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1.83W

湖上原文賞析1

水調歌頭·平生太湖上

湖上原文賞析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雲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欲瀉三江雪浪,淨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註釋

銀艾:“銀”是銀印。“艾”是綠色像艾草一樣拴印的絲帶。借指做官。

丘壑:指隱者所居的山林幽深處。

膾新鱸:指隱居生活。

三江:指吳淞江、婁江、東江,這三江都流入太湖。

挽天河:杜甫《洗兵馬》中針對國家內亂唱出了“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兵甲長不用”的心聲。

霄漢:即高空,暗喻朝廷。

銀艾:“銀”是銀印。“艾”是綠色像艾草一樣拴印的絲帶。借指做官。

丘壑:指隱者所居的山林幽深處。

膾新鱸:指隱居生活。

三江:指吳淞江、婁江、東江,這三江都流入太湖。

挽天河:杜甫《洗兵馬》中針對國家內亂唱出了“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兵甲長不用”的心聲。

霄漢:即高空,暗喻朝廷。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收復祖國山河的雄心和壯志難酬的悲憤的心情。

上片先寫江山破碎的.悲愴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對浩瀚無際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樣令人陶醉,那樣令人感到親切,這次重遊,自己心頭卻籠罩着茫茫無際的愁雲。從前遊太湖,北宋還沒有滅亡,而現在卻是國土淪喪,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騎南窺,所餘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發問,卻沒有正面回答,因為在那個時代,家國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滿懷,卻無計消除,南宋朝廷苟安求和,醉生夢死,縱有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路,在無可奈何之中,他情緒陡轉。“擬把匣中長劍”以下五句,寫他忍痛放棄報國之志,把準備馳騁疆場的長劍換成一葉垂釣的扁舟,歸隱江湖,去作漁翁。他消沉地説,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為此耽誤了隱居的山水,讓它們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脱的口吻訴説自己悲憤的心情,以歸隱的行動表示自己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下片以“膾新鱸”三句承上啟下,當他吃着膾制好的新鮮鱸魚、喝着美酒、唱起悲壯的歌曲時,他的情緒從隱居一下又跌落到現實中了,他不能忘記災難深重的國土。“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干戈”,在太平時代生長的人,沒想到今天也見到戰爭,而“干戈”給作者帶來的是如大海一樣洶湧的激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的憎惡,使他頓生扭轉乾坤之力,他要傾瀉三江洪濤巨浪,滌盪千里中原的胡塵,用不着壯志挽天河洗兵馬,要把敵人徹底消滅乾淨。這種鋼鐵誓言,如雷震耳,激盪在國人心中,所以當這首詞被題在吳江長橋下時,竟不脛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現實和理想總是有矛盾的,作者雖然雄心勃勃,壯志凌雲,但想到黑暗的現實,心頭又愁雲慘淡,最後以“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作結,表現了他對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愴、激憤,波瀾起伏,首尾呼應,唱出了愛國志士的心聲,風格沉雄、豪放。

