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母親讀後感(精選29篇)

來源:文萃谷 2.01W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發現母親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發現母親讀後感(精選29篇)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

《發現母親》是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用十年的時間寫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為優秀母親的書。在這本書中,作者揭開了一個祕密:教育的成敗不在學校和社會,而是家庭。家庭教育尤以母親的教育素養論成敗。作者認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學問,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幾年,他生命中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由母親給予的,這種教育不僅影響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樣以社會遺傳的方式,也強烈地影響着更下一代的成長,沒有哪一種教育比、母教的影響更為深遠和永久。

“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質塑造的第一老師。作者提醒母親:“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總設計師。他號召人們不僅要關心母親,更要給為人之母營造做母親的環境,讓每一個母親都成為孩子成材的推動搖籃之人。讀罷這本書,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們常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是這個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早晨的太陽仍然需要母親來托起!教育的藝術便是風箏線的藝術,即使遠在天邊,那風箏線還緊緊地握在母親和教師的手裏。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

有些父母以為孩子上了學所有的責任都交給了學校和老師。當孩子在學校發生問題時,家長們理直氣壯的指責學校老師的種種不盡職、不盡心。是的.,學校老師難脱其責,可是家長難道就沒有責任嗎? 目前我們國家的教育狀況就是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老師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個學生身上的。孩子進入學校並不是父母責任的結束,相反還要更加關注孩子的行為,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鬆。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完善結合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發展。

作者在書中還特別強調了一點:身教勝於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個家庭的家風。我們每個人從不同的家庭中走出來,無不帶着各自家庭的印記。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一個民族有傳承的文化,一個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價值觀,在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便打上了一個家庭的印記。我們經常與一些孩子的家長交流,交流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家長的行為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最明顯的,有的家長表現的沒有教養,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種頑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們都知道這並不是遺傳,而是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個有責任的家長,即使孩子身處非常不利的環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變故,也能以一個家長的責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長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

在讀完王東華教授寫的《發現母親》實踐本後,又讀了《發現母親》上冊。我把讀後感,説給你聽。

王東華教授説,母親是一種職業,每個女性應該不負使命,認真履行職責。我曾經一度為照顧孩子而苦惱,我慶幸遇見並讀完這本書,讓我倍加珍惜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

昨晚,夜半醒來,發現兒子蜷縮着身子緊挨着我,替他蓋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臉,忽然心生出感動,也不由問自己:“兒子依偎着自己,在媽媽懷裏撒嬌,這樣的日子還有多少年?”

已經6歲的兒子,早已到了跟我們分牀睡的年齡,可是分了幾次分不開,此刻很慶幸自己當時放棄跟兒子分牀,否則哪還能感受到這麼温馨的時刻。

在兒子兩歲左右,陸續開始給他讀書,因為是男孩子,有意識給他讀一些科普和歷史類的書,本以為收穫不大,沒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飯,兒子用餐椅的靠背當成高氣壓,用餐桌當低氣壓,並説高壓的氣流是向下的,低壓的氣流是向上的,驚喜於他的成長和進步。

5歲時,我利用兩天時間,帶他看了最想讓他學的跆拳道班,繪畫班和鋼琴班,他毫不猶豫選擇鋼琴班,我曾一度為他選擇鋼琴班而失望多時,但當他忽然有一天嫻熟地談下一曲《春之歌》時,當他晚上睡覺前要求聽一聽鋼琴曲“享受會兒”再睡時,在他迫不及待要給小夥伴們一起分享他最喜歡聽的《菊茨郎的夏天》時,當看到他在班裏給小朋友們彈下電子琴,並跟我説“媽媽,我發現鋼琴和電子琴最大的區別是,彈鋼琴很輕鬆,彈電子琴時兩條腿老不自覺發顫”……我就暗暗為當初沒有扼殺他的`愛好而慶幸。

“母親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母親有必要仔細去觀察孩子、瞭解孩子並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母親該有的素質。

弗羅姆説,可以用考察一粒種子成長的方法來考察一個人,是啊!一粒種子看起來弱小卑微平淡,但其內在卻存在着巨大的生長潛力。在該有的時機,必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去年初,想讓孩子報個圍棋班,於是買來了象棋和軍棋,每天有爺爺負責跟兒子一起下棋,結果,沒多久把棋子扔地到處都是,不願意學,於是放棄。直到今年年初,帶孩子去公園,在圍棋台上有爸爸指導和一個二年級的小哥哥下過幾盤,幾局下來,便發生了極大地興趣,於是爸爸給買來了五子棋,沒想到第二天早上早早地就起牀要跟爺爺一起下,幾局下來,下棋的“行話”已經學的差不多了,棋藝也長進不少。

世界上有很多愛是為了聚首,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為了放手。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更是愛的結晶,母親有義務讓孩子更加快樂地成長,在發現和安全感中進步!

寶貝,曾經媽媽那麼盼望你長大,也曾經為大晚上起來給你沖泡奶粉而抱怨,更是一度把你丟給奶奶睡,想來是多麼慚愧和羞為人母!

媽媽希望你能永遠像現在一樣晚上睡覺依偎着媽媽,放學回家飛快地跑到跟前叫媽媽,媽媽願意永遠做你的避風港,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使命與萬千母親的使命一樣,伴你長大後,用你健朗的臂膀展翅搏擊於屬於你的天際!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3

今年暑假,有幸讀了王東華老師的《發現母親》。這本書從教育學的角度,採取研究名人名家的生平入手,提出了母育學的概念,把母親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方法論提到一個理論架構之下。我認為還是有相當的積極意義的。

作者認為,人的發展是由智力、意志、品德和氣概四部分組成。其中,氣概為三稜的底面,沒有氣概便沒有基礎。氣概的意思即為人將自己歸入第幾流的自我認知。而由此推出,教育應以習育、教育、化育為層次劃分。母親是孩子最大的佑護者和設計師。所以在孩子的頭三年生命中,如果條件允許,母親最好不要外出工作,為了教育孩子,父母應當重新思考如何做人。家風與家族也十分重要,是孩子成功的接力棒之基礎。

我對其提出的氣概這個概念是贊同的。在孩子的自我認知鏡像期,他在母親和家族的教養下,會對自己有一個自我期許,我是第幾流的人。如果一個從小就認定自己一定是第一流的人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的內心都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是優秀的能戰勝困難的,他終將會努力使自己重新站起來,因為從未來時間來看,他得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人。這便是自信自尊自強的基礎。

有了這個認知,智力、意志與品德才有用武之地。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我也是贊同的。母親孕育了孩子,孩子與母親血脈相承。父親與孩子的關係是後天習得的,是有條件的,而母親對於孩子,卻有着千絲萬縷地聯繫,這被作者稱為“感通”。自己做了母親之後,我常常去思考我與我的母親之間的這種“感通”,確實發現了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為人處世方面的相通之處,當然我也似乎能感受到我和孩子子之間的“感通”。我也希望她成為一個對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像幾乎所有的母親一樣我不希望她是個凡人、庸人。

雖然會有人説,平凡才是真諦,才是福氣。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有外在條件的。為了教育孩子,父母應當重新審視自己,修正自己。有時候,甚至只是為了給孩子看,我們想變成更優秀的人,更勇敢,更勤勞。

身教遠重於言傳,在孩子大腦形成完善期間,範式模仿是嬰兒的習得方式,如果不做好計劃,打好基礎,不好的習得,轉變為習慣後,要想再改變,必將付出成倍的努力,且可能並無結果。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時,當母親通過身教,為孩子培養了良好的習慣後,父親才能接過接力棒,將社會基因傳授給孩子。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人,是負有極大的責任的,是需要研究、思考和訓練的。

