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1.94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合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使我收益匪淺,他把教育教學中大部分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都一一指出,針對他文章的建議,結合自己這幾年的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他在第84條建議《我們的“家長學校”》中寫道: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這是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方面,現實生活所提出的又一重要問題。教育的完善,它的社會性的深化,並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強。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家庭和學校不僅要行動一致,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在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如果沒有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學校裏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裏折射地反映出來,而學校的複雜的教育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父母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親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環境。

家庭教育在整個人生的教育階段是最為重要和基礎的,它就是一幢樓房的地基,地基的深度決定樓房的高度。當前的家庭教育,可以説是參差不齊。在我從教這幾年中,自己也帶過了一些學生,其中絕大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都是不錯的,但也有個別學生是讓老師頭痛的。在我所接觸到的學生和所瞭解到的家庭教育情況,一般來説,有以下幾種:

①一種是對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各方面都要求嚴格,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要通過孩子去實現,一定要遵照家長的意願,兒童如果做得不好,達不到家長的標準,就會受到訓斥和責備。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兒童,要麼處處唯命是從,做事沒有主見,在大眾場合不敢表現自我;要麼會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你叫他朝東,他偏要朝西,處處與人作對。在我剛剛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班級裏就出現了這樣一位學生,他經常違反學校的紀律,老師找他談話,其收效甚微,哪位老師如果對他的錯誤行為進行批評,他就有表現出很強的牴觸情緒,經常和老師頂撞,師生關係僵化;在家裏根本不聽父母親的教誨,有一次甚至和他父親打起架來。通過後來了解到的情況,該學生在小時侯比較調皮,父母親經常批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局面;

②一種是對兒童放任自由,不管不問,兒童提出的要求都儘量滿足,即使兒童出現了問題,也不重視。等到孩子大了,想管理也來不及了。我帶的上一屆學生中,有一位學生在班級裏的各方面的表現都可以,就是説話和行動缺少些陽剛之氣,以及早晨經常遲到。我找其談話,一問才知道他早晨起來也很早,但就是動作太慢引起的。他都能向我保證以後不再遲到,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的老毛病又犯了。與他的母親聯繫後知道了他的一些情況:他的父母親常年都在外面做事情,從小到大很多時間都在他的爺爺奶奶身邊,家裏人都寵愛他,對他的小毛病都視而不見,行動慢可能就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尤其是父母親對他百依百順,作為對孩子的一種補償。等到上國中時發現孩子身上的一些缺點要求其改正時,已經為時已晚。他上高中時他的母親就過來陪讀,他還嫌他母親燒得飯菜不好吃,經常與他母親吵架;

③一種是對兒童進行引導教育,注重孩子的習慣養成,對於好的行為加以表揚;對孩子出現的錯誤行為,不是用訓斥等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而是耐心地告訴他為什麼不能做。這樣的兒童知書答理,能適應各種場合,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心。這樣的學生在生活中不佔多數。現在學校和家長的聯繫主要是一學期的家長會以及剛剛開通的短信平台。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一些好的學生而言是可以的,對於問題學生來説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們正是利用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空隙,作一些違反紀律的事情。例如現在學生的帶手機問題,學生對家長和老師説平時和家裏聯繫,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都是和同學聊天,有的則是在談戀愛。他們有些則在課堂上發送短信。老師把收上來的手機或小靈通還給家長後,不久又回到學生手裏。而這些有問題的學生的家長,有些是工作太忙,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有的是管不住孩子,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學校會教好的,這完全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加重了學校和教師的負擔。蘇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學的“家長學校”的做法值得借鑑和思考,他們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與家長進行相應階段學生心理特徵方面的談話,讓家長知道現在與學校要共同作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一些西方國家對於在學校犯錯的學生,明確規定必須到自己所在的社區進行義務勞動。

“沒有家長學校,我們就不會設想會有完滿的家庭—學校教育”。我認為我們的“家長學校”勢在必行,因為現在每個家庭基本上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在教育子女上需要做哪些事情,有些父母可能不太清楚。通過家長學校使父母知道兒童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徵,對於出現的問題如何有效地化解,不會引起分歧和隔閡。讓每一個孩子在快樂地成長,身心都健康,做一個自信、積極樂觀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一)。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

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這裏,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説:“我 希望 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 希望 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

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説:“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 和 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備課。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閲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第二:精心設計課堂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他説:“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語言能力差,不僅會影響課堂效率,而且也會讓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和這門學科。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輕鬆、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 第三:把學生當成朋友。 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為,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愛學生,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説:“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經常在課後和學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學生交朋友,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學生一起打籃球,慢慢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我的真誠,讓學生喜歡我,進而喜歡我的課。 第四: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差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我們應該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差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我都會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開始上課不認真聽課的學生現在慢慢也能堅持認真聽課,甚至還記起了筆記,當天的作業沒能及時完成。第二天會把做好的作業親自送到 辦公室 向我道歉,這時,我會毫不吝嗇我讚揚的語言。因為我記住了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去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閲讀這本書,我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通過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學得以有效地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彷彿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們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遠。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學習這100條建議,用它來指導自己的工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是我們人類精神的給養,思想的源泉,靈魂的家園。作為這世上一名知識的園丁,我更要手不釋卷,熱愛閲讀,豐盈自己的頭腦也遨遊於更廣博的天地。寒假中,在學校的指導與要求下,我閲讀了由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其中包含案例之典型,理論之深廣,方法之獨到有效,無一不對我——這名教師隊伍的新鮮血液,啟發萬千,醍醐灌頂。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向我們展現教師的崗位使命、精神引導與思想財富,其中不乏教師、閲讀、學生、家庭教育及其之間的問題與緊密聯繫。蘇霍姆林斯基教導,“教師的教育素養首先是指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而其重要特徵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是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我們每個人都有着強烈的精神需要,而一名教師其精神家園的豐富,教育素養的健全更為重要。教師應該學會理解孩子,懂得孩子,不斷學習與掌握踐行有效的教育技巧。於此的基石便是教師自身自我充分的進修與提升,不斷的個人努力付出,提升勞動素養、思想素養,提升師德水平。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只有個人的思考,才有對自己勞動至深至切的研究精神。