湖上原文賞析2

河傳·湖上

湖上。閒望。雨蕭蕭。煙浦花橋路遙。謝娘翠蛾愁不銷。終朝。夢魂迷晚潮。

蕩子天涯歸棹遠。春已晚。鶯語空腸斷。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

翻譯

閒望湖上,雨絲悽悽迷迷。那長堤花橋,遠遠地隱入煙浦霧裏。美人相思生愁怨,愁思在翠眉間凝聚。終日盼着愛人歸來,夢裏還聽那雨中晚潮陣陣,似乎在傳遞他的消息。

浪子的歸舟遙遙萬千裏,春光卻又將逝去。聽鶯語聲聲,唱不盡斷腸的心曲。若耶溪啊相思的溪,溪水西岸那洗紗女,天天看溪水空流,日日在柳堤尋覓,總不見郎君歸來的蹤跡。

註釋

蕭蕭:或寫作“瀟瀟”,形容颳風下雨的.狀態。

煙浦:雲煙籠罩的水濱。

謝娘:此指遊春女。

翠蛾:翠眉。

蛾:一作“娥”。

終朝:一整天。

晚:一作“曉”。

蕩子:古代女子稱自己遠行不歸或流蕩忘返的丈夫。

歸棹:歸舟,以棹代船。

空腸斷:一本作“腸空斷”。

若耶溪:水名,今浙江紹興市若耶山下,傳説西施曾在此處浣紗。此借指思婦住所。

賞析

此詞以湖上迷離雨景為背景,寫蕩子春晚不歸、思婦惆悵之情。

上片一開始就指明地點,是在湖上;“閒望”是一篇之主。關於“閒望”的內容,預先並未説破,而是逐步透露。她極目遠眺,但見春雨瀟瀟,煙浦花橋隱約可見,那兒曾是兩人遊宴之處。如今遠遠望去,卻是濛濛一片,什麼都望不見,看不清,這些就是“閒望”時所見的景色。“翠蛾”句描繪思婦愁眉不展,相思難解,這是她“閒望”時所懷的愁情;這種愁情使她從早到晚心事重重,夢魂猶牽繫於水上,盼行人客舟歸來。一“迷”字很形象地描繪出這種心情。潮聲本易使人聯想起客舟和舟中之人,由潮及人,又直接勾起下片首句。

下片敍述思婦閨怨。蕩子漂泊天涯,歸棹杳無音訊,思婦在湖上望斷雲山,也盼不到歸舟遠客,這裏方始點出“閒望”的用意所在。春意闌珊,鶯語如簧,只令人愁腸欲斷,此是念及客舟去遠時的失望之情。“若耶溪”本是西施浣紗之處,用來借指思婦住所;那兒長堤垂柳,依依拂水,昔日郎騎馬來訪,如今柳色依舊,佇立長堤,卻聽不到舊侶重來的馬嘶之聲。雖然內容已從湖上轉到柳堤,但仍然歸結到蕩子遲遲未回。而且又與上面的“閒望”相互關聯。湖、堤兩處都無蹤影,其失望為何如。

此詞情致纏綿,含意婉轉,極盡低佪留連之致,思婦的身份、所處的環境以及盼望之心、失望之情,融合在景物描繪之中,通過逐步透露,間接道出,亦即以“含蓄”、“暗示”的方式來反映。

在音律方面,此詞也很有特色,可以説促節繁音,變化多端,與內容起伏很為一致,句法也隨之長短參差不齊,有二、三、四、五、七字句,錯雜用之,並且換韻頻繁,曲折盡情,顯得結構複雜而富於變化,想來演奏時悲管清瑟,抑揚婉轉,必能絲絲入扣地表達出思婦內心的無限哀怨。

湖上原文賞析3

賀新郎·湖上有所贈

宋代 吳文英

湖上芙蓉早。向北山、山深霧冷,更看花好。流水茫茫城下夢,空指遊仙路杳。笑蘿障、雲屏親到。雪玉肌膚春温夜,飲湖光、山淥成花貌。臨澗水,弄清照。

著愁不盡宮眉小。聽一聲、相思曲裏,賦情多少。紅日闌干鴛鴦枕,那枉裙腰褪了。算誰識、垂楊秋裊。不是秦樓無緣分,點吳霜、羞帶簪花帽。但殢酒,任天曉。

譯文

西湖早早綻放的荷花讓風景更佳。遠望北高峯,雲霧繚繞陰靜寂,還是在湖中賞花更享受啊!這眼前一片茫茫湖水最後恐幻化成淒涼的城下之盟,求仙訪道逃離塵世也只是空想。只要能為國效力就算前途艱辛也必親到。環顧湖上,達官顯貴們卻是懷擁歌妓作徹夜之遊。眼前打扮成花容月貌般的湖光山色,不知何時還它自然和平的本色。

眼前時局讓人愁眉不展。湖上聽歌女唱一支相思小曲,牽動無數情緒。回想過去,紅日雖已高照在欄干上,與愛人還同卧在鴛鴦枕上,如膠如漆。如今有哪一個知道我的晚景如垂楊枝般的在秋風中作垂死掙扎。自己並不是與那些秦樓楚館的歌妓們沒有緣分,只是如今滿頭白髮不能夠再像從前那樣地作簪花冶遊之樂了。在這湖上借酒澆愁,任憑它東方泛白吧。

註釋

芙蓉:蓮花的別名。

山:一作“煙”。

雪玉:一作“玉雪”。

秋:一作“枝”。

秦樓:虎狼之秦在西北方,這裏借喻蒙古。

殢:困極也。

賞析

《賀新郎》,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此詞作以《東坡樂府》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雙調,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十句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悽鬱,貴能各適宜。

