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研修反思怎麼寫

來源:文萃谷 1.59W

  篇一:高中數學研修反思(3238字)

高中數學研修反思怎麼寫

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高中數學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可是,如果教師對於教學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他們的研究成果,又不對教學做認真的思考,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後要他們死記,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那麼,又怎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數學問題的空間呢?所以,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

一、教師從主導者成為組織者、引導者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一直在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是“主演加導演”。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只能被動學習。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從“主導者”成為“組織者”、“引導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入手,組織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以縮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數學知識不是獨立於學生之外的“外來物”而是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關聯的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當引入他們喜歡的活動,如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使他們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從而增強學生探究的慾望.

比如在上指數函數單調性這一章節的時候,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傑米的百萬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個叫韋伯的人對他説,我想和你訂個合同,在整整一個月中,我每天給你10萬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給我一分錢,以後每天給我的錢是前一天的兩倍,傑米非常高興,他同意訂立這樣的合同,如果是你們,你們是否願意訂立這樣的合同.學生剛開始都很高興地説願意,看到我笑後又想想可能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於是齊聲説不要這樣的合約,那麼到底誰更為合算,能否用我們的數學知識來進行探討,此時學生的興致達到極點,並由此發現其實際為一個“指數爆炸”的現象.

二、 重視課本概念的閲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中學生往往缺乏閲讀數學課本的習慣,這除了數學難以讀懂外,另外一個原因是許多數學教師在講課時,也很少閲讀課本,喜歡滔滔不絕地講,滿滿黑板的寫,使學生產生依賴性,數學課本是數學基礎知識的載體,課堂上指導學生閲讀數學課本,不僅可以正確理解書中的基礎知識,同時,可以從書中字裏行間挖掘更豐富的內容,此外,還可以發揮課本使用文字、符號的規範作用,潛移默化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説練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

重視閲讀數學課本,首先要教師引導,特別在講授新課時,應當糾正那種“學生閉着書,光聽老師講”的教學方法,在講解概念時,應讓學生翻開課本,教師按課本原文逐字、逐句、逐節閲讀。在閲讀中,讓學生反覆認真思考,對書中敍述的概念、定理、定義中有本質特徵的關鍵詞句要仔細品味,深刻理解其語意,並不時地提出一些反問:如換成其它詞語行嗎?省略某某字行嗎?加上某某字行嗎?等等,要讀出書中的要點、難點和疑點,讀出字裏行間所藴含的內容,讀出從課文中提煉的數學思想、觀點和方法。教師在課堂上閲讀數學課本,不僅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板書時間,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誤、筆誤所產生的概念錯誤,從而使學生能準確地掌握課本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三、挖掘課本隱含知識,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數學新教材中知識點的抽象性和隱含性比其它學科顯得更為突出,數學中的知識點要通過思維和邏輯推理才能揭示,由於學生受思維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沒有閲讀數學課本的習慣,許多學生對數學教材看不懂、不理解。為了完成中學數學的教學目的和任務,首先教師要認真鑽研和熟悉教材,把藴藏在教材中那些隱含的知識點挖掘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養學生的研究。

例如,判斷函數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 -f(x)就隱含着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這個前提,而學生往往忽視這個重要前提而導致失誤。

又如學習數列通項公式時,就應注意(1)不是所有數列都能寫出它的通項公式;(2)同一數列的通項公式不一定唯一;(3)僅由前幾項可以歸納出無限多個“通項公式”;(4)對某些數列,通項公式可以用分段表示。

再比如平行向量的定義中就隱含兩個零向量不是平行向量這一知識點。經過教師對教材隱含知識的挖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

四、剖析課本例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教材中所選的例題都是很典型的,是經過精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例題教學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題教學,特別是搞好課本例題的剖析教學,不僅能加深對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等方面,能發揮其獨特的功效,例題的剖析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