“閲讀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是因為人在讚賞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為人。閲讀和麪對書籍思考,應成為學生的智力需要。這一點對於培養思維素養也是及其重要的,沒有思維素養,也就不可能有對學習的渴求和不斷掌握新知識的願望”。從古至今,書是我們進步的階梯與基石,在速食文化的今天,我們步伐的更替遠遠甩掉了思想豐盈的腳步,精神世界的荒蕪與單調使得人們的精神世界日益骨瘦如柴,而書便為我們這些飢餓者的偉大食糧。作為一名教育者,更應義無反顧的躍入書香,有不倦的讀書興趣,有博覽羣書的熱愛之情,更有安靜平和深入思考的'獨立思想。同時,依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我們的學生——擔當茁壯的生命力,更應以書為友,這是興趣的培養,習慣的使然,更是學生們實現智力發展、道德完善、審美提升的必採之法。

“我希望孩子們成為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創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讓孩子們去觀察、思考和推論,體驗勞動的歡樂和為自己創造的東西而感到自豪,為別人創造美和歡樂並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賞自然界、音樂和藝術的美,以這種美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心別人的痛苦和歡樂,像關心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別人的命運”。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的培養觀念也是我們所一直堅持和秉承的,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所有孩子的優秀。孩子們的專業、課程學習固然重要,這也是他們未來道路的重要基礎,但一個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中的愛更值得我們去關注與教育。我們讓孩子們從知識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從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鍛鍊能力與思維方式,從每日的集體生活與人往來中提高溝通與適應能力,由此世界所需要並不是只通曉學科知識的學習者。

我們常常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蘇霍姆林斯基也與此思想一致不悖——“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師的職責不僅限於學校中、課堂上、辦公室裏對孩子的教授、指導,而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正確、團結、一致的氛圍中接受教育,這也是一個人成長始終的重要環境因素。一位數學學習B級能力的孩子可能在A級的學生中就是“成績不理想”,但如果在同樣B級能力的孩子中,他的信息接收是越來越快的,效果反饋是越來越好的,那麼這就是孩子的進步與值得肯定之處。因此家校的共同一致培養教育觀念才是孩子完整的成長環境,家庭中大到家庭文化,父母職業背景、審美情趣、事業精神等,小到家庭的傢俱擺放、陽台的花草魚蟲、平日對話的應答習慣都是家庭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我們的教育應是迴歸自然、舒暢、真理的教育,給予孩子完整自我的教育。

由此結合我個人工作實踐,在英語的學習上,很多孩子是天賦稟然,英語句子朗朗在口,而也不乏單詞記憶困難,句子理解不全不透。教授學生單詞是什麼固然重要,但如何記憶,如何理解是什麼更能夠影響到學生的日後學習。或許教師更為高層次的職責是讓學生愛上學科,從學科走出來更加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看到學科,看到英語詞彙、句法表達,想到“這就是昨天課上的ABC,這就是我的世界!”

“要進入學生這個神祕之宮的大門,教師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孩子”,讓我們打開內心的世界,滿懷信任、包容與愛,去繼續我們的教育事業!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作為教師,在辦公室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今形勢下,我們應該怎樣做教師?好多人都覺得現在當老師太難了,常常內心茫然,手足無措。而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個體差異大,個別學生厭學等情況,對他們進行教育時,也常常覺得黔驢技窮。因此,當學校組織學習《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如獲至寶,認真捧讀獲益淺。

有句名言説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看過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多次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

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地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當我再次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素養。有句話説得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流傳至今,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它給予了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喜歡讀書,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快樂和喜悦吧,在書的世界裏,我們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我認為真正的影響就是在偶然的不經意間的閲讀過程中自動產生的,尤其是我們當教師的在聽慣了各種各樣講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絕的説教之後,在難得的清閒之中,對不經意間的一點心靈的萌動,會覺得是那麼珍貴。”也許正是這段話打動了我,讓我迫切地想見識一下這位“另類校長”的新鋭而獨特的真誠建議。

讀着這些看似平淡無奇卻意藴深遠的文字,一種強烈的共鳴感染着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全書,這才發現我真正地被這位“另類校長”的“另類”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可以説,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心門,彷彿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説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兩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教師要有靜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我想鄭傑所説的這種靜氣就是在拒絕了匠氣、俗氣和躁氣之後能靜下心來感悟生活,潛心工作。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只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想通一些東西,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澱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代替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薰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