此詞系夢窗晚年遊覽西湖有所感觸的贈友之作。詞人已有河山雖美,但北方外族繼入侵中原後,又將揮師南渡的預感。所以其詞明詠山水之美,暗中都是有所寄託的。

“湖上”三句,言西湖中荷花開得早,給湖區平添佳景。遠望北高峯,卻是雲霧繚繞,黑沉沉的一派陰冷感,所以在湖中賞花實是一種非常適意的享受。此三句暗示南宋偏安之局贏得一時繁榮,而北方淪陷區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兩相比較,使人更覺得需要珍惜這和平的環境,不能再遭受破壞。“流水”兩句,詞人根據時局分析,認為南宋朝薄弱的兵力根本無法抵禦強悍的蒙古騎兵的入侵,所以終將使這眼前一片茫茫湖水幻化成淒涼的城下之盟。自己就是要想置身度外,去求仙訪道尋找解脱途徑,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詞人雖透露出有心報國,無意求仙的.信念,但終因年老力衰,心有餘而力不足了。“笑蘿障”一句,詞人再次強調,如果有可能報國效勞,他將不管前途多麼艱辛,障礙有多大,還是想親身前去出一份微力的。“雪玉”四句,然而他環顧湖上,達官貴人們卻是懷擁歌妓通宵達旦的作徹夜之遊,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正是“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的真實寫照。眼前打扮成花容月貌般的湖光山色,不知何時還它自然和平的本色。上片以比興手法,感歎時局危急,警告世人不能再醉生夢死地生活了。

“著愁”三句,一“愁”字領起下片,轉入哀傷老景淒涼,與年青時適成對照。此言眼前時局,雖使他雙眉緊皺,愁思不盡,但他很快就自我排解,認為今朝有樂直須享,在湖上聽歌女唱一支相思小曲,引起了詞人詩興大發。“紅日”兩句,憶當年。回憶過去,紅日已是高照在欄干上,而他與愛人還同卧在鴛鴦枕上,兩情恩愛,如膠如漆,也不枉為“情”字而使自己消瘦。“算誰識”一句過渡,歎自身,傷時勢。此言:如今有哪一個知道我的晚景如垂楊枝般的在秋風中作垂死掙扎。這句又暗示湖上那些官僚、貴族只不過是在作亡國前的強顏歡笑,卻無人自知。“不是”兩句,言自己並不是與那些秦樓楚館的歌妓們沒有緣分,只是如今滿頭白髮不能夠再像從前那樣地作簪花冶遊之樂了。這兒又暗示詞人不願事敵的決心。“秦樓”,虎狼之秦在西北方,這裏借喻蒙古。言自己雖是年老,卻願保持晚節,不願意在今後奴顏事敵。“但殢酒”兩句,實敍湖上之遊。言且在這湖上借酒澆愁,任憑它東方泛白吧。結句心情轉為頹傷,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之意,一“愁”字纏身,畢竟難脱。“殢”,困極也。下片哀傷老景,又示不願事敵的決心。

湖上原文賞析4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淡粧濃抹 一作:濃粧淡抹)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粧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註釋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③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④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⑥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粧也好,濃粧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註釋

瀲灩:水波盪漾、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詩句賞析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説: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音樂性。

這裏,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説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裏,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説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粧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粧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

解析

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美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讚歎説: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盪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西湖無論是晴是雨無時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濛山色是她淡雅的粧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徵,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説,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後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説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淡粧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於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後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達了作者喜愛西湖。 ▲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賞析

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着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脱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裏,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着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説,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説,淡粧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説:一説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粧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粧的西子”;一説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粧,雨天比淡粧”。兩説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粧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粧,何者指淡粧。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粧、淡粧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參考資料:

1、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讀山海經·其一

魏晉: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納涼

宋代: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牀。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關山月

南北朝: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湖上原文賞析5

原文:

建炎庚戌題吳江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如今重到,何事愁與水雲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干戈。欲瀉三江雪浪,淨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譯文

建炎四年庚戌年題於吳江

我以前曾幾次乘舟經過太湖,如今我重來此地,為什麼總覺得愁恨像湖上的雲、湖中的水那樣多呢?我準備把匣中的長劍,換成一葉扁舟,歸隱江上。做官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寄情山水的隱居生活都被耽誤了。