1、橫向剖析

即剖析例題的多解性,課本上的例題一般只給出一種解法,而實際上許多例題經過認真的橫向剖析,能給出多種解法。如果我們對課本例題的解法來一個拓寬,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現更多的知識點,使知識點形成網絡。這樣,一方面起到強化知識點的作用,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能力。課堂上剖析例題的多解性,還可以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培養學生“目不旁騖”的良好學習習慣。

2、縱向剖析

即分析這個例題從已知到結論涉及哪些知識點:例題中哪些是重點、難點和疑點,例題所用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是什麼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題關鍵,哪一步是學生容易犯錯誤的,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慮。我們以新教材第一冊第62頁例5為例:已知函數f(x)是奇函數,而且在(0,+∞)上是增函數,求證:f(x)在(-∞,0)上也是增函數。這個例題難度雖然不大,但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學生來説是很難理解其解法的。本例涉及的知識點有區間概念,不等式性質,函數奇偶性,函數單調性;本例重點是比較大小,難點是區間轉化,疑點是變量代換;本例所用數學方法是定義法,數學思想是轉化思想。本例的成敗關鍵,也就是防止學生犯錯誤的是如何突破難點和疑點。因為轉化思想和變量代換是高中數學的一個質的飛躍,對於高一學生是很陌生和不習慣的。如果數學教師能把課本中例題剖析得透一些,講解得精一些,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真正領悟,則必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學生擺脱題海的困境。

3、“變題”剖析

即改變原來例題中的某些條件或結論,使之成為一個新例題。這種新例題是由原來例題改編而來的,稱之為“變題”。改編例題是一項十分嚴謹、細緻而周密的工作,要反覆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師如果要對課本例題進行改編,必須在備課上狠下功夫。“變題”已經成為中學數學教學中的熱點,每年的“大學聯考”試題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識”的題目,這種“似曾相識題”實際上就是“變題”。我們廣大數學教師如果也能象大學聯考命題一樣去研究“變題”,那麼必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當然,在研究“變題”時,除了上面所述的嚴謹性、科學性以外,還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要與“主旋律”和諧一致,即要圍繞教材重點、難點展開,防止脱離中心,主次不分;(2)要變化有度。即注意審時度勢,適可而止,防止枯蔓過多,畫蛇添足;(3)要因材而異,即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變題”,防止任意拔高,亂加擴充。

五、歸納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師在授完教材一節或一章內容後,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有重點的對課本知識進行深入淺出地歸納,這種歸納不是概念的重複和羅列,也不同於一個單元的複習,而是一種源於課本而又高於課本的一種知識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不同於其它思維能力,它是通過對眾多事物的觀察,以及對許多知識的提煉而得出的條理化、規律化的東西,經過概括的知識易記、易懂。

例如,對三角函數中sinx>cosx的判斷求解時,就可通過作平面直角座標系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線區分,在角平分線上方有sinx >cosx,在角平分線下方有sinx

  篇二:高中數學教學研修反思(1100字)

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來説不僅要上好每一堂課,還要對教材進行加工,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的結果進行反思。因為數學教育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為關注結果是如何發生,發展的。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從教學目標來看,每節課都有一個最為重要的,關鍵的,處於核心地位的目標。高中數學不少教學內容適合於開展研究性學習;二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設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我們能充分挖掘支撐這一核心目標的背景知識,通過選擇,利用這些背景知識組成指向本節課知識核心的,極富穿透力和啟發性的學習材料,提煉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這樣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以下就是我結合高中教師培訓聯繫自己在平時教學時的一些情況對教學的一些反思。。

一、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以數列為例:從邏輯的角度看,數列的概念包含它的定義,表示方法,通向公式,分類,以及幾個特殊的數列,結合之前學習過的函數來説,它在某種程度上説,數列也是一類函數,當然也具有函數的相關性質,但不是全部。從關係的角度來看,不僅數列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着種種實質性的聯繫,數列與其他中學數學內容也有着密切的聯繫。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數。

二、對學數學的反思

對於在數學課堂每一位學生來説,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會説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邁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困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家做,對於書上個別特別難的題目可以不做練

