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殖列傳賞析

來源:文萃谷 6.82K

【作品介紹】

貨殖列傳賞析

《貨殖列傳》是論述春秋末年到漢武帝年間的社會經濟史的專章。在序文中,作者駁斥了老子的“小國寡民”的歷史倒退論,肯定了人們追求物質財富的合理慾望,並試圖以此來説明社會問題和社會意識問題。他認為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必然推動社會生產的分工和社會各經濟部門的發展,而人的道德行為又是受他佔有財富的多少制約的,從而譴責了漢武帝時期的經濟壟斷政策,抨擊了當時以神意解釋社會問題的唯心主義觀點。

【原文】

貨殖列傳序

出處:《史記》

老子曰①:“至治之極②,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⑤,挽近世塗民耳目⑥,則幾無行矣⑦。

【註釋】

①引文見《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②至治:治理得極好的社會,指政治清明之世。至:極。治:治世,與“亂世”相對。③甘其食:以其食為甘美。即認為自家的飲食甘美。甘:美。④美其服:以其服飾為美。即認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⑤必:如果,假若。用:以。務:要求得到、追求。⑥挽近世:亦作“挽近”。挽,通“晚”。離現在最近的時代。塗:堵塞。⑦幾:差一點兒,幾乎。無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①、《書》所述虞夏以來②,耳目欲極聲色之好③,口欲窮芻豢之味④,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⑤。俗之漸民久矣⑥,雖户説以眇論⑦,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⑩,最下者與之爭。

【註釋】

①《詩》:即《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計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②《書》:即《尚書》,儒家經典之一。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的著作的彙編。③極:盡頭、極點。此處意為“享盡”。聲:音樂。色:女色。④窮:窮盡。芻豢:泛指各種牲畜的肉。芻:吃草的牲畜,如牛羊。豢:吃糧食的牲畜,如豬狗。⑤誇矜(jīn,今):誇耀。矜:驕傲、誇耀。勢能:權勢和才能。⑥漸:浸,浸染。⑦户説:挨家挨户地勸説。眇論:微妙的理論。眇,通“妙”。美,好。⑧善者:好的辦法。因:循,依照,順着。⑨利道之:以利引導它。道,同“導”。⑩整齊之:用規章制度約束他們的行動,使之規規矩矩。(11)與之爭:與民爭利。

【原文】

夫山西饒材①、竹、穀②、③、旄④、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⑤、聲色⑥;江南出楠⑦、梓⑧、姜、桂⑨、金、錫、連⑩、丹沙(11)、犀(12)、玳瑁(13)、珠璣(14)、齒革(15);龍門、碣石北多馬(16)、牛、羊、旃裘(17)、筋角(18);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19):此其大較也(20)。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21)。故待農而食之(22),虞而出之(23),工而成之(24),商而通之(25)。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26)?人各任其能(27),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之徵貴(28),貴之徵*(29),各勸其業(30),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31),而自然之驗邪(32)?

【註釋】

①饒:富有。材:木材。②穀(gǔ,谷):木名,即楮木,樹皮可以造紙。③(lú,盧):野麻,可以織布。④旄:犛牛尾。尾上的長毛可作舞蹈道具和旌旗的裝飾。⑤絲:蠶絲。⑥聲色:音樂和女色。當時統治者將此看做供享樂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貨物中。⑦楠:楠木,是貴重的建築和造船材料。⑧梓:梓樹,木材可以製作器具。⑨桂:也叫木犀,是珍貴的芳香植物。⑩連:通“鏈”,鉛礦石。(11)丹沙:礦物名。即丹砂,俗稱硃砂。(12)犀:指犀牛。(13)玳瑁:爬行動物,跟龜相似。甲殼可作珍貴的裝飾品。(14)珠璣:泛指珠子。珠:珍珠。璣:不圓的珠子。(15)齒革:指某些獸類的牙齒和皮革,如象牙、虎皮。(16)龍門:即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陝西韓城縣東北。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縣北。(17)旃裘:氈子和皮衣。旃,通“氈”。(18)筋角:獸筋、獸角,用作製造弓弩。(19)棋置:好像棋子那樣密佈。(20)大較:大略、大概。(21)謠俗:民間習俗。因歌謠能反映民間習俗,故以謠俗代指。奉生:養生。奉:供養。具:器具、用品。(22)待:依*。(23)虞:掌管山林水澤的官員,包括開發山澤資源的人。(24)工:工匠,手工業者。成之:製造出來。(25)商:商人。通之:流通貨物。(26)寧(nìng,佞):難道。政教:政令。發徵:徵發。徵:求取。期會:約期會集。(27)任其能:盡其所能。指發揮自己的特長與技能。(28)物*之徵貴:意思是物*極必貴,所以*是貴的徵兆。徵,徵兆。(29)貴之徵*:意思是物貴極必*,所以貴是*的徵兆。(30)勸:勸勉、努力。(31)道:客觀規律。此處指經濟法則。符:符合。(32)自然:指自然法則。驗:證明。

