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目送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96W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主要敍寫了目送兒子與父親漸行漸遠的過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讀來讓人動容。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龍應台的目送的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一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台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説是第一次認真的讀,這是一篇讀後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台在文章裏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着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脱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台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二

接觸到龍應台的書,已經是讀研的尾聲,那時的自己,處於畢業擇業人生的路口,有些茫然浮躁的寒假,每個冬夜拿起龍應台的《目送》,心緒漸漸平靜。

相對於《野火集》的振臂高呼暢快淋漓,《目送》是一本透過家長裏短寫遍人間真情的散文集,展露的更多的是這位女性作家細膩柔情的一面。七十三篇短文,龍應台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孩子的成長、寫兄弟姐妹的比肩同行、寫朋友之間的真摯情意,沒有大政治、卻寫盡了小感情。從“橫眉冷對千夫指”到“俯首甘為孺子牛”,儘管風格迥異,但依舊是流暢而極具感染力的文字,依舊是由小見大的思考。正如封底的那句話,“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最讓我心潮難平、唏噓不已的是那篇龍應台寄給友人K的信——《跌倒》。《跌倒》從兩則新聞開始,一則是“前不久震動了整個香港的新聞”:一個不堪坎坷的母親,把十歲多一點的兩個孩子手腳捆綁,從高樓拋落,然後自己跳下。另一則則是“今天台灣的新聞”,一個十五歲的國三學生在學校的廁所裏,用塑料袋套在自己頭上,自殺了。這樣的事件時有發生,在我們感慨現實壓力,同情逝者的同時,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了這樣的事情,就結束自己的生命,值得嗎?然而不管值不值得,每天都有人這樣做。同樣的怪圈轉了又轉,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些人面對挫折時如此脆弱,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輕易地選擇極端的方式放棄自己的生命?

然而,真的沒有人知道原因嗎?正如龍應台所説,“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沒有人告訴過我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產生對社會對人性的種種疑惑;沒有人告訴過我們,在我們的一生中,總要面對生命中的不如意;沒有人告訴過我們,在我們落到低谷時,要怎麼樣去面對失望和挫敗;沒有人告訴過我們,在從跌倒中站起以後,我們的生命將變得更加厚重,我們將對生活更加真誠和感恩。唯有跌倒過站起過,你才能不懼怕跌倒,才能敢於迎接生命中更多的挑戰。所以,學會跌倒,其實很不容易。能夠學會跌倒,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一種成功。

如果現在的你也絆倒也迷惘,那現在你的修行開始。可是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但是“在你與世隔絕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温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我們都在這裏,等着你。”

與學會跌倒同樣重要的,是學會扶持。人生的路,每一個腳印由自己莊重地踩下。在人生路上,每個人跌倒後,必須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無法完全仰仗其他人。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學會扶持,我們可以在親人、愛人、朋友、孩子甚至陌生人跌倒時,説出我們的支持,表達我們的信賴,給他們一個温暖的擁抱或持久的笑容,幫助他們走出低谷,這很重要。

對於十五歲男孩的自殺,龍應台發出這樣的詰問:在人生的最後三天,“有沒有人擁抱過他?有沒有人撫摸過他的頭髮,對他説,孩子,你真可愛?有沒有人跟他同走一段回家的路?有沒有人發簡訊給他,約他週末踢球?有沒有人對他微笑過,重重地拍他的肩膀説:沒關係啊,這算什麼?有沒有人在MSN上跟他聊天、開過玩笑?有沒有人給他發過一則電郵,説,嘿,你今天怎麼了?”如果那個15歲的孩子周圍,有人懂得扶持,懂得送他一句温暖的話語或者一個真心的笑容,結果,是不是就會不同?

學會扶持,最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不要等到以後。我們總是在等,總想等到人家表白了再回應,就算自己也動心;總想等到財務自由了,再去享受生活實現夢想;總想等到自己真的不忙了,再去陪陪父母見見朋友……首篇《目送》中龍應台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生,不能總等待。因為,也許會來不及。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而有些文字,只能在歲月的更迭閲歷的增長中慢慢去領悟。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三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