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讀後感(通用34篇)

來源:文萃谷 2.82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心》讀後感(通用34篇)

《心》讀後感 篇1

成為讀心大師,就從這本書開始吧。

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聽其言而觀其行,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這是孔子説,而聽其言而觀其行,正同當下的察言觀色相符。人的想法會不自覺地反應到身體上,身體上的動作也會影響心理層面。從這裏,可以看出動作和想法在某一種程度上是同步的。

我們好奇於別人的想法,想知道別人的這個動作的含義,不妨一同來看看這本《讀心》。這本由瑞典的亨利克費克薩斯所寫的《讀心》是一本與眾不同的讀心術的書。重點在於不僅僅告訴我們讀心術,還可以指導練習不同的讀心術,以及影響他人思考的方法。是不是瞬間感覺書裏有乾貨呢。

既然是讀心,就要了解正確的讀心是什麼意思。

作者在開篇就先明確指出錯的讀心,然後引出正確的定義: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表情,肢體語言,音調高低等來推斷出這個人的內心活動,心理想法。

那麼懂得讀心,又有什麼作用呢?

可以懂得商業夥伴的心,可以懂得愛人的心,可以懂得孩子的心,可以懂得客户的心,那便可以合作更愉快,可以夫妻更甜蜜,可以給孩子更適合的教育,可以銷售更多的產品等等。

這麼看來讀心非常重要,應用範圍非常廣,那該怎麼學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正在交談中,突然對方的一句話,你感覺到,對方好懂你,你正有此意。不知道你收到電子郵件,因為你發的一個笑臉或是符號,而對方回信的時候,也帶用笑臉或是符號後,你再回信的時候語氣用詞很輕快。

其實這就是與對方無意中溝通,你釋放出來的信號,或是別人釋放出來的信號。作者在書中指出,可以通過肢體語言拉近與對方的關係。簡單點就是模仿他人。

通過對方的姿勢,如頭偏向哪邊,雙手怎麼擺,身體移動某個部位,然後你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

當然作者指出,這種模仿,一開始只需要模仿對方經典的動作,或是説代表性的。然後不要刻意的,要小幅度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模仿對方的特殊情況,這是要記住的。

書中作者還列出如何做觀察練習,以及給害羞人單獨舉出如何練習。我們可以觀察文學作品中的例子。作者以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一個片段為例,這就是最高手段的説服技巧——先認同,後引導。就是先認同大家的想法,稱讚,然後運用論點,做出結論。

我們常常想要融入某個團體,就必須要很熟悉這個團體,那就必須懂得這個團體常用語,或是他們交談內容。這是有針對性的,同樣道理,如果我們聽到對方常用“有點兒”“這那個”等字的時候,可以嘗試用這些詞與對方説話。

我們看電影或是電視劇中,往往有這麼一類情節:大佬在賭桌前,往往有的會戴上墨鏡。這是因為人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瞳孔收到自主神經系統的消息,也會不自覺地有反應。所以這些人為了不在看牌後,情緒外泄,才戴上墨鏡。

作者指出,無論多麼好的遮擋,人激動或是興奮的時候,除了瞳孔有反應,身體也會發出其他信號。比如流汗,脈搏加速等等。之前也讀過很多關於讀心術之類的書籍,關於人類肢體語言或是動作的,但是從來沒有一本跟這本書一樣,讓人從內心燃起想要去照着做,想要去試驗的想法。

這本《讀心》是作者費克薩斯的代表作品,他是瑞典知名的讀心專家,還是作家。個人感覺正是因為他懂得讀心,才知道買書人想要讀什麼內容,才會寫得這麼吸引人。

這是一本教人練習不同的讀心術和影響他人思考的方法的書籍,讓人們更好的與人交流,更好的溝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學習速度,期待我們成為下一個讀心大師。

《心》讀後感 篇2

一個人之所以活的不快樂,原因可能在於他想要的東西太多了。當一個人想要得到的東西越多,這説明同一個時間他要為之奮鬥的目標就很多。而我們在一個時間段內,只能做一件事情,所以在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焦慮。在本書中,這種焦慮表現為精神墒。精神墒會使我們感到焦慮,讓我們精神混亂,無法安住於當下,然而精神墒卻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一種意識狀態。

其實精神墒,它也能夠給我們帶來成長的機遇。因為我們的思想易被影響和我們所處的環境的複雜性,我們的精神墒就很大,但也正是因為環境的複雜性,我們才擁有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一個機會。不經歷磨難的人生,是無法真正的體會幸福的感覺的。當我們經歷磨難的時候,種種混亂導致精神墒值很大。但是此時若我們確立一個目標,並全神貫注的去行動的時候,我們就在我們的頭腦中,逐漸建立起了一個新的秩序,這個秩序使我們的思想和人格更加的豐滿和獨立。我們因此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當形成精神墒的因素越複雜,我們所形成的這個秩序所帶來的能量影響就越大,我們由此所獲得的成長也就越大。

心流是一種全然忘我,無我的境界中產生的,因為我們全神貫注的做一件事情而獲得,它是精神上的一種自由之感。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也許是在讀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也許是在寫一篇自己的文章,也許是在做一道喜歡的料理,也或是在與他人交心的聊天……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很久,我們卻毫無察覺,彷彿這過去的幾個小時,只是彈指一揮之間,回想一下剛才自己在做什麼,只覺得心中充滿了滿足感。這就是心流產生時帶來的魔力。

若想要擁有心流這種體驗,我們首先要具備對於自我意識的掌控權,並且有一個明確的要去做的目標。不管這個目標是什麼,全神貫注的為之行動是非常必要的,沒有行動支持的目標,只是空中樓閣虛無縹緲,對我們沒有任何的幫助。所謂全神貫注的行動,實際上就是把心安住在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把每一件事都當作目前要做的唯一目標,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所連續產生的就是心流。

心流是我們獲得幸福生活的一個有力的方法。它讓我們不去關注那些複雜混亂的外部環境,而只關注在當下我們能夠做到的行為之中。遇到困難磨難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很容易變的焦躁不安,迷茫,混亂,有些甚至會抱怨或者試圖去改變他人來試圖解脱困境,然而,這些並不能夠對我們所處的複雜環境有任何的改變作用,情緒上的混亂,只會讓我們被外在的環境所控制而失去自我。此時我們應當理智的分析此時最想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然後就是去行動。一個成熟的人面對問題不應該滿腹牢騷,而是去尋找可行的辦法去改變現狀。當我們在全神貫注的去行動實現目標的時候,外在的環境自然就由混亂變得有秩序了。而面對複雜的問題,解決的過程,也使得我們獲得幸福和滿足。

所以,不論人生之中,遇到怎樣的遭遇,請不要逃避,不要抱怨。你只需要去確立一個你可行的目標,然後就全神貫注的為這個目標去行動。當你真的做到了,你會發現,你之前所處的環境,竟也在不知不覺之中改善了。一個人,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不應該放棄學習貪於安逸,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總是有着變得更加混亂的傾向,不斷的建立新的秩序是我們要時刻準備做的事情,我們的人格也將在這不斷建立的秩序過程之中,而變得充實厚重,人生也許就是不斷的遇到一個又一個難題,然後在不斷的解決難題之中去學習,去成長,去賦予我們人生意義的過程。

《心》讀後感 篇3

在《臣心似水》中,沒有那些御劍江湖的俠客豪情,沒有什麼仙劍修行的古老門派,只是一些為家為國的善良而普通的人。這樣的故事距離現實更近,更加厚重。每個人,都在做着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然而造化弄人,天不從人願,當一面旗幟落下,又一面旗幟揚起,多少青絲成灰,舊愛成塵,青史每一筆的背後,都有多少生命的斑斑凝血。

人初逢,劍初鳴。千里雲山任縱橫,臣心似水清。愛千重,恨千重。暮角聲聲悲帝城,興亡一笑中。

歷史中總有一些人,不管經受了多少苦難折磨,總能保持一顆如水純澈的臣心,為國為民,不惜一切,或許並不是愚忠,或許也並不是為了千秋後世名,愛國,就是這麼一種簡簡單單的情感, 發自本能,出於本心,雖死不悔。

公子琮從年少時便被人設計成為一枚棋子,在楊王的疏忽下,雖然錦衣美食,有求必應,但是心裏從來敏感不快樂,身體也被人下毒受折磨。但是在書的後面,公子琮在山上受刑,身上沒一處完好的肌膚幾乎要痛死過去,仍然堅持不將代表王族的玉佩交出去。“並不能因君父不慈,我便可以不孝,並不能因國家虧欠你,你便可以不忠啊!”在這本書中,除了龍陽,我最喜歡的便是公子琮。而龍陽同樣臣心似水清。在姜楊兩國開戰後,龍陽一次用手指點划着灑在案上的酒,勾畫出姜國輿圖形狀,喃喃低語,最終重重點下手指,舉杯飲盡了杯中酒,“這,就是我姜國大好河山!”説罷,眼中驀然湧上一片霧氣。除了龍陽對晏薇的好,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龍陽反問晏薇的一句話:“你哪裏知道什麼是戰爭,什麼是滅國……”那麼淒涼的語調,倒不像反問,更像是自嘲。讓人覺得壯慨又蒼涼。一柄劍,可破開幾尺光?一雙手,又可為心上人護住幾番風雨?亂世之中,不強大,便會被吞噬。那個身肩千鈞擔,勉力對抗天命的男子,那個誓死也守衞姜國的男子,最終和魔劍一起,永遠沉睡於漪湖之中。

臣心似水,是袁崇煥祠中的一方鈐印,是乾隆皇帝對工臣的殷殷寄託,是歷盡艱辛、受盡荼毒之後仍笑對天地、無愧春秋的淡然一回眸。

當初看《仙劍奇俠傳三》的時候,就莫名的不喜歡唐雪見,反而對龍葵有種淡淡的偏愛。在戰國的那一段回憶裏,他們兄妹倆的快樂,憂愁,龍陽對龍葵的愛護,龍葵最後為國獻身而殉劍,都讓我覺得唐雪見像個外人。但是景天是龍陽又不是龍陽,景天首先不肯承認千年前的那一段過往。《仙劍三》中龍葵和景天第一次在城隍廟裏遇見時的詞。

在《臣心似水》中,晏薇這個女主角讓我不怎麼感興趣,最後的結局也甚不合我心意。“楊國的楊”這四個字瞬間讓我覺得龍陽對晏薇的付出都是東流水,好似一場笑話。但是龍陽對妹妹龍葵的關愛依舊讓人感動。猛拍桌案,説道:“若換作小葵在楊國,我斷不會讓一兵一卒越過長巖關!”醉酒時感歎“我算什麼好兄長!”喃喃低語道:“小葵,我一定要讓她幸福快樂,就算是拼上性命,也一定要護得她周全!”可是一切都逃不過國破家亡,妹妹殉劍,哥哥戰死,和魔劍永沉湖底。月如人心,總也盼不到長久的圓滿;花似少年,青的紅的轉眼落了,空餘滿枝的傷……