記得在我剛工作幾年內,因為長期不充電,確實懶得捧起書本,習慣了每天浮躁的生活狀態,也就麻木地混着日子。後來看着別的同事都忙着學習進修,自己也才幡然醒悟,然後強迫自己靜下心來,重新一頭鑽進書本,才體會到原來徜徉在書本中也別是一番滋味。現在我一直保持着這樣的學習習慣,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習進修都不覺得可怕,而且能夠把學到的理論努力貫徹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能不説是靜氣帶給我的收穫。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種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種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不培養乖孩子

不培養乖孩子,並不是説我們都要把孩子培養成“壞孩子”、“搗蛋鬼”、“破壞狂”。“乖孩子”這三個字是中國長輩對兒童的“最高獎賞”,用於讚美孩子的服從和滿足成人心意的行為。如果我們讚美兒童“乖”,一般都因為他(她)聽話,我們一次次讚美,培養了孩子們的乖,他們開始學會放棄,學會依賴。

“乖”是一種文化,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影響到我們孩子言行和品格的價值判斷,這不啻是父母們的專利,同時也是做老師的“武器”,只要“靜思”一下我們自己的喜怒哀樂,就知道,聽話的孩子是如何增添了我們的“職業歡樂”,而痛楚則來自於他們的“叛逆”和“搗蛋”。我們從來不會欣賞他們的“不聽話”,你只要回想一下我們心目中的好孩子,想想他們的名字,再想想他們的行為和品質,原來他們大多是“聽話”“乖巧”“懂事”的,再想想我們評出的“三好生”等,有幾個男生,有幾個“特立獨行”?原來教育中有那麼大的偏見,原來我們理應公正的教育其實並不公正。

而如果,我們做老師的自己都在傾一生之力學着做“乖老師”,我們就只有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我們發現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中,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羣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中。

這絕非危言聳聽。君不見,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在社會的競爭中被無情淘汰。君不聞,現代職場上,很多曾經的“乖孩子”不會交往同事,不善融入團隊,最後在職如坐鍼氈!難道十幾年寒窗的苦讀就學到這種程度?難道天之驕子竟如此之“驕”?太多的例子提醒我們,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難道不應該深思嗎?

其實很多教師閒談的時候都有這樣的感慨:某某品學兼優的“乖孩子”雖然考上了某某重點高校,但是最終卻沒能真正在事業上出人頭地,結果只是“泯然眾人矣”;而某某調皮的不是很循規蹈矩的卻很有個性的孩子,雖沒能考上讓老師驕傲的學校,但是在工作後的短短几年時間內卻脱穎而出,事業有成。這不能不讓我們想想我們的教育究竟該培養什麼樣的孩子這個問題。

全書值得深思的地方當然遠遠不止於這兩點,透過這兩個方面我們已經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另類”的觀點確實豐富了“另類校長”的“另類形象”,讓我們彷彿觸摸到了鄭傑那顆真誠的“赤子之心”。鄭傑説:本書無害,不妨一讀。而我要鄭重地告訴你:此書不僅是一本無害的書,而且一定是一本對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大有裨益的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使人終身受益的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着作《給教師的建議》就是一本這樣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他的的每一個教育觀念都深入我們教師的心靈,引領我們前進。

第一點,允許孩子之間有差距,做一位有寬容心的老師。

作者認為,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記得這個形象的比喻嗎?讓所有剛剛入學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甚至自信心。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感慨,我們所有教師都知道個體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學生他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所有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同樣好,但往往我們還是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不容許有學生離開這個標準太遠。現在我知道,我們應該容許孩子之間有差距,但這不意味着我們要放棄那些學生,相反我們要盡所能縮短這種差距。首先,我要告訴這些孩子:你們行。要為他們找回自信;其次,我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快樂的學習,健康地成長;最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師。

第二點,允許孩子有缺點,做一位有耐心的老師。

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一定要告訴自己:信賴能創造美好的境界。要為後進生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要讓孩子對學習充滿好奇與熱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第三點,學會站在孩子後面,做一位有愛心的老師。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着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而當學生產生什麼事都來做的想法時,當學生學會認識簡譜時;當學生作業得優時,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師的不要吝惜表揚,應該由衷地肯定學生的行為。發自內心地告訴他:你做得很好,我為你的行為感到驕傲。

第四點,與時間賽跑,做一位有恆心的老師。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很少有時間看書,更別説提升理論水平了。很多時候想寫有理論支撐的反思,交友心得等,卻無從下手,總是覺得看的書太少,每月規定自己必讀的書也都因為沒有時間等藉口而錯過。每次提到的都是空感歎。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看完這個例子,我被震撼了,用一輩子去準備每一節課。年輕的我應該以此為榜樣,留意身邊的一切,花大量的時間去備課,把教育事業當作一種永恆。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我要為自己汲取讀書進步的時間。唯有讀書,才能充實自己,才能提高教育技巧,教學才會得心應手,才能享受教育的樂趣,我們的學生才能崇拜你,才會激發熱情,才會樂於學習。

讀書,讀書,再讀書,唯有讀書,我們知識的小溪才會生生不息,潺潺不斷,我們的教育技巧才會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才會得心應手,我們才會享受教育的樂趣,我們的孩子才會樂於學習!

