多年的話:“我想看你笑,媽媽。”和書裏寫得一樣:“她看着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領,像一箇中學的女生。”

我總是把《目送》想成《看見》,因為柴靜和龍應台的文字都有萬丈豪氣,可以看破不説破,犀利又不尖鋭,總在最頂端,快達到極致時突然果斷地回頭轉身。

《目送》同時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説:可以讓時間慢下來的——除了親情,便是旅行。“海風習習,明月當空,鳳凰木的細葉在夜空裏飄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而那個母親,痴呆了的母親的女兒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靜,像個醫生面對臨死的父親一樣冷峻,卻又不乏温情。

“你來看此花時”,我採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麗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間,美好稍縱,即逝。

龍應台説:這本書,《目送》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訴所有熱愛美好的人:珍惜當下,過去的不必追,未來的稍縱即逝,只有當下,你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握在手心裏。

讀《目送》有感8

在閲讀讀這本書時,從頭到尾,我的手都是冰涼的。

因為,我發現我和我的父母都是習慣於目送背影的人。

我與書中的華安是多麼相似!

從小時候起,我便如同鐵釘被磁鐵吸引一般依戀着父母——裝作不小心跌倒,引來母親的撫慰與淚水;獨自在家時哇哇大叫,換得父親的關注與依靠。

然而,漸漸地,我長大了。我一如水從竹籃中漏走一般躲避着父母。

我開始強調獨立,時常反鎖房門,將他們滿滿的愛擋在沉重的木門之後。

我開始厭惡與父母一同出行,寒風中顫顫發抖的我甚至拒絕母親遞來的衣衫。

當他們意識到“竹籃真的裝不住水之後,他們頭上的的白髮似乎又多了幾根。

漸漸地,漸漸地,他們對我的愛越來越來暗晦。對我身上花花綠綠的衣服也不再過問,最多也井限於降温時的一句提醒。

我的`願望似乎達成了,但總覺得心裏好像缺了些什麼,空空的……

也許,人類就是患得患失的物種。

上學時,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目送我上車,坐下,直到校車消失在視野中。

現在,他們貌似漠然地將我送到車站,仔細的捕捉我那聲低不可聞的再見,便帶着略顯落寞的身影,消逝在我的視野中……

此時,目送的人,竟然成了我自己!

讀《目送》有感9

第一次在書店見到這本書,就被它大氣內斂的外觀吸引了。看到書面的書夾用黑色線條畫了一個婦女送孩子的背影,讓我不禁想到我的母親。翻開書的第一頁寫着: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我想這本書應該充滿了親情與温暖。這本書共七十三篇散文,寫兒子的離,父親的逝,母親的老,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與脆弱,失落與放手……書中充滿了美麗,憂傷與愛6目送》的第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讓我感觸最深,可能是這本書裏我理解最透徹的一篇了。

其中一個場景:她的爸爸用廉價小貨車送她去大學報道,而她爸爸並沒有送作者到正門口,只是送到了一個側門的窄巷邊,在臨走時,爸爸向作者道歉説:“女兒,爸爸覺得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看到這我的腦中似乎浮現了一個被生活所磨礪的老人因為怕孩子會丟臉而懊惱的神情,我的心最柔軟的地方好像被擊中了——酸酸澀澀,不是特別疼,但讓我有點呼吸困難。從這個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她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家庭婦女,在她的觀念裏似乎只有家庭丈夫,孩子。她把她最好的.年華都給了我們,每次外出時看着她發着帶有錯別字的關心短信,我的心中總蔓延着一種如藤蔓緊繞般的幸福。我跟她唯一的一張合照,不怎麼花哨。照片中,我站着,而她的背靠着我,當時我心裏想的是,等我以後有能力了,而她也老了的時候,她也能像今天那樣,把自己有些駝了的背毫無保留的靠着我有些瘦弱的胸膛 。書中她看着她兒子華安離開的背影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是啊,隨着孩子慢慢長大,他的心就不再只依戀父母了,而是更期待外面五彩斑斕的世界,我想父母所作的就是放他們走,讓他們自己在傷痕挫折中長大。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或許以現在的我理解不了這本書的內涵,但是我相信等到我經受過人生對我的磨練之後,再回到看這本書,我想我就會明白:“這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真的不好説。”