仙劍讓人喜愛,因為它有太多的感動。其中的故事,需得自己慢慢品味。

《心》讀後感 篇4

讀《文心》,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兩位老先生對於場景描述的畫面感非常強,隨便舉個例子:

“陽光從窗外的柳條間射進來,在沿窗的桌子上、地板上、同學的肩膀上印着繁碎的光影。王先生新修面頰,穿着一件洗滌的很乾淨的舊綢長衫,斜受着外光站在講台上。誰望着他就更親切地感到初秋的爽氣。”

讀完之後,一副圖立馬展現在眼前,類似這種“活”的場景描述還有很多。這看似簡單的幾句話,是作者經年累月對於生活無微不至地觀察而磨鍊出來的,並不是隨便可以寫成的。

另外,書中有很多觀點對我來説都是耳目一新的。

它強調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是生活中一個必須的項目。這彷彿和我們普遍的認知不同,尤其在當今社會,能提起筆來寫文章的,除了專業工作者恐怕就只有學生了。我以前對寫作的認知是,寫作能讓我靜下心來總結和思考,從這種角度來説,寫作對於我來説也是必須的。慚愧的是,我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任由好的思路在電光火石間轉瞬即逝,如今分析和思考能力變得一塌糊塗。

書中《題目與內容》這一節,指出應該先有內容後有題目。讀到這裏時我感觸頗深,也許我們被學生時代的作文課訓練習慣了,習慣於老師出一個題目,我們便去順應這個題目組織相應的內容。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處處留意、積累素材,對素材有所思考,才寫就一篇文章。但是學生時代為了練習,為了統一標準,只得給出題目讓大家統一去做。可是在訓練過程中,這種本末倒置的思想似乎有些根深蒂固,使得我們都是為了作文得高分而去寫作,忘記了寫作其實應該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人生助力。

學生時代我對於作文有一種理解,那就是如果我寫的東西感動了自己就能感動別人。如果真的感動了自己,那就説明這些內容確實出自我的真實生活和真實感受吧。

在《詩》這一節中,作者提醒後來者不要成為時代錯誤者。陶淵明描述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場景固然是人人嚮往的美好田園生活,但我們生在當今鄉村沒落、都市發達的時代,就要在都市“塵網”中勇敢生活,把那份逃避現實生活的心思收起來吧。退一步講,即使在現代真的過上了陶淵明所描述的那種生活,可能也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需要不斷考問自己才能得到答案。一個時代的人肩頭有各自的時代使命,扛起肩頭那份責任繼續向前走吧。

至於讓很多人驚豔的《觸發》,我所領悟到的是老先生們教導我們要多多思考。事情遇到了、經歷了,學到了什麼?書讀過了,能否學着應用於生活,觸類旁通?再讀一遍時,是否能有新的感想?另外還要多做記錄,有時候我們腦海裏的火花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不趕緊記錄下來,它們就會像從來沒有來過一樣,從此和你再無關聯。凡是觸動心絃的,都值得好好對待。想到這裏,不禁反問:偉大的作品也是由一個個觸動人的靈感衍生的嗎?

作品中還處處透露着基礎而樸實的學問。學過之後要不斷練習、用心打磨才會出好作品、凡事總要抱着認真的態度、要有組織有條理。

本書看完,就像跟飽學的老師完成了一場促膝長談。但我明白這只是指引,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具體問題,我們最終要靠自己用學到的這些知識去解決這些難題。

《心》讀後感 篇5

在公司舉行的"新形勢,新起點,新希望,新徵程"讀書活動中,我閲讀了《將心比薪》這本書的相關章節。書中用大量生動的故事,闡明瞭許多深刻的道理。聯繫自己的工作深入思考,獲得了不少有益的啟示。其中有一個重要啟示:只有用心工作,才能讓企業放心。

書中第二章第四節寫了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年輕時的一個故事:那時學歷不高的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巡視工,每天確認石油罐的蓋子有沒有自動焊接好。石油罐在輸送帶上移動到旋轉台上,焊接劑便自動滴下來,沿着蓋子旋轉一圈,作業就結束了。每天做着這種枯燥無味的工作,一般的人只把它當作消磨時光,認為只要在工作中不出差錯就可以了。可是洛克菲勒能在巡視中特別用心,他發現:罐子每旋轉一次,焊接劑就滴落39滴。他又用心地進行試驗,研製出"38滴型"焊接機。每焊接一個石油罐蓋就能節省一滴焊接劑。他的發明被公司採用後,竟然每年能節省5億美元!

這個故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作為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員,就應該像洛克菲勒那樣,時刻為公司的利益着想,用心對待工作,才能讓公司放心。在工作中,首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例如對油氣和輪胎的管理,必須細心觀察,要善於發現問題,定期分析,拿出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案。洛克菲勒的故事還能告訴我,只有用心對待工作,才能在工作崗位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貢獻,才能夠自豪地對公司領導説:"我辦事,你放心!"

洛克菲勒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工人出身的資本家,尚且還有這樣高的思想覺悟令人敬佩。

而今朝,我們公司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壓力,面對各種不利政策影響,困難、壓力前所未有。而我作為一名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裏,在紅旗下成長起來的一名黨員、公司的一名老員工,就更應該以主人翁的態度努力把公司交給自己的每一件事做得更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公司的轉型升級和發展出一份力量。

聯繫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必須要一如既往地堅持安全生產的原則,進一步認真做好現場巡檢查的工作,一絲不苟做好輪胎及油氣的管理工作。同時要自覺嚴守規章制度,盡心盡力地維護企業的核心利益。例如:1、車輛輪胎管理:要正確處理好安全與降本的辨證關係, 要實事求是的做好降本節支工作。對確實將會影響行車安全的,該換的則換,對能修補的,還有利用價值的輪胎,則修後再要用;報廢車輛好的輪胎堅持做到先換下來再出售的原則。要把握輪胎市場價格的脈搏,要最大化的降低輪胎的進價成本;2、油氣管理:由於我們加氣、加油點多,給我們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要發揚共產黨人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用心地做好每一項管理服務工作,以對企業高度負責任的工作態度,認真做好油氣的監管工作, 及時在現場發現和處置過程當中產生的各類問題, 杜絕漏洞,遠離浪費,確保公司的利益決不能遭受損失。

同時,要定期認真準確的做好油氣、胎的成本消耗分析工作,多提出合理建議,並及時提供給領導參考決策,真正擔當起作為一名公司管理人員的職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工作做得讓公司放心,讓員工滿意。

《心》讀後感 篇6

任何一個人都做不了世界的中心,也獨佔不了人間的豐美,任何自私狹隘、霸道蠻橫的企圖都是對人生的一種自我毀滅。 ----題記

在蔚藍的天空中,飛翔着強壯而驕傲的雄鷹;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奔騰着健壯的駿馬;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還有排着隊運輸的駱駝們。在地球上我們不是孤獨的人類,無論是在神祕幽冷的原始森林還是在黑暗莫測的海洋深處,到處都有我們的動物朋友。動物與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而我正是一個非常熱愛動物,又有一種想親近它們,瞭解他們的強烈慾望。走出去,與動物為伴,朝夕相處,我還沒有這樣的膽量和勇氣,那麼就讓我通過書本來親近可愛的動物,認識偉大的動物吧。

説到描寫動物的書籍,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動物小説家——沈石溪。今年暑假,我認真拜讀了沈石溪的多本動物小説,有《狼王夢》、《殘狼灰滿》、《兵猴傳奇》、《野犬女皇》、《象母怨》等。在他的作品裏動物們不是低級的生命,他那生動形象的筆觸,賦予了動物許多人類的情感,這些情感伴隨着動物們的生命,在我閲讀的時候,這種類似於人類的情感起伏變化也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的神經。

在眾多的沈石溪小説作品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雪豹悲歌》。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和強巴如何放生雪豹——雪妖的故事。作者和強巴絞盡腦汁想幫助雪妖恢復狩獵技能,可是雪妖早已過了黃金學習年齡段。正在他們一籌莫展之時,雪妖的生母——北斗母豹出現了。它教雪妖如何狩獵。在與北斗母豹相處的生活中,雪妖獲得了珍貴的母愛。但是貪婪的雪妖並不滿足於和北斗母豹其他孩子分享的母愛,雪妖為了獲得北斗母豹的全部母愛,竟然殺害了北斗母豹的其他幾個孩子。北斗母豹知道後,傷心欲絕,永遠離開了雪妖。不久以後,雪妖死在了豺口之下。

與其説雪妖是被豺咬死的,還不如説是被它的貪婪、自私害死的。貪婪和自私,一開始就存在於我們的血液中,這是人類基因裏自帶的遺傳密碼。見到比你強大的人,難免會嫉妒。我是個男子漢,可是我也有嫉妒的時候,見到媽媽對錶弟表妹好一點,我也會心裏酸酸的,但是聽到到他們親熱地叫我哥哥的時候,我又會很高興,嫉妒也拋之腦後。嫉妒有時候需要剋制,在去年競選班長的時候,我的好同學比我高出幾票,他當上了正班長,而我這個連任幾個學期的班長要讓位的時候,心裏除了難過還有嫉妒和不甘心。後來,我想多一個班長朋友總比多一個班長敵人強,於是,我祝福他,並熱情地傳授着我往年當班長的經驗,與他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今年我又當選了,他也來祝福我,這是件多麼愉快的事。當看到雪妖為了獲得獨霸的母愛的時候,我多麼想告訴它:你的想法是多麼愚蠢啊!你的貪婪和自私會讓你最終失去所擁有的一切,乃至毀掉自己的人生,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

看完書,靜下心來,我會想,在生活中,朋友比你好,應該祝福而不是嫉妒,與朋友相處是合作而不是自私。一根稻草扔在路邊,它不值錢,把這根稻草綁在白菜上,它賣的就是白菜的價錢,綁在大閘蟹上,它賣的就是大閘蟹的價錢,有時,我們的價值體現在我們小夥伴的身上。丟下貪婪、自私,我們更要懂得寬容和分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在你有困難的時候,也會得到更多的幫助。

沈石溪的動物的小説帶給我們的有時是智慧,有時是驚喜,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啟示。小夥伴們,熱愛書吧,它將給我們開啟一扇更為廣闊的世界之窗,宇宙之窗,心靈之窗。

《心》讀後感 篇7

一次偶然的機會,翻開《一心一意來奉茶》,立刻感受到一脈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使人神情氣爽。

童年時自己也喝過茶,卻沒有作者那樣的.感悟。那時偷偷地喝上一口爺爺的茶,苦得夠嗆,於是大口地喝起果奶,讓滿嘴的果香沖淡那苦澀的茶味。

爺爺常説,茶是有回甘的。可等到我想要去驗證的時候,爺爺已帶着他的紫砂壺以及鍾愛的龍井在天邊品茗了。家中再無人喝茶,爸爸偶爾喝起的,是那苦澀得嚇人的苦丁茶。我與茶,再無交集。