除了上述所感,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深思與學習的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秉承教育方法,教育原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給教師的建議》真的是一本好書,一遍遍的閲讀,一次次的感受,感受蘇霍姆林斯基的智慧,感受教育的真諦,感受方法的重要!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來,中國的教育專家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其精華部分,另從他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説,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

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是一種創造。要知道,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也就是説,我們在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的時候,不是簡單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觀察多思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學生情況,採用“拿來主義”,在吸收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滲透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

一、在聽課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工齡的長短並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説“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裏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裏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覆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他説:“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著名教育家葉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其用意在教育我們要重視反思。

作為教師,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將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為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後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在閲讀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我們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種子播種到修整得極好的土壤裏去,卻遠不是明天就會長出幼芽的。”我們的學生是種子,他們不會一躇而就,立即變成參天大樹,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澆水、施肥、修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想讓學生成為心中理想的“大樹”,我們自己也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為學生的成長“澆水、施肥”。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自然地想到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同樣是給教師的建議,會有什麼不一樣嗎?帶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

這是一本好讀的書,內容淺顯,所提建議好懂、易用。沒有枯燥的説教,沒有高深的理論,就如一位長者,在和你促膝而談,勸誡、建議、指導,那麼貼心,那麼熱情,讓你在讀的時候不由地點頭稱是。是的,作者安奈特·L·布魯肖就是一位長者,一位良師,一位充滿愛心和智慧的前輩。

這些建議,對於老教師來説,都耳熟能詳。大多數聽過,有的建議還是我們正在做的,但更多的建議是我們知道,卻沒能做到或沒能做好的。讀着這些建議,我深感慚愧,一筆一筆地劃出,一句一句地記錄,心中湧起一個又一個決定:開學後,我就要這樣去實行。

第三十條指出:“要因材施教”。讀到這條我有點好笑,這可是我們的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觀點,卻在外國人的書裏讀到,他這不是偷我們中國人的教育理念嗎?可是讀到底,我卻感覺羞愧極了。是的,是我們老祖宗的觀點,可是面對班級具有參差不齊水平的學生,我做到多大程度的因材施教?我們工作是太忙,一個班級七十幾個人,每天批作業、備課、應付各種臨時任務佔去了全部時間,幾乎沒有時間用來單獨和學生交流。但是,沉下心想一想,這樣的勞動完全是事倍功半。用同樣的方法教不同水平的學生,好的學生覺得太淺,失去學習興趣,差的學生聽不懂,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辛辛苦苦地教,結果只有一部分學生在學,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老師都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不是他們‘應有的水平’來展開教學的工作,所有學生的學習成績會突飛猛進!”因材施教,才可以事半功倍。

“要明白教學工作的艱難”。讀到這一條我有點樂,原來對老師的偏見在美國也有,許多人認為教師的工作太輕鬆了,一天只需工作幾小時,雙休日休息,一年有好幾個節日,還能享受長長的假期,何等的輕鬆愜意!只有做了教師,並且做一個認真負責的教師,才知道,教學工作是多麼的艱難、辛苦。我們這些“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付出的心血是別人看不到的,承受的壓力也是別人看不到的。一邊讀着這條建議,我一邊在心裏想到蘇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以及中國的斯霞、於漪、竇桂梅、李鎮西、朱永新等等教育精英,他們對教育的熱忱,付出的心血真的是別人難以想像的。而我,一個只把教書當作職業的老師,所做的是遠遠不夠的。我想,既然選擇了教育這一事業,也許不能像那些教育先鋒那樣把整個生命撲在教學上,至少我可以更盡心盡力一些。生活中可以更少一點娛樂,更多一點探究,這樣我的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益,我的人生也會更厚重一些,生命更寬廣一些。

這本書中許多建議是我從前沒有聽説過,讀來讓人耳目一新的。“經常課間休息”,聽起來多奇怪,下課就是課間休息吧,怎麼個經常法?讀了才知道,是讓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每上一段時間就讓學生休息一下,時間很短,只有四十幾秒,效果卻是顯著的。這是人性化的課堂環節,因為人的耐力都有限度,一節課四十分鐘,老師要求學生坐着別亂動,全神貫注地聽講,積極地動腦,不能分神,不能做與學習無關的事,這真的很難。上課時,孩子們不是屁股動一動,就是手裏拿着筆轉一轉,或者趴到桌子下撿拾東西。這些都是上課時間長坐不住的表現,與其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動個不停,不如全體同學每隔一段時間休息一下,就像那位老師那樣,在45秒的時間裏,站起來,伸伸懶腰,説説話,老師喊“停”,必須馬上停下來,坐好,安靜。接下來的上課效果可想而知。小細節,體現的是大智慧。

“給學生比實際情況稍高一點的評價”。賞識教育一再被提倡,老師們在教學中也正逐漸使用。但是我們只知道賞識是要看到學生的優點,多表揚優點,卻從沒想過,評價時,可以稍微“誇張”一些。是的,孩子們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我們的“稍高評價”就是告訴他們:“你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孩子們自然會向那個程度努力,大部分恰恰因為這種“稍高一點的.評價”而進步了。“在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人們才勇於嘗試。”讓孩子們都做一個勇敢的探索者吧!

