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再重來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8.14K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不再重來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不再重來讀後感

《人生不再重來》一書,寫的是一波三折的情感故事。為了更準確的理解,順便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原來如此有名,好震撼。特別是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竟然是四位草根一時起意,做的一項類似公益的活動。當時應該沒有想到會對後世有那麼深遠的影響,在思想上的衝擊,更引起了全面的思索。

作者寫出來的小説裏面,從另一個角度來展開,從當時平凡而又普通的幾位參與者:兩位將要邁入大學的高中生,一位計劃參軍的年輕人,還有對應的愛人們、家人們,成長、成熟的經歷來論述。

在音樂節上的經歷,不僅僅促成了後來一對對姻緣,同時對幾位主人公,在思想方面認識社會做了一定的鋪墊,甚至可以説埋下了很多的伏筆。

主人公,是一位大學的教授,應該屬於是一般人所能夠達到的巔峯之一,在妻子病逝之後,更進一步被迫離開熱愛的教學工作,加之,心愛的女兒還沒有結婚,朋友之間也生了一些罅隙,可謂百感交集。

原本對外開放的心房,不知何時關閉了,“鑰匙”更不知扔到了何處。

經過兩年的沉淪,偶然之間,因心臟的問題,不得不去看醫生,並在走出去之後,逐漸發現自己已經帶上了多重的面具、披上了的無形的鎧甲,説出去的話語也是言不由衷。從根源上講起來,應該是一種倔強和對抗,與社會的對抗,與真實想法的對抗,這些對抗,使得主人公身心疲憊。

慢慢的,良好修養和不忍放棄的意念站了出來,內心深處業已壓抑了很久的東西,在不經意之間,再次被翻起來,心絃再一次被撥動。

身體和意識達成了共識,主動開始了治癒。靈魂開始自我療傷、自我反省、自我審視之前所走過的道路。

逐步走出去,特別是與老朋友的接觸之下,方才發現,錯怪了他人。

一直秉持的觀念,原來是那麼的狹隘;一直以來的思考,更側重的是自我的提升;之前以為的幸福,或許過於的片面;放不下的教職,更可能是對離開方式的不滿意。所有的.一切,都顯示出,封閉是多麼的可怕,擊倒自己的永遠是自我添加給內心的恐懼。

在剖析的時候,痛苦卻又辛辣。原來在奮鬥的路上,不自覺的走偏了,內心的想法被迷霧所遮蔽,此外,還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習性,忘記了很多,或者説選擇忘記了很多。數次被酒精、垃圾食品所擊中。

主動開始了又一次的覺醒之路,逐步開始了彌補和縫合之路。雖説道阻且長,但天助自助者,加油。

再次出發的時候,再次體會到友誼的力量、愛情的滋潤,並將之前對家人的忽視,深感抱歉。

整部小説,作者用詞老道,情節跌宕起伏,例如描寫的巴克式的小人物,看似嘻嘻哈哈,對友誼卻愛若珍寶,內心更是一汪清泉,明澈、真實、感動。可以説,付出極大,設計並參與了全過程。在主人公對所重新要走過的道路,稍微產生一些懷疑、有些退卻的時候,總是可以站出來,給予鼓勵,甚至是當頭棒喝,如千鈞的雷霆一般。

整部小説,一直在強調,工作並不是全部,在生活中,還有更多的美好,有更多的選擇和感動。在與朋友相處的時候,靜靜的面對面坐着,喝一杯咖啡,或者説,一起出去搗鼓兩下子,平凡而又現實。

更本質的説起來,吃喝拉撒睡才是活着的根基,在這些的前提下,才能思考,才能回憶。

走出去,不啻於一種有效的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方式。

走出去,才能發現生活的真諦,就像留下的半杯水,對自己,用處不大,澆在小小的灌木上,過幾天,會發現有了些新芽。

有些事情,一直在心頭縈繞,久久不能驅散,那是內心的一種呼喚,平時的我們一般都不敢走出去,總是希望有人能夠帶動。

帶動何嘗不是一種成長?

人生不再重來,感動卻可以常在。古人説:有餘力,則學文。現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恰恰相反,學文、看資訊好似不難,難的竟然是走出去,難的是可以四處看看,漫步目的的走上兩圈。

在小説裏面,“上帝之子”所説的旁人不知的小路,何嘗不是一種欣喜,在尋覓和前行的道路上,何嘗不是一種感動。

最後的最後,不忍看,不忍説的那句話,“再見,艾米莉”,是對過往的總結,更是對新生的期待。主人公已經將心房的鑰匙找到,並在努力的去打開。

從過往中汲取能量,從旁人中增長智慧,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會與周圍環境和解,走出去,發現美好,只要行進了,一切都不算太遲。

感動來自於點滴,點滴歸結為構成社會的最基本要素——草根,不説階層,是因為一起都有可能。

不喝手衝,來袋速溶也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