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復仇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22W

早就聽説這本書寫的不錯,不過一直沒有機會看到。在網上以前下載的經常是顯示缺少某個文件而無法解壓縮。而本人又不是太喜歡在網上購書,總是習慣於在附近的書店之類淘寶。因此,對於這本書總是隻聞其名,未見其面。

馬克思的復仇讀後感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學校浴室旁的小書店看到了這本書,而且是五折定價,只需要十多元錢,於是便買下了,接着就進入對於這本書的閲讀階段。

本書的作者德賽,又是一個印度出生的經濟學家。在經濟學界,印度人一直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僅在於他們的經濟學素養,而且還因為他們的哲學思考。Sen,Dixit,Dasguputa等等都是在經濟學的各個領域頗有建樹的經濟學家。Sen更是憑藉在social choice theory領域的成就獲得了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德賽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界的知名度是有目共睹的,他在全球化研究領域也是大牛級的人物。他在LSE創辦了“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而且他還是英國工黨的議員。

全書大體上是圍繞着近百年來對於馬克思的觀點的誤解進行陳述,並試圖闡述馬克思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在本書的開篇就闡明瞭馬克思的一些基本觀點:例如,在市場和計劃之間,馬克思是支持市場的。馬克思希望是人們可以尋找到相互之間的社會關係,從而有可能用“看的見的手”替代“看不見的手”。而在貿易方面,馬克思又是支持自由貿易。馬克思曾經批評過李斯特的“幼稚產業論”的觀點。而馬克思也並不贊同單一政黨號召發起的“革命”,這在馬克思看來是“拉朗基主義”。個人感覺,馬克思似乎像個左派自由主義者了。

當今的“馬克思主義者”通常只是關注於馬克思早期的著作,當時的馬克思是屬於“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思想是屬於比較激進的。而我們在馬克思後半生著作的《資本論》當中,卻絲毫找不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痕跡。德賽認為馬克思的'思想存在着轉型。可以這麼説,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只關注早期的馬克思的著作,希望從中為自己的行為找到理論依據,而卻忽視了馬克思的真正有意義的觀點。馬克思説過“自己從來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基本上也沒有用過“資本主義”這一詞彙(僅僅在某次書信之中提到過一次)。

德賽也在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於“勞動價值論”的理解,他認為剩餘價值是因為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大於交換價值而產生的。而資本則因為即使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在個別意義上存在偏差,但是這些剩餘都被資本家所佔有了。所以從整個宏觀意義上來説,資本並不會產生剩餘價值。這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似乎與約翰.羅默的觀點有點相像。不過約翰.羅默是傾向於把馬克思的經典理論用一般均衡理論模型化,而德賽的分析思維則更傾向於古典化。

德賽在書中展現了自己的博學之才,在前幾章的理論探討之後,就開始以歷史為序,展現出各個時代的現實場景和各個年代對應的思想。注重歷史分析,是在新古典經濟學興起之前古典經濟學家頗為重視的,無論是亞當.斯密,還是大衞.李嘉圖等等。這可能是與德賽長期以來注重閲讀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閲讀有關。似乎德賽曾經花過不少時間專門閲讀過列寧的著作。眾多經濟史學家們也許會説自己是重視歷史的,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很多自稱是研究經濟史的人經濟學理論-功底又都欠佳。而德賽在書中的每個階段都把對應的理論陳述的很清楚,真的是讓人大為驚歎。他對於古典的馬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有着深入的瞭解,例如羅莎.盧森堡對於“擴大再生產”的分析,用來解釋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要把產業轉移到國外。他同樣對於新古典經濟學以及熊彼特等人的觀點有着清晰的認識。

在本書之中,德賽讓我們瞭解了馬克思曾經提過的警告:社會主義即使發生,也只可能在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馬克思從來並不看好沙皇俄-國的社會主義進程。這在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之中馬克思已經對於類似於俄-國的做法提出批判了。在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了。而且,社會主義並不可能在世界各國普遍實現,我們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看到的是蘇聯給匈牙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帶來的災難,這也就是所謂的“一國社會主義”。也許最為被廣大“馬克思主義者“忽視的就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當一種社會的發展推動力還沒有完全喪失的時候,是不可能被另一種社會形態所替代的。即便存在一種可替代的社會形態。當然,也許他們並不關注這些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