這本書在提出建議的過程中,更有許多切實可行的具體辦法,讓我們的教學有法有依,有章可循。“允許和鼓勵學生互相幫助,一起學習”,也就是我們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這樣的建議不稀奇,但是如何合作探究,怎樣的方法最有效,卻是要我們自己去研究的。這裏,布魯肖提出的許多方法都非常實用,如“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能力水平,把學生分組”;“事前將所有的活動都安排得一絲不苟”等等,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指明瞭方向。在提出要“設立目標”時,布魯肖告訴我們“寫在紙上的目標要比那些儲存在腦袋裏的願望更容易變成現實。”這對於我這樣常常設立目標卻不當回事的人來説,就是良方啊。把目標寫下來,再張貼起來,每天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一步,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達到自己的目的地。

“答錯題的學生也需要尊嚴”“學會心理‘戰術’”“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不求完美,只求進步”“切忌冷嘲熱諷”……一條一條地讀下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無論對老教師還是對新教師都十分實用的書。它就如警鐘一樣,在我麻木的神經上敲擊,幫我撥正偏離的軌道,再一次讓我這個老教師清醒地認識,怎樣就做一個有良知的教師,做一個優秀的教師。幫我重新整理,放空自己,放開成見,在教育的路上再出發。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春夏秋冬悠然輪迴,不知不覺中我們在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熱潮中已經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我還記得初次見到這本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歡在閒暇的時候捧着它,細細揣摩,仔細研讀,把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對照和反思。

我喜歡讀文學方面的書,總覺得教育方面的書不外乎是高深的理論和空洞的説教,但自從見到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後,我就迷上了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激動、興奮、震撼,同時也引發了深深的共鳴。我想,如果我從踏上講台的那一天起,就能以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為指導,那麼我會少走多少彎路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有人從這部書中讀出了教師要讀書,也有人從這本書讀出了教師要快樂教育,但給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充盈於字裏行間的——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這本書撥動我心絃的還要數第75條建議——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他説: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每一個孩子,不管他來自何方,出身尊貴,也不管他的穿戴與長相千差萬別,他都是懷着一顆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的美好願望來到學校的。我們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可能都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影響。

課堂上那個性格內向的男孩在鼓足勇氣後舉起怯怯的小手,老師叫他起來回答問題,可他一言不發,同學們鬨堂大笑。老師嚴厲的説想好了再回答。從此他再也不敢舉手。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新課改的課堂上,那個男孩在老師的親切的鼓勵下,勇敢的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老師和同學都為他祝賀。我們呵護孩子的心靈正是源自與對教育事業的愛,我們沒有理由不愛自己的工作,沒有理由不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給弱小以強大,給愚昧以文明,給懦弱以力量。

每天我們走進教室我都會對自己説:我愛教室裏的每雙眼睛,從調皮搗亂的宇到老實憨厚的晶,從胖乎乎的健到只得7分的超,哪個孩子都有讓我喜歡的理由。古代大教育家夏沔尊説,“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深沉的愛,是學生尊敬教師的源泉,也是激發學生對教師熱愛的'源泉,每個教師勞動的內涵在於塑造兒童美好的心靈。就像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同樣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每個學生的個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需要教師的關心和愛護。

那麼作為教師必須熱愛每個學生,假如你厭惡學生,那麼當你工作剛開始,就已結束了。教育――這首先是教師跟孩子精神上的經常交流。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我跟孩子們沒有共同的興趣、喜好和追求,那麼我那通向孩子心靈的通道將會永遠堵死。既然我已經選擇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願意永遠保持與擁有一顆永遠童真的心。

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當初不過是一個鄉村國小的教師、鄉村國中的校長,和你我一樣,也是一個普通的教育一線的工作者。他沒有取得過很高的學位,不是莫測高深的理論家,是勤奮忘我的精神、熱愛教育的品質、對孩子的深深的愛,使他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愛孩子,應該説是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但如果是始終如一的愛,堅持不懈的愛,面向全體的愛,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愛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愛得要純粹。不是施捨,不攙雜功利。只有這樣,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憐惜、愛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憂傷,才能贏得孩子的心。

同時,無論年青還是年老,教師都要擁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時時提醒自己,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孩子,你就能夠更寬容,更豁達,也能夠讓孩子更喜歡你。做一個有心人,細心的人,孩子的知心朋友,將孩子培養成具有鮮明個性,全面發展的真正的人。這是最高尚的師愛。

正如孟子所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至樂也。"這種美妙的感覺驅使着我一直眷戀教育事業。在這裏,你會生出一種無名的神聖與莊嚴;在這裏,你會有一種擺脱世俗喧鬧的踏實與坦然;在這裏,你會有一種自我昇華的愉悦;在這裏,融進的是辛勞,是陶醉;融進的是師德,是師魂。別用異樣的目光看着我,就讓我“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走進孩子們吧,就讓我一如既往的呵護孩子得心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運用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

當讀到《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一條建議時,我覺得獲益匪淺。蘇霍姆林斯講到:“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而要保護兒童對教師的信任,就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關心兒童的人的尊嚴感”。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讓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學生的心靈是脆弱的、容易受傷的,他們沒有我們想象的能夠那麼頑強地克服困難。因此,不管是面對犯錯的學生,還是面對某方面發展有障礙的學生,我們都應該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愛護他們、尊重他們,耐心地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或許我們會發現,冷漠的訓斥並不能達到我們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學生,讓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卻往往能使教育“柳暗花明又一村”。

蘇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列舉了一位歷史老師上公開課的例子,這位歷史老師的課上得非常出色。當別的老師問那位老師,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時,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第一個層次是堅持。讀書的好處幾乎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使人心明眼亮。“”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無時無刻都告戒我們要努力讀書,讀好書。是呀!讀本好書能使人開闊視野懂得更多知識,豐富大腦,更能使你增強自信心。有人説,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所以,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我想,讀書貴在堅持!所以,讓我們做一個樂學的教師,因為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