這次翻開《一心一意來奉茶》,作者娓娓道來的述説,那與茶有關的一切,從爸爸的茶,到解毒的茶與斷腸的草,這一切,都使我有如捧起了香茗般難以釋手。

作者在買茶時聽一位女子説,相同的茶種因為在不同的地方種植,氣味上會有差異。而即使是在相同地點所種的茶,也要在炒茶時達到最佳的火候才能得到真正的好茶。可別以為這樣就萬事具備,品茶者無需操心了,他們還要替茶選出適合它的茶具,這樣才可以將茶的妙處發揮到極致,真正喝出茶的真諦。

茶,正是如此的嚴謹,然而,也並非所有的茶都需要如此的嚴謹,茶有功夫茶與大碗茶之別。大碗茶,是真正給予天下人的,那是普天之下共分享的感受。它讓我們不論貧富,都可以喝上一口,哪怕只是粗粗地品味,抑或是隻為解渴,卻着實讓眾人都接觸了茶。

中國的茶文化,一邊要求着嚴謹的品茶,一邊又毫無保留地向眾人敞開。它,完美地詮釋了“細膩”與“博大”這兩個詞。

身邊有人説:“多喝茶對身體不好。”可卻有人誤解為“喝茶對身體不好。”這對茶,是多大的冤屈!的確,茶過量飲用會引起諸多不良症狀,而它也確實是能夠清熱解毒的良藥啊。《一心一作文意來奉茶》中説得好:“如果喝茶,未得意趣,不徇其理,不知其法,只是囫圇吞棗,邯鄲學步,那不過是就着牛馬飲,乃不解人間愁痛的一介莽漢罷了。”是茶,告訴我們,萬事都有其兩面性。

中國的茶文化,以它自己的奧妙玄理,提醒人們凡事應恰到好處。

有人質疑:“既然茶這麼好,為何西方人卻是喜歡喝咖啡呢?”據我所知,歐洲人一開始也是喜歡喝茶的。只是因為某些原因,才以咖啡替之。然而咖啡只是讓人興奮,而茶卻使人清醒明智。茶是可以不斷續水的,不停地泡,雖然味道會漸漸清淡,卻依舊自有它的高遠。這一點,咖啡哪能做到!此外,茶單純,純粹而乾淨,而咖啡,若不加伴侶,其苦澀程度,一般人是難以承受的。而加了糖精,奶,香草等物,卻又顯得混濁了。單看這點,便是茶又勝上一籌了。

又有人説,日本的茶文化似乎更為博大精深。然而,我認為,還是中國的茶更好。日本的茶,是粘稠的。相較之下,中國的茶更為清冽,它有更多的回味。單是茶的品種,也是數不勝數,我這個與茶几乎無半點關係的人尚知道碧螺春、龍井、苦丁茶等,中國茶的品種實在是以萬計數的!

中國的茶文化,它的淡泊高遠,它的博大精深,教會了我們為人之道,更教會了我們何為“君子之交淡如茶”!

中國的茶文化,其範圍廣闊,真正做到了“眾生平等”。

中國的茶文化,教會了我許多許多……

一個國家的飲品,也象徵着國家的精神,或許,茶中所滲透出的淡淡茶境,就是我們中國所要告訴眾人的吧。

合上書目,卻也悄悄打開了心扉,一心想,要在陽光和煦的日子,捧一杯香茗在手,好好體會中國茶文化中的意境。讓生命融入茶,讓茶走進生命。

《心》讀後感 篇8

用文字記錄快樂的想法,是受看過的一本叫《心流》的書啟發而來的。心流,即一種專注到物我兩忘的狀態,差不多等同於我們平常説的快樂。每個人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都不同,對於我而言,寫作就是很好的心流體驗之一。

在書中作者認為,心流是不可能作為人生目標而直接追求的。

直接追求快樂是永遠也追求不到的,因為快樂是隻有在追求其他目標時才會產生的副產物。換句話説,就是隻有在日常生活中幹實事時,快樂這種虛的感受才會出現。所以要想獲得快樂,就必須得在具體事物的操作中去體會。

那要如何落實到具體的事物中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樹立清晰的、稍高於目前能力的目標,充分調動自身的技能和全部的注意力,去達成此目標,並且在過程中要有及時的回饋。

為什麼目標要稍高於目前的能力呢?因為當目標高過能力太多,總達不成的話,容易讓人產生挫敗感。當目標低於能力太多,輕輕鬆鬆就能完成,又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只有當目標和能力相匹配時,才有可能產生心流。

比如一名追求跑步速度的人,他目前跑100米最快需要20秒。那他想要長久地享受跑步的樂趣,就要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如15秒內完成100米。為此他得想盡一切辦法、應用各種技巧、投入全部注意力,在這個過程中,他就有極大的可能性體驗到心流的狀態。

再舉我自己的例子,我練瑜伽的大目標是讓身體健康,並最終能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思緒。

這些目標太過籠統,且週期太長,沒辦法讓自己短時內獲得回饋和激勵,所以應該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如每天練多長時間、一個月內解鎖某個體式、體重減輕多少,或冥想時能專注多少分鐘。把這些小目標不斷地積累,那大目標的健康、控制身心也就能不知不覺達成了。前提是這些小目標離我目前的能力不要太遠。

當然我早就養成瑜伽的習慣了,而且在瑜伽的一呼一吸、一伸一展中我都能沉浸其中,進入到心流的狀態,所以不需要再運用這些設立目標的小技巧了。如果屏幕前的你們尚不能享受且持久地運動下去,那建議你們嘗試一下此辦法。

除了用設立與能力相匹配的小目標來獲得快樂外,我們也可以通過把自己感興趣的事跟不喜歡的事結合起來的方式,讓自己快樂起來。

瑜伽,以及其他很多形式的運動我都能自然而然地進入心流狀態,因為我喜歡運動,但我也有不喜歡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洗衣服。

對於一個隱居在鄉野的人來説,洗衣機是沒有的,所以一年四季衣服都得手洗。以前洗衣服,尤其是冬天,即使不感到痛苦也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但如今洗衣服也成了我快樂的源泉,因為我把自己喜歡的音樂和跳舞,跟洗衣服結合在了一起:邊搓衣服邊聽歌,跟着音樂的節奏搓,這樣不僅耳朵能享受音樂,手還能隨着音樂“跳舞”。

除此之外,冬天時我還穿着長筒雨鞋在大盆子裏踩衣服,腳步也是跟着音樂踩動變化,這樣洗衣服既能把衣服洗了,又把身體鍛鍊了,關鍵是還十分享受。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很多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情,包括工作和家務。如何把這些活動都發展成產生心流的體驗?希望我們都不要向痛苦低頭,而是想出辦法來,把痛苦轉化為快樂。

看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此,看完書後必須將書中道理落實到生活細節中去,否則就會落入“看很多書、懂很多道理,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怪圈中。

《心》讀後感 篇9

“你幸福嗎?”“你快不快樂?”這是近幾年在社會上流行的一個提問,也是每個人在探問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隨着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開始關注精神生活的內涵,但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帶來幸福的體驗。《心流》一書便是告訴讀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細細讀來於你於我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如果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過程具有一定的挑戰,而我們的技巧又跟這種挑戰匹配,且能在過程中不斷獲得反饋,那我們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於這件事上。結果並不重要,關鍵是這個過程,你在此間達到“心流”的狀態,便能體驗到快樂。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當我閲讀一本書時,如果這本書只是一本閒雜文字(不具備挑戰),那我就會經常從書中走神,注意力無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題比較複雜的書(有挑戰),我想從書中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有目標),那我就能聚精會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閲讀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獲得反饋),這時我感覺周圍的空間和時間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這就是“心流”的狀態吧。每天我都會帶一本書在包裏,上下班的交通車上,通過獲得閲讀“心流”,我便不會受到塞車和顛簸的煩擾。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給我們進入心流的環境,比如感官之樂:運動、聽音樂、看書、享受美食等;思維之樂:記憶、寫作、白日夢、演講等;工作之樂:創新工作方法、換個工作思維等;人際之樂:結交知己、把配偶當朋友、獨處時自得其樂等。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內心的體驗品質就能得到提高,這就是幸福和快樂的來源。

書中還説到,我們快樂與否,端視內心是否和諧,而與我們控制宇宙的能力毫無關係。金錢、地位、權力只能帶來一時的控制感和滿足,卻不一定能改善內心體驗的品質。追求內心和諧,唯有從掌控意識着手,成為“自得其樂的自己”。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對事物的評價,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説同樣的一件事,你對它的闡釋不一樣就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同樣都是雨,近代人寫出了“秋風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卻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一個顯得冷硬肅殺,一個卻軟潤舒心。所謂掌控意識,也就是説的這點,我們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資訊,決定讓哪些資訊進入自己的意識,如果不假思索讓所有的外部資訊都進入意識,那就會造成內心秩序混亂,也就是書中所説的“精神熵”,嚴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現代人因為比古代人獲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臨更多的選擇,特別是現在移動通訊技術的發達,讓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得無限的資訊,所以現代人才會更加苦惱,不知作何選擇,從而內心秩序混亂,體驗的品質降低,感覺不到幸福快樂。每一個人,不論是政治家、科學家、外科醫生,還是藝術家、運動員和生產線上的操作者,唯有給自己樹立明確的目標,不斷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對挑戰,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過程中,才能發現樂趣,最終才能收穫幸福。

誠然,外界的物質條件和環境是讓人幸福的必要條件,而個人內心的和諧有序才是獲得幸福的充分條件。願每一個人都能在生活中體驗到“心流”,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心》讀後感 篇10

看到“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的標題,讓我立馬浮現出女兒半期考試後的家長會上,語文老師用温柔的語氣嚴肅地説:儘快適應國中語文學習的節奏,我們需要讓孩子儘快成熟起來。當時就在想?成熟到什麼程度呢?原來答案在這兒,成為大人,或是古人!

同為十四歲的樂華和大文,一頭霧水地準備預習魯迅的《秋夜》,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腦中浮現出“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文字。我立即衝着在書房做作業的女兒問了一句:“你們這學期語文書上有沒有魯迅的《秋夜》?”十二歲的女兒今年剛上七年級,我曾經和她提起過這篇文章。女兒在書房裏大聲回覆我:語文書上沒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老師讓我們本期閲讀魯迅的《朝花夕拾》,裏面也沒有這篇文章。言語間夾雜着慶幸,最後還補充了一句:幸虧沒有!

