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級上冊語文期中試卷

來源:文萃谷 3.18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試卷,在各領域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會有試卷,試卷是命題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編寫出來的。一份好的試卷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3年九年級上冊語文期中試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年九年級上冊語文期中試卷

九年級上冊語文期中試卷 1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寫(16分)

1.雞聲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 《商山早行》

2. ___________________, 月是故鄉明。 《月夜憶舍弟》

3.雲橫秦嶺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4. ___________________,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岳陽樓記》

5. 同班同學考試不如意,你打算引用李白《行路難》中的名句鼓勵好友,最合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閲讀下面的詞,完成6-9題(12分)

選文一: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選文二:醉翁亭記(節選)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水調歌頭》的作者是 (人名),《醉翁亭記》的作者是 (人名),都是 (朝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還有 。(人名,一位即可)(4分)

7.讀 《水調歌頭》,下列對作品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詞前的小序言簡意賅地交代了寫作的時間以及寫作的緣由,並且領起了全篇。

b.詞人“把酒問青天”,既寫出對人生的疑惑,也表達出了對明月的讚美和嚮往。

c.詞人在“我欲”“又恐”的情感波動起伏中,含蓄地表達了對人間生活的厭棄。

d.“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表面埋怨明月,實則表達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8.用現代漢語翻譯選文二中的畫線句。(3分)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根據選文二可以知道作者自號為“醉翁”的原因是:“ ”。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已成為成語,現在通常是

的意思。(3分)

(三)閲讀下文,完成第10-12題(12分)

蓋公者,齊之膠西人也,明《老子》,師事樂臣公。漢之起,齊人爭往於世主,唯蓋公獨遁居不仕。

及漢定天下,曹參為齊丞相,盡延問長老諸生以百數,何以治齊。人人各殊,參不知所從。聞蓋公善治黃老,乃使人厚幣聘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遂推此類,為參具言之。參悦,乃避正堂舍之,師事之,齊果大治。及參入相漢,導蓋公之道,故天下歌之。蓋公雖為參師,然未嘗仕,以壽終。

1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分)

(1)參不知所從( )(2)為參具言之( )

11. 下列對畫線句子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4分)

a. 曹參喜歡,於是讓出自己的正堂讓他住。

b. 曹參喜歡,竟然避開了正堂讓他住。

c. 曹參高興,於是讓出自己的正堂讓他住。

d. 曹參高興,竟然避開了正堂讓他住。

12. “齊果大治”在文中的體現是“ ”,原因

是 。(用自己的話來回答)(4分)

二、現代文(38分)

(一)閲讀下文,完成第13-16題(18分)

讀書要“精”到極致

①“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窮年皓首研治一經,雖受條件所限,難以遍覽羣書,但讀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爛熟,透入身心。

②在精選中擇好書。好書,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曉萬物之是非。”書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浩如煙海的書籍中,藴藏着文明的記憶,集聚着智慧的結晶。讀書不失為學習和了解人類歷史經驗的一種捷徑。選擇一本好書,如同結識一位摯友,“交談”之中體會人間五味、“相顧”之間看盡世事變遷、“聆聽”之際感悟箇中真諦。微信公眾號:沈姐的語文課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讀領袖論著,可以領悟精神實質,提升思維層次;讀人文社科,可以純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讀歷史典籍,可以通曉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惡。

③在精品中得餘味。對待讀書,要有“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求知精神。讀書,是將所學轉化為所得,將知識轉化為智慧,而精讀,無疑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在“知識快餐”的時代,一些人抱怨精讀耗時太長、單位時間內獲取知識量太少,實則不然。只有真正內化於心的知識才會有助於一個人的成長,而只追求學習數量、不追求學習質量的人,即使擁有那些“匆匆掠過”卻未消化吸收的知識,也對個人成長沒有任何促進作用,雖“快”卻是“慢”了。唯懷有潛心鑽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細功夫”讀書,對妙語珠字精摳細品,方能萬千筆墨胸中藏,讀有所思、讀有所感、讀有所獲。

④在精用中求實踐。古人云:“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精用是讀書的試金石,也是讀書成果的“實戰場”。只會死讀書而不能有效運用的人,學問再多也是紙上談兵。會讀書的人,把讀書學習得到的知識、積累的成果向實踐行動轉化,與崗位需求對接,以學習力助推戰鬥力、保障力的生成。在用的過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毅力與決心,遠沽名釣譽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進浮躁之氣,才會避免陷入“蠻幹、瞎幹、胡幹”誤區,避免走進“空談”的尷尬窘境,着力解決“用得對、用得準、用得好”的問題。

⑤“世界上最動人的皺眉是在讀書時那苦思的剎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讀書時那會心的微笑。”讀書“精”到極致才能有“質”的飛躍。