總的説來,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應該説也並無一定之規,但應付出心血,潛心地研究、琢磨、觀察,用滿腔的'愛,對孩子因勢利導,儘自己所能地為孩子修正前進的方向,這應當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需要學習,前人總結的經驗和教訓,正是我們學習的捷徑。像書中講到的居里夫人的例證,她不單進行科研工作,而且承擔着喪夫之痛,獨立撫養着兩個女兒,自己不單獲得兩次諾貝爾獎,還將大女兒也送上諾貝爾獎的領獎台。

她不單每天紀錄孩子的體重、起居、發育狀況,也紀錄孩子的食譜。在工作中,親身帶領女兒,奔波於各地,用實際行動教育女兒,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人。可以説,這樣的母親是真的偉大。

我還不足其萬一啊。想想生活中,我常常抱怨孩子難養,再加上工作和家務,三座大山常常壓的我喘不過氣。這本書雖説廢話很多,但不廢話的地方還是有真理在的。可以説,有收穫吧。建議媽媽們可以一讀。當然父親其實也是應當讀的。

為人父母是很重要很神聖的工作,我們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4

十天左右的時間讀完了七百多頁、上下兩冊的《發現母親》。就自己的愚鈍而言是無法將書所傳達的知識和理念像海綿一樣吸進腦子裏,但是一種觀念卻闖進了我的心裏,並且佔據了我整個的心那就是——女人的名字是母親。我首先應該是一個母親,然後才是教師。我的母職應該是我生來的使命,是不容我冷漠的,小覷的女人使命與責任。

我回首自己十年的母親歲月,我感到了自己的瀆職,並且在心裏痛悔,感到自己沒有盡心去陪伴女兒的成長。至此,我並不敢承認自己是母親,我僅僅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而已。無知的時候,虛擲時光,青春歲月就和愚昧一起裊裊遠去;對工作的認真讓自己常常忘記過問自己的'孩子,半夜醒來想的是學生,我儼然是一個親生的後母一般;孩子最關鍵的時光過去了,我讀了此書才知道早教的重要,於痛中也感到無奈,“世隸耕”的家庭環境決定了我的目光有多遠。但是還是深深感激我的父母——是他們的眼光和意志讓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我並不鄙視任何行業的人,對勤苦的中國農民總是懷着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但是作為農民的意識和我今天的思想或許還是有點差距的,只因為我父母的用他們的辛勞和努力為我豎起梯子,我才有機會在今天知道女人的名字是母親。否則,我必定像我兒時的夥伴一樣,嫁人、生子、拋家舍業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家裏使他們像幼雀整日期盼外出捕食的母雀一樣內心孤獨、恐懼、荒蕪。我讀了王東華老師的《發現母親》,更確信是我的父母在當時比別的家長開化才有了我和弟弟的今天,雖然父母的目標僅僅是為了讓我們有個比他們好的飯碗。我上了中師,弟弟上了大學,後來在農村算是有點學識的四叔和高中畢業的四嬸緊隨我父母其後,我叔叔家妹妹又考上本科,遠房叔叔也受我們家影響,於是我的遠房叔叔家兩個妹妹也上了大學。可是,我的親三叔二叔這兩對鬥字不識一升的人家,一直鄙視我父母讓我們上學的做法,兩家的四個孩子竟然無一人國中畢業。我父母又影響了我的鄰居,他的兒子本科畢業,鄰居家又影響了他弟弟家,他弟弟家女兒又上了本科。那些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孩子照樣是老鼠打洞。

更重要的是勤勞、堅韌、善良、孝敬的母親,用她對待爺爺奶奶的行動,化育了我們姐弟,我們無一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公婆。面對妯娌對待婆婆的錙銖必較,我時常感到對自己的驚奇,為何我就沒有這麼“精細的算盤”和“精明的眼光”,今天我才明白這是母親的慧根、福祉、在庇佑我的心靈澄明安適。父母的大度和為家族的操勞,一樣早就了我喜歡給婆家操心的性格。這或許就是王老師説的習育、化育吧。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的孕育主要就是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作為最好的營養液,日復一日浸潤其中,自然薰染。父母是紅,孩子不會是黑,父母是黑,想讓孩子紅估計沒那麼容易。

讀着王老師的書,想想自己的成長,我似乎更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去做一個母親。時時體察孩子內心,給予孩子必要而及時的心靈關注、支持和温暖。母親的雙眼應該過目就能夠讀懂女兒心靈的無字書,母親的心思應該就是吹遍每個角落的春風,細膩無痕而温暖。母親的引導應該就是就是那春夜細雨,潤物無聲。女人只有懂得自己的第一要職是母親,懂得今生可以捨棄金錢、名譽、地位,但不可以生而不育,才可能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最幸福的孩子,最快樂的孩子,才可能讓我們的孩子儘可能朝着自己天賜的優勢去自由的成長,才可能將我們自己創造的天才,培養成真正的天才。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5

參加了的幸福家庭讀書會以後,認識了更多的一同讀書的媽媽,大家一起談共讀的書目《發現母親》,談收穫,談體會,談感悟,談得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特別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媽媽 ,大多數都很焦慮,不論孩子處在哪個狀態之下,少有媽媽可以做到淡定喜樂。

孩子不學習且性格叛逆,媽媽當然是最焦慮了,爸爸埋怨媽媽不學習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沒有慧心、不會教育孩子,讓自己不能專心在外做事,讓自己在優秀孩子的家長面前壓力山大;孩子反感於媽媽不懂得自己,生活中控制自己太多;媽媽總是遺憾於當孩子小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大了,一籌莫展,不知道怎麼做是最好的,正如手中的小鳥,捏得緊了怕捏死,捏得鬆了怕飛走,捏得鬆或緊的家庭,都有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向左還是向右,媽媽們困惑無解…… 孩子愛學習但性格敏感的孩子,媽媽的心情總是小心翼翼、提心吊膽的,生怕忽視了孩子身心任何的不適造成無法彌補的惡果,生怕一句話説得不合適、一件事做得不妥當,影響了孩子的心情和學習;孩子一句“我抑鬱”,媽媽惶恐不安;孩子追問“我活着有什麼意義”,媽媽到處問詢……雖然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般的孩子,有膽量拿青春賭明天,可是已經見過身邊一些失敗父母和孩子的痛苦,媽媽不敢賭,更是輸不起......

孩子不學習但性格陽光的孩子,媽媽擔心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下,孩子沒有專攻的術業,該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孩子還有無可能闖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即便是孩子擁有良好的品德,但面對孩子找工作的種種不易,面對孩子創業的諸般壓力,媽媽仍然是擔心不已。在孩子最應該學習的年紀,沒有讓孩子愛上學習,似乎就是沒有教育好孩子,似乎就是媽媽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孩子愛學習且性格良好的孩子,媽媽擔心孩子能不能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不能適應這個複雜的社會,能不能交到心儀的`女朋友,能不能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中年媽媽到底怎麼了?看看那些各式各樣的家庭教育培訓班上80%以上中年媽媽的身影,看看那些諮詢室中中年媽媽傷心的淚水,品品那些對中年媽媽嫌棄的戲稱…中年媽媽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挽救自己,才能無愧於孩子,才能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現在的家庭教育,主張從父母做起,從媽媽做起,方向是不錯的,但媽媽既要工作,還要做大量的家務,還要承擔孩子學習的很多事務,還要承擔單位和社會的“嫌棄”,這樣的媽媽如何不焦慮?這樣的媽媽如何優雅,如何智慧?中年的媽媽要懂得一點養生保健的常識,孝順雙方的父母,照顧日漸老去的親人。中年的媽媽要學習一些工作上的新知識,否則老公嫌棄,單位的年輕人小瞧;中年的媽媽要學會化粧,打扮得體,否則被戲稱為“黃臉婆”、“老女人”;中年的媽媽要學會成為廚房達人,否則,全家人的營養和健康責任誰來承擔?中年的媽媽要為兒女帶孩子,以前是一個,現在是兩個,否則怎麼實現優秀二孩子的目標?