學習最忌諱存有僥倖,上週女兒還跟我説:“媽媽,我運氣真差,今天考試考了我馬上要自學到的一篇《世説新語》”。其實哪是運氣差,真的就是心存僥倖,身有懶意!家長們都知道,要學好語文,需要大量閲讀,可是讀什麼?怎麼讀?如果需要豐富寫作素材,當然是旁徵博引地泛讀,但如果是針對從容應對考試題目,就得對優秀作家的經典文段作精細的閲讀分析。而這項工作是孩子們不太願意做的,不僅因為學校的作業量已經不少,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樣的文段不易讀懂,使孩子造成畏難情緒。我們往往更重視孩子在數學上的畏難情緒,而忽視了語文的學習其實也有畏難情緒。

文中的樂華和大文是用功的孩子,預習課文、生字查明,可仍有許多莫名其妙的地方。於是他們相互提問,“‘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一株也是棗樹’,你懂得嗎?為什麼要這麼説?”這是學習中的理想狀態,試想我們的孩子在平常作業中,自己怎麼可能有這樣的預習方式,大多是生字查明,能想的地方想一想,想不明白的擱置起來。不懂的問題堆積越來越多,但又不會像數學題那樣對錯分明地展示出來讓人着急,到了讓人着急的時候,他便説“最難好學的是語文”了。所以語文預習至關重要,切忌敷衍,如能做得更充分,便能先聲奪人,增強學習信心。

“字是個個認識的,連結起來竟會看不明白”是語文學習中最尷尬的情況。書中借枚叔的口告訴我們,國中開始所學的文章大多是富含哲理的名人名篇,這些文章寫作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教學,而是講述作者自己的經驗和感受。進入國中伴隨語文學習難度的提升,總會有這樣不適應的時期,看來,我得鼓勵女兒放下包袱,慢慢來!就像枚叔鼓勵樂華和大文:古時候的小孩兒更不幸,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讀着四書五經,被逼着成為聖人賢人呢,你們還只是要做大人古人而已!

要做大人和古人,總用自己的經驗去觀察事物總是不夠的。同樣的景物,試着與作者對比想想自己看到同樣事物時的感受,比較一下其中的差異,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風格去感受作者的“內部經驗”,感受從文字裏去積累經驗、學習經驗的方法,從語文學習中找到樂趣。

枚叔最後説了一句話,值得教孩子們銘記:“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練習到水平線的程度,將來才不至於落伍”!

《心》讀後感 篇11

今天我讀了一篇短文叫《桔子的心》,讓我沒想到的是,一個看似普通的小桔子竟然隱藏了這麼深奧的大道理。我在佩服短文中的那個小孩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的同時,更佩服這個孩子的媽媽,她對孩子天真無邪的提問不是隨便的應付,而是通過耐心的講解,在閒談中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

小孩子手裏拿着桔子,問了她媽媽兩個問題:

“為什麼桔子不能拿來就吃,而要剝皮呢?”

“為什麼桔子裏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呢?”

“吃桔子要先剝皮,那是桔子在告訴你,你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應的勞動。”瞧,這位媽媽説得多好啊!其實生活中我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動,就連吃桔子都是如此,再拿我們的學習來説吧,只有平時把基礎打好,考試的時候才不會臨時抱佛腳呀!

“桔子裏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那是桔子在告訴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來慢慢享用的,而不是用來揮霍的,更不是用來浪費的。”是啊,平時我總以為爸爸媽媽掙錢很容易,總是讓他們給我買這買那,如果他們不答應,我還發脾氣呢!讀了《桔子的心》,讓我知道了我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幸福的生活要珍惜,而不是浪費!

另外,“桔子的果肉長成一小瓣一小瓣的,還有另一層意義,那就是為了讓你懂得與人分享。”説得多好啊!平時我們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裏面有什麼最好的,爸爸媽媽總是第一個想到我們,這也讓我們根本沒有機會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懂得勞動、懂得珍惜、更要懂得分享,這就是今天我讀了《桔子的心》所體會到的。

“媽媽,明天就買一箱桔子回來,好嗎?我要好好地體會一下分享的快樂!”

《心》讀後感 篇12

桔子,在生活中是再常見不過的東西了,而《桔子的心》的作者,卻從平凡的桔子中看出了許多不凡的道理。

故事主要是講一個孩子手持一個桔子問了媽媽一連串關於桔子外形的問題,媽媽一一給出了和常人不同的回答,讓孩子明白了人世間許多道理。最後,她告訴孩子,桔子之所以長成一瓣一瓣的。這也就是在告訴你,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佔有,不能獨自享用,而要懂得與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個桔子,那就要懂得把桔子分成很多份一小瓣一小瓣,然後分給別人與你一起共享。更重要的,則是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來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來揮霍的,更不是用來浪費的。這也就是在告訴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

這是一個短小精悍的故事。用短短三百字就向我們説明了一個人世間的真理——知足常樂。是啊,人世間有太多享受不完的繁華,知足常樂,不要去追求太多的榮耀。人世匆匆,哪能有那麼多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對今天的生活滿足吧,貪心是魔鬼!為了一時的利益而昧着良心的人們,覺醒吧!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來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來揮霍的,更不是用來浪費的。知足常樂,滿足今天的生活,不要抱怨,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心》讀後感 篇13

作家林清玄撰寫的《感恩的心》是一篇精緻的散文。作品字數不多,字裏行間藴涵的真諦卻令人深思;文章充滿詩意,卻不只是浮於表面的華美詞章,作者從更深入的視角挖掘了“感恩”一詞背後的深意。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開出像海一樣的蔚藍的花――這就是小草對生命的感恩;

一雙毫不起眼的小鳥,竟在枝頭唱出遠勝小提琴的夜曲――這就是小鳥對生命的感恩;

用一顆簡單純粹的心來看待世界、人生,生命便會更有質感――這就是人對生命最大的感恩。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在這個炎熱煩躁的夏天裏發生在南京的一件事:一個失戀的小夥子酒後決定在一座大橋旁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橋上,他藉着夜色看見一位老人跪在地上,他想自己反正也是將死之人,不如不啊自己身上的錢全捐給這個流浪的老人,也算做了一件善事。於是小夥子走了過去,發現這位老人根本不是什麼乞丐,而是在寫遺書!小夥子的酒意當時就醒了一半,經過一番交談,他才知道這位老人和家人發生了家庭矛盾,吵架之後賭氣離家出走,老人越想越生氣,乾脆死了得好。小夥子把自己失戀的苦惱和老人不被至親理解的痛楚下去能夠比較,頓時茅塞頓開,自殺的念頭灰飛煙滅,反而坐下來勸説老人。因老人意念堅定,小夥子只得撥打110,隨後警察和老人的家屬一起趕到。最終雙方和解,老人和妻兒一同回家去了。

一個原本對生活充滿失意、對戀人充滿恨意的小夥子在聽完老人更不幸的訴説後意識到生命的寶貴與美好,這難道不是他一生中經歷的一場最有意義的心靈洗禮嗎?這樣一個從仇恨到感恩生命的過程怎麼能叫人不感慨呢?

最近網上熱議把八月三日定為男人節、把八月八日定為爸爸節,各種關於節日的提議真是你下台來我登場,好不熱鬧。節日,在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感激某一種特殊人羣的日子。但是盲目地增設各種節日讓人在觀望商家藉機炒作謀利的同時也體會到現代都市人內心的空虛與寂寞。有人説:“看一個人缺點什麼,就看他炫耀點什麼。”如此大規模地自發尋找感恩之情的集中爆發點,不正是缺乏日常感恩的生動體現嗎?

真正的感恩是什麼?

是母親節那天粉盈盈的康乃馨嗎?是情人節那天昂貴的藍色妖姬嗎?是兒童節那天豪華的一日遊嗎?

真正的感恩就像薰衣草,小巧輕盈,飄逸着一縷縷若有若無的清香。

感恩爸媽,就常回家看看,不必拎大盒大盒的營養品,只要陪他們坐在暖洋洋的陽光下,一邊仔細地幫他們梳頭髮,一邊耐心地聽他們嘮叨往事;感恩愛人,就和他(或她,以下出現“他”均可替換為她,不再重複)在週末一起做家務,為他做一頓也許並不豐盛卻很可口的家常飯,晚上陪他一起看他最愛的電視節目;感謝家裏那個頑皮得滿地打滾卻帶來無數歡聲笑語的小天使,就推掉那些可有可無的應酬,每晚抽出一點時間聽他講學校裏發生的趣事,睡前給他讀個甜蜜的故事。

薰衣草可以做香精治療失眠,可以加在甜點中品嚐,它的繽紛用處充滿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感恩也正是這樣。

感恩生命,不一定要非參加那種眾人簽名的橫幅秀,不一定非要把“工作狂”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不一定非要去很多地方領略大好河山的神奇。

真正的感恩生命就只要像那個幡然悔悟後的年輕人一樣,用一顆簡單純粹的心來經營生活――也許人生不一定要發展得有聲有色,但無論如何都要從容平和地邁出每一步,不放棄不拋棄地走完這趟歲月旅程,便是把“感恩”二字詮釋到極致了。

《心》讀後感 篇14

媽媽向我推薦閲讀劉墉的《點一盞心燈》。我隨手翻閲發現這本書並不是什麼經典的小説,也不是什麼優美的散文,更不是什麼有着完美的結局的情節書,這只不過是一本不起眼的“道理故事書”,但是在本書裏卻隱藏着106個人生的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這話説來不假。《點一盞心燈》大部分都是以第三人稱寫的小故事,很親切、很平易什麼天真的小徒弟、孤僻的老太太、偷藥方的華佗、勤儉致富的富翁、身經百戰的老兵等,其中還有語文課上常提到的第三人稱,什麼老王、老温、老曹……,可以被替換為每一位讀者,彷彿發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此外書中也包含了一些寓言形式的童話故事、禪玄趣味的對話,乃至令人莞爾的幽默小品。其中有一則我很喜歡。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長輩,以愛吃魚頭聞名,每逢家裏吃魚,子女們總把魚頭先夾到他的碟子裏;朋友們聚餐,大家也必然將魚頭讓給他,只是在外面她比較客氣,常婉拒大家的好意。

不久前,她去世了,臨終,幾位好友到醫院探望他,有位太太還特別燒了個魚頭帶去,那時她已無法下嚥,卻非常艱苦地道出了一個被隱藏了十幾年的祕密:‘謝謝你們這麼好心,為我燒了魚頭,但是,到今天我也不必瞞你們了,魚頭雖然好吃,我也吃了大半輩子,卻從未真正愛吃過,只是家裏環境不好,老婆孩子都愛吃魚肉,我吃,我吃他們就少了;不吃,他們又過意不去,只好裝作愛吃魚頭。我只一輩子。只盼望能吃上魚身上的肉,哪曾真愛吃魚頭啊!’如今,每當聽到説有人愛吃魚頭,總會多看他幾眼,心想:他真是‘愛吃魚頭’呢?抑或‘吃魚頭為了愛’?”不難回答,答案就是後者。母愛無言啊!但它卻是最誠摯、最潔白無暇的。

讀罷故事,我心如大海翻湧,我們身邊的親人是否也在用“愛吃魚頭”的方式在表達着心中的那份愛呢?