切上鱸魚,斟起美酒,放聲悲歌。生長在太平盛世,萬萬沒有料到今天要飽嘗兵戈之苦。我想要傾瀉三江的水浪,消滅盡金人侵略者,決不要休戰求和。但回頭來看看朝廷,朝廷無意收復失地,讓人傷心垂淚。

註釋

吳江:即吳淞江,太湖的支流。

“平生太湖上”二句:我以前曾幾次乘舟經過太湖。平生:從來。太湖:古名震澤,又名具區,位於江蘇、浙江之間。短棹:此指小船。經過:曾經經過。

“如今重到”二句:如今我重來此地,為什麼總覺得愁恨像湖上的雲、湖中的水那樣多呢?

擬把:意為準備把、想把。長劍:古人佩劍,表示要爭取功名。

“換取扁舟”二句:以劍換舟,暗示報國無門。只好終老江湖。老:終老。

漁蓑:漁人穿的蓑衣。此指漁釣之事,即隱居江上。

“銀艾非吾事”二句:掌管印信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即無意仕途,想寄情山水,也因被瑣事耽誤而未能成行。

銀:銀印,即官印。艾:像艾草殷綠色的拴印用的絲帶。

丘壑:山丘溝壑,泛指山水。

蹉跎:虛度光陰。此指失時。

膾(kuài)新鱸:燒煮新鮮的.鱸魚吃。膾:把魚肉切細。鱸魚是吳江、松江、太湖一帶的名產。

“太平生長”二句:意謂自己生長在太平盛世,萬萬沒有料到今天要飽嘗兵戈之苦。

豈渭:哪料到。

干戈:古代兵器,這裏代指戰爭。

三江:指流人太湖的吳淞江、婁江、東江三條支流。

雪浪:白浪。

淨洗胡塵:指消滅一切入侵的敵人。胡塵,指金人侵略者。

挽天河:捲起天河之水(用以洗淨甲兵),暗指休戰。此句意謂北方失地未收復,決不能休戰求和。

“回首望霄漢”二句:意謂作者滿懷報國志向,可是朝廷無意北伐收復失地,空使志士傷心垂淚。霄漢:本義是指天空,這裏暗指朝廷。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收復祖國山河的雄心和壯志難酬的悲憤的心情。

上片先寫江山破碎的悲愴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對浩瀚無際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樣令人陶醉,那樣令人感到親切,這次重遊,自己心頭卻籠罩着茫茫無際的愁雲。從前遊太湖,北宋還沒有滅亡,而現在卻是國土淪喪,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騎南窺,所餘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發問,卻沒有正面回答,因為在那個時代,家國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滿懷,卻無計消除,南宋朝廷苟安求和,醉生夢死,縱有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路,在無可奈何之中,他情緒陡轉。“擬把匣中長劍”以下五句,寫他忍痛放棄報國之志,把準備馳騁疆場的長劍換成一葉垂釣的扁舟,歸隱江湖,去作漁翁。他消沉地説,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為此耽誤了隱居的山水,讓它們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脱的口吻訴説自己悲憤的心情,以歸隱的行動表示自己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下片以“膾新鱸”三句承上啟下,當他吃着膾制好的新鮮鱸魚、喝着美酒、唱起悲壯的歌曲時,他的情緒從隱居一下又跌落到現實中了,他不能忘記災難深重的國土。“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干戈”,在太平時代生長的人,沒想到今天也見到戰爭,而“干戈”給作者帶來的是如大海一樣洶湧的激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的憎惡,使他頓生扭轉乾坤之力,他要傾瀉三江洪濤巨浪,滌盪千里中原的胡塵,用不着壯志挽天河洗兵馬,要把敵人徹底消滅乾淨。這種鋼鐵誓言,如雷震耳,激盪在國人心中,所以當這首詞被題在吳江長橋下時,竟不脛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現實和理想總是有矛盾的,作者雖然雄心勃勃,壯志凌雲,但想到黑暗的現實,心頭又愁雲慘淡,最後以“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作結,表現了他對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愴、激憤,波瀾起伏,首尾呼應,唱出了愛國志士的心聲,風格沉雄、豪放。

湖上原文賞析6

原文

碧水寺邊寺,綠楊樓外樓,

閒看青山雲去留。

鷗,飄飄隨釣舟。

今非舊,對花一醉休。

註釋

碧水:青綠色的湖水。

寺邊寺:杜牧《江財春絕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樓外樓:宋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賞析