【原文】

《周書》①曰:“農不出則乏其食②,工不出則乏其事③,商不出則三寶絕④,虞不出則財匱少⑤。”匱少而山澤不闢矣⑥。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⑦。原大則饒⑧,原小則鮮⑨。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⑩,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11)。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12),人民寡(13),於是太公勸其女功(14),極技巧(15),通魚鹽(16),則人物歸之(17),繦至而輻湊(18)。故齊冠帶衣履天下(19),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20)。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21),設輕重九府(23),則桓公以霸(24),九合諸侯(24),一匡天下(25);而管氏亦有三歸(26),位在陪臣(27),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28)。

【註釋】

①《周書》:《尚書》組成部分之一。相傳是記載周代史事之書。②出:生產、種田。③事:事物、器物。④三寶:指糧食、器物、財富。絕:斷絕,無。⑤匱:缺乏。⑥闢:開闢。⑦原:本源、源泉。⑧饒:富足,東西多。⑨鮮:貧困,東西少。⑩莫:無人,沒有誰。予:通“與”,給與。(11)拙者:愚笨的人。不足:不富裕,窮困。(12)潟(xì,戲)滷(lǔ,魯):不適宜耕種的鹽鹼地。(13)寡:少。(14)女功:亦作“女工”、“女紅”。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15)極技巧:極盡其技巧。即使其技巧達到極高的水平。(16)通:交流、貶運。(17)人物:指人和物。歸:歸附,歸聚。(18)繦至:像繩索相連一樣接連而來。繦,用繩索穿好的錢串。輻湊:形容四方人物來歸,象輻之集中於轂一般。輻:車輪中間的直木。湊,聚集。(19)冠帶衣履天下:以冠帶衣履供給天下。意為天下的冠帶衣履多為齊所製作。(20)海岱之間:今山東半島。海:指今渤海。岱:指泰山。斂袂:整理衣袖。袂:衣袖。朝:朝見,朝拜。(21):修治、整頓。(22)輕重:中國歷史上關於調節商品、貨幣流通和控制物價的理論。以《管子·輕重》論述最為詳細。此處意為調節物價,掌管財政。九府:周代掌管財政的九個官府。(23)霸:稱霸。(24)九合:多次會合。(25)匡:正,糾正。(26)三歸:台觀名。相傳為管仲修築,作遊賞用。説明其財勢超過一般大臣。(27)陪臣:春秋時期諸侯的大夫對周天子自稱陪臣。(28)威:指齊威王田因齊。宣:指齊宣王田闢疆。

【原文】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①。”禮生於有而廢於無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③。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④。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⑤,以而不樂⑥,夷狄益甚⑦。諺曰:“千金之子⑧,不死於市⑨。”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⑩,皆為利來;天下壤壤(11),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12),萬家之侯(13),百室之君(14),尚猶患貧(15),而況匹夫編户之民乎(16)!

【註釋】

①“倉廩實……知榮辱”:此二句引文見《管子·牧民》篇。廩:糧倉。②禮:我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整套禮節儀式。有:富有。無:匱乏,貧窮。③適其力:適當地用自己的勞力。適:適宜、適當。④附:附着,增益。⑤客:門客,食客。無所之:無處去,無處容身。⑥以而:因而。⑦夷狄:泛指少數民族。益甚:更為嚴重,更加厲害。⑧千金之子:千金之家的子弟。指富家子弟。⑨不死於市:不會因犯法而在市上處死。古代常在鬧市處決犯人,並暴屍街頭。⑩熙熙:形容擁擠、熱鬧的樣子。(11)壤壤:通“攘攘”,紛亂的樣子,與“熙熙”同義。(12)千乘之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13)萬家之侯:享有食邑萬户的封侯。指諸侯。(14)百室之君:享有食邑幾百户的封君。指大夫。(15)尚猶:尚且還。患:憂慮,擔心。(16)編户之民:編入户口冊的老百姓。

【譯文】

老子説:“太平盛世到了極盛時期,雖然鄰近的國家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吠之聲互相聽得到,而各國人民卻都以自家的飲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裝最漂亮,習慣於本地的習俗,喜愛自己所事行業,以至於老死也不互相往來。”到了近世,如果還要按這一套去辦事,那就等於堵塞人民的耳目,幾乎是無法行得通。

太史公説:神農氏以前的情況,我不瞭解。至於像《詩》、《書》所述虞舜、夏朝以來的情況則是人們耳目總要聽到最好聽,看到最好看的,口胃總想嚐遍各種肉類的美味,身體安於舒適快樂的環境,心中又誇耀有權勢、有才幹的光榮。統治者讓這種風氣浸染百姓,已經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的這些妙論挨門逐户地去勸説開導,終不能感化誰。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隨勢引導,其次是加以教誨,再次是制定規章制度加以約束,最壞的做法是與民爭利。