讀《目送》有感10

“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龍應台在機場目送兒子華安離開時,她是否盼望着兒子能回頭看一眼母親,好讓她揮揮手與他告別?她是否曾想衝到他身旁,再次伸開雙臂用滿腔愛意與濃烈的牽掛和不捨擁抱他?她是否想用自己蒼老的手再一次握住兒子骨節分明的手?

一切問題的答案或許只有當我們品嚐過為人父母的滋味時,才能有更好的解答。

夏季,雨總是下得特別勤,由於九年級繁重的學習生活和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我常常在學校裏吃飯。一次,媽媽走進我的房間,對着正埋頭寫字的我的背影説起一件我不知道的事。

她一邊幫我疊喜好的衣服,一邊興味盎然地説:“昨天下午啊,雨下得那麼大,閃電一陣一陣的,我擔心你那麼遠的路騎自行車回來會淋感冒,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叫你爸開車去學校接你,看學校人都走光了,才突然記起你在學校吃飯,哎呦呦,你媽真是笨,是吧?”我咯咯地笑了,説:“才不笨呢,當數學老師的人怎會笨?”

你不知道,冬天親手替你把校服洗得雪白的人是誰;你不知道下雨天給你送傘,開車接你的人是誰;你不知道,給你做你愛吃的菜,手上被濺滿油星子的人是誰;你不知道,夜晚為你掖好踢開的被子的人是誰;你更不知道,把你的歡樂和煩惱看得最重要的人,是誰。

龍應台的《走路》這篇文章中,她不厭其煩、耐心地教患失語症的父親走路的情景,給了我很深的感觸。今年假期,我們一家和姨夫一家出去遊玩。

姨夫的母親年近八旬,聽力衰弱得厲害,幾次去醫院,都無功而返,因此跟她交談,必須要很大聲她才能聽見。有時她會像個無理取鬧的小朋友,説姨夫吼她,還會和姨夫生氣,姨夫卻總是笑笑,拉着她枯皮似的手,温柔地向她解釋。

爬山時,這位老太太手拄着枴杖,顫巍巍地前行,姨夫便會伸出他強健有力的大手攙着她的另一隻手,和她一起慢慢向上爬。我仍記得,當姨夫攙過老奶奶的手時,她挺直佝僂的背,抬起頭望着姨夫,咧開牙快掉光的嘴,像個吃到糖果的小女孩,笑起來時的模樣。

互相牽住的那雙手,一高一矮兩個身影,成了山林中最美的風景。

人老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像小孩,只有更加耐心地、温柔地對待他們,真正分別時才不會遺憾。現在的我多麼後悔,吃飯時對外公的.不耐煩。

一次和外公一起吃飯,外公總是不停地向我問這問那,我沒耐心一一回答,就漸漸不理睬。外公總是好脾氣地笑笑,又轉過去詢問媽媽的近況。不一會兒,外公把佈滿皺紋的手輕輕覆在我的膝頭,想與我交談,不知怎的,我躲開了,只留下外公的那雙手,尷尬地停留在空中。坐在一旁的媽媽板着臉,叫了我的名字。

幾天後,我才知道,那天飯桌我的舉動,傷了兩個人的心。一天散步時,媽媽提起這件事,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外公摸摸你又怕什麼呢?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飯,你怎麼會這樣不懂事。老年人嘛,難免會話多一些,要有耐心些。你小時候,外公可是把你當塊寶似的捧在手心的啊。”

我這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低着頭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啊,在你考試時給你買烤雞的人是誰?小時候一把屎一把尿餵養你慢慢長大的人是誰?外婆去世時把你緊緊擁在懷裏,為你擦淚的人是誰?是外公啊。

擁有時不珍惜,這是大多數人的通病。年幼時,父母是懂你每一聲啼哭的人;長大後,父母卻是很難與你交談的人。

可是,你還記得歲月深處的那雙手嗎?