此曲寫西湖勝景,抒發物是人非的感喟。屬對工穩,曲辭流暢秀美。

湖上原文賞析7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粧淡抹總相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v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説:“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説:“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説:“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説:“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革新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作出現了高峯。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後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蘇軾作品中流露的遊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後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註釋]

飲湖上初晴後雨: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飲酒遊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的意思。

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好。方,剛剛,副詞。

空濛:形容雲霧迷茫,似有若無。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這裏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就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淡粧濃抹:或淡雅地粧束,或濃豔地打扮。

[譯詩、詩意]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

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無論淡粧濃粧她總是美麗。

水波盪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她是淡雅的裝束,還是濃豔的打扮,都是一樣光彩照人。

[賞析]

這就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就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就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湖上原文賞析8

原文:

不見跳魚翻曲港,湖邊特地經過。蕭蕭疏雨亂風荷。微雲吹散,涼月墮平波。

白酒一杯還徑醉,歸來散發婆娑。無人能唱採蓮歌。小軒欹枕,檐影掛星河。

賞析:

此詞抒寫作者與客湖上飲歸的情懷。詞之片寫宴集既散,餘興未盡,下片寫湖上歸來後的心情。全詞風格於簡淡中見含蓄。

上片起首兩句寫詞人於宴集結束後,興致猶濃,特地繞道來到湖邊,原想看看湖邊港灣水草茂密之處那些翻跳出水、閃着白光的魚兒,但夜色朦朧,湖水平靜,只聽得雨聲稀朗,打落隨風翻亂的荷葉上。

這首兩句是倒裝句,表現出作者的體物入微。“卻傍水邊行,葉底跳魚浪自驚。”(《南鄉子》)觀看魚兒從水中跳起又落下本是他的.樂趣,但眼前天暗波平,只有晚風疏雨翻亂荷葉的蕭蕭之聲。忽然,風過處,雲散去,一片涼月,影入湖中。這裏不説是月影,而要説月墮平波,乃是由於作者正注目沉沉湖水,忽然湖清見月,幾疑月兒從天上落下。

過片謂詞人於酒宴之上僅僅飲下一點白酒,就竟然頗有醉意“散發婆娑”,極寫自己披頭散髮,徘徊納涼,以解除酒後燥熱煩悶之感。“無人”句是説想聽支採蓮小曲,聊以解悶,但夜深人靜,無人放歌,而愁悶也只好鬱積心底,無從排遣。這裏的“無人”,其實是藉以説明作者的沉憂和孤獨感,也是深一層的寫法。

結尾兩句寫夜深之後,作者於小軒中倚枕而卧,難以入睡,但見月光之下,屋宇飛檐,投影於地,十分清晰,天上銀河垂懸,好似掛檐角之上。通過這一靜景描寫突出了作者月夜沉思的形象。

作者月下沉思的具體內容,詞中沒有點透,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給人以意藴深長之感。

湖上原文賞析9

原文

小樓還被青山礙,隔斷楚天遙。昨宵入夢,那人如玉,何處吹簫?門前朝暮,無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飛花心事,殘柳眉梢。

古詩簡介

《人月圓·春日湖上》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創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寫作者勘破世情和詩酒自娛的隱士生活。首二句寫千古興亡,氣勢宏大,以下過渡到山中生活,恬靜淡雅。中間的轉折是一個“倦”字,而從這一個字中又可看見他深深隱藏着的憤懣。這首散曲用白描,而語言雅緻;寫景形象熨貼,委婉含蓄,亦小山典雅之作。

翻譯/譯文

小樓還被門前青山阻礙了去路,因為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看到遙遠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處吹着簫。門前朝朝暮暮與我相對的,只有毫無情意的秋月和按約而至的春潮。心事憂愁不定,似飛花一般,雙眉緊鎖不展,恰如殘柳。

註釋

⑴人月圓:曲牌名。此詞調始於王詵,因其詞中“人月圓時”句,取以為名。《中原音韻》入“黃鐘宮”。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換頭,須連用。

⑵礙:遮擋。楚天: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天空。

⑶那人如玉,何處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借用意境表達懷念。

⑷有信春潮:潮水有漲有落,其去來都有定時,稱為“信潮”。

⑸飛花:飄飛的落花。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寫於作者寓居杭州西湖的一個春日,是作者為了抒發自已懷念遠方友人的心情而作。