媽媽是一位偏胖的人,每當餐桌上有我愛吃的雞翅、龍蝦、排骨的時候,她總是含笑地看着我吃,每每我好奇地問:“你怎麼不吃?”得到的答案都是“我胖,不能再吃了。你瘦,你多吃點。”久而久之,一切我喜歡吃的東西在餐桌上,我都會毫不客氣地大快朵頤,心中也默唸:媽媽不能吃的,她太胖了。

家中的活,一切都是媽媽在承擔,我都心安理得地認為,媽媽得多運動,她太胖了。

殊不知道,“我太胖了。”不正是愛的表現嗎?生活中人們常常用不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讓受愛者享受的坦然,接受的心安。

媽媽是一位國小老師,也許是職業的緣故,她總是用老師的方式在教育我,要求我,不允許這樣,不允許那樣。你看看誰誰多好,你看看誰誰進步多大!無論我取得什麼成績,聽到的就是“沒有什麼了不起,你前面還有太多的人。”我常常在心中埋怨,為什麼我的媽媽如此不瞭解我,不愛我呢?讀罷此文的我終於明白,媽媽臉上的每一道皺紋,頭上的每一根白髮都在述説着“孩子,我愛你。”媽媽的愛就如同一把傘,為我遮風擋雨,在我成年時為我抵擋一切困難。媽媽的愛就像一劑藥,為我療傷,讓我擁有健康的體魄。媽媽的愛就如同航標燈,引領我一路前行……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份沉甸甸的愛,我們將如何擔當呢?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那如同空氣一樣無影無形的愛,用愛將自己的人生裝點得充實而無憾!

《心》讀後感 篇15

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是捨身處地分享、理解他人情緒和需求的能力。所以説,我們的身體是同理心的老大哥。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人的情緒,需求,或意識。

在暑假期間,某家長因孩子文化課基礎知識差點火候,想要給孩子報一個輔導班。由於是我的學生,所以我向那位家長毛遂自薦。除了給孩子正常上口才課,孩子的文化課基礎知識,我免費來教。因為曾經我也是一名差生,老師講的自己所教的科目笑話,我一句也聽不懂,在下面如坐鍼氈。課堂上舉手的沒我,對我來説上學簡直是對我來説是太難受了。所以説,我特別能理解他的自卑。上課時,我從不敢真的跟他生氣,生怕觸碰到他不開心的點。偶爾會聲音大點。他也能理解。我講課的方式模仿的是高中的徐老師,徐老師講課真的是像針孔一樣仔細。講完課本上的例子,她還能舉很多很多的類似的例子。一節課下來能寫3大黑板。雖然,我沒有黑板,但是我有本子啊。照樣能在本子上舉例子,算題。即使判斷題的的第幾題的説法是錯誤的,我也會讓他把錯誤的原因寫到上面,以免以後遇到類似的題,再犯。

看過趙老師的學生寫的文章提到過他,趙老師説:學生不可能都是尖子生,我們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走向社會,成為有用的人。升入高中,成為素質最好的人。

雖然他不是學校的尖子生。但是作為一名老師,我希望他步入國中生活以後,依舊成為素質最好的人。在學校裏,哪怕你的音樂,美術,書法。有一技之長也是好的。將來走向社會以後,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趙老師培養我們的目標,現在,這個目標就是我的願望,我的願望也是希望他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將來能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通過我和他的語言交流,發現他並不是一個笨孩子。我講的,他也會,只不過是得對他多些耐心罷了。每次我上課用禮貌用語跟學生們講話時,這個小夥子就以為我跟哪位同學生氣。就勸我:老師,你別跟他一般見識。這就是他善良的品行。這也是我願意免費教他的原因吧。

恩師告誡我説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只能説,我開始做了。並且,我會努力做好的。

《心》讀後感 篇16

《文心》一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書,一艘載着國文知識向現代行駛的小船;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沉到了時代的底部,卻總是會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沒。

《文心》之中的精華,是教育。朱自清説過,“它不單是中學教師的書,還是學生的書。”

有人説,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詞的書。這種説法並不貼切。它有線索,有時間,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時代小説,有着寫法、讀法、作法的輪流交織,既有發人深省的國文教學問題,也有令人學習的人物可貴的品質,將道理鑲嵌在現實情境中,踩合了時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許多道理,到現在還適用。“對待思想與學術與時代、思想的關聯時,有人視作珍寶,有人視為骸骨,但學習的應是自己的,獲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視為真的‘自己的’東西。”王仰之先生的話總是幹練、有力、生動,有着自己的時代性。

同時,我們也應該借鑑樂華的朋友——大文。他與同學們總是好學上進,踴躍積極;志清、錦華等人物的形象也躍然紙上,生動,活潑。有一個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勸説他的爸爸接受“新體詩”。開始,爸爸認為“唯有這新體詩不是詩”,“只是幾句話語拼湊起來的韻腳不工整的東西罷了。”然而他與女兒談了一次新詩體後,竟使他破格接納了新體詩。這其實是一種時代性的交流與體會,讓他沉吟着想:有點意思。想今天,學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蘆畫瓢,老師邊寫他邊記,連質疑一下也不敢。抒發的感情又遭到了“標準答案”的抨擊。夏、葉二老約摸是想表達這個吧。這是語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點。

我們隔着八十多年的門縫,透過《文心》窺探到時代的感慨。主人公——樂華與大文兩個人,也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樂華的父親,周枚叔先生曾是語文教師,卻因教育體制的種種漏洞失業,致使樂華曲廠裏當工人。然而,樂華卻保持一顆國文的學習之心,晚上的燈光下,他幫同學看作文。

這本書的時代是有侷限的——可是,這更讓我們讀懂了歷史,讀出了那顆“文心”——對文學探索永遠不停止的心。

《心》讀後感 篇17

今天,我們班開了主題班會(感恩的心),我受益匪淺。

上午,我們同學一個個都把笑容擺上了臉,就連續多不是很愛笑的同學也笑了起來,為了準備我們這次班會,我們班準備了很多,其中就包括排練節目:感恩的心,已經排了不是一次兩次了,不過今天,我們的勞動成果即將換來收穫,我們要讓家長們看看我們的風采。時間過得很快,上午的第四節課,也就是班會時間,家長們都出現在了班門口,我們這時都很緊張,因為馬上就要為自己的家長表演節目了,不過這種心情到了開始上課就全部煙消雲散了,主持人精彩的演説都讓我們緊張的心裏瞬間鬆弛了下去,班會的第一個環節是觀看同學們第一天來學校時老師拍的照片,我們看的很認真,家長們也一樣,雖然那照片不一定都是俊美的,但人們都還是看得很認真。

接下來的環節就是做小遊戲的環節了,各個小組都要選舉出一名隊員,規則就是:看誰能夠與自己的家長配合默契,結果看來我跟爸爸配合最默契,我知道他所有的愛好,很多同學都非常驚訝的看着我,我很自豪,但原來我卻以為這個根本就不是什麼值得自豪的事情。之後的第三個環節就是看視頻了,我們看了很多同學與家長的感言,我聽了他們父母感人的講話後特別感動,其中,有一個同學是從外地來的,他的父母都不在身邊,但她卻很自覺的完成各項功課,學習成績也很好,他就是很孝順的人,而我,父母都在身邊,但我卻經常想方設法的不自覺,雖然英語和語文成績還不錯,但數學不好,我應該像這個同學學習自覺地精神,我平常總説要孝順,但卻沒有在實際上做到,而她沒有在言語上多做修飾,但他做出了行動,我覺得,這就是孝順,在這個方面,我還要向他學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等着三個節目都完了,我們就做了感恩的心表演,也很成功,同學們都為家長們獻上了花朵,因為我是表演的,所以我沒法向同學們一樣去獻花朵,但我相信,只要以後我夠自覺,夠孝順,我就一定能在學習、生活上給家長、長輩們獻上一朵真正璀璨的自覺之花,為了這朵花,我們還要多多努力,爭取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次班會雖然結束了,但我們要牢記它所向我們表的的意義,正是他,讓我想明白了孝順的意義,這次班會,真是個有意義的活動,他讓我受益匪淺。

《心》讀後感 篇18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珍惜。”

落筆之前,特地去聽了這首《感恩的心》,反覆聽了不下20遍,每一次聽完,所得到的情感是無法言喻的,是神聖的;彷彿每一次,都可以看見一個初生的嬰孩,看見一個蜕變的自己。初次拜讀唐曉龍先生《感恩的心》一書,那句“以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個人”,所感觸早已不是文字所能表達,卻像是早已鐫刻心中,刻骨銘心般。小時候,父母教給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老師教會我,“贈人玫瑰,留有餘香”;

同伴告訴我,“投之以木瓜,報之以桃李”。叛逆的我,總是不屑一顧。時至今日,拜讀完唐先生佳作之後才幡然醒悟,原來在我的人生當中,已然失去良多,在我收穫喜悦和成功的時候,它們則悄然失去,我的心裏不由多了些酸楚。許多人説,忘記感恩,是人的天性。但我卻更願意相信這句話,有感恩的心,便什麼都有;沒有感恩的心,便什麼都沒有。感恩是一種心態,它讓我們勇敢面對人生中每個階段的境遇;感恩是一種素養,它讓我們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能更多的影響身邊的人;感恩是一種催化劑,它在我們的人生旅途繁衍許多美好的記憶;感恩更是一種境界,只有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才更懂得尊重的意義。感謝父母,給我生命,助我成長,在我最幼小的時候,教會我許多許多有用的東西,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至於被社會淘汰。

感謝朋友,在我驕傲時,給予我批評,在我失敗時,給我安慰,讓我將“勝不驕,敗不餒”這句話理解的透徹。感謝對手,讓我在競爭中成長,讓我在競爭中感悟,讓我在競爭中昇華。讓我領悟對手之真正的含義。我彷彿又看見了善良的父母、慈愛的老師、温暖的朋友、強勁的對手以及那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珍惜。”耳旁又傳來了這熟悉的旋律,我閉上眼睛,靜靜的享受這一切,靜靜的在夢中,找尋那些失去的花朵。

《心》讀後感 篇19

夜已深,人兒已睡,閃爍的頭像已漸漸變成了灰色。我依然和着燈兒柔弱的光線,輕點着鍵盤,感受三毛書寫《不負我心》時的感覺……

喧囂的世界,現在只有沉寂,偶爾幾聲車鳴,似遠似近……今天白天忙碌的身不由已,下午工作間隙,辦公室的門口,看到陽光照射在寬大的陽台上,心兒忽然歡快了起來,幾乎是跑跳着,將室內幾盆的花兒都送到陽光照耀的地方。

對花卉的喜愛,似是天生,自從來到武穴現場,到這一人家辦公以來,陽台上的花兒不斷增加,雖然都不是什麼名貴的品種,可它們卻演化着四季的表情。

同事的調離,傷感的心情,兩天來一直揮之不去。陽光卻讓心兒剎那間有了歡樂。花兒前幾天下雨時一直躲在室內,沒有精神。今日終於得以與陽光親吻,它們一個個高高地昂起了頭,盡力向上舒展着,爭着和陽光對話,任由陽光輕拂它們快樂的面容。

一切是多麼美好!金色的光暈,綠綠的枝葉,精緻的花盆……相映着美麗的春天。夜晚悄然來臨,在四周的靜寂中,我靜靜地想,默默地思,遠離紛雜,回味春日的陽光,心兒在暗夜之中湧起了陣陣暖意。

那花兒不經意間發出了嫩芽,嬌柔的樣子讓人心動,不由得多了幾分憐惜。特別是那盆繡球花。冬天時曾有人問:它已乾枯,為何還要留着?看着它僅有的枝杈,我笑着回答,請你到春天時再來觀看。那天我特意為它剪去了枯葉,一個冬天它都是光禿禿的模樣,冬日長時間的藴藏,又在春日重現嬌容,它終於沒有辜負我這個真心愛她的人。

喜歡做某件事,體會着更多的做人快樂,辛苦付出是通向快樂的必由之路。就如三毛所説,“人生最大快意在於心甘情願,是為甘願。”“説到正負之心問題,心之快樂平安,便為不負,不負必然放心,放心又回返快樂,真是奇妙。”此時,感受着三毛的灑脱,觸摸着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需求的是什麼,又如何能獲得心之快樂,心情很是愜意!