那雙教你蹣跚學步的手,

那雙抱起放聲大哭的你的手,

那雙教你寫自己名字的手,

那雙牽着你過馬路的手,

那雙為你擦乾眼淚的手,

那雙為你夾菜的手,

那雙清早六點起來為你準備熱乎乎的早點的手......

那雙無比温暖柔軟的手,你還記得嗎?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讓我領悟到親情的可貴,讓我慢慢懂得對待親人要像龍應台那樣,去包容,去理解,去温和地照顧,去耐心地傾聽。同時也讓我明白了很多成長的道理。

《跌倒一寄K》讓我明白不要畏懼失敗與挫折,跌倒後仍要敢於站起來絕地反擊;《山路》讓我明白不能過於依賴別人,有些事只能自己一個人做;《幸福》讓我明白要學會品味,珍惜點滴幸福......

《目送》這本書,不僅在思想上給了我很多教益,而且在寫作上也給了我很多啟發。龍應台的語言沒有堆砌華麗空泛的辭藻,文字卻同樣真摯感人,這讓我明白寫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寫出真情實感。當你用心去觀察,描繪一件事物時,小花小草都變得會微笑講話了,優美動人的文字會隨着你真情實感的流露而躍然紙上。

其次,龍應台對人物的語言、神態、心理描寫極為生動傳神,能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引起讀者的強烈情感共鳴,這啟示我要多注重這方面的描寫。同樣,龍應台的環境描寫寫得十分優美,不僅寄託了自己的情感,還渲染了氣氛,這啟發我生活中要多留心觀察,用心感受,以傳神的環境描寫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心中所想。

《目送》是一本語言清新雋雅,藴含哲理豐富,感人至深的散文集,我相信,再細細品讀一遍,還能有不一樣的收穫。

讀《目送》有感11

龍應台,早就聽説了這位華人筆者,鑑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未能一睹風采。暑期,因着兒子的要求,下載了《孩子你慢慢來》電子書,匆匆忙忙的各自看完。覺得作者定是位美麗的、有內涵的女子,看深邃思想的身後那細膩的文筆,傳送出的母愛真真切切,文中的母親似乎就是自己,而且所現的大都是生活瑣事家長裏短。

朋友説她家中已有《目送》,可以借給我讀,我還是拒絕了,去新華書店特意買了此書,決定和兒子一起慢慢的欣賞。兒子幾天裏如飢如渴地一口氣讀完了,概括性很強地説:“這本書告訴我們現在就要尊老愛幼。”或許他這個年齡,這尚淺的閲歷還未能感受生老病死,還未能真正體會到情深意切。

我可是為人母了的',識見自然可能更進一層。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是啊,兒子他可能不知道,他上幼兒園時,早上家人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幼兒園,下午卻又是第一個到達幼兒園門口,因只要是他第一眼不能看到家人的笑臉,他就會噘着小嘴,眼淚嘩嘩的流下,然後嚎啕大哭……

轉眼間上了國小,現在又是國中生了,和我一樣高了。從家中到超市的路上要過兩條馬路,我還會有意無意中走在靠馬路的一邊,護着他,手總會不自覺地伸出想要牽着他的手。可不知是從什麼時候起,他竟會默默地抽回手,已不習慣我時時拉着他的手了。

他已長大了,暗暗地告訴我應該放手了。我希望也相信有着如許感悟的兒子,在我眼花、耳背的時候,也一定會像我先前牽着他的手那樣牽起我的手。

其實,我當年外地求學時,父親母親也曾與我相約每星期通一個電話,可我也曾在學校門房等電話時總會顯得那麼不耐煩,即使接通了,有時説了一兩句就掛斷了。

今年暑假,兒子去香港旅遊,千叮嚀萬囑咐着他要每天給家裏打個電話,而後天天期待着那通三言兩語就結束的電話。現在想想,真是懊悔,做了母親後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牽掛子女的心是那樣的綿長不斷。現在每回出遠門,才記得給年老的父親母親每天報個平安,即使三言兩語的問候。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説“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在醫院裏工作的我,見多了生老病死和無法預料的意外傷害,非常認同龍應台先生的這句話。