整體賞析

“小樓”兩句,寫從小樓遠望。西湖到處是青山,故作者在樓上遠望時,被層疊的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望見遙遠的“楚天”。這兩句,情調有點惆悵,不但通過意象來表現,而且通過一個“還”字強調出來。“還”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説,本來想眺望遠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礙了,不能達到目的;這就顯出了懊惱之意。曲文一開頭就籠罩了一層低沉不快的情緒緒,從而為下面只體的敍述抒情定下了基調。

“昨宵入夢”三句為敍事,是説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進入到自己的夢境中來了,但她現在卻不知在什麼地方。這裏借用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展現了一個美麗而又惆悵的夢境。説它美麗,是因為美人入夢,必有許多旖旎温馨,説它惆悵,是因為醒後相憶,不知她身在何處。這種別後酌“分明又向華胥見”(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許多文人才士難堪的,張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過頭來看,就會對開頭兩句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原來,所謂“遙斷楚天遐”,實寓兩地分離,同“那人”的關係被隔斷之意;而“青山”之礙,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於此可見。

“門前朝暮”三句,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繼續發展,敍述那段時間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對的,只有“秋月”與“春潮”而已,非常寂寞,無聊。然而還不止此,“秋月”而曰“無倩”‘,“春潮”而曰“有信”,這就增加了數倍的感傷色彩。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詞,有句雲:“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埋怨秋月的無情,這裏的“無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與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埋怨潮來有信,人歸無期,這裏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這三句在敍事寫景中藴含的感情色彩是濃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結合暮春景物特徵,借“飛花”與“殘柳”,喻心緒的惆悵,形容的憔悴,“飛花”無定著,像心境的搖曳不定,“殘柳”有虧缺,像雙眉的皺損敗殘,這説明作者很善於形容。

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發懷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寫景,而在情感的表達上又顯得形象而含蓄,體現了張可久散曲典雅藴藉的風格。

湖上原文賞析10

湖上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古詩簡介

這是一首春遊西湖的詩。開頭兩句着力寫出了湖上的風光,亂鶯紅樹,白鷺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風和日麗的豔陽天裏,人們欣賞湖上風光,心情該是多麼舒暢;趁着夕陽餘暉,伴着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划着一隻只船兒盡興而歸,這氣氛又是多麼熱烈。全詩語言清新流利,景物絢爛多姿,用音響和色彩繪出了一幅歡樂的湖上春遊圖。

翻譯/譯文

黃鶯在開滿紅花的樹上亂啼叫,水平如鏡的'湖邊長着青青的小草,白鷺在湖面上翻飛。

天氣晴朗,陽光明媚,遊人心情舒暢。幾隻畫船吹着簫,打着鼓踏上了歸途。

註釋

湖:即西湖。

紅樹:開滿了紅花的樹。

亂鶯啼:形容很多黃鶯在鳴叫。

平湖:指風平浪靜的湖面。

白鷺:一種水鳥。

幾船歸:有多少船隻歸去。後兩句説,在這風和日麗,人心舒暢時刻,有多少船隻正迎着夕陽,吹簫打鼓地歸去了。

賞析/鑑賞

詩寫杭州西湖風光。前兩句寫景,岸上紅花滿地,黃鶯亂啼,湖中水平無波,綠草繁茂,白鷺低飛。這一幅繁富的景象。有靜有動,有高有低,聲色俱全,五彩斑斕,一股濃厚的春天氣息,彷彿撲面而至,令人振奮,使人不由地想起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中有名的景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後兩句轉到寫人。詩捕捉了夕陽西下,遊船羣歸德場面,輔以風和日暖的點綴,把遊人的勃勃興致與快心暢意寫足寫滿。全詩以精煉的詞句概括了西湖的自然景物,又刻繪了遊人之樂,意境之美,情調歡快,是歷來寫西湖詩中的上乘之作。

湖上原文賞析11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

[註釋]

1. 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2. 空濛:雲霧迷茫的樣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簡析]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湖上原文賞析12

湖上原文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譯文

在那開滿了紅花的樹上,歡躍的羣鶯在不停的鳴叫;西湖岸邊已長滿了青草,成羣白鷺在平靜的湖面上翻飛。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陽餘暉,伴着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划着一隻只船兒盡興而歸。