第二個就是形成習慣。讀書就和我們的吃飯睡覺一樣,應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每天都不可少,但每天都會有收穫,有長進。

第三個是審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當我們讀一本好書,就好象在與一個個智者交流、探討、學習,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樣就能促進我們逐漸進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當讀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他”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裏,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非常相似,那我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後,費加進了中午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為他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侍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對他們要有信心、耐心和愛心。後進生思想覺悟較之好學生有差距,他們認識能力較低,思想基礎不牢,容易出現反覆。所以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上進心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需要老師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們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轉變的。後進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當他們做錯了事後,往往會感到懊悔。因此,教師對他們的思想反覆、動搖要有充分思想準備,要更加關心他們,克服急躁情緒,不斷地從反覆中發現他們的進步因素,教育引導他們向好的方面轉化。同時,要注意做好鞏固工作,防止後進生思想重新出現反覆。這就需要我們做大量的持久的艱苦的思想工作,應該像對子女一樣愛護他們,要求他們,對他們負責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嚴父之情,要愛得得體,嚴得適度,積極為他們創造向進步轉化的條件。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1977年,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寫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裏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每部分都有許多的精華,給我很大的震動,在這裏,我想摘出幾句來,讓我們一起細細地品讀。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於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卻不認識自己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應該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儘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書,本來就“教無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學的基本規範,剩下的空間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教出你“自己”來。四是自己評價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總結,只有善於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教師要繼續學習

以前總是説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三、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盃銀盃不如口碑”剛開始看到這句話覺得有些荒誕,不是説事實勝於雄辯嗎,而且現在基本招工單位不是一律看簡歷、榮譽嗎。但讀完這一段話,靜心細想,確實如此,一位教師是否優秀怎麼能憑几節作秀的公開課或論文的篇數來斷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學生、你的學生的家長們都“口口相傳”地讚美你、敬重你,你有着很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個“口碑”很好的教師,鄭校長説的第一條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你終將被時代淘汰。我覺得今後的生活應該把學習擺在第一位,“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讓自己活得美麗而開心。

四、“欣賞缺憾”

古人説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存在着許多美好,也有許多的缺憾,就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賞它。作者認為 “欣賞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來自於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為理解了生活而升騰起的對生活的摯愛”。雖説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是一份崇高的職業,可經歷中仍難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憶,甚至是心底湧起的陣陣苦痛,但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們足夠熱愛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體驗生命中的每一點感動,哪怕這感動並不是美好的。可以這麼説: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賞缺憾的人生,才是美麗的人生。

五、永不放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而且在幼兒園不用成績去評價孩子的優劣,所以每個孩子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這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六、“學會傾聽不容易”

“傾聽”與“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聽是入耳,一種生理遊戲,但不一定入心,別人説話你聽到了,僅僅是一種聲波和信號,是人的一種本能而已。而傾聽呢,是一種身心兩方面的活動,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學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傾聽不僅是一種交往藝術,更是一種美德。教師當然需要傾聽,烏申斯基説:“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麼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而心與心的對話又是從真誠的傾聽開始的。教師善於傾聽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從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餘,善於傾聽又會讓你交到知心朋友,擁有和諧融洽的家庭關係。因此,學會傾聽真的很重要,通過它會讓你學到更多的東西,也會讓你得到許多東西。

以上是我讀了本書後的點滴想法,讀着著作中的每個建議,就像登上了每一個台階,我就感到了我們職業的光明,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新的認識,我會因此更從容地走好自己的未來之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第75條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師要有學習的願望,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明白智力活動的奧祕的志向,只有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達教育技巧的頂峯即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的境界。我想告訴你,年輕的朋友一個簡單而又極其複雜的教育祕訣。

這個祕訣就是隻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透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説,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位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我認為這個祕訣十分重要。我們完全應當建立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樑。那種只要帶領孩子去玩,和孩子們一齊分享快樂就行了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要建立與孩子間的真正友誼,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智慧,我們的信心和我們的情操去鼓勵孩子的行為和情感。為了建立師生之間的偉大的友誼,教師務必付出巨大的精神財富。

要想建立起師生間友誼的橋樑,我們的教師務必付出真誠的、真心的愛。世界上有着各種各樣的愛,而教師對學生的愛則更加高尚。這種愛集中地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藴含着更加廣泛的社會好處,這種愛,是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一條通道,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有了它,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愛,贏得學生的依靠,使學生樂於理解教誨,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9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這樣一句話:“複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變成兇狠的後孃”。此語不僅生動有趣,而且“一語道破天機”:當學生被迫在一天或幾天之內做完曾經在幾個星期和幾個月裏所做的事情,大量的事實和結論一下子壓到學生肩上,在他的頭腦裏把一切都攪合在一起了,正常的腦力勞動無法進行,學生的力量被使用得過了頭。也就是説,複習是很重要,但要講究方法,不能硬灌給學生所有學過的知識,在他還沒來得及咀嚼就嚥下去時,只能引起消化不良,甚至產生疾病。