中年媽媽承擔的太多,中年媽媽太累太難,如何讓媽媽優雅地教育孩子,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你準備好了嗎?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身為孩子的你,每天給媽媽打一次電話,每星期為你的媽媽洗一次腳,每個月為媽媽做頓飯……身為丈夫的你,從現在開始,每次出門給妻子一個深情的擁抱,每次回家給妻子一個温暖的笑容,每次在外應酬給妻子一個甜甜的問候…讓中年的媽媽不要那麼累,讓中年的媽媽即便是累但是快樂着……讓快樂幸福的媽媽,有更多的機會提升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老人,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孩子,如果是這樣,全民的幸福,和諧的社會,強大的國家,有誰可以阻擋呢?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6

做了十幾年教師,已是四歲孩子的媽媽,一直覺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讀了王華東的《發現母親》後,我如坐鍼氈,因為我又發現了自己的淺薄。一般會被認為,《發現母親》是一本講早期教育的書,倒不如説它是講全面教育的書,更確切點説是講根本教育的書。作者以理想主義的熱情,發現了母親的偉大作用——“母親的素質決定着民族的未來和命運”,或者説:“左右國民命運的是母親的教育”,“母親,只有母親,才是創造歷史的正直動力”。他用詩一般的語言概括為:“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多年來,我一直關注着學校教育,對兒子的學前教育自我感覺也良好。可《發現母親》不僅讓我看到了自己荒廢了許多對兒子早期教育的大好時光,而且也讓我找到了那些學校教育頑疾難以治癒的癥結————家庭教育的薄弱。《發現母親》讓我對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不能忘卻的悲劇 令人心酸的往事。王華東出生於1963年,出生後不到半年,便因母親的長病被送到了外祖父家,一住就是十年。等他再次返回父母身邊時,迎接他的家庭氣氛比當時全國的氣氛還要沉悶。父親是被打倒的走資派,父母微薄的工資要養活包括他在內的三個男孩子,本來就很低的生活水平,又增加了一個“費衣費鞋只會吃飯不會做事”的飯桶。更糟糕的是由於外公外婆多年的溺愛,使他更難“入家隨俗”了,他攪亂了原有的家庭秩序。從被父親“打服”的那一天開始,他就在心靈深處對抗着這個家,對抗着父母。“家是令我恐懼的地獄!家的外面永遠是美麗的,離家越遠,這種美麗越動人!”“隨着年歲的增長,這種敵對不僅沒有消除,相反更加仇恨”“我考大學的最強烈動因,就是要遠遠的離開這個家”。

為了減輕心中的壓抑,我不想繼續整理那些悲劇。其實,天底下的許多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特別是由教育不當產生的悲劇。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人類素質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這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國上下從教材到教育理念,從教育方法到教育設備等都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教育的確在改變,而且已初見成效。但是,受王華東老師的啟發,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們不妨做個試驗,把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學習生涯中的老師換一換(可以換換班級),也就是換成同時代的其他教師,我想結局一般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為同樣環境下,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都是統一的,老師的素質雖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會很大,每位老師最低標準也要擁有教師資格證。而如果把一個剛生下來的孩子送到一個不同環境的家庭裏去養育,孩子將來的'結局肯定會與親生姐弟大相徑庭。我們都能看到,從一個家庭裏走出來的幾個孩子都有驚人的相似,除了遺傳素質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後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響。

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有各級的政治機構、專業機構在引領,有眾多的家長和監督部門在監督,這些都促進了學校教育的質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個專業機構和部門在監督評價檢查每個家庭的教育情況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種自發行為,有多少不具備做父母資格的人正在為人父母呢?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懸殊。所以,我國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着人的素質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湧現,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否則,再好的學校教育也像一個蹺腳走路的殘疾人,它永遠難以發揮出速度和水平!

《發現母親》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用他自序中的話:“願天下人共讀之,不僅僅是讀這本書,甚至就不是讀這本書——而是讀父親、母親這樣的大書,而是讀做人、做高尚的人這樣的大書。因此,不僅願天下人共讀之,更願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最後,我用此書後記最後一句作結:“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好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母親”!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7

最早接觸王東華的《發現母親》是看到《中國教育報》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書中的觀點強烈的吸引住了,於是就把這本書的名字記錄在我的本子上。後來聽劉瑩老師説他手中有這本書,就在春節前借來拜讀,讀後只能用震撼來形容我的對教育的無知。

這本書用發現二字表達了他對教育的問題思考,後來我也發現很多教育專家用詞頻率最高的就是“發現”,週六我去47中參加新課改講座,台上作報告的是濰坊廣文中學的校長趙桂霞,上午三個小時的報告最少使用“發現”20次,其中有很多的題目是:發現課程;一張照片的發現;桌子被砸發現離校課程等。發現是對每一個教育行為的反思,發現是教育智慧的閃現、發現是對教育深層次的理解。書中這樣説:在現代社會,什麼都強調學習和考核,沒有人敢不經過充分的練習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鋼琴,沒有誰敢不經過考核就把汽車發動後開到市區,但是人類何曾出現過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設置的育兒學校呢?我們社會對那些從事兒童工作的各種人員,如教師、醫生、幼兒園的營養師等都要進行專心而嚴格的訓練,可是對在孩子生活及成長中擔負重要培養任務的人——母親,卻視而不見的沒有給予任何專門的訓練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們的老師們呢,很多幹了一輩子的老教師,榮獲過無數的榮譽和證書,但是從來沒有這種發現,準確的説他是個教知識的優秀老師,而非真正的優秀教書,因為他們不懂得什麼是教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簡單的説是學習不足,如果説我們老師們經過專心而嚴格的訓練的話,那也是在上大學時期,而工作之後所從事的都是教知識的學習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這讓我想起了書中導論中美國著名母親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話:中國是最早開設學校的國家,儘管如此,他們的文明落後了。這是由於他們沒有認識到婦女教育的必要。過去,中國人認為婦女不應受教育,因此,中國大多數婦女是文盲,也不進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親教育的國民決不能成為偉大的國民。更何況我們老師呢。

原來我一直認為,女人剛生完孩子後是由於缺少一種元素而出現不同層次的抑鬱,這種抑鬱期到三歲基本消失,抑鬱期的時候常常與丈夫、婆婆發生一輩子激烈的碰撞,這也是中國婆媳關係不和協的根源,看完這本書才讓我知道這不是主要的原因。書中説:“由於人是早產三年的動物,因此人出生後的這三年極為重要。儘管人的生物體脱離了母親,但是它實際上同母體仍然沒有分開,仍然有一個未分化期。母親和嬰兒仍是一體的,彷彿是一對連體嬰兒那樣”。連體嬰兒説明什麼?説明他們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興就哭、發脾氣,一會兒就會呵呵地笑。這樣的結果給丈夫一種感覺不像原來的愛人了,給婆子的感覺是這個媳婦這麼不通情達理,可是對於孩子來説有這麼懂他、愛他、理解他的夥伴,真是棒級。這個時候的孩子與母親是一種感通狀態,他們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這就是很多孩子為什麼總是聽媽媽的話而不聽其他任何的話,而上學以後,很孩子把老師當成了他的媽媽。這個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我們老師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學習成績,就必須走進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關係,孩子自然就會進入“親其師,信其道”的軌道上。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8

