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課本知識點的總結

來源:文萃谷 1.09W

由於高中的生物課本內容太多,很多學生在看書的時候不知道應該知識重點在哪裏,複習的時候也經常會覺得很混亂。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課本知識點的總結
  高中生物知識

一、有顯色反應的實驗

1.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檢測還原糖:使用斐林試劑,斐林試劑與還原糖在水浴加熱(50~65 ℃)的條件下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澱(產物為氧化亞銅)。

(2)檢測澱粉:使用碘液,澱粉遇碘變藍色。(提示:澱粉是多糖,不是還原糖,不能用斐林試劑檢測。)

(3)檢測脂肪:使用蘇丹Ⅲ和蘇丹Ⅳ,分別將脂肪染成橘黃色和紅色。

(4)檢測蛋白質:使用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發生紫色反應。

2.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使用吡羅紅—甲基綠染色劑,其中吡羅紅將RNA染成紅色,甲基綠將DNA染成綠色。

3.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健那綠染液將活細胞中的線粒體染成藍綠色。

4.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1)二氧化碳的檢測方法:

①使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②使用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二氧化碳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3)酒精的檢測:在酸性條件下,重鉻酸鉀與酒精反應呈灰綠色。

5.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龍膽紫溶液和醋酸洋紅液能使染色體着色,染色體分別被染成紫色和紅色。

6.低温誘導染色體數目的變化:該實驗使用改良苯酚品紅對染色體染色,染色體被染成紅色。

二、要求實驗材料中細胞必須是活細胞的實驗

要求實驗材料中細胞必須是活細胞的實驗包括: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影響、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低温誘導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中材料必須有活性,但經過相應處理後,細胞都會死亡。

三、需要使用顯微鏡觀察的`實驗

需要使用顯微鏡觀察的實驗包括: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生物組織中脂肪的檢測(注意:用花生子葉作為材料,切片染色觀察細胞內的脂肪,需要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的情況,但如果是用組織樣液作為材料,則不需要顯微鏡觀察)、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低温誘導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識點

一、血紅蛋白與單細胞蛋白

血紅蛋白:含鐵的複合蛋白的一種。是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紅細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運輸氧。

單細胞蛋白:微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們通過發酵獲得大量的微生物菌體,這種微生物菌體就叫作單細胞蛋白。

二、顯微結構與亞顯微結構

顯微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結構,一般只能放大幾十倍至幾百倍。

亞顯微結構:能夠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直徑小於0.2μm的細微結構。

三、原生質與原生質層

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動植物細胞都具有,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質、脂類、核酸等物質構成。

原生質層: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只存在於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它與成熟植物細胞的原生質相比,缺少了細胞液和細胞核兩部分。

四、赤道板與細胞板

赤道板:細胞中央的一個平面,這個平面與有絲分裂中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於地球赤道的位置。

細胞板: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現的一層結構,隨細胞分裂的進行,它由細胞中央向四周擴展,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

五、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如動物的膀胱膜,腸衣、玻璃紙等)。它往往只能讓小分子物質透過,而大分子物質則不能透過,透過的依據是分子或離子的大小。不具有選擇性,不是生物膜。

選擇透過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生物膜。如細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質層。這些膜具有選擇性的根本原因在於膜上具有運載不同物質的載體。當細胞死亡後,膜的選擇透過性消失,説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説選擇透過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類半透膜。

  高中生物基礎知識點

一、生態系統

1、定義:由生物羣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

2、類型: 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大於人工生態系統 人工生態系統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3、結構:組成結構生產者(自養生物) 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硝化細菌等主要有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 寄生動物(蛔蟲)異養生物

主要是細菌、真菌、還有腐生生活的動物(蚯蚓)

食物鏈 從生產者開始到最高營養級結束,分解者不參與食物鏈營養結構食物網 在食物網之間的關係有競爭同時存在競爭。食物鏈,食物網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渠道。

點擊查看:高中生物知識點

4、生態系統功能: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

(1)、能量流動 a、定義:生物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輸入生態系統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傳遞沿食物鏈、食物網,散失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的。

b、過程:一個來源,三個去向。

c、特點:單向的、逐級遞減的(中底層為第一營養級,生產者能量最多,其次為初級消費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數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

(2)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1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魚塘) 2合理地調整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作物除草、滅蟲)

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第一,是同種生物的種羣密度的調控,這是在有限空間內比較普遍存在的種羣變化規律;

第二,是異種生物種羣之間的數量調控,多出現於植物與動物或動物與動物之間,常有食物鏈關係;

第三,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調控。

生態系統總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並與周圍的環境有着很密切的關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以內部生物羣落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載力,因此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範圍的。

三、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