能在工作及家庭責任之外,尋求心靈的靜謐,嘗試與文字相交,繼續傾聽花兒開放的聲音……別無它求,只求“不負我心”!

《心》讀後感 篇20

匆匆忙忙翻了一遍嚴長壽先生的《總裁師子心》,深深地被他那種不屈不撓的性格所打動,被那種迎難而上的熱情所征服。是的,無論對待生活,對待工作,我們都要這樣做,堅持這種信念一刻也不得鬆懈。

努力的成為優秀的人,成為別人心中的佼者,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過程很辛苦,因為長大我們遠離了學校,遠離父母的支持,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給自己的定位不太明確,每天到點去上班,到點下班,企望衣食無憂條件卻不允許,企望鮮花掌聲卻沒有成果,浙浙地,雍懶混混度日,有的人日子過得平平,一生風平浪靜,有的卻誤入歧途,一生悲哀。《總裁獅子心》訴我們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堅持,成功才會臨近。

許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解決的方法都會多種多樣,但總是會遇到解決問題後遺留下來的後遺症,當時的問題是解決了,後遺症卻很難處理,我們説這只是將問題掩飾過去了,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有聯貫性的事情,《總裁獅子心》告訴我們一定要考慮全面。包括對身邊的人的言行,你今天説過的話對自己,對別人有沒有傷害,有了傷害,別人會否放在心裏,日後找機會找你麻煩呢?

知識就是力量,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它讓我們瞭解萬物,理解萬物,更讓我們懂得必須要依靠萬物才能的生存,所以就必須儲備這個能量,工作之餘需要充電,做任何事不能絕對以金錢這把大尺去衡量,更多的,是讓我們學到東西,去把握更好的機會。

機遇很重要,懂得抓住機遇是成功的關鍵,當然也是人生的冒險和嘗試,當機會來臨時,不要畏縮,憧憬最好的結果,勇於迎難而上,才能更上一層樓,當然,相反,也要做最壞的打算,失敗了也不要氣妥,前面的路是艱辛的,走穩每一步才是關鍵。

人際關係,是我們的生活網,工作網,親情網,朋友,同事,親人,我們都必須合理地處理好,待人真誠,平等對待,合理解決遇到的每件事情。

集體榮譽很重要,在一個單位工作,無論是閒暇時的休閒娛樂,還是外出拜訪客户或是提供服務,都必須注意自己的形象,對自己個人負責,對單位負責,注意集體行為,注意個別影響。

《心》讀後感 篇21

《瓶子裏的心》的文字和圖畫異常簡潔和剋制,簡潔和剋制的背後,卻隱藏着某種直擊人心的強大力量。書的前半部,圖畫色彩明麗温暖,烘托出父女情深和歲月靜好。故事情節突然轉折,小女孩興沖沖去找爸爸,急於展示她的畫作。從興致勃勃,轉而焦急等待,透過幾幅簡單的圖畫,我們感受到小女孩內心的失落和不安,尤其當那張空蕩蕩的紅椅子驀然出現,染上淒冷的夜色,看着小女孩柔弱孤單的背影,我們怎能體會不到她內心的煎熬和痛苦,我們心中頓時會升起對孩子的無比憐愛。

《瓶子裏的心》雖然可以是一部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繪本,讓孩子儘早感知死亡所帶來的生死別離,內心所必須經歷的失落、悲傷、無助、以及走出陰霾所需要的堅強,但這本書所探討的關於人生得失和對心靈保護的問題,又超越了人們對生死別離的應激反應,它還是一個關於人如何安置心靈的普世寓言。

從人對心靈的保護這個角度上來看,這也是一本寫給成人的書,它會讓你重新思考你的趣味、眼界、格局、成就,與你安放心靈方式之間的關係。

盛放心靈的瓶子,具有極強的象徵含義。瓶子為人的心靈提供庇護,但同時也成為了心靈的桎梏。我們非常熟悉這樣的場景:當我們遭受傷害,我們會本能地自我保護,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我們會把內心包裹得越來越深,那個保護我們內心的“瓶子”也會越來越堅硬。

雖然瓶子幫我們隔絕了痛苦,但同時也隔絕了外面世界的豐富、精彩、以及未知的驚喜。

人的一生會遭遇太多的傷害,既有生死別離這般巨大的人生變故,更有許許多多的不如意,如他人的白眼、嘲弄,嫉恨、欺騙,等等,都可能成為包裹在我們心靈上的老繭。對心靈過度的保護,會讓我們變得膽怯、世故、疑慮、缺乏自信,就像故事裏的小女孩,最後變成了一個失去笑容,對生活失去熱情的人。

故事的第一句:Once there was a girl, much like any other.(曾經有一個小女孩,就像任何其它的孩子一樣)很明顯,這本書寫給所有人,無論你是孩子還是大人。心靈需要呵護,但心靈更需要自由和鍛造。

《心》讀後感 篇22

世界上愛有千千種,你知道什麼愛最偉大?世界上情有萬萬般,你知道什麼情最永恆?當我讀了丁立梅的《母親的心》就深深地體會到了。

《母親的心》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位普通的母親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郵局,給在國外的兒子郵寄家鄉的土特產而不能順利郵購的故事。字裏行間充滿了一位母親對遠方兒子的思念與摯愛之情。“她努力把這東西搬到郵局櫃枱上,一邊小心翼翼地詢問,寄這些到國外,要幾天才能收到?”聽着這質樸的話語,看着母親額上的皺紋滲着密密的汗珠,黝黑的皮膚翻出紅光來的面孔,我的心裏一陣發酸。一位鄉下母親,身揹着“自家曬的黴乾菜,自家風乾的香腸,還有地裏長的花生和蠶豆,曬乾的蘿蔔絲和紅薯片”,冒着酷暑,來到郵局的身影浮現在眼前,讀着這些文字,母親在家裏彎腰晾曬黴乾菜、自己精心的製作香腸、認真挑選花生和蠶豆、 慢慢地切蘿蔔絲和紅薯片的情景歷歷在目。文中的母親將一顆疼愛兒子的心完全地、無私地融入到這些家鄉的土特產種當中。這正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真實寫照。

更讓人感動的是母親得知花生、蠶豆之類的不可以國際郵寄時説:“我今天不寄了,等我回家做好花生糖和五香蠶豆,明天再來寄。” 母親來了,又返回去,母親做好了這些家鄉的特產,又要重新精做,多莫麻煩,可母親不閒。因為她惦念着兒子。或許在國外能買到這些東西,或許兒子已經不再愛吃這些東西,可母親一如既往,這些東西牽着母子心,繫着母子情。

我們時刻生活在母親的身邊,沒有感受到遠離母親的孤獨與寂寞,沒有體會到思念母親的痛苦與傷感,但讀着這篇散文,我們聯想到了天下母親一樣疼愛自己兒女的心,彷彿,我的母親平時那一言一行又回到我的記憶裏,我找尋着母親體貼我的細節,品味着那裏邊的真情,我從心底裏呼喚:母親,您對我做得太多了,那是愛的奉獻,默默的,無私的,從來不表白。正如文中“她走了,笑着。烈日照在她身上,蛇皮袋扛在她肩上。沒有人會留意到,那兒正走着一個普通的母親,她用肩扛着一顆做母親的心。”

我懂了,真正的讀懂了這句話的含義,真正的理解了母親的平凡與偉大。我要高聲對母親説:“我愛你!”

《心》讀後感 篇23

一個漢地的女子,五年的日日夜夜,他們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然而她卻用心靈完成了一部六十五萬字的作品——<<酥油>>。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氣將它讀完,一首用生命書寫的善與美的歌,一個足以讓心靈重生的故事,緩緩展現在我眼前。

作者江覺遲,一個安徽女子,對於西藏,她也有她自己的嚮往。然而,她的命運被一個來自藏區草原的喇嘛所改變。他叫多農喇嘛,多農喇嘛告訴她,在麥麥草原有許多孤兒。洪水、泥石流、雪崩,草原上的各種自然災害,每發生一次,草原上就會多出一些孤兒這些孤兒無處可去,也上不了學校。寺廟裏想辦一個學校,教育這些孤兒,但是沒有老師。多農喇嘛靜靜的看着覺遲。

覺遲覺得,她是被命運選中的。她要去幫助這些孩子,幫助改變孩子的命運。這一去就是五年。高原的氣候和飲食的不適應,引發了胃病。在書中,她説“心臟擴張很嚴重。心在天天作痛,由於長期呆在高原,飲食不合適,胃病嚴重,導致吐血。貧血也折磨着我,怕冷得厲害,身體不允許我留太久。”高原反應像一頭髮狂的猛虎,差點奪去了她的生命,而這一切卻沒有使她有絲毫的畏懼。因為愛,她愛上了那些從草原上被撿回來的孩子。可誰都沒想到,當覺遲在藏區的深山草原和孩子們在一起時,唯一支持她永不放棄的老父親卻因病與世長辭。我想正如作者的名字一樣,當你察覺時,一切都已經遲了,也或者説一切還不算遲,《酥油》正是她要獻給父親的。

江覺遲,一個美輪美奐的女子,一盞瀰漫着酥油清香的明燈。給我帶來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愛的啟示。

在我們的身邊,一羣人也同樣用最美來詮釋着自己的生命,最美司機吳斌,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教師張麗莉.........我們並不知道這些人曾經有着怎樣的生活經歷,但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奮不顧身,犧牲自我,用自己的生命托起他人幸福的人。

放下《酥油》,懷着一顆感恩的心,用一顆明亮的眼睛看看自己的心靈,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心》讀後感 篇24

剛拿到這本書時,有點驚訝於它的行文結構竟然是小説形式的,通過一個個小場景中人物的思考或者對話,向讀者闡發一條條關於寫作的經驗。如此讀下來,二老的筆風給我的感受是既細膩又莊重。