上學期,學校給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購買了一本教育書籍,書名就叫《發現母親》。我在寒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一口氣看完了這本由王東華教授所着的書,合上〈發現母親〉這本書之後,我對母親這一偉大形象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發現母親》這本書,作者以獨到的見解和新穎的`事例,懷着對社會特別是中國社會的深深責任感,深刻闡述了“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的素質決定着民族的未來和命運”着一主旨。作為一名女性,一名教師和一名母親,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我要説,母親是偉大的,但這偉大來自於母親的無私與付出。母親經歷了多少苦難與磨難才娩出孩子,又要經歷多少辛酸和心血把孩子一個個撫育成人。這個過程是何其的漫長與難熬呀!但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説深刻一點,也是為了這個社會和整個人類,母親總是默默無聞、含辛茹苦地堅守着,由年輕美貌變成白髮蒼蒼也始終如一地堅守着……可見,母親是何其偉大!何其令人尊敬!在母親面前,讓人覺得任何事物都變得渺小起來……

在這裏,讓我們共同呼籲:從現在開始,讓普天之下的兒女們,讓社會上所有成員和人們,都來孝敬和尊敬母親吧!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9

去年聖誕節,班中一位家長朋友送給我一本書《發現母親》其實對於這本書我並不陌生,因為初為人母后我粗淺的看了一遍,但家長送我一本書我特別詫異,這位家長朋友告訴我,因為知道我也是一直自己帶孩子,假期快來了有時間讀一讀吧,這本書她看過了,感覺不錯,我心中很是温暖。這本書是由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所寫,再讀這本書它深深地打動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讀罷這本書,這兩句話久久在我心中迴響,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們常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是這個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早晨的太陽仍然需要母親來托起!教育的藝術便是風箏線的藝術,即使遠在天邊,那風箏線還緊緊地握在母親和教師的手裏。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如果母親送給社會的是一個不合格的人那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面對這樣的結果做為母親就不僅僅是對不起孩子了。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0

《發現母親》是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老師殫精竭慮歷練十年而成的一部母親教育專著。在書的封面上除了書名和作者的名字外,還有這樣兩句話:“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這是一部能夠引人共鳴共思共感共歎的書,閲讀之後讓我的心久難平靜回味無窮的書。

我也是一個努力想做到更好的母親,閲讀過後並仔細揣摩,我懂得了:做一個好母親並不只是生下孩子給孩子餵飽這麼簡單,母親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來。母親餵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奶水,更應該用自己的精神素養餵養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母親要有足夠的自我認識,知道自己肩負的是怎樣重要的使命。樹苗是孩子,土地是母親。小樹苗只有紮根土地才能長大,小樹苗能長多大多高取決於土地是否有足夠的營養,沙漠里長不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個缺乏智慧、心靈貧乏的母親是教育不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的。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讀罷這本書,這兩句話久久在我心中迴響,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未來的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要做一個向偉大邁進的未來的母親!我要做一個向優秀者齊的教師!”這是我讀完《發現母親》後心底發出的最強音。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1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我奶奶去世以後,我讀過一篇讀者文摘上的文章,最後一句話就是這個,我哭了好幾天。剛看到了這句話還是很心酸。可能我的戀母對象是我的奶奶和姑姑吧。對有媽媽的孩子來説,媽媽就是精神支柱吧。我希望自己做好我兒子的精神支柱,努力成為兒子的驕傲,也讓兒子成為自己和我的驕傲。

在《發現母親》第五章裏面:教育,母親是孩子的大老師。向“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發問:

“第一任老師”是最容易當的嗎?

“第一任老師”是誰都可以勝任的嗎?

“第一任老師”是有任期的嗎?

“第一任老師”是可以推卸責任的嗎?

“第一任老師”的職責僅僅限於“老師”嗎?

“第一任老師”説不能狀母親職責之萬一:母親教的是自己的孩子,老師教的是別人的'孩子──母親是孩子的大老師。

我也會捫心自問,我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人人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以償。每當這個時候,許多人説自己運氣不好沒有養個好孩子。但是真的是孩子不好嗎?是不是我們自己不好,把孩子教成這樣得呢?為人父母的問過自己嗎?我們都説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好習慣定終生。可是養成一個好習慣,這個習慣,是取決於孩子嗎??還是取決於自己呢?在我看來,取決於父母。父母的好習慣,孩子會繼承,比較容易堅持。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2

在《發現母親》一書裏,我突然覺得很對不起兒子,在我還不懂怎樣教育、開發你的潛能時生了你,讓你沒有那麼優秀,那麼完美,你會埋怨媽媽嗎?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做一個合格且優秀的媽媽,讓你也成為獨一無二的優秀男子漢,我們共同努力吧!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我們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伯樂嗎?發現他的優點,發現他的特點,發現他的與眾不同嗎?我在努力的路上,您出發了嗎?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母誤子半輪,子誤己一生。母親耽誤孩子6年,孩子就會耽誤自己一生,這真是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童了!要怎樣不耽誤孩子呢?就是我們做父母應該思考的。

我想應該遵循一個標準。什麼標準呢?家庭教育中的'8個優先於:

1、理念(優先於)方法。

2、興趣(優先於)知識。

3、狀態(優先於)能力。

4、品德(優先於)分數。

5、空間(優先於)幫助。

6、感受(優先於)道理。

7、習慣(優先於)聰明。

8、關係(優先於)期望。

這個標準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自己感覺應該是尊重吧。尊重孩子這個個體,他不是我們任何人的附屬品,也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我們不能隨便的把我們的愛好、喜好,強加給他。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意見,尊重他的存在。我想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我們內心深處想要的。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3

在《發現母親》一書裏,我突然覺得很對不起兒子,在我還不懂怎樣教育、開發你的潛能時生了你,讓你沒有那麼優秀,那麼完美,你會埋怨媽媽嗎?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做一個合格且優秀的媽媽,讓你也成為獨一無二的優秀男子漢,我們共同努力吧!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我們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伯樂嗎?發現他的優點,發現他的特點,發現他的與眾不同嗎?我在努力的.路上,您出發了嗎?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母誤子半輪,子誤己一生。母親耽誤孩子6年,孩子就會耽誤自己一生,這真是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童了!要怎樣不耽誤孩子呢?就是我們做父母應該思考的。

我想應該遵循一個標準。什麼標準呢?家庭教育中的8個優先於:

一、理念(優先於)方法。

二、興趣(優先於)知識。

三、狀態(優先於)能力。

四、品德(優先於)分數。

五、空間(優先於)幫助。

六、感受(優先於)道理。

七、習慣(優先於)聰明。

八、關係(優先於)期望。

這個標準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自己感覺應該是尊重吧。尊重孩子這個個體,他不是我們任何人的附屬品,也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我們不能隨便的把我們的愛好、喜好,強加給他。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意見,尊重他的存在。我想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我們內心深處想要的。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4

一次在空間裏感歎: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母親,我們深深地感到,我們身上肩負的雙重責任重大。就在這時,王校長推薦一部由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寫的關於母親與教育的書籍《發現母親》,我特地吩咐女兒借回這本書,利用這次外出旅遊的機會,靜心地讀完這本書,它深深地打動了我,並引起了我的沉思。

誠然,“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閒暇之時,聊起家庭,我總是這樣的觀點: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又是終生老師。家庭的興衰和孩子的成敗,取決於母親。這兩句話雖是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更是體現在我們的一生中。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孩子的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發明大王愛迪生不就是最典型的例證嗎?