註釋

1、湖:指杭州西湖。

2、紅樹:指開滿紅花的樹。

3、亂鶯啼:指到處都是黃鶯的'啼叫。

4、長:茂盛。

5、人意:遊人的心情。

6、簫鼓:吹簫擊鼓,指遊船上奏着音樂。

7、幾船歸:意為有許多船歸去。

賞析:

這是一首春遊西湖的詩。開頭兩句着力寫出了湖上的風光,亂鶯紅樹,白鷺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風和日麗的豔陽天裏,人們欣賞湖上風光,心情該是多麼舒暢;趁着夕陽餘暉,伴着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划着一隻只船兒盡興而歸,這氣氛又是多麼熱烈。全詩語言清新流利,景物絢爛多姿,用音響和色彩繪出了一幅歡樂的湖上春遊圖。

湖上原文賞析13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作者:【蘇軾】 年代:【宋】 體裁:【絕句】 類別:【古詩】

原文

朝曦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廟。)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飲酒遊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的意思。

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好。方,剛剛,副詞。

空濛:形容雲霧迷茫,似有若無。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這裏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淡粧濃抹:或淡雅地粧束,或濃豔地打扮。

[譯詩、詩意]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

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無論淡粧濃粧她總是美麗。

水波盪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她是淡雅的裝束,還是濃豔的打扮,都是一樣光彩照人。

[賞析]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着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進士。雖與王安石同出歐陽修門下,但政見不同,反對王安石的新黨所推行的變法,在政治上屬於舊黨。在新黨執政時,他屢遭貶謫,先後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結果卒於常州。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蘇軾在詩、詞、賦、書法等各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作品視野廣闊,風格豪邁,個性鮮明,意趣橫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二 . 背景資料蘇軾於神宗熙寧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長十五公里,三面環山,東側是沖積平原。湖中有蘇堤、白堤,分水為裏湖、外湖、後湖,以十景馳名中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即因蘇軾而來。他在杭州任官其間,疏導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頃,並築堤防洪,當地人即稱之為「蘇堤」。這一首作於熙寧六年(公元1073),是他題詠西湖的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共兩首,這裏選的是第二首。三.賞析重點這是一首膾炙人口題詠西湖的詩歌。這一天,詩人到西湖遊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後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漫,山色朦朧,又別有一番情調。西湖正如那儀態萬方的美人西子一樣,無論是淡雅或濃豔的打扮,都恰到好處,美麗動人。前兩句用白描和對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所呈現的不同的.美態。第一句描寫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讚美雨天的山色,兩句從剛晴又雨的具體情景着筆,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準確描繪。「瀲灩」、「空濛」等詞用得極精當、傳神。詩人這兩句固然是寫當日遊湖時「初晴後雨」的眼前實景,但他沒有平素對西湖詳細的觀察和別有會心的領略,相信很難這樣提綱而總括其全。第三、四句,詩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説明西湖在任何時候都不減丰姿。詩人心與景會,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聯想到西施的「濃粧淡抹總相宜」,喻體(西子)和本體(西湖)之間,除了從字面上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主要着眼點在於二者同具有天賦的自然之美,正因為如此,所以對西湖來説,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説,濃粧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詩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從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詩構思高妙,概括性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傳神地勾勒出來。直到今天,人們到西湖也一定會想起蘇軾這一首詩。

湖上原文賞析14

湖上 宋朝

徐元傑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湖上》譯文

在那開滿了紅花的樹上一羣黃鶯兒亂啼,西湖岸邊已長滿了青草,成羣白鷺在平靜的湖面上翻飛。

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夕陽裏船船遊客吹簫擊鼓興盡而歸。

《湖上》註釋

湖:指杭州西湖。

紅樹:指開滿紅花的樹。

亂鶯啼:指到處都是黃鶯的啼叫。

長:茂盛。

人意:遊人的心情。

簫鼓:吹簫擊鼓,指遊船上奏着音樂。

幾船歸:意為有許多船歸去。

《湖上》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泛舟湖上,為兩岸明媚的春光所陶醉的愉快心情。

前兩句着重寫景。

“花開紅樹亂鶯啼”一句,從氣氛上烘托出西湖春天萬象更新、生機盎然的景象。“花開”而使樹顯得紅得耀眼,點出遊湖的節令是春意正濃之時,同時又從視覺角度照應詩題,説明觀景之人正在“湖上”。“亂鶯啼”從聽覺效果上更進一步渲染春天熱烈的氣氛。這裏“亂”字用得很好,它不僅形象地描繪出紅林深處傳出的那此起彼伏的鳥鳴聲,還表現出黃鶯上下飛舞,穿梭於林間枝頭的動感。這一動一靜給春景又平添了幾分魅力。詩人以浪漫、具有強烈情感的紅色為基調,點以明快、活潑的黃色,形成鮮豔奪目的暖色調,從而產生了亢奮向上之情,成功地完成了畫面氣氛的渲染。

