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馬克思的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3.8K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第五、六、七章幾乎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所有重要命題斯密都點出來了,老馬只是細化之,搞了幾個好聽的概念,再與自己的那套哲學相配罷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斯密提到了真實價格(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的“區別”,這顯然是價值和價格二元模型的雛形。換言之,説斯密僅僅留下了客觀效用論的把柄,後被李嘉圖擴大,並被馬克思牢牢抓住,是不夠確切的;斯密才是馬克思的直接的鼻祖。

有關馬克思的讀書筆記

斯密為什麼要區分真實價格和市場價格?原因就在於他把勞動當作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斯密説得很明白:“任何一個物品的真實價格,即要取得這物品實際上所付出的代價,乃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第25頁)對比一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勞動量”的定義:“勞動者的勞動耗費量,包括體力勞動的耗費量、腦力勞動的.耗費量和生理力勞動的耗費量三方面。”斯密其實就是在説,勞動量形成了商品的真實價值。因此,斯密把勞動的地位抬得極高:“勞動是第一性價格,是最初用以購買一切貨物的代價。”(第26-27頁)

但不同商品之間的勞動量是無法直接比較的,它需要一個衡量尺度,那就是貨幣。斯密説,真實價格是報酬勞動的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名義價格是報酬勞動的一定數量的貨幣(第29頁),即意味着貨幣充當了“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中介,使不同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能夠交換。簡言之,貨幣價格即市場價格應和所交換的商品的真實價格等值,否則交易就不公平。

現在問題來了。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勞動量,但據日常經驗,生產者投入巨大勞動生產的商品,未必能賣出一個好價錢;反之,有些看似勞動量不高的商品,卻奇貨可居。於是,市場價格和真實價格不一致,甚至大相徑庭。斯密相信,決定市場價格的是供求關係,但他好像難以擺脱“勞動”即真實價值這個夢魘,由此無法解釋兩者的背反。這或許和斯密的重農主義背景有關,重農學派認為農業是財富的來源,而農產品顯然來自於農民的勞動。

可能是因為這種“重農情結”,斯密無比看重勞動。他説得非常直白:“只有本身價值絕不變動的勞動,才是隨時隨地可以估量和比較各種商品價值的最後和真實標準。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第29頁)真實價值斯密又稱作自然價格,他後來乾脆説:“自然價格可以説是中心價格,一切商品價格都不斷受其吸引。”這句話可謂直接啟發了“價格圍繞價值波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