複習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應考之前的一個必經階段。良好的複習可以彌補學生以往的學習漏洞,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説:“人文學科的複習具有另一種性質”、“要複習分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須站得遠一點來看它,以便使主要的東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東西則不那麼顯眼,如果學生在複習的時候,把所有的東西從頭至尾的反覆地讀,那就不僅會出現負擔過重現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會被學生忽略過去,從而消弱了它們的教育作用”。這無疑是告訴我們:文科複習的方法很特殊,內容既多又雜,那我們就該有主次之分,把重要的東西擺在學生的面前,不能本末倒置。相反,如果在複習時,讓學生大量的去記、去背、去寫,點滴不漏地讓學生全部掌握,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學習對他們來説就是一種煎熬,他們會覺得又累又煩,不要説彌補漏洞了,就連鞏固基礎都很難。這時的複習就演變成了一種形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才能達到複習的目的呢?除了上述所説的要分清主次之外,他還告訴我們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從他的建議中我有了以下啟示:

一、在複習時要有一定的次序。所謂的次序是指按課時或單元進行復習。不能雜亂無章,使學生摸不着頭腦;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如果學生被動地複習,是否有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二、在複習時應分類型進行。把學生學過的知識分為幾個類型,不同類型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時間段進行復習。讓學生自己做到心中有數:什麼知識掌握的好,什麼知識掌握的不好,應如何去加強,這樣做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複習時要因人而宜。對於成績優秀的學生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計劃進行復習,因為他們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基礎牢靠,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自然就略勝一籌;但對於成績差的學生,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就要遜色一點,這時就需要我們有耐心地、循序漸進地、由淺入深地進行復習,決不能要求他們“一口吃成個大胖子”,由此才不至於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

四、在複習時要講求效果。我們每複習一段時間之後,就要對學生進行檢測,看看他們複習的質量如何,針對情況及時進行“查漏補缺”,督促和幫助學生搞好學期複習。

“複習”這個詞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字眼,但是我卻從來沒有認真計劃過複習,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覺走。蘇霍姆林斯基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固步自封,現在我真正領悟到:在複習時,如果方法得當,那麼達到我們所説的教育目的就會有許多捷徑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受益良多。蘇霍姆林斯基經歷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總結形成了豐厚的教育經驗。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明確要把教育作為享受,把奉獻作為樂趣,用樂觀無私的心態看待我們職業,便會從中發現無盡的快樂,汲取工作的熱情,收穫成功的喜悦。

我想,作為教師,應擁有無私而高尚的人格。把陽光帶給所有學生,因而自己的心中也是陽光,這就是教師平和而真實的快樂。如今的教師,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學生完美靈魂的塑造者,培養有道德、有思想、有才能、有潛力的學生,應該是教師孜孜以求的理想。塑造自己的靈魂,教師要真誠關愛學生。只有真心實意地關愛學生,才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人才。素質教育下,優秀學生的評判標準已不僅僅侷限於成績,各方面的人才都是未來的國之棟樑。因此,順應學生的個性,顯得十分重要。教育必須要為學生的人生幸福服務。如果成為偉大的人物,卻不能為他的人生增添幸福,那麼這是對他的不尊重。作為教師,我們理應為學生打造一段幸福的記憶。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對學習的熱切願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願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是一種精神性的服務。如此看來,師生間早該建立起平等的關係。每個人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他人提供服務,沒有一個人有理由利用手中的職權對他人指手畫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融洽師生關係,建設和諧的校園,發展以人為本的新型教育。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要做到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就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繫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穫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到讓他們始終對自己充滿自信,經常體驗到努力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成就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強化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他們產生低落情緒,喪失信心。並且善於從他們的優點入手,激發起主動學習的動力,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超過自己的前一名,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讓自己學有所獲。一旦他們真正從內心產生了學習的渴望,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我首先對此書的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有了一種崇拜之情,因為他是在不斷實踐、研討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這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書,能為我們一線教師提出這麼多切實可行的建議,並給自己帶來了對教育的一些新視點、新啟發,啟迪自己在現行教育環境下進行更多的思考。

同時我還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模式等都與蘇霍姆林斯基時期有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説,仍有其積極的領導借鑑價值。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巨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能針對教師們的迷惑和不解,與教師交換,侃侃而談自己的教育體驗與心得。

這本書有很多地方談到了學習,談得很好。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不斷完美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學習,才幹獲得新知,增長才幹,跟上時期步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着,我們不僅要不斷學習,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會學而且樂學。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2條談到了教師要繼續學習,在第60條倡導教師要和學生共同窗習。“師生共同窗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於平等地位的姿態。”“師生共同窗習,是一種氣氛。師生共同窗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他站在師生關係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奇特而深入。很多教育者在認識師生關係上都存在着一種“容器觀”,以為“教給孩於一杯水的知識,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識”,然而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觀點已不合時宜,杯子和桶雖然能盛水,但它們的容量究竟有限。所盛之水也是不能流動更新的無源之水。現今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來源廣,在某些領域,他們的知識甚至超過老師,因此現今的教育主陣地——課堂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窗習,共同提高的場所。誠如他説的“能勝任你現在的工作,是你繼續學習的惟一重要理由。”就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自己的思想流動起來,學識豐盛起來。所以我們要學習,並以此增進學生的學習,我們的課堂應當是師生都以學習者的身份湧現,一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探討中得到知識的獲取與晉升,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學生都可以而且也應當獲得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樣,通過對問題的共享和對話,師生在共同提高,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獲得相互的信賴和尊敬。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包含着關於協調的課堂的見解與建議。在《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談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比較大的,書中所述:“學習上的造詣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造詣的標記,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造詣。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幹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非常贊成這一觀點。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應試教育的影響仍在繼續,各式各樣的教師的評價機制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顯得急功近利,只看造詣不看個人修為,只關注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特殊是看待落後生常常顯得急燥,忽略了應當保護和培育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使得師生關係日趨緊張。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對教師的評價更科學,才幹吸引教師在教學上自覺營造協調的師生關係,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充分施展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格的監視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就會想建立起自己的尊嚴,就會坦率地面對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他不會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考試時做小動作。在學習上取得造詣,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一條蹊徑。對於這一點,我以為應成為育人的核心問題之一。在這種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感受都是愉悦的,教師在這樣的氣氛裏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

