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詞》教學設計方案

來源:文萃谷 9.84K
  《秋詞》教學設計方案

秋 詞

《秋詞》教學設計方案

劉禹錫

教學目標:

1. 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 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歎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紹:

(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説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並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問題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歎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可以説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問題2:為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題3:作者認為“秋日勝春朝”,本單元中學過的課文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問題4:本單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淨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歎.

問題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問題6:比較《山行》與《秋詞》

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緻,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

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説理為主。

  四、背誦活動:

1、 集體背誦本詩

2、 接龍”背誦本詩

 五、作業:

1、外背誦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秋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 每人查找一篇描寫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賞。

篇二:秋詞教案

一、導課: 同學們提到你們就想到了什麼呢?有什麼樣的感受?對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蕭瑟淒涼的角色,花兒凋零樹葉枯黃了,天氣也開始讓人覺得寒冷了,在古時許多文人墨客的詩中也是扮演者一個悲歎淒涼的角色。 那麼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學過的有秋的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天涼似個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 大多數的秋詞都將秋的蕭瑟寒涼表達的淋漓盡致,但見天所講的劉禹錫的《秋詞》卻一反傳統,開創新意。

二、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禹錫作此詩的背景。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 劉禹錫《秋詞》原有二首,這是其中一首。這首七言絕句是劉禹錫被貶朗州後所作。當時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那時他三十四歲。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並稱?劉百?。在將學習的詩中,劉禹錫並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讚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

三、大家結合我們瞭解到的背景,按照黑板上已經劃分出來的節奏,來朗讀一邊這首詩。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好了,我們首先來掌握字詞

☆⑴自古:從古以來⑵逢秋:遇到秋天⑶寂廖(jì liáo):空虛淒涼⑷言:説。春朝(zhāo):初春這裏泛指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都悲歎寂寞淒涼,我卻説秋天要勝過春天

☆①、排:推開,衝出②排雲:直衝雲天③便:就,於是④碧霄(bì xiāo):蔚藍色的天空⑤詩情:作詩的靈感、思路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隻仙鶴推開雲層,一飛沖天,,把我的詩興也引到了蔚藍的天空?)

從這首詩的●首句可以看出,從自古詩家詞人們對秋天的悲涼心緒,逢秋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的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的詩篇埋下伏筆 ●詩人以詩言志。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凋零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氣餒。 讓學生思考:①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

明確:對比手法。表達了詩人樂觀、積極向上的心境。

(詩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傷感情調,後一句反映詩人積極向上的心境。這句詩是詩人的議論,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是詩人的感受。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②問:《秋詞》中哪一句詩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抒發自己遠大志向? 答;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③問:詩人在詩中借沖天而上的鶴,抒發了什麼感情?)詩人是不是以鶴自喻呢?

答:寫一隻白鶴排雲而上,抒發了詩人毫不氣餒,昂揚進取的精神。

(這句詩是這首詩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過對晴空?鶴排?雲天的描寫,展現出一幅獨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圖,詩人也許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視鶴為不屈的化身。藉以表現詩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高潔情操,再次體現出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整個詩無不表現出詩人豪邁的大度。)

④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明確:?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四、小結全文:現在這首詩已經學習完了,在現實的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希望這首詩可以給同學們帶來積極人生啟示,面對挫折困苦也能像詩人劉禹錫那樣以樂觀豁達昂揚向上的心態來面對! ?我們今天的這堂課就上到這裏了,謝謝大家?。

篇三:《秋詞》教案[1]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掌握生詞,把詩歌讀順暢;

2、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

3、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

2、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歎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看看他是怎樣理解秋天的。

2、作者作品介紹:(請同學們説説對詩人的認識)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

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並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推崇備至。他的詩歌,傳誦之作極多。有《劉夢得文集》40卷。

《秋詞》是作者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後寫的。

  二、自學感知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三、賞析詩歌:

在國小的時候,我們把這種形式的作品叫什麼呢?叫古詩。那麼,上了中學以後,就要知道,這樣去稱呼它是不合適的,它應該有個更科學的名稱:近體詩。並且是近體詩裏邊的七絕。(原因:1,四句。2,二、四句押韻。)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問題1、討論;本詩的大意:(小組合作討論後回答)

自古以來的人們都説秋天是悲涼的,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仙鶴凌雲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問題2、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

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歎秋天的寂寞淒涼。也確實是這樣,在文人的筆下,秋是悲的象徵,是孤獨、寂寞、惆悵的載體,但接下來,詩人卻大膽而充滿

豪情地道出對“秋”的理解,對秋的追求:“我言秋日勝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節,遠勝過繁花似錦的春日,表現出詩人被貶後樂觀的心情。

問題3:為什麼詩人直率坦言“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題4:作者認為“秋日勝春朝”,你學過的課文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問題4:你學過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淨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歎. 問題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

“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

“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體現出詩人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雖人生坎坷,屢遭貶謫,壯志難酬,不被重用,但仍勵志高歌,整個詩無不表現出詩人豪邁的大度。

 四:小組討論:

關於本詩裏邊的詞語運用,你認為那個詞語用的好,能説説理由嗎?(每個小組一句) 自古:包含一切,沒有例外麼?有,為什麼還這麼説?為了突出下文的“我” 悲: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人逢秋之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之筆盡其所能。 勝:勝過,超過 與“紅於”有異曲同工之妙。“勝春潮”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春:一個“春”字點出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態,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悲。