從自己的經歷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孩子的啟蒙教育至關重要。要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必須從小從細教育。身教重於言教,身教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言教是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我們要重視“習育”——行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從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見慣的事情入手,培養孩子最根深蒂固的習性,用愛心與耐心去感化孩子的靈魂,使孩子能茁壯成長。

母親節之際,向“母親”的教師,推薦《發現母親》這本書共勉。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5

《發現母親》這是當代中國最具有影響的原創著作之一!是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所著的。是一部關於母親與教育的書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為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然而現在很多家庭一直埋怨孩子學習不好,孩子太笨,孩子弱智……作為父母對孩子有多少了解呢?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傻子”嗎?孩子從小到大你們作為家長,又為他們小小的心靈填補了多少的愛呢?我們有的孩子甚至一直生活在單親家庭裏,有的是隔代教育,還有的乾脆給孩子弄個周託,甚至月託,一個月來孩子不知道爸爸媽媽還認識不認識他們?有的孩子説,在他記憶裏,對爸爸媽媽的印象就是:只要你聽話,好好學習,爸爸媽媽就給你買好吃的,或者帶你出去玩!

像這樣的家長,尤其是做母親的,你認為你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裏,他們能撐起祖國的未來,能迎接明天的太陽而含苞欲放嗎?能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裏“鶴立雞羣”嗎?

孩子的素質,更多地出自家庭而不是學校,沒有父母親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質的提高。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説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的方法,花才養好;養蜂的人先要懂得養蜂的方法,蜂才能養好。要想教育取得

真正的成功,那麼必須從家庭着手,教育的起點不是國小,不是幼兒園,而是家庭!

而家庭中尤其是母親,在孩子的成長中最依賴的一部分。母親餵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奶水更應該用自己的精神素養餵養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做母親就應該有足夠的自我認識,教育好孩子,讓他們能真正健康地成長!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6

在讀完王東華教授寫的《發現母親》實踐本後,又讀了《發現母親》上冊。我把讀後感,説給你聽。

王東華教授説,母親是一種職業,每個女性應該不負使命,認真履行職責。我曾經一度為照顧孩子而苦惱,我慶幸遇見並讀完這本書,讓我倍加珍惜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

昨晚,夜半醒來,發現兒子蜷縮着身子緊挨着我,替他蓋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臉,忽然心生出感動,也不由問自己:“兒子依偎着自己,在媽媽懷裏撒嬌,這樣的日子還有多少年?”

已經六歲的兒子,早已到了跟我們分牀睡的年齡,可是分了幾次分不開,此刻很慶幸自己當時放棄跟兒子分牀,否則哪還能感受到這麼温馨的時刻。

在兒子兩歲左右,陸續開始給他讀書,因為是男孩子,有意識給他讀一些科普和歷史類的書,本以為收穫不大,沒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飯,兒子用餐椅的靠背當成高氣壓,用餐桌當低氣壓,並説高壓的氣流是向下的,低壓的氣流是向上的,驚喜於他的成長和進步。

五歲時,我利用兩天時間,帶他看了最想讓他學的跆拳道班,繪畫班和鋼琴班,他毫不猶豫選擇鋼琴班,我曾一度為他選擇鋼琴班而失望多時,但當他忽然有一天嫻熟地談下一曲《春之歌》時,當他晚上睡覺前要求聽一聽鋼琴曲“享受會兒”再睡時,在他迫不及待要給小夥伴們一起分享他最喜歡聽的'《菊茨郎的夏天》時,當看到他在班裏給小朋友們彈下電子琴,並跟我説“媽媽,我發現鋼琴和電子琴最大的區別是,彈鋼琴很輕鬆,彈電子琴時兩條腿老不自覺發顫”……我就暗暗為當初沒有扼殺他的愛好而慶幸。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7

多年前就讀過這本書,這是華東交大汪東華的一本書。還是03年出版的一本書,是大女兒4歲時,汪教授來商丘做講座,我因有事,讓小史(史豔春)去聽課,幫我買的一本作有者簽名的書——雖然書紙早已經發黃,但我仍然愛不釋手……作者的簽字——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汪東華200310.19,書的封面,大手拉小手——拉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為天才的母親。僅這些文字,足以讓一個母親感慨萬千……

書的扉頁,作者題記——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並不是因為男人比女人優越,而是因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這個代替品後才去造女人。當上帝把女人造出來後,上帝造人的任務也就完成了,於是把這一任務交給了女人!母親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教育,為什麼有的家長每次管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還無理取鬧,歸根結底是母親出現了問題。多少年輕的小姑娘在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做了母親。她們不會教育孩子,不知道母親這個終身制的工作是需要學習的。她們只會依樣學樣,別人怎麼教她就怎麼教,自己母親怎麼教自己,她們就怎樣教自己的孩子。這種長期連續的`教育,也是任何一個老師的影響都無法比擬的。

長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母子感通、母子情結是母親對孩子施加教育的最好條件,而母子之間無可替代的信任感,讓母親比誰都能更及時把握孩子的思想脈搏,而這一點是任何一個老師終極一生也不能達到的。

老師的是百分率教育,但母親施行的則是全概率教育。母親教育一旦受到動搖,它給孩子帶來的就會是整個生命的崩潰,因為老師給的僅僅是知識的教育。

僅以此文與各位同業老師又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互勉!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8

這本書的學習讓我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對我成長的影響極大。母親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婦女,雖然沒有什麼文化,卻十分重視對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日常工作,她都身體力行,用行動教育我們,凡事都認真做,沒有半點馬虎,現在回頭再想,她雖然不會講太多的大道理,卻用勤懇勞作換來鄰里間的認可和讚譽,影響着我們認真學習,踏實做人,努力工作,母親的教育是我心目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信息時代了、社會進步了,我們母性呢?玻璃試管代替了母親的.子宮,橡膠奶瓶代替了母親的乳房,醫院裏的保温箱代替了母親温暖的懷抱,消毒奶粉代替了母親的乳汁,甚至還不等自然分娩就用刀剖腹將他取出,還不等滿月,母親就將孩子交給了保姆,交給了託兒所、幼兒園、學校……只有到今天,我們的母親才真正可以説是“生育機器”,才真正可以説是冷冰冰的“生育機器”,在這樣的流水作業裏,母性的本能喪失殆盡,甚至連動物都不如,動物懷孕之時,尚長時間地為幼仔築巢準備,動物無不是在幼子能夠獨立生活之時才讓它們離開母親,但我們的母親卻在孩子遠不能自立時就已將孩子拋棄在自己的關心之外了,在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像哺乳類動物那樣慎重地對待育子嗎?