總之,在上好一堂的同時,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進行相應的教學反思可以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從而更好的服務於學生。

  篇三:高中數學教學研修反思(2522字)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對反思問題的最簡潔表達。我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已有一段時間,在教學中,經歷了茫然與彷徨,體驗了無所適從到慢慢摸索的課堂教學,其間不乏出現各種思維的碰撞,而正是這些體驗、碰撞不斷的引起我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反思,更加堅定了課改的信念。

一、關注初高中銜接問題

初教高一時,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識難度、廣度、深度的要求大幅提高,這種巨大的差異,使剛從國中升到高中的學生一下子無從適應,又沒有為此做好充分的準備,仍然按照國中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來學習高中數學知識,不能適應高中的數學教學,於是在學習能力有差異的情況下而出現了成績分化,學習情緒急降。作為教師應特別關注此時的銜接,要充分了解學生在國中階段學了哪些內容?要求到什麼程度?哪些內容在高中階段還要繼續學習等等,注意初高中數學學習方式的銜接,重視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質,適應性能力,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激發學生主動的學習動機,加強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善於思考、勇於鑽研的意識。

二、教學觀念上反思

課改,首先更新教學觀念,打破陳舊的教學理念,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懂得還不等於己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識,還必須思考。”新課改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 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老師引導下,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讓學生經過猜疑、嘗試、探索、失敗,進而體會成功的喜悦,達到真正的學!所以,現在教師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基於對學生的觀察,“適時”地點撥思維受阻迷茫的學生,“適度”地根據不同心理特點及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考問題,“適法”地針對不同類型知識選擇引導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學中反思

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一起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有位教育家曾説:“教師講了什麼並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萬倍的是學生想了些什麼,學生的思路應該在學生自己的頭腦中產生,教師的作用在於“系統地給學生髮現事物的機會”。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反思“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從而順着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否則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時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自以為講清楚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四、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講到的初高中數學存在巨大差異,高中無論是知識的深度、難度和廣度,還是能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飛躍。學生有會學的,有不會學的,會學習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成績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環。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變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能趕上去;如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就會越來越差,成績一差會對學習喪失興趣,不想學習,越不想學成績越降,思想上產生一種厭惡,害怕,對自我懷疑,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絕學習。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是學生能否學好數學的極其重要的因素。當前高中生數學學習方法還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存在問題較多,主要表現在:1、學習懶散,不肯動腦;2、不訂計劃;3、忽視預習,坐等上課,寄希望老師講解整個解題過程,依賴性較強,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不會聽課, 5、死記硬背,機械模仿,教師講的聽得懂,例題看得懂,就是書上的作業做不會;6、不懂不問,一知半解;7、不重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對那些偏、難、怪題感興趣,好高騖遠,影響基礎學習;8、不重總結,輕視複習。

上面所談到的學生問題表現尤為突出,因此教師需多花時間瞭解學生具體情況、學習狀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憑藉着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五、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反思

現“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新課標理念下的一項重要教學組織形式,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實施存在着誤區:

(1)小組合作活動流於形式,缺乏實質的合作。

(2) 合作人員搭配不合理,責任擴散。

(3)學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間缺乏溝通和深層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

(4)教師課前對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認真設計。

(5)合作時間給予不足。

(6) 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

(7)評價體系沒有跟上,三重三輕突出,小組合作名存實亡。合作學習結果變為:重個體評價輕小組評價;重學習成果評價輕合作意識、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評價;重課堂隨機評價輕定期評價等。

六、對習題、試卷評講的反思

習題、試卷評講不能停留於指出不足、改正錯誤及講解方法,而應當着眼於數學能力的培養。要結合示例挖掘、歸納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與典型錯誤,抓“通法”與典型思路,加深學生對思想方法的認識,使其領悟思想方法實質,不斷提高解題能力和糾錯、防錯能力。

總之,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沒有反思,專業能力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提高,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不斷地更新觀念、不斷探索,提高自身的學識和身心修養,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和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斷總結,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才能與時俱進,全面開展素質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