太行山以西盛產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東多有魚、鹽、漆、絲、美女;江南出產楠木、梓樹、生薑、桂花、金、錫、鉛、硃砂、犀牛、玳瑁、珠子、象牙獸皮;龍門、碣石山以北地區盛產馬、牛、羊、氈裘、獸筋獸角;銅和鐵則分佈在周圍千里遠近,山中到處都是,有如棋子滿布。這是關於各地物產分佈的大致情況。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所喜好的,習用的穿着、飲食、養生、送死之物。所以,人們要靠農民耕種,取得食物,要靠虞人進山開採、漁夫下水捕捉,獲得物品,要靠工匠製造,取得器具,要靠商人貿易,流通貨物。這難道還需要官府發佈政令,徵發百姓,限期會集嗎?人們都憑自己的才能,竭盡自己的力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低價的貨物能夠高價出售,高價的貨物能夠低價購進。人們各自努力經營自己的本業,樂於從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從高處流向低處那樣,日日夜夜沒有休止的時候,不用招喚便會自動前來,不用請求便會生產出來。這難道不是符合規律而得以自然發展的證明嗎?

《周書》裏説:“農民不種田,糧食就會缺乏;工匠不做工生產,器具就會缺少;商人不做買賣,吃的、用的和錢財這三種寶物就會斷絕來路;虞人不開發山澤,資源就會短缺,資源匱乏了,山澤就不能進一步開發。”農、工、商、虞這四個方面,是人民衣食的來源。來源大則富裕,來源小則貧困;來源大了,上可以富國,下可以富家。或貧或富,沒有誰能剝奪或施予,但機敏的人總是財富有餘,而愚笨的人卻往往衣食不足。所以,姜太公被封在營丘時,那裏本來多是鹽鹼地,人煙稀少,於是姜太公便鼓勵婦女致力於紡織刺繡,極力提倡工藝技巧,又讓人們把魚類、海鹽返運到其他地區去,結果別國的人和財物紛紛流歸於齊國,就像錢串那樣,絡繹不絕,就像車輻那樣,聚集於此。所以,齊國因能製造冠帶衣履供應天下所用,東海、泰山之間的諸侯們便都整理衣袖去朝拜齊國。後來,齊國中途衰落,管仲重新修治姜太公的事業,設立管理財政的九個官府,使齊桓公得以稱霸,多次以霸主身份會合諸侯,使天下政治得到匡正;而管仲本人也有了三歸台,官位雖只是陪臣,卻比各國的君主還要富有。從此,齊國富強,一直延續到威王、宣王之時。

所以説:“糧倉充實了,百姓就會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就會知道榮辱。”禮產生於富有,而廢棄於貧窮。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好去做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會隨心所欲地做他能做的事。江河深,魚就在那裏生存;山林深,野獸就在那裏藏身;人富有了,仁義就會依附於他。富有者得了勢越發顯赫,失了勢,依附於他的賓客也便無處容身,因而心情不快。夷狄那裏,這種情況更為突出。諺語説:“家有千金的人,不會犯法受刑死於鬧事。”這不是空話。所以説:“天下之人,熙熙攘攘,都是為利而來,為利而往。”那些擁有千輛兵車的天子,享有萬户封地的'諸侯,佔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擔心貧窮,何況編入户口冊內的普通老百姓呢!

【解析】

本文是《史記·貨殖列傳》的序言。貨殖,就是靠貿易來生財求富的意思。司馬遷在《貨殖列傳》裏,詳細介紹了有關貨殖的各種情況,以及各地貨物、人民生活和社會風氣等,是關於古代社會經濟的重要文獻。

如果以現在的市場經濟學説來讀本文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社會分工有農、虞、工、商,並且是明確的:“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司馬遷清晰地説明組織這種分工的不會是“政教發徵期會”,沒有政府的行政干涉,也沒有家族勢力的操縱,卻能夠有效地保證社會的運轉,是什麼力量?司馬遷説“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這便是典型的看不見的手在操縱一切,“以得所欲”,更説明為了自己的需要利潤,參與到了社會經濟組織中來,主觀為了自己,在客觀上保證了自己對社會的貢獻,而且追求利潤務必“任其能,竭其力”。如果説司馬遷對社會經濟組織的認識有獨到之處的話,那麼他説“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就偉大得多了,這裏説明的是市場經濟怎樣調節社會產品的供需。由此我們思考,賤怎麼是貴的徵兆?由此而有怎樣的結果?順着這個思路下去,發現的是一個完整的市場經濟理論,那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更多文言文學習文章敬請關注“詩詞網文言文閲讀”的古文觀止欄目。

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功行是資本主義的基礎,沒想到他的思想在他一千年前的中國就有明確的表述。為什麼漢以後的中國會有一個全盛的唐朝?也許是政府在經濟上的無為吧。為什麼明清的停止不前?也許是政府的干涉太多了。

貨殖是物資的生產和產品的交換兩個方面的統稱。司馬遷對此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在《史記》中設專篇記載,從而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反映古代社會經濟的資料。在這篇序言中,司馬遷首先擺出老子的言論作為批判的對象,然後用發展的眼光來剖析他的“老死不相往來”的觀點,使人順理成章地感到老子的言論已經過時,從而得出應該積極發展貨殖的結論。雖然是一篇論説文章,卻暢達生動,毫無枯燥的感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