假如將“花開紅樹亂鶯啼”比作一幅圖畫的中景,那麼,“草長平湖白鷺飛”一句則是這幅畫的遠景。詩人極目遠望,只見水天一色,遠處芳草繁茂泛青,近處湖水碧波激豔,沙洲上幾隻白鷺怡然自得地時飛時落。這裏以大自然的綠色為主,點綴些素潔的白色,形成一種偏冷的色調,給人以寧靜、清新的感覺。與第一句濃墨重彩的筆法迥然不同的是,詩人在這裏用輕描淡寫的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淡泊的意境美。當然這與前面熱烈的氣氛並不矛盾,而是色彩和情調上恰到好處的調整與補充,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合諧、動人的春光圖。蘇軾曾用“濃粧淡抹總相宜”的詩句形容西湖的美麗景色,恰好可以用來為這兩句詩作注。

後兩句側重抒情。

“風日晴和人意好”一句具有口語化的特點,讀起來琅琅上口。詩人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發了遊湖賞春之人的`偷快心境。那紅樹、黃鶯、青草、白鷺,那一葉扁舟、一湖綠水,無處不盪漾着春意,更有那温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自然使“人意好”。“人意好”由詩人在船上所見景色引發,是遊春之人閒情逸致的陳白,所以是貫穿於詩中的總線。

“夕陽簫鼓幾船歸”一句緊承上句作一轉折,把讀者的思緒引回到湖上,緊扣詩題,並且在收尾上及時煞住,寫法上乾淨利落。這一句是全詩的精華,詩中的韻味和意境都藏於其中。“夕陽”點明遊人賞春已延長到了傍晚。“簫鼓”的樂聲仍迴盪在湖面,表明船上游人仍然餘興未盡。“幾船歸”可有兩種解釋:一是説,眼看着這夕陽美景,聞着這兩岸馥郁的花香,聽着船上簫鼓齊鳴的樂聲,雖然船兒終將離去,但一片深深的眷戀之情已留在了湖上。另一種則是,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色裏,又能有幾隻奏着簫鼓的遊船停留在這湖上呢?問句中顯然暗含有詩人的言外之意。

這首詩前兩句描繪西湖春天的繁華勝景:繁花似錦,團簇如樹,羣鶯歡叫,岸邊草長,湖面平靜,白鷺翻飛,勾畫出一幅西湖春景圖。後兩句由景到人,遊人盪舟遣興,沉醉在湖光山色之中,寫出了南宋時期西湖遊覽的盛況。這首遊春小詩打破了宋人重理趣、輕興致的特點,創造出優美的意境,運用氣氛烘托,色彩點染,畫面對比等手法,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湖上原文賞析15

1古詩石魚湖上醉歌並序帶拼音版

shí yú hú shàng zuì gē bìng xù

石魚湖上醉歌並序

yuán jié

元結

shí yú hú , sì dòng tíng , xià shuǐ yù mǎn jūn shān chūn 。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春。

shān wéi zūn , shuǐ wéi zhǎo , jiǔ tú lì lì zuò zhōu dǎo 。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cháng fēng lián rì zuò dà làng , bù néng fèi rén yùn sǎ fǎng 。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灑舫。

wǒ chí cháng piáo zuò bā qiū , zhuó yǐn sì zuò yǐ sàn chóu 。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

2 古詩石魚湖上醉歌並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詩乃歌詠石魚湖風景,抒發詩人淡於仕途進取,意欲歸隱的'胸懷。詩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魚湖,以君山作比石魚;接着敍述在石魚的尋歡作樂;最後説明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阻止飲酒作樂,藉以忘憂。詩的格調清新自然,乘興而發,毫無拘束,足見詩人胸襟之開闊,和及時行樂的思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