13. 第③段中,畫線句“雖‘快’卻是‘慢’了”,在文中的具體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 請分析第④段畫線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 閲讀全文,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4分)

a.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讀書要有質的飛躍”。

b.作者提倡精讀一本書,反對“博覽羣書”。

c.作者認為只有精讀才能促進個人的成長。

d.作者認為讀書是為了實踐,用於解決問題。

16. 下列文字插入文中第_____段和第_____段之間,理由是:(6分)

在精思中尋感悟。朱熹曾説過:“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為讀書而讀書,讀而不思、讀而不悟,難以體會古人讀書過程中所藴含着的學而不厭、觸類旁通的大智慧。《中庸》提到,求學要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醒我們讀書卻不唯書。只有用思考、質疑和批判態度讀書,才能甄別精華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無用,才能把書讀深、讀透、讀精。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閲讀下文,完成第17-21題(20分)

那年,我們去看大石橋

①奶奶哼唱《小放牛》,邀我去看大石橋。

②橋是魯班趕着一羣大綿羊修的,橋上還有各路神仙留下的“仙蹟”。這些神奇的傳説,一直鼓盪在腦海裏,催着我趕快去看大石橋。

③父母親要掙工分,幾年裏也不可能進一次縣城。其實,也沒必要進縣城。想讓父母親帶着去看大石橋,實在是痴心妄想。

④於是,就趕緊學騎自行車——到縣城有30里路,打個來回,步行肯定會累個夠嗆。

⑤先是在冬天的打穀場上學轉圈,讓人在後邊扶着,進而開始學上路。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終於學會了。車座子高,坐上去腳尖夠不着腳踏板,父親就卸下了車座,綁上一塊棉墊。

⑥“我要去看大石橋。”我跟母親説。這樣的行動得繞開父親。

⑦母親沒有阻攔,也沒有什麼叮嚀,但囑我一定要找個伴。那時候還沒有柏油馬路,沒有汽車,不必擔心出車禍。母親烙了一張白麪餅,捲了一箸子老鹹菜絲,灌了一葡萄糖瓶開水,全都放進搭在車橫樑上的布兜裏。

⑧同伴是發小,兩人一輛車。那天是個春末夏初,記得麥穗還不能搓着吃呢。

⑨現在要我説當時沿途有什麼風光,路上遇見了什麼人,是否有鳥雀從頭頂飛過,都沒有了印象。只記得遠遠地看見了“錐錐”(大寺磚塔),就緊張起來,激動起來,躬身蹬車更有勁。

⑩北門兩邊是城牆,或者説北門是城牆的一個缺口。城牆寬厚高大,上邊長着雜七雜八的樹。

縣城的繁華地段當屬南大街。百貨商店,照相館(好像是“友誼”),書店,還有郵局。當時還沒有“五一”廣場,正對着南大街,是一堵高大的影壁牆,上面掛着毛主席的巨幅畫像。

當時縣城裏是沒有一座樓房的。

我們就在南大街裏找趙州橋,完全忽略“河”這個概念。從北到南沒有找到,心裏有點着急,記得時間已是正午。到百貨商店裏去問售貨員,站布匹櫃枱的一箇中年婦女不耐煩地指點mí jīn:“出南門往南五里地。”

於是,我們就出了跟北門很相似的南門。

大石橋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車轍,驢蹄印都在。

我們每人騎車上了一次橋。下橋時,不剎閘,特意享受快速滑行的愜意。

我們是在橋下用的午餐,好友分吃了我的餅和水。橋下沒有水,很陰涼,很清靜,就我們倆。

日頭偏西,開始往回返。就是邪門:希望滿懷,勁頭十足,一旦目的達到,人整個就癱軟了,由心到身。先是屁股覺出了疼,不坐着蹬車,只能是硬撐幾下;再就是覺出了腿軟,騎不上半里路,就要換班。

過了雙廟,離家還有八里,我們倆實在是蹬不動了。

車子躺在一邊,我們躺在車子一邊,誰也不説話。我是隨手掐了一根草,把草莖放進嘴裏嚼着。

太陽變紅了,我們一咬牙站起來。再也不念好友之情,分了路段:從這棵樹到前邊那個變壓器小屋,你馱着我;從變壓器小屋到更前邊的那個墳圈,我馱着你……

越渴越吃鹽。剛過小馬圈,後車胎跑沒了氣。

推車子也得輪換班,依然要分出路段。當時天已經完全黑下來,經過鄉官農場南邊的那個孤女墳時,我們居然還能跑得動。

母親和同伴的母親都在村口等我們。一見我們的狼狽樣,母親第一句就問:“以後還去看大石橋不?”