反思我自己的教學,我曾經有過無奈: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行,以期達到“行雲流水”的效果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讀完後,我深入認識到,上好一堂課後,應認真地整頓自己的教學思路,檢查自己的教學行動,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這樣傾聽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與眾不同的聲音。那樣才幹在教堂中不斷地晉升自我,實現自我。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領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巧,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力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有人説:“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別、最奇妙,最千變萬化的事情。”是的,隨着社會科技經濟的發展,教育總是在變化的,但是教育也是最堅韌、最牢固、最不會變化的事情。古今中外,萬物改變迅速,但是人性進化緩慢,因此,人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人的學習與成長的過程有着普遍的規律可循,所以我們才會讀《論語》,讀《學記》,學習杜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從中獲取教育的真理,再度運用於現代的教育實踐。最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深受啟發與感染。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內心要始終深信,所有的兒童都有可能被成功的教育。在面臨兒童的每一次淘氣,每一次搗亂時,我們不能主動去和兒童發生衝突,兒童是經常在變化的人,他終有一天會克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所以我們教師在感情上首先要保持穩定,要習慣在長時期內用心靈來認識接納學生,瞭解學生,只有你嫻熟的掌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你才可能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教學能手。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在一次晚會上,他曾經聽一位女教師講,教師這個工作對她的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傷害,讓她不得不從這一行業退出。這種感觸可能很多老師都深有體會。學生、家長、學校工作等,所有的事情交叉在一起,每一天對老師來説都是極大的挑戰。所以在工作中我們應學會調節心情,儘量打消消極的心理,力求使自己做到不激動,讓自己平緩。同樣,在面對同學們的惡作劇時,我們要學會消除緊張,學會幽默。在面對家長的不理解時,我們要巧妙溝通,化解誤會。在學校工作繁雜無章時,我們要合理選擇輕重緩急,有始有終。

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訴我們,老師要善待學生,假如你的學生正在遭遇一些糟糕的事情,那麼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遇到這種糟糕事你會怎麼辦,當然不會見得提出開除、簡減品行分數之類的處理辦法。我們應首先去想如何挽救他們,如何幫助他們脱離困境。學生都是懂得感恩的孩子,他們會銘記你的好,所以,老師們,做一個心懷善意的人吧。當這種內心狀態成為相互的,老師願為學生着想,學生願為老師操心,才能把師生感情真正培養起來。或許你説,學生遇不到什麼實質性的困難,該怎樣與他們建立感情呢?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多觀察、感受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情感,從中感悟和體會所藴含的情感,培養學生用心靈來感受這個世界。能用心靈感覺出別人情緒的孩子,就會變得謹慎、細膩、温暖,所以我們要把兒童的心靈培養的能接受用愛撫、善良和熱忱進行的教育。

老師要相信,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具體獨立的個體,我們要想方設法保持和培養每個學生的自尊心,理性的看待學生的個人成績和學習基礎,有些學生在一年級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閲讀理解等相關的習題,但有的學生要到二年級甚至三年級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善於判斷用什麼方法、要多久、會有哪些困難,再判斷他們要大致達到什麼樣的水平,針對他們進行仔細的分析,設定他們能完成的作業,這樣一步一步帶給他們提高學生成績,這樣亦步亦趨,對他們的自信心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本身就是一種耐心的考驗和歷練。

蘇霍姆林斯基還提到教師普遍頭疼的問題:批作業。日常工作中我們不僅要完成基本的備課、教學工作,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批改學生的作業,有的甚至能達到六七個小時,在批作業的過程中我們還會發現,很多同學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差錯,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會存在差距,讓你一度懷疑是自己還是學生的問題。其實這種原因主要是由於學生在之前低年級學習時,沒有把最基礎的知識牢牢保存在自己的記憶中,所以幫學生打好牢固的知識基礎是關鍵。首先要注意最基本的識字問題,在學習當中要帶有遊戲的性質,因為兒童喜歡在各種各樣的遊戲中進行練習,這能讓他們在頭腦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再經過不斷的各種各樣的練習,達成一種最基本的語言框架。其次,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知識內容,自主發現牢記不忘的部分,併為他們明確的判斷叫好、鼓掌,並神祕兮兮的告訴他們一個學習“妙招”,就是讓他們準備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來記下需要牢記不忘的知識。在學習材料後我們需引導學生之間開展互背互查活動,也就是防止遺忘的練習,從而起到鞏固的作用。

其實,所有的理論、知識,都要去實踐才會真正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不管是學生學習新知識,還是老師學習新的教育方法。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本書值得反覆研讀,並將給每一個閲讀者帶來工作的方向和便利。相信只要我們循着專業理論的指導,努力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實踐,去前進,願意付出,就會有收穫,就會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