細膩在於,每一章中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時注重其思考和成長的過程,而不只是為了説教去直白灌輸;莊重在於,對於寫作涉及的每一個要素主題都有着詳盡的闡述和清晰的舉例,每一處都透露着老一輩教育家嚴謹的治學姿態。

我本來以為這本書會講很多寫作的奇技淫巧,但是讀完後才發現,二老其實通篇一直在表達這樣的態度:寫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情感注入,文字只是表達工具,切忌華而不實,雕琢表面形式。這也給自己敲了一個警鐘。

寫作很普通,沒有什麼高大上的,同吃飯、睡覺一樣,都只是生活中的一個項目,也可以説就是生活本身;但同時寫作也很重要,同吃飯、睡覺一樣,離開了就會覺得渾身難受,似乎缺少了某種類似靈魂一樣重要的東西。所以説,藝術是源於生活的。

那麼作文情感如何獲得與豐富?只能靠多讀書多體驗多思考。你所讀過的書就是在收集燃料,你當下的體驗就是在製造氧氣,你腦海中的思辨就是在摩擦火花,這一刻就能夠燃起熊熊大火,也許一部名垂青史的作品就此誕生!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這一切都是屬於你的。忠於自己,而不要囿於模板範式,失去了原則的作文必然食之無味。所以説,藝術更是高於生活的。

當然了,寫作的基本功也是極其重要的,是需要持續練習的。樂華的父親給出了一個很好的訓練方法,那就是將自己隨時的想法用小品文的形式記錄下來,加以整理以供日後查閲與參考,這就是鮮活的作文素材。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這個恰好的背後,別人看不到的卻是日日夜夜的積累。

再重申一遍,不要忘記了,寫作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其它任何學科也是這樣的。所有學科的學習都是為了整個生活的改進,你要做的,是將所有學科與你的生活融為一體,你覺得呢?

《心》讀後感 篇25

讀了喬平、張厚涵兩位教授合譯的前蘇聯名著,一本講述列寧母親的青少年讀物《母親的心》。流暢的語言,感人的情節,把我帶入了“遠去了的革命歲月”的回憶中。一顆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的心深深地震撼了我。合上書,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這確是一本難得的好書,一本值得青少年一讀的好書,更是值得“身為人母(父)”者一讀的好書。

列寧的母親是平凡的,她沒有高深的閲歷,但母親是偉大的,因為她不怕苦難,不畏強暴,她以滴血的心護育兒女,使他們懂得自強、誠實、勤奮、無畏,同情弱者,做一個有強烈社會責任心和有益於社會的人。正是這偉大的"母親的心"培育了偉大的列寧。從無私地撫育兒女這一點上説,母愛是普遍偉大的。但可以看到,在我們身邊的許多母親關注更多的,往往是從“胎教”開始的“智育”,而對道德培養和精神鍛造,卻是朦朧的。於是,我有時會擔心,會不會到將來的某一天,母親們才遺憾地發現,她們當初對她們的寶貝,曾“欠”下了什麼!

讀了《母親的心》,又一次使我深信,能力、社會責任心才能創造幸福。也只有為社會帶來幸福的人,才有自身心靈的幸福。“母親”的偉大正在於她為社會謀求幸福的心靈。列寧的時代,“革命的歲月”似乎已遠去了,但《母親的心》給我們的啟示卻永遠不會遠去!兩位譯者是我的老同學,起先聽説他們還在譯書,我曾想過,都古稀之年了,幹什麼呀!也曾為出版社犯過嘀咕,這類書年青人想看嗎?看完了書,我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答案,他們翻譯和出版這本書是出於對下一代的高度的社會責任心!社會需要這樣的好書。是的,社會責任心本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像原子爆炸一樣,是被別人的心碰撞以後迸發出來的的。喚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心,這就是《母親的心》的威力!我相信,它會震撼愈來愈多的父母親和青少年的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下一代!

《心》讀後感 篇26

人們常説,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愛一直陪伴我們左右。是誰讓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少受挫折,是誰在我們哭泣時帶來輕輕的安慰?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的眼睛總是無微不至的關注着我們的一切!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父母心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雖然窮人窮,但是也要窮的有骨氣,失去了孩子,父母心痛,人越窮,越要與家人團結一心,戰勝困難。文中的父母送走第一個孩子時,又找了一個理由説不管家有多窮我們也要留下大兒子繼承家業,也不能把長子送走,用二兒子換大兒子;送走二兒子時又找了一個理由説二兒子的長相極像他們死去的婆婆,用女兒換二兒子;送走女兒時也找了一個理由説女兒小不懂事,送給了別人,做父母太狠心,把錢還給貴婦人,女兒還給我們。當他想以各種理由送走孩子的時候,又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把孩子要回來,説明了每個孩子對父母都非常的重要,

人有窮與富之分,但他們疼愛不會因為窮與富而缺少,窮人不會因為自己窮,就對孩子的愛減少,也不會因為是富人就對孩子的愛就多。愛和親情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這種感情只能用心體會......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的媽媽也是很愛我的,記得有一次,外面正下着大雨,可是我還要上學,怎麼辦呢,這時媽媽説,我送你上學,我説外面正下着大雨呢,媽媽説:“沒事,有雨衣。”在路上我緊抱着媽媽,生怕媽媽被雨淋着,到了學校我和媽媽説了聲再見,就走了,可當我中午放學回家的時候我看見媽媽虛弱的躺在牀上,我一看媽媽發燒了,趕忙拿藥給媽媽吃,媽媽吃過藥,不一會兒就好了,回到了以前的精神狀態,我高興極了!

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愛的奉獻,學會愛我們的父母吧!

老師點評:作者從文章當中獲得諸多啟迪,又將這種啟迪娓娓述之筆端,飽含了對父母的感謝與愛。文章所揭示的主題對現如今的家庭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心》讀後感 篇27

用差不多一週的時間將這本書看完,其實還得感謝昨天提前到高鐵站,在高鐵站讀了兩個多小時。最初的時候,讀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要從中得到一點關於寫作的技巧或者啟發。目的很功利。

書中一開始宣揚的是,大膽寫自己的心聲,將心中的想法寫出來。有時候,自己在寫東西的時候,有一種傾訴的感覺,感覺正好有個人在聆聽我心中的情緒;但有時候,又覺得是自己在矯情,故意寫着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大道理,而我內心又覺得愧疚去寫這樣的道理。

寫着寫着,有時候一天寫兩篇,有時候連續幾天都有輸出,有時候卻連幾個字都不願意去寫。

寫到現在,大概寫了20篇左右。有關於自己內心感情脆弱的柔軟的,大多數是關於自己的思考的。仍然記得,開公眾號寫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寫來與自己對話,主動感受自己內心,從而尋找到自我。高興的是,我現在對於自己的想法越來越接納,不管在世俗看來是好是壞;對於自己的未來,也能夠看得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也驅使我去做出以前很難做的決定。

回到《寫出我心》這本書,讀到後期,發現作者在書開頭的基礎上更有侵略性了:主動去寫自己內心最想説的話,逼迫自己突破舒適區。我有點羨慕她那些()學生有這麼一個教寫作的老師了。有時候,人不太容易看到自己身上的發光點,自然也沒有意識去逼迫自己在發光點上努力一把。這時候,如果有個人在外部伸手推了一把,幫助你在發光點上更加發光發亮,那麼,這個人就叫貴人。作者的精神導師就是書中經常提到的片桐老師。

假如説,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一個願意推你向前的人,那麼你得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負這一助力。

《寫出我心》看完了,我最初的目的也達到了:我確實敢於寫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目前性這一塊還未寫過),此外,還得到了一些關於生活和工作的啟發。

《心》讀後感 篇28

年輕的心啊,一定要在暮色之前,多多的去享受茉莉的清香,青草的清新,多多的存儲美麗。所以説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珍惜美好的時光,不要等時光流逝,發現原來我什麼都沒有留下,只留下了一顆,一顆已經蒼老的心。

我們都是青春的驕子,青春在我們心中盪漾泛起層層漣漪,打動了我們的心,一陣風吹過之後,水面又水平如鏡。收回了我們的心,這顆年輕的心是青春的象徵,是青春的激情,是青春的活力!如果你心中缺少一份熾熱,一份熱情,那麼這年輕的心或許會早早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廣闊天地之下,你冰冷的心中,心是一扇無形的窗,有的人把它緊緊關閉;有的人讓之半虛半掩;有的人則全數敞開……於是,心靈的世界便有了不同的色彩,人生的舞台便演繹出各不相同的故事。年輕的心只能是年輕人才能擁有的?其實老年人也可以擁有年輕的心,甚至有的年輕人反而擁有的是一顆蒼老的心。“不再回頭的,不再是古老的辰光,也不只是那些個夜晚的星羣和月亮。儘管,每個清晨仍然會開窗探望;每個夏季,仍然會有茉莉的清香。可是,是有些什麼,已經失落了,在擁擠的市街前,在倉皇下降的暮色中,我年輕的心啊會有茉莉的清香;可是,是有些什麼,已經失落了,在擁擠的市街前,在倉皇下降的暮色中,我年輕的心啊,永不再重逢。”這首詩又是否給你的心靈帶去了震撼。

在這匆匆的世間,我們年輕的心是否已經丟失了呢?年輕的心更是一種心態,不要讓我們未老時,心靈的已是荒草一片了,在生活中,我們的初心又是否還存在呢?命運往往會捉弄那些不懂珍惜的人,那些人中,有你嗎?