另外,現在社會女性和男性一樣在社會上平等競爭,讓女性忽視了自己最重要的職責,絕大多成為了工作當中的女強人、女漢子,卻嚴重疏忽了孩子的教育。

這是嚴重的錯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絕不可以忘記自己是母親。母親不論事業多麼輝煌都不應放棄母親的責任,許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為代價而倍受人尊敬,其實這正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女人好累啊)

現在人們沒有意識到母親的重要性,更沒想過如何去訓練母親。很多人都是應用着最原始的方法,摸索着教養方式。同樣也是錯誤的資源浪費。孩子是一件精細的藝術品,需要我們組裝,可是沒有附帶説明書!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19

王華東的《發現母親》一書,我自一年前購來,至今已經讀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會受到震撼。發現母親這一口號是如此振聾發聵,又是如此動人心絃。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過世的母親。她雖然沒有上過一天學,但她給我的教育卻超過了所有的老師。她一生貧苦,一生節儉,飯無求飽,衣無求暖。而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她卻又那麼慷慨。自己家再窮,她也從不讓路過的乞丐空過手。一勺飯,一把米,或者一個窩頭,她的眼裏佈滿憐憫。有時她還留那些孤老乞者住宿,在嚴冬裏燃起一盆火,暖和老人單薄的身子。母親教給我同情和憐憫,所以我至今一直保持着對弱勢羣體的關注。我已經連續六年參加無償獻血,希望在救助病痛者的同時,也能安慰地下長眠的母親。

母親一生勤勞,即使在中風偏癱過後,也沒有停止她的勞作。小時侯,一從學校回來,總能吃上熱騰騰的飯。我父親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一年到頭只做兩次飯,除夕晚飯和大年七年級早飯。其餘的日子,全由母親操勞。五十五歲那年,母親終於病了。住了一個多月醫院,回來時只有右半邊肢體活動自如,左臂抬不起來,左腿挪動不靈,而她自小就是個左撇子,可以想出生活該有多難!可母親硬是學會了右手拿筷子,右手拿一切器具,學會了自理!稍微好一些的時候,她就開始勞動了。左手扶着盆和麪,做出可口的麪食;一隻手從溝底提水澆菜;一隻手摘棉花母親是多麼堅強!她永遠不願意麻煩別人,哪怕是她的兒女。每當我有些懈怠時,我的`耳旁就會響起母親的話不要愛惜力氣,用了還會長起來的。

如今我有了孩子,我能做些什麼呢?廣義地説,我的學生也是我的孩子。做得像我母親一樣好,的確不輕易,只希望自己不要耽誤了孩子的教育,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遺憾。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比較複雜,有的時候真是讓人為難。照顧少了吧,捨不得讓孩子吃苦;照顧多了吧,又怕她養成依靠習慣。好在有高人指點,我總算是個讀書人,《發現母親》就是一本好書,我會繼續讀下去,學下去。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0

作者可以點燃讀者對教育的熱情,但卻無法為自己巧手降温。這是我讀了這本書後的第一感覺。

作者總是處於一種狂熱的興奮之中,這無疑是由於“母親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作者會反覆從內外探究家庭的影響。每一個案例都像發現新大陸的一樣令人興奮,所以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舉出例子。

有些章節列舉的例子比比皆是。的確,一開始讓讀者熱血沸騰。但是興奮過後的平靜和及行有效的做法恰恰是作者最避免的。我認為一個成熟的作家既要有熱血沸騰的熱血,又要有智慧的鬼才。

我非常同意作者提到的早教的觀點。誠然,早期教育是一個敏感的話題。關於早期教育,有不同的學派,他們常常意見不一。在識字方面,許多父母不希望他們的孩子早讀書早寫字,讓其順其自然,相信自然的天賦是最好的.,總是覺得過早地接受知識會固化思維。

對此,我同意作者的觀點,學習本身無可厚非,關鍵是用什麼樣的教學形式,家長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衡量這件事。

對於孩子來説,堆積木就是玩耍,聽音樂就是玩耍等等,學習寫字也可以看作是玩耍。有這麼多的遊戲形式,為什麼學習不能成為其中之一呢?

如果正確引導,這些字可以像積木一樣有趣,甚至更神奇。古時候,有人教年幼的孩子學習,將千言萬語刻在每一個木板上,每天識字,如果能連綴成文,就有獎勵。父母用心良苦,孩子也樂在其中。

在作者發表了他的觀點後,他提到他已經探索了一套教孩子閲讀的方法,並説這種方法可以讓一個兩歲的孩子在六個月內脱盲。也許讀者和我一樣,已經對作者提到的讀寫方法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到底是什麼如此神奇?

不幸的是,作者犯了一個錯誤。他説,由於空間有限,他不能介紹這種識字方法。看到這裏,真讓人啞然失笑。如果是空間有限,那麼為什麼之前和之後的事例是重複的,比如用木板來教千字,古代教育重視識字教育,胡適早早識字等等前後重複。因此,作者挖了個坑,給人的感覺是很不厚道的。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1

《發現母親》是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用了十年的時間寫出的一部關於母親與教育的書籍。這本書用了“發現”二字,也讓我發現全新的自我。發現是對每一個教育行為的反思,發現是教育智慧的閃現,發現是對教育深層次的理解。

作者説一生之計在於童,嬰兒的一年等於十年。人生的早期教育對一生影響極大,父母這個老師要當的合格才能為孩子的人生開好頭,這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遺憾的是有許多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孩子還小”這樣的聲音在今天依然不絕於耳。在《發現母親》的書中作者從生理的角度闡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出生時胎兒平均腦重是350克僅為成人的25%,僅僅6個月後,它就己達到成人的50%。在兩歲半時達到75%,五歲時達到90%。到這時人的大腦主要部分己經發育成熟。”由此可見,兒童早期的成長決定了一生的發展。

所有的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總是喜歡動手觸摸和抓取身邊的東西,他們睜大眼睛四處張望,仔細傾聽着聲音的來源。那是孩子正在學習。最早孩子的學習以模仿為主,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母親成為孩子的.主要觀察模仿對象。

孩子時刻都在學習中,教育也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同樣是帶孩子的母親,由於母親的教育意識的差別孩子的收穫就會不同。有的母親在日常陪孩子地過程中會不厭其煩地解答孩子的“一千個為什麼”。而另一種母親就只起了一個看護的作用。有的母親在孩子的品行教育中會以身作則。過馬路時帶着孩子走斑馬線,孩子會養成守秩序的習慣。孩子玩過玩具陪伴孩子把玩具收好,孩子會養成整潔的習慣。享受美味的食物前讓孩子先拿給長輩,孩子會養成尊敬老人的習慣。你不必是具備高學歷的母親,告訴孩子你所知道的,你所能做的就足夠了,重要的是堅持自己也做到。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作為孩子的父母有責任給孩子營造一個適合孩子身體和心靈都健康發展的家庭氛圍。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給孩子的什麼樣的教育至關重要,所以不要浪費掉孩子的寶貴時光,認真對待孩子的童年,給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這關係到孩子的一生。

最後,引用作者的一句話衷心地祝願: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好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母親!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2

最近電影《你好,李煥英》家喻户曉,講述了女主賈曉玲(賈玲飾演)在經歷“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之後,意外穿越時空回到1981年,見到年輕的父母,從而展開一段笑中帶淚的親情故事。由此讓我聯想到剛剛看過一本書《發現母親》,這本書適合每一個人來讀,準父母、未來的父母,曾經的父母等等。書中説“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的素質決定着民族的未來和命運”,由此可見母親是多麼的偉大,母愛是多麼的神聖。

誇美紐斯説:孩子從出生到六歲都應該由母親來教育。兒童出生後頭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整個一生中的任何階段,甚至決定了他的一切。俗話説:多一個教師,就少一個警察;多一所學校,就少一座監獄;多一個合格的母親,就少一個社會的敗類。可見,母親對於孩子來説的確太重要了,母親教育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説的確太重要了!

