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會考大題知識點彙總

來源:文萃谷 1.15W

高中的學生在準備政治會考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大題的知識點複習和記憶。大題所佔的分值是十分高的,將大題做好了,就意味着總成績的提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會考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會考大題知識點彙總

  高中政治會考大題知識

一、世界是永恆發展的(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着的物質世界。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方法論: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注意】

①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

②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但並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原理)

(1)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③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羣眾的支持和擁護。因此,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②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

③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總之,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

(3)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2、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係

(1)區別: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2)聯繫:

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②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3)方法論要求:

①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客觀事物質變創造條件。

②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③堅持適度原則。

  高中政治會考知識要點

一、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

1、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2、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追求GDP的增加,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

3、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第一要義是發展

以人為本——本質和核心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基本要求

統籌兼顧——根本方法

二、面對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的趨勢。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3、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強有力的載體。

跨國公司是指在本國擁有一個總部,並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擁有子公司的`國際性企業;其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最大的利益;其業務是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其作用是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力、商品等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推動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

4、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其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

5、經濟全球化的有利影響: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範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6、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不利影響):①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②經濟全球化導致風險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威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

7、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迎接挑戰。

  高中政治會考必背知識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和史書典籍博大精深表現在

(1)獨特性:這主要體現在文學藝術與科技。

(2)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的原因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

(1)含義: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

兼收幷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2)意義: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

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3.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4.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

原因: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無論什麼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特點: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5.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徵

中共對中華民族精神進行豐富和發展,展現其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

6.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途徑:

(1)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心骨”的作用。

(2)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借鑑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

(4)必須把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5)立足於建設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根本途徑)

意義:

(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