晴空:這裏只指秋日晴空,並以此為全詩大背景。

一:孤單。正因為孤單而獨特,詩人眼中的這隻鶴和別的鶴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他是單個的,所以就有了不同於一般的意義。用“一鶴”衝破雲層,翱翔天空來託物言志,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借鶴而寫自己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脱羈絆的欣喜躍然紙上。寫景開闊明麗,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為之一新,這是一隻多麼灑脱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排:排雲而上。表現這隻孤獨的鶴所呈現出來的非凡的氣勢。上

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引,“引”字不僅有獨樹一幟,標新立新之效,還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

 五、背誦活動:(先全體讀一下這首詩。朗讀時,要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

指名學生配樂朗讀,其他學生評價,師加以指導。

六、小結:

這首秋詞讚頌了秋天的美好,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並借黃鶴直衝雲霄的描寫,

表現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讓人們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七、作業:

背誦,默寫。

板書:

秋 詞(其一)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立意高遠 我言秋日勝春朝。

詩情畫意 晴空一鶴排雲上,

相互映襯 便引詩情到碧霄。

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

篇四:秋詞 教案

《秋詞》二首是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的作品,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秋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寫作背景:“詩言志”。這首詩是作者第一次被貶郎州(今湖南常德)時寫的,他雖被貶低,但卻不悲觀消沉,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歌頌秋天的壯美,表達了他的樂觀情緒和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這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歷來他人悲秋的情調,以奔放的熱情、生動的畫面,熱情讚美秋日風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揚奮發的勵志之歌。

作者簡介:(772年-842年)唐朝的文學家和哲學家,還是唐代中晚期的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劉禹錫 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自稱是漢中山靖王的'後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著有《陋室銘》,《金陵五題》,《秋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等。

註釋譯文:①自古:從古以來,泛指從前。逢:遇到。寂寥:空曠無聲,蕭條空寂,這裏指景象淒涼。②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

③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裏指的是剛開始。

④排雲:推開白雲。排:推開,有衝破的意思。 ⑤碧霄:青天。

譯文: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都悲歎寂寞淒涼,

我卻説秋天要勝過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隻仙鶴衝破雲層,一飛沖天,

我的詩興也隨它到了碧藍的天空。

作品鑑賞:我國古代文學中,常將“秋”與“愁”等同起來。這首寫秋的詩卻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後兩句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比柳宗元大一歲的劉禹錫,雖然參加政治革新活動同樣遭受打擊,但心理承受能力卻大的多。劉禹錫貶到朗州時(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一覺醒來卻被趕出了朝廷,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二首》

劉禹錫也研究哲學,也篤信禪宗,但效果與柳宗元不一樣,在怎樣用於立身處世這一點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實實的好處,他能通過哲學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為一種具有歷史深度的感悟。這樣,他就能從有限的時空跳出來,在更高的層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宏圖。顯然,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説,“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詩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粧,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悦,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藴,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説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秋詞(其一)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説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

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藴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藴,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我們隨着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詩詞鑑賞:“詩言志”。這首詩是作者第一次被貶郎州(今湖南常德)時寫的,但他雖被貶謫,卻不悲觀消沉,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歌頌秋天的壯美,表達了他的樂觀情緒和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這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歷來他人悲秋的情調,以奔放的熱情、生動的畫面,熱情讚美秋日風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揚奮發的勵志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歎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我言秋日勝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晴空一鶴排雲上”,“排”,推,這裏是衝的意思。這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你看,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碧藍藍的,一隻雪白的仙鶴穿雲直上,色彩多麼絢麗,動作多麼矯健,充滿了勃勃生機。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便引詩情到碧霄”。這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字裏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呼之欲出。如果説,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篇五:《秋詞》教案

 一、教材、學情分析

《秋詞》是蘇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首詩歌,作者劉禹錫。本單元主題是四季色彩。這首詩是詩人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後,並沒有消沉下去。《秋詞》就是被貶郎州時寫的,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並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讚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由於學生生活閲歷尚淺,知識水平有限,可能很難把握作者所所寫之景(意象)及其所抒發的深沉而複雜的情感。這不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亦是難點,教師在這個方面應加以點撥與引導。

  二、教學目標

1.感情讀文,瞭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2.領悟藴含在詩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歎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瞭解作者作品:

(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説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並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讀: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要求學生標出疑難字音並藉助工具書自行解決

要求學生在詩歌中劃出節奏

二讀:結合註釋,讀明詩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或工具書瞭解詩意

遇有疑難問題可以在組內交換看法

三讀:品析意象,讀出情感

要求學生在文中劃出所寫之景物有哪些,思考這些景都帶有什麼色彩

(四)展示評價

一讀:

在學生自讀展示2-3遍後的基礎上泛讀

明確聽讀要求

指名學生或小組朗讀

二讀:

出示幻燈片檢驗學生掌握字詞情況

三讀:

出示“意象”釋義幻燈片

引導學生通過意象體悟作者情感

適時出示本詩創作背景,引導學生知人論世

要求學生帶感情朗讀

播放視頻錄音兩遍

  (五)達標檢測

 一.基礎題

字音,重點字義,作者簡況(見幻燈片)

 二.達標題

1. 作者為什麼要寫古人對秋的感受?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勝春朝。”採用了什麼手法?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

3. 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詩人在詩中借沖天而上的“鶴”,抒發了什麼感情?

板書設計:

秋詞

劉禹錫

意象 意境 情感

對比 託物言志

(設計意圖:力求簡潔、直觀,易於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突出板書畫龍點睛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