母親的偉大之處時刻出現在我們身邊,是很容易感覺到的,但是我們並不是每一次都會好好珍惜。我們好像總是很忙,忙着工作,忙着夢想,忙着交友,忙着各種事,卻唯獨沒有忙着關心父母。我們總想再等一等,等到自己功成名就、等到自己實現夢想、等到自己有足夠時間。但卻從未想過,自己在奮力奔跑時,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父母總會説:你們好好工作,不用管我,我們很好。但是我們卻忽略了,這個時候父母很需要我們的陪伴。然而無論什麼時候母愛總是那麼無私而且單純,就像李煥英那句催淚的台詞:“我希望我的女兒健健康康快樂的成長!”我想,所有的.賈曉玲們終該明白:母親的幸福很簡單,沒有太多的物質嚮往,更多的是一種美好祝願。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她就很幸福。哪怕她的孩子,只是一隻平凡的醜小鴨。這就是母愛,無私無求,博大深沉的愛。

詩經中説:“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漫漫人生,如果説人是飄在天空中的一隻風箏,那父母就是那根線;如果説人是浮在生命之海上的一葉扁舟,那父母就是那舵與槳。父母是我們人生的出發點,陪伴出生到成長,因此我們要時刻珍惜還來得及的時光,感恩父母,珍惜母愛!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3

當我接觸到這本書時,我就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地震撼了。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女性共讀。更是一部天下人都應該共讀之的書,而不僅僅是母親。

閲讀之後讓人的心久難平靜回味無窮,因為教育與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息息相關,與國家的強盛興衰密不可分。“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質塑造的第一老師。“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讀罷這本書,這兩句話久久在我心中迴響,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孩子的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閲讀的過程就如同是在瀏覽一座關於女性關於教育的博物館,作者像一名講解員,深入細緻的講解女性作為母親在教育方面對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現代女性應該怎樣肩負起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同時也分析了現代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在這本書中,我深刻認識到了作為母親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也從這本書中學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論。養牛、養鳥、養魚、養花都要懂得專門的方法,而養孩子呢?王老師的反問正道出我國育兒的欠缺之處。我們什麼時候想到要為即將到來的一個生命去打電話諮詢,去購買一本書籍,去拜訪一個教育成功的母親呢?

在今天,什麼都在講品牌,可是誰注意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誰注意到了這個世界——母親這個本質呢?孩子是活的,教育也應該是活的,它應該同孩子一道成長,孩子成長的箏線應牢牢地捏在母親手中。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學校學習,原來是自己沒時間照顧孩子,或者説為了孩子上寄宿制學校而拼命忙於掙錢,這不僅不表明你對孩子教育的重視,恰恰相反,卻表明了你對孩子教育的無知。如果説自己沒時間教育孩子,那就是説自己沒時間做人。

因為自己的做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書。寫的太好了,讀到這些時,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現實,有多少家長不是自己圖省事把孩子送來,把對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給了學校,交給了老師,縱然再高明的老師也無法替代一個母親的位置啊!

越讀我越想建議我班甚至我校乃至全社會的家長朋友們都來讀讀這本書。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4

《發現母親》是王東華所著。本書從教育學的角度出發,從研究名人大師的生平入手,提出了母育學的概念。

作者認為人的發展是由智力、意志、道德和氣概構成的。其中,氣概為三稜的底面,沒有氣概就沒有根基。氣概的意思是着一個人的自我認識範疇。

因此,教育應分為習育、教育和化育為層次分化。母親是孩子最偉大的保護者和設計師。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母親最好不要出去工作,為了教育孩子,父母應該重新認識自己。家風和家庭很重要,是孩子成功的接力棒基礎。

我同意他對氣概的看法。在孩子自我認知的階段,他會在母親和家庭的教養下對自己產生自我期望。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認為他一定是一個一流的人,在未來的生活中,無論多大的困難,他都會努力地站起來,在未來的時間裏他一定成為一個一流的人。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母親孕育孩子,血脈相連。父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後天習得的,是有條件的,而母親與孩子的聯繫是密不可分的,作者稱之為“感通”。

我理解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這種聯繫,我似乎也能感受到我與兒子之間的這種聯繫。我想讓他成為一個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當我懷着他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我不希望他只是個凡人、庸人。雖然有些人會説,平凡才是真正的意義。但我不這麼認為。

為了教育孩子,父母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糾正自己。言傳身教比什麼都重要。在孩子個性形成和完善的時期,如果我們不制定一個好的計劃,打下良好的基礎,不良的行為就成為一種習慣,如果到時候才去改變,為時已晚

只有當母親通過榜樣為孩子培養了良好的習慣,父親才能接過接力棒,把社會基因傳給孩子。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有很大的責任。

正如書中提到的居里夫人,她不僅從事科研工作,還承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獨立撫養兩個女兒。她不僅獲得了兩個諾貝爾獎,還把大女兒送上了諾貝爾獎領獎台。

她不僅記錄孩子的體重、日常生活和發育,還記錄孩子的飲食。在工作中,親自帶領女兒,周遊世界,用實際行動教育女兒,如何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為人父母是一項非常重要和神聖的工作,我們應該重視它。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5

一本由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寫出的一部關於母親與教育的書籍《發現母親》深深地打動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讀罷這本書,這兩句話久久在我心中迴響,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們常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是這個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早晨的太陽仍然需要母親來托起!教育的藝術便是風箏線的藝術,即使遠在天邊,那風箏線還緊緊地握在母親和教師的手裏。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如果母親送給社會的是一個不合格的人那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面對這樣的結果做為母親就不僅僅是對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對自己人格發展的重大影響。母親雖然學歷不高,卻十分重視對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日常學習,她都能身體力行,用行動教育我們凡事都要認真做,來不得半點馬虎。現在回頭再想,她雖然不會講太多的大道理,卻用勤懇工作換來的讚譽和無數獎狀影響着我們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可以説是我們心目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從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得到了這樣的啟發:身教重於言教,身教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言教是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我們還要重視“習育”——行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從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見慣的事情入手,培養孩子最根深蒂固的習性,用愛心與耐心去感化孩子的靈魂,使孩子能茁壯成長。

“我要做一個向偉大邁進的母親!我要做一個向優秀看齊的教師!”這是我讀完《發現母親》後心底發出的最強音。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6

這本是母親看的書,但我也從中收穫良多。這本書關注的母親對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及貢獻。它打破了一般思路從母親要幹什麼,而是認為母親對孩子更多的是指導。

如果一個國家科技文化不發達,那一定是教育系統有問題,如果社會風氣不良好,那一定是家長的教育有問題。這值得我們大家深思,要成才,先成人。良好的家教對今後的發展有深遠作用,甚至成為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更重要,翻開史書,有才無德之輩比比皆是,但罵名遠揚。我們應該在母親的教導下走對路子。

每個人的教育方式會有不同,但總會有一個助手,那是母親。在我們傷心時安慰我們,在我們成功時分享喜悦。他們給我們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我們茁壯成長,這也是我們需要感激的。書中有一個觀點,母親與父親是不同的,母親更多的是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有一個預先的期望,並變成孩子的形象。

而父親更多的是扶起傷痛,走下去。胡適曾將家鄉的生活,説:“除了讀書看書以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母親。”母親對胡適有強大的塑造性,是對孩子未來的加工,當孩子走上社會時,是孩子的維護者。母親支持孩子的發展。