自以為對情感變得淡然,對一切都能很淡定,但遊走在《目送》短短的一篇一篇文字裏,卻是那麼的思緒萬千,情感總會情不自禁地滿滿地溢出來。

我想,我兒子一定會和我一樣,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

記得吧,對孩子、對父母、對朋友,只求平常的人兒依舊,尋常的日子依舊,我們都且行且珍惜。

讀《目送》有感12

王佳怡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台,在書中淡淡的談到。

那些憂傷,傷感,就像是柔軟的花,輪轉一年,又一年的開放,凋謝後,再次的歸來,可我們就是沉浸在這種種忽有忽無的憂傷,傷感之中,卻是那麼的發人省醒,那麼沉重,又那麼的記憶猶新。

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是幽暗的感,就像是燭光冷照山壁,深邃,憂傷,美麗。這份感,是人一生,所要體會的一切,也是必須感受到的一切。

這種感覺,是孤獨的人,在茫茫大海中的小島頂點站着,眺望着水天一色的線,心中縱橫交錯的感受,卻無人訴説;是杜鵑不停地啼叫,拼命尋找家的陸地,那一聲聲,一聲聲苦叫,滿腔的難受;又是看着母親站在自己眼前,卻不認識自己的揪心······

我多麼想這世界,安靜到可以平息所有的怒氣與火焰;多麼想這世界,沒有那麼多銀白灰暗的髮絲;多麼想這世界,沒那麼多催人淚下的熱戰。讓這個世界所有的撕心裂肺,隨着燦爛的陽光,隨着璀璨的星光,就像倒流的溪水,永遠藏之心底。

我的夢也許就像是圍繞着山峯的輕霧,小小的想着,只是希望這世界變得簡單,簡單的就像是單純的孩子。那些無必要的質疑,傷了單純;那些無必要的殺戮,傷了感情;那些無必要的`離別,傷了人心。我想改變這一切的不必要,劃去這一切的不必要,把它們變成所有的和平和寧靜,讓所有人的瞳仁裏展現幸福。讓這片神州大地,像巨龍一般在天上飛舞,穿破厚實的雲霄,在空中翱翔。

所有的不信任,猜忌,一切一切的不協調,都將在我的幫助下,變成純白的白鴿,飛向宇宙深處……而後變成空氣,變成紗,變成塵埃,換來單純簡單的心。

一切都會變的。無論受多大的創傷,心情多麼沉重,一貧如洗也好,都要堅持住,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不幸的日子總有盡頭,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是。

我的夢,中國的夢,祖國的未來,在人心的成長下成長,在人性的成長下成長。祖國就是一棵參天大樹,樹上垂着無數的果子,它們名字叫善良、友情、真誠與和平······

讀《目送》有感13

華安上國小的第一天,龍應台目送着他的背影。他做交換生時,龍應台又目送他的背影。她一次次目送孩子長大。龍應台又曾目送着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目送着父親在殯儀館中化為灰燼。漸漸得,她明白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或許現在,我的人生才剛剛起步,可能體會不了目送的深意。但是那些目送自己親人和親人目送自己的瞬間一定會經歷。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上學,我總是在關上單元門後才聽到自己家門關的聲音。我們的一生,被父母目送着,或許有一天,父母會被我們目送着。或許被目送的人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他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的存在着。

讀《目送》有感14

目送,從字面意義上來解釋,也就是深情的看着送別之人遠去。

龍應台在那一次次地目送中,她是否有想些什麼?從一開始的“時空長河”,到後來的“波濤深邃”。在這之間,作者是否曾為此潸然淚下?我們都無從得知。我們只能從她的文字裏,體會,或者體會不出她的種種感受。