斑斕的夢踏上悠悠的旅程,彩霞被東方貼出語言之見透着純情,喚來飛翔的紫燕,在我額頭築巢;活潑的消息在窗邊經久不散,花瓣馨香的季節小雨飄揚,信封裏飄來的,都是年輕的繽紛。

《心》讀後感 篇29

《文心》作者葉聖陶和夏丏尊。葉聖陶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家和教育家,國中也有學過他的文章。但是夏丏尊我是今年世界讀書日參加活動,才瞭解到原來他也是很出色的教育家和作家,並且是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的恩師。就像TS説的,當你書讀的越多,才會發現自己瞭解的知識越少,才有更強烈的動力和慾望讀更多的書,學習更多的知識。

當然我也是讀這本書才知道葉聖陶和夏丏尊原來是兒女親家,葉聖陶的兒子和夏丏尊的女兒結為連理,而這本書恰是二位老人送給兒女的訂婚禮物。

文心意思為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文心》是以故事體裁寫的專講寫和讀的書,故事的取材於初中學生的生活。裏面有循循善誘又平易近人的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有博學多才的枚叔,有好學又活潑的學生樂華和大文,三個主角貫穿始末。

本書有三十二個小故事,可以説是”中學生的三十二堂國文課“,三十二節涵蓋了修辭、語法、詞彙、詩詞、小説、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諸多與作文相關的語文知識。故事呈現了三年中學進程,也展示了上世紀30年代前期的歷史氛圍。因此,今天的中學師生閲讀《文心》的收穫,或許不只是"關於國文的全部知識"了。

現在語文教學水平難以提高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弄清楚教學的目的,二是採用的方法不對。《文心》主要討論的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作者認為,一個人無論學什麼,要學好,能終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學習本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兒。

讀本書,學到了不僅僅以故事形式講述的切合實際的國文知識,而且我還強烈的感受到了樂華與枚叔深厚的父子親情,樂華與大文還有其他同學與人為善,互幫互助的同窗之情,王仰之先生對學生們愛護教導之情,學生們對先生的尊敬愛戴之情,還有30年代大家共同以文字抗敵的憤怒之心,團結之情。

《心》讀後感 篇30

這周在老師的要求下,我們要寫一篇關於《感恩的心》的讀後感,原以為是一篇文章,哪知上網一查竟發現這是一首很好聽的歌。仔細聽了幾遍,只是覺得好聽而已,可是再一搜索,看了這首歌的由來故事,卻讓我真的好難過!回過頭來再聽這首歌,心中已有了深深的感動。我現在明白了,不論我們的年齡大小,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生活中的一切。

我要感謝父母。他們雖然不是高官、不是富翁,但我為出生在一個平凡而幸福的家庭而驕傲。是他們給了我生命,哺育我長大。是他們給了我一副健康的身體。是他們給了我一顆美好的心靈。是他們教會我走路説話、學習生活以及怎麼和同學相處。

我要感謝老師,是他們教會了我讀書識字,使我喜歡上讀書,並培養了我這一愛好。伴隨着成長,通過不斷的讀書學習,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知道了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最主要的是讓我更加懂得了什麼是感恩,怎麼感恩。

我要感謝我們的祖國。因為有了祖國母親的強大,我們才遠離飢餓,遠離戰亂,看到電視上那些小朋友被炮火追得無家可歸,而我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讀書寫字,()在温暖舒適的房間裏吃飯睡覺,我感到無比的幸福。

我要感謝我的同學、朋友,他們給了我笑聲,給了我友誼,也給了我幫助。我功課落下了,是他們幫助補;下雨天是他們把雨傘讓給我;我不開心時,總有好朋友在我身邊逗我開心,還為我保守心裏的小祕密。

我要感謝我的哥哥姐姐,每年暑假我回去時,他們總把好吃的東西留給我,還經常給我打電話,關心我的學習情況,給我講他們那裏好玩的故事,我回來時還總送我很多玩具。

我要感謝我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他們總給我很多關心,常常表揚和鼓勵我,讓我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其實我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我要感謝每一個關心照顧我的人,每一個給我幫助的人,我要用我的實際行動去感謝他們每一個人,那就是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心》讀後感 篇31

常言道:“慈鴉尚還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是啊!小烏鴉還懂得把食物吐出來給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時候還知道跪着向母親表示感謝;人要是不孝敬他的雙親,就連禽獸也不如啊!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叫《孝在我心》,讓我對“孝”字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使我想起了古代的兩個至孝的人。

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字經》裏有一句“香九齡,能温席。”説的是漢代因孝敬長輩而流傳千古的九歲時的小黃香,夏季,他幫父親把牀蓆扇涼,趕走蚊子;冬季,用身體温暖牀蓆讓父親安心入睡。

無獨有偶在漢代,有一個叫郭巨的人,家有一母一嬰。母親已過九旬,嬰兒剛出生不久,家貧如洗的他擔心撫養孩子會影響贍養母親,所以和妻子商議:“孩子死了還可以再生一次,母親死了卻不可以再復活。”一天半夜與妻子將孩子抱到山裏,埋于山中。

現在,我們不需像小黃香如此辛苦温席,夏夜扇涼,也無需像郭巨那樣為母埋兒。我們只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聽從父母,少讓他們操心,不讓父母在工作之餘還要擔心我們的作業有沒有做完,在空餘的時間裏做一些家務,給父母多一些休息的時間。哪怕幫他們沏杯熱茶,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這些都是孝的表現。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那麼我們就是念再多的“香九齡,能温席”也是沒有用的。

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後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孝是做人的根本啊!

“孝”在中華大地上傳揚了五千年,“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地影響着每一位炎黃子孫,就像長江、黃河經久不衰地滋養着我們一樣,難道我們不應該將其發揚和傳承下去?難道能讓“孝”消失在21世紀中嗎?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要時刻謹記:“百善孝為先”,做人要先做到孝,讓慈孝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併發揚光大!

《心》讀後感 篇32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幾年來這首歌一直在感動着億萬人的心,但你們知道嗎?它的背後有一個不為人知卻又感動人心的故事。

有一個可憐的女孩被人遺棄在火車站,被一對拾破爛為生的夫妻發現了,他們抱起了這個女孩,並決定把她撫養成人。為了撫養這個女孩,父親勞累過度,最後因病離開了美好的人間,於是,重擔壓在了母親身上,歷盡千辛萬苦,母親終於盼到了女兒考上名牌大學的好消息。女兒也很懂事,大學四年中,一直自己打工賺取學費,為了省錢,她已經四年沒有回過家了,大學一畢業,她迫不及待地回家看媽媽,可是,她再也見不到媽媽了,村民告訴她媽媽已經去世了,女兒説:“不可能,我媽還按時給我寄生活費!”村民説:“你走後一年,你媽就死了,她把肝、腎...能換錢的都換了,並且拜託醫生每月給你寄生活費!”女兒痛哭了一場,寫了一首詩,後來被人們發現,為這首詩譜了曲,變成了這首感人的歌曲---《感恩的心》。

聽了這個故事,一瞬間,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女孩的父母真是太偉大了,更何況他們只是女孩的養父母。

媽媽給我愛也許不是驚天動地的,卻更象三月綿長而温婉的雨絲,潤物無聲般滋潤着我們天天成長,要説人生是一段不長不短的夜行,唯獨母愛才是我們心中的明燈。

母愛是困難中的一根杖,當你軟弱無助、步履蹣跚時,是她幫你支起一方湛藍的晴空;母愛是迴盪在耳邊的優雅旋律,當你心煩意亂,迷失方向時,是她為你梳理零亂的思緒;母愛是春日裏的一縷曖陽,當你寂寞惆悵時,是它給你帶來貼心的呵護和温暖。母親也許是很平凡,但卻把她全部的愛毫不保留地給了兒女,靜靜地托起這份厚重的愛,幸福的光輝會籠罩着我們永遠幸福下去。

感人的旋律還在我耳畔流轉,在這落英繽紛的季節,東風款款而來,攜着花香,輕輕的飄進了我的心,花香好象幸福一們隨風散開,瀰漫的到處都是。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花開花落我一定會珍惜......

《心》讀後感 篇33

當我見到《勇敢的心》這本書,很有些疑惑,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一個怎樣的人呢?我帶着疑問翻開書。

原來書中講的是一個名叫“勇敢的心”的少年,三歲時,因為一場風暴,大海吞噬了她媽媽的生命。從此,他就對大海心懷恐懼。再一次出海時,他的害怕被同伴恥笑,於是他決定獨自出海戰勝恐懼,而這次他意外闖進了禁島。最終他憑着自己的勇敢和本領與野人、野獸博鬥,最終獲得真正的“勇敢的心”。

我希望自己也有一顆“勇敢的心”!機會終於來了: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去常州市區,公共汽車真擠啊,我們慢慢向後門移去,拉着扶手站好。這時我發現在我們前面上車的、模樣不怎麼顯眼的小青年在車廂裏擠來擠去,最終他在一位衣着時髦、帶着一個小皮包的阿姨身邊停了下來。小青年站定後,不知道從哪裏拿出一張報紙裝作挺認真的看報,但我發現他那怪異的目光在四周乘客的腰間移來移去,最後停在阿姨的小皮包上。他用報紙擋着,右手悄悄向阿姨的小皮包伸去……我不禁着急起來,想大聲喊叫,又怕被小偷盯上,不放過我;可看那位阿姨眉頭緊皺的樣子,又似乎有什麼急事,如果她的錢被偷走的話,肯定是雪上加霜了……再説了,我不是一直想有一顆“勇敢的心”,想做一名勇敢的男子漢嗎?眼前不就是一次機會?想到這裏,我費盡力氣擠到阿姨的身旁。小偷正若無其事地繼續偷竊,我忍無可忍,一把拉開報紙,小偷立刻現出了原形。車廂裏一片譁然,大家一擁而上,抓住了小偷,一位叔叔拿起手機報了警。公交車停靠在路邊,過了一會,警察來了,把小偷帶走了。車上的人個個向我伸出了大拇指,都説我是好樣的,聽了的叔叔阿姨們的話,我心裏有説不出的高興。

的確,生活中有時我們會感到恐懼,但是,只要我們勇於張開雙臂去迎接挑戰,我相信“勇敢的心”會給予你偉大的力量。

《心》讀後感 篇34

今天又是一個雨天,我坐在屋檐底下,隨手拿起一本書,看到了一篇文章,大概是這樣的:

在中秋節的一天,老師帶了一些月餅,分給每人一塊,大家正美美的吃着月餅時,老師笑眯眯的嘴脣上,突然變得烏紫,臉色蒼白,大家打電話的打電話,忙的忙,老師被送到了醫院,教室裏的同學們看着月餅,淚水在打轉,百感交集……

大家知道嗎?天底下有這樣一羣人:

他們不是農民,卻播種希望;

他們不是畫家,卻描繪輝煌;

他們不是建築師,卻設計未來;

這羣人就是老師。如果把人生比作月餅,那麼,我們是在製作之中,而父母是創始人,老師就是製作者,經過他們的手,我們變成了完整的月餅,但是還沒有餡啊,這就是老師把知識給了我們,充實了我們的大腦,又給我們添加了一些美味的“餡”,使我們一個個都變成了“中吃的月餅”,但是為了美化我們的外表,又和父母一起,幫我們的把一生打好了基礎,在以後的人生到道路上,人們就是品嚐師,用“嘴巴”嚐出我們的“味道”,如果被“識貨的”人品嚐到了,那就是前途無量啊,如果你很平常,會被人遺忘!想要成為一個被人們相傳的“月餅”,那麼困難、坎坷和痛苦都是一道難關,如果你能通過這幾道“工序“,你必定方為人上人,所以不要嫉妒別人,要想想自己,比如在教室裏,你是成績不好的同學,要自己想想,同樣都是老師教的,為什麼還有如此大的區分,是自己不夠努力,還是不夠堅定,自身有什麼不足之處,加以改正。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也就有60億不同的生命,世界才會如此豐富。

想了這麼多,看着天空依然是大雨滂沱,電閃雷鳴,大樹綠的刺眼。忽忽而過的風對我耳語:“歲月如我這般輕盈!”雨對我歌唱:“生命是我這樣的淋漓盡致!”雷對我咆哮:“生命是我這樣的鏗鏘有力!”電對我眨眼:“生命是如此絢麗!”

讓我們去讀懂生命,讀懂世間萬物,讀懂人們美好心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