我們不作聲,心裏話:那可説不定。

那年我十三歲。同伴也是十三歲。

17.根據拼音寫漢字(2分)

指點mí jīn ( )

18. 閲讀第①—段,梳理“我”從“想看石橋”到“看到石橋”的情感變化。(4分)

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下列對第段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4分)

a.“太陽變紅了”屬於環境描寫,烘托我們不能按時回家的憂傷。

b.“一咬牙站起來”屬於動作描寫,寫出我們心願達成後的疲憊。

c.“不念好友之情”屬於心理活動,寫出了我們毫無心機的率性。

d.結尾的省略號,省略了分工的內容,側面表現這段路程的艱難。

20. 閲讀第⑦段和第段,結合具體詞句分析母親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第段寫了我們的心理,第段交代了我們的年齡。請分析這兩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綜合運用(12分)

【材料一】

滬劇,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發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曲調清新優美,具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韻味。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易於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從早期花鼓戲、本灘、申曲,到當代滬劇,大致經歷了兩百多年時間。滬劇的發展始終和上海城市的歷史變遷緊密相關,它以戲曲形式保存着上海城市的語言特徵、文化記憶和世俗風情,在上海城鄉和長江三角洲地區有着深厚的觀眾基礎。

【材料二】

近年來隨着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着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減少,江南地區原有的數十個滬劇演出團體現在僅剩3個,以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滬劇藝術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材料三】

近年來,“戲曲進校園”在上海中國小廣泛開展,目前已經有30多所中國小校參與其中,讓滬劇融入課堂。

22.有一本關於滬劇的書籍,書名是《滬劇:現代上海的傳統戲曲》,請根據材料一,談談你對這本書書名的理解。(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關於滬劇進校園,以下哪一項建議是最合理的?( )(4分)

a.在學校成立滬劇傳承基地 b.在校園裏搭建演出舞台

c.培訓全體教師學習滬劇 d.滬劇院向學校派出名師

24. 學校滬劇社要開辦了,你想參加,媽媽卻提出質疑,你將如何應對?(4分)

你:媽媽,我想報名參加滬劇社。

媽媽:都九年級了,是不是該全力以赴準備會考啊?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寫作(60分)

25.題目:這也是一種成長

要求:

(1)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3)不得抄襲。

答案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寫(16分)

1.(3分)人跡板橋霜

2.(3分)露從今夜白

3.(3分)雪擁藍關馬不前

4.(3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5.(各2分)乘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二)閲讀下面古詩文,完成第6—9題(12分)

6.(4分,每空1分)蘇軾 歐陽修 北宋 柳宗元(韓愈、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7.(2分)c

8.(3分)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於心間而寄託在酒上。(關鍵字“得”“寓”)

9.(3分)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2分) 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圖(1分)

(三)閲讀下文,完成第10—12題(12分)

10.(各2分)(1)聽從,順從 (2)詳細地

11.(4分)c

12.(2分)天下歌之 (2分)聽從了蓋公“治道貴清淨”的建議。如果寫只採納了蓋公

的建議給1分。

二、現代文(38分)

(一)閲讀下文,完成第13—16題(18分)

13.(4分)追求學習數量,不追求學習質量,對個人成長沒有任何促進作用。

14.(4分)運用對比論證,將死讀書和會讀書的人的學習效果進行對比,突出論證了讀書需要在精用中求實踐的重要性。(1+1+2)

15.(4分)d

16.(1分)放在第③、第④段之間。

(2分)本段內容論述了讀書需要在精思中尋感悟。

(3分)第③段論述的是讀書需要精品,第④段論述的是讀書在精用中求實踐。

本段精思放在精品與精用之間,符合從品讀到思考到實踐的層層遞進關係。

(二)閲讀下文,完成第17—21題(20分)

17.(2分)迷津

18.(各2分)着急 愜意

19.(4分)a

20.(2分)對孩子充滿關愛、牽掛之情。在第⑦段,“囑我找個伴”,為我準備路上的食物等,體現出一位母親對孩子的疼愛和擔心。在第段,母親在村口等我們,説明母親對隻身在外的孩子的牽腸掛肚。

(2分)開明,給孩子闖蕩的機會。在第⑦段中,母親沒有阻攔,第段中母親見到我們第一句就問“還去看大石橋不”,説明母親希望孩子得到歷練,能夠在歷練中成長。

21.(6分)結構上,呼應標題,交代“那年”的具體時間。

內容上,“十三歲”表明文章敍述的是童年的故事,突出了青春年少對闖蕩歷練的渴望;“心裏話”沒有説出口,與前文第⑥段“我要去大石橋”形成呼應,表現出我們歷練過後變得成熟。

三、綜合運用(12分)

22.(1)滬劇,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戲劇種,保存着上海城市的文化特徵。(2分)

(2)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具有濃郁時代氣息。(2分)

23.a(4分)d(2分)

24.滬劇的傳承意義(2分)、處理好興趣愛好與會考的關係(2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