在目送這篇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意味深長的話,在文中,出現過兩次。雖一字不差,但其中的意味,卻是相差甚遠,其差距程度甚至能與期頤之年的老人與總角之年的孩童間相差的年歲相媲美。這兩句話是如此之近,又是如此之遠。

這段話第一次出現,是出現在作者認為她和英華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時候出現的.。此時,這句話就是她作為一個母親的感想。

她曾無數次的目送着那個向來不變的背影——不管他是虎背熊腰,還是羸弱瘦小,或是中等身材,在她眼中,華安只是她的孩子而已,永遠只是這樣。

她在文中寫過:“華安揹着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的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神隔空教會。”

她也在文中寫過:“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如此的巨大的轉折,可會讓作者想到些什麼嗎?

或許暫時沒孩子的華安永遠不會懂得,一個母親目送孩子時的目光有多麼的深情款款。比所謂的“柔情似水”還要更勝三分。

而這段話第二次出現,則是在她父親去世,她在棺材前,最後深深、深深地凝望。

這是作者以孩子的視角寫的理解。她深切地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且萬分悲切地感到,父母一直在老去。她不知道,何曾幾時,媽媽的臉上佈滿皺褶;何曾幾時,爸爸的頭髮染上雪白。作者能體會,只有時光的匆匆流逝,以及那聲微不足道,且悄無聲息的歎息。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每次我上學時,她總會那麼默默無聞地凝望着我,但我卻總是不以為然;每次外公外婆在慢慢踱步走回家時,媽媽她也是在悄無聲息地注視着他們。

但當我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卻在不經意間,潸然淚下。

我只想在這裏説:“媽媽,我也愛你。”

讀《目送》有感15

淺淺的陽光裏,樹蔭下,一本淺綠色的書側卧着-《目送》。翻開這古老泛黃的書頁,我卻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龍應台在人生的道路上,目送着逐漸長大的兒子與業已辭世的父親曾經那漸行漸遠的`背影。兒子長大了,展翅高飛,不再回頭;父親年邁了,長辭人世,音容不再。是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不正説明了這個道理嗎?

或許,從依戀到陌生,中間有許多愛掙扎的痕跡,到最終,緣分會淡去,隔閡會增多,愛的波瀾也彷彿平息。

但是,愛卻從不改昔日的熾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只要我們珍惜當下,珍惜難能可貴的愛,愛會日益稀薄嗎?

我不禁伏案沉思。回想着,兒時的我曾牽着母親的手去上幼兒園,依戀無助仿如暴風雨中的一葉扁舟。每個清晨的校門口,我在淚眼朦朧中目送着母親倉皇逃離,望着她的背影久久不肯離去,熬過了一天又是一天。而今,我上國中了,也離家了,地點不變——校門口,人也不變,僅僅只是一個變高了,另一個變蒼老了。記得某個颱風天的前夜,天氣驟冷,母親來為我送衣。細雨綿綿中,對着母親關切的眼神,我敷衍一番後便跑回教室,倉促回到座位上,正慶幸鈴聲比我慢時,內心卻多了一絲不安。我跑進走廊,趴在欄杆上,透過雨簾,依稀看見母親仍佇立在校門口,一動不動呆滯着。那一刻,我想任性地去擁抱母親,我想像小時候那般嚎啕大哭,卻是不可能的了。年齡似乎限制了一切,上帝卻不知道,它唯獨限制不了愛。我恍然間發覺,在日復一日連軸轉的學習中,愛被我擱置一旁,如寶珠蒙塵。我想衝出校門,再與母親説上幾句,上課鈴響了……

花開花落總有時,或許,正如《目送》中所説的,愛也許會慢慢淡卻,漸漸疏遠,那我願一顆初心,在感恩中珍惜愛,保鮮愛。而《目送》這本書,將一直陪伴着我,度過寒冬酷暑,品悟人生別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