我也不禁想到了如今的教育,現在家長有一個誤區,孩子學不好是學校的責任,卻往往忘了作為家長的責任。現在家中有了教育,再由學校培養。家校的聯繫才讓孩子更好的前行。書中還認為有着慈祥的心態的母親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也是和諧的`,那些失去這種慈祥形態的母親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會出現偏離,對於母親來講,她們的心靈應是無爭的,平靜的,也總是博大無比的。

應此孩子能夠在這片心靈下自由安詳的成長。而當這些孩子在自由安詳的環境中成長,母親的心靈卻受到外來威脅時,他會把這種不安全感不自覺的傳導孩子身上,這樣會造成孩子的心靈封閉,甚至會造成性格偏激,具有消極的影響。母親應在這是轉變這種觀念,如果孩子上學與知識和同學有矛盾,要學會引導。這更需要母親的關懷,母親為我們的現在和未來操心,為我們得到的努力,我們也應該給他們一些設麼,不是嗎?好好學習,好好感恩。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7

“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質塑造的第一老師。在這本書中,作者不但號令人們關懷母親,更要給為人之母營造做母親的環境,讓每一個母親都成為孩子成材的推進搖籃之人。在這本書中,我深入認識到了作為母親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當然,我也從這本書中學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論。比如知識與智力的關係:智力同知識並不是完全不同的,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智力是獲得知識的能力。比如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在老師講解水的知識時,孩子們接受到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認識快,理解快,記得牢,有的接受慢,理解淺,記得少,明顯地表現出智力的差異。即使記住了,在實際中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不一樣,文彥博運用它去樹洞取球,司馬光運用它去砸缸救人,曹衝運用它去稱象的重量。對水的認識屬於知識,而控制和運用這種知識的能力才是智力。

知識和智力雖是不同的範圍,但相互間有着不可分割的接洽:

控制知識是發展智力等必要條件,而智力的發展又能增進一個人對知識的控制。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智力則是質的問題,知識是量的問題。學生的智力教育不在於獲取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思考習慣。儘管獲取知識也是一種成果,但絕非是目的。

如果把知識和智力的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中,那就不只關注知識的積聚多少,更要關注學生在控制知識的同時是否發展了智力。舉例來説,我在引導學生背誦精彩句段和古詩詞時,往往我重視的是學生記住了多少古詩詞。今天看來,如果記住了古詩詞,不會運用,那等於儲存了垃圾,因此,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背誦古詩詞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是否學會了積聚和運用,這才是教育目的。為此,我在引導學生記憶和背誦古詩詞時,應當創設多種情景,讓學生表達已積聚的古詩詞,同時,還要學會運用已經背誦的古詩詞來自己創作詩詞。這樣,就會使積聚和創作相結合,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寫作程度。

當然,明瞭了這個道理,在語文教學中,都要建立一種發展學生智力的理念。學習生字,教學目的不光是記住生字詞,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認字、解字、記字;理解課文內容,不光是要會讀,還要在讀的過程中去思考,接洽生活實際,讀出問題,讀出自己。

只要心中有“高度”,學生也就必定能達到這個“高度”!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8

天下只有不是的父母,沒有不是的孩子。母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崗位,她站在整個民族的最前端。

——題記

《發現母親》封面有這樣兩句話:“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為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如果在書中走個來回,就能感覺到它的內涵無比豐富,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這本書是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用十年的時間寫出的一部關於母親與教育的書籍。

在書中,作者提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的作用要在90%以上。”“女人的名字叫母親,母親能頂半邊天。”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如果母親送給社會的是一個不合格的人,那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面對這樣的結果作為母親就不僅僅是對不起孩子了。

有哪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於不能照顧孩子。如果因為工作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是最錯誤的選擇,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毀掉的一生卻是永遠沒有人能彌補的,對於母親工作、孩子應該兼顧,如果不行,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擇孩子。既然生下孩子就要為孩子負責,也是為國家負責,把一個合格的人送進社會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在今天,什麼都在講品牌,可是誰注意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誰注意到了這個世界——母親這個本質呢?孩子是活的,教育也應該是活的,它應該同孩子一道成長,孩子成長的箏線應牢牢地捏在母親手中。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學校學習,原來是自己沒時間照顧孩子,或者説為了孩子上寄宿制學校而拼命忙於掙錢,這不僅不表明你對孩子教育的重視,恰恰相反,卻表明了你對孩子教育的無知。如果説自己沒時間教育孩子,那就是説自己沒時間做人。

做一個好母親並不只是生下孩子給孩子餵飽這麼簡單,母親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來。母親餵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奶水更應該用自己的精神素養餵養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母親要有足夠的自我認識,知道自己肩負的是怎樣重要的使命。小樹苗只有紮根土地才能長大,樹苗是孩子,土地是母親,小樹苗能長多大多高取決於土地是否有足夠的營養,沙漠里長不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個缺乏智慧心靈貧乏的母親是不能教育出一個聰明而具豐富精神素養的孩子的。今天的母親在現在這樣好的條件下如果還不能為孩子的成長負起責任那就是不能原諒的錯誤。讀到這些時,我想到了我們班級的現實,有多少家長自己圖省事把孩子送來,把對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給了學校,交給了老師,縱然再高明的老師也無法替代一個母親的位置啊!

發現母親讀後感 篇29

首先,要感謝學校有機會讓我們接觸王東華先生的《發現母親》。“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從這兩句話,就可以看出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深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在對老大的教育上,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我對自己的學生要求很嚴格,進而對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嚴格,我總覺得孩子其實可以做的更好,而忽略了,其實老大在很多方面已經做的很不錯;我脾氣很急躁,做事很麻利,不喜歡拖泥帶水,所以特別討厭孩子做事推三阻四,拖拖拉拉,所以就會經常催着她去做,孩子對此很反感;因為每天都有很多家裏的事情,學校的事情需要處理,我沒有很多時間耗在孩子身上,所以我喜歡快刀斬亂麻,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缺少耐心,造成孩子做事也沒有耐心;因為我不喜歡看書,所以也沒有從小陪着孩子讀書,造成孩子也不喜歡讀書……,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都會多多少少有父母的影子。其實對於老大,我沒少説她,但效果甚微,當時有用,等下次再遇到時,就又恢復原樣了。儘管言教在孩子的思維能力具備後效力很大,但是,言教的基礎仍然是身教,如果身教不好,那麼言教的效果不可能好。只有身教和言教同時進行,身教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言教是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孩子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我深深覺得老大身上的很多毛病,跟我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我必須行動起來,做出改變,和老大一起為老二做榜樣。

首先,我需要從思想上先認識到,不論事業多麼輝煌都不應放棄母親的責任,許多老師把別人的孩子培育的很成功,但卻沒有時間管自己的孩子,這種代價是很沉重的,這其實是作為老師的一大失敗。居里夫人的成功無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兒培養成了諾貝爾獎獲得者。

不能因為工作太忙,而放棄了對孩子的管理,學生是別人的`最多跟你三年,而孩子是自己的,要跟自己一輩子。因為工作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這是最錯誤的選擇,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毀掉的一生卻是永遠沒有人能彌補的。其次,我必須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改變,以平和的心態去糾正孩子身上的缺點,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時不時的跟孩子聊聊這幾天她有哪些地方進步了,哪些地方給我們了巨大的驚喜,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賞,每天抽出半小時的時間放下手機,放下家務,放下工作,陪着孩子一起共讀一本書,跟孩子交流讀書心得,一起共讀優美的語句。週末陪孩子一起去上輔導班,跟她一起學習。努力把孩子往更優秀的方面培養,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