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作品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來源:文萃谷 5.07K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為“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龍應台讀後感,歡迎閲讀參考。

龍應台作品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龍應台讀後感篇1

我覺得龍應台的文字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和力。靜靜的,緩緩的,有些許的小幽默,也有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個熟人淡淡地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每一篇文章之間其實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層層疊加,是需要連貫下去看的。於是,其實有些看似是廢話的話,是她預設的情感基調。而到了最後,那些積累的感情一下子爆發出來。用她的一個詞來形容,讀的時候“眼淚決堤”。

第一篇:目送——讀到時就想是巧克力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覺,可愛的母親啊,她們的親情永遠是甜膩膩的,可是我們做孩子的,有能讀懂多少呢?“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有時我真的覺得我是那個被追的背影,而母親是那個追的人。有時我真的很想回頭看看,可是由於自尊心還是會由背影告訴她不用追,因為自己長大了。這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着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在“胭脂”中對母親的描寫更是十分細膩,她那滿是皺紋的手像蛇蜕掉棄置的幹皮。曾經勞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燈盡油枯的手。讓我想像一個母愛的不容易。擦口紅,塗指甲,化粧似乎就像是母女間的小遊戲,直到天長地久,只要還是母女,會一直玩下去的遊戲。“散步”中的大字報對年邁又記性不好的母愛來説已經沒用了,因為母親已經忘了認字。看到這我有些傷感,到我的母親老了時我該怎麼辦。還是該像書中寫的那樣把她看成一個孩子,我的外婆雖然精明但我媽媽説老了就把她看成孩子吧,不要計較她説的和做的。龍應台將家庭中許多的小細節都完美地呈現着,讓我都感到了老去的恐懼,可是那該也是幸福的吧! 關於母親讓我想到“為誰”這一篇,讀完才讓我感受到母親除了是生我養育我的人,還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總有一天我也會像安德烈一樣離開自己的母親,然後從呆在書房裏的小姐變成母親。我也要像他一樣去教母親做飯嗎!我才要……應該一起的。不過時代在改變那個時代和現在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都不一樣了吧!我的外婆是個總是把新鮮的菜留給我們吃自己吃昨天剩菜的人,媽媽應該是個先把新鮮的菜先吃後吃剩的,而我該是不好吃就不吃的,不想吃就不吃的。(今天晚飯又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直努力改變卻改變不了。)這便是三代人……母親叫安德烈吃魚、穿衣服那一段很是讓我鬱悶,這是母親關懷的方式吧!雖然我的母親有時會有些嘮叨,但貌似沒那麼嚴重,我佩服安德烈的耐心,能夠一句句地重複。

關於“距離”那是個需要時間去跨越的,三百公里的湄公河處那個小國,我們和他們那裏的孩子有多遠?可不可以測量?幾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識字,那裏的孩子們每天跟着大人在海里打漁,種地,你説那是多少距離?是人的一生還是未來?我不知道有多遠,但我相信存在我們心中。我看不清“距離”的深層含義,但寫的也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事兒。

這是後關於三代人的生活,我從龍應台的筆下看到的不止這些,有很多情感是難以言語的,要自己在生活中體會。其實很多情節很相似,可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你總有些難以釋懷,看《目送》後知道自己的真情了。其實可以表達……然後上路漸漸成為目送另一個人的人……

  龍應台讀後感篇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説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台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台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閲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待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和龍應台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着一切我該做的並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長隊去安檢.我就這麼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粧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後,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彷彿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來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台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麼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裏.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現在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着不捨和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後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着龍應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

  龍應台讀後感篇3

龍應台女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他敍事的方式、很細密的用語、以及文章中縝密的心思,讀它的書總讓我有無限的想法,總讓我靈魂在心靈深處擺湯,一面讀著書,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裏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這次選了很喜歡的龍應台的作品—目送,為我的閲讀主題.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得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心的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

一開始覺得要批判這本書實在很難,母子的親情哪有批判的餘地? 後來,當我在一次的仔細閲讀,很驚訝的發現,這一次的閲讀是一個很大的收穫,以前的這本書,在心中是驚不起多大的波瀾的,而現在,讀完這本書,種種思緒卻紛紛如潮水湧入.上了大學之後,離鄉背景之後,對於一切的觀感都變了,對父母的愛也不再認為是理所當然,很珍惜回家的時光,對於父母,總覺得對他們虧欠許多.

其實這本書中常常説的是父母對子女離去的歎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歎?因為有自己的命運,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盡絕時,默默的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都覺得父母為何以如此衰老?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漸漸離去? 總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讓他們覺得自己過得很好,遊子在它鄉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總是在告別時微笑的説再見,在上車時獨自在心中流淚.

想討論的第一點,這本書可能是敍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個倔強的青春期孩子做對比,卻總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母親的離去,對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開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書有類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歸類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對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頭髮,而父親因為工作產生了無盡皺紋的雙手,每一次回去總是擔心,是否他已漸漸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蒼老.

每一次返家總是仔細的為他塗上層層的護手霜,因為平常的他總覺得,手已經有了厚厚的皮塗上去也是沒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時候,他辛勞的雙手可以不因凍傷龜裂,其實我一直明白,我們常常在目送著他人遠去,可最不捨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總是知道父母對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捨,父母卻總是不知道,目送著他們漸漸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捨,子女離鄉了,總會有回來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卻是再也換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為目送,龍應台女士想必也曾經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離去,是否,是否這種感覺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消失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