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31W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

辛德勒在解放前夕回想自我的所作所為,他痛苦懺悔自我浪費了好多錢,這些浪費的錢本能夠用來挽救更多的生命,那樣一個高大偉岸的人,在矮小的史登肩上哭成淚人,讓人心疼。而解放前夕,德軍下令在凌晨前屠殺更多的人,可大多數德軍早已心灰意冷,所以最終的屠殺任務也就不了了之,免去了一場浩劫。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

最終的最終,時間流逝沉澱後的我們,這一生來得圓滿嗎?有哪些遺憾的事?是因為什麼還會感到遺憾呢?大概是沒把某件事做到最好吧,又或者為做錯了事而後悔?真的盡力了吧,可是自我覺得做的不夠,可是別人説已經很好了?

可能像辛德勒一樣,他已經付出了比他人多千百倍的努力,被這1100位猶太人感激尊敬,可回想過去的種種,他為自我曾擁有的奢靡生活而感到悔恨,也許能感受到這悔恨的人都屈指可數,我們的目標總會或多或少地高於現實,所以只要回想起這份努力時自我已經盡力,結果就是最好的,也就沒有理由去後悔。但如果做了惡事並且沒有彌補留下的惡果,就會用整個餘生回味着苦澀的味道。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2

黑白,正如影片給人的視覺效果,從頭至尾影片都籠罩着一層莫名的憂傷,一種淡淡的壓抑。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樣,影片站在德國商人辛德勒的角度真實的展現了二戰時期納粹的暴行,與之不一樣的是,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來自德國的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在二戰時期利用價格便宜的猶太人大發戰爭財,但隨着與會計伊扎克·斯泰恩以及眾多猶太人的相處,辛德勒的良知開始覺醒並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原先的商業性工廠最終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影如其名,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去爭取名額,看着眼前的名單越來越長——這意味着,更多的猶太人將會被拯救,然而“如果我的生活不那麼奢侈,我能夠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賺點錢……我太荒唐揮霍了……”辛德勒仍然在自責,在懺悔,想必所有人都會被感動吧!影片的結尾,是辛德勒的墓地,千言萬語匯成一句“感恩永遠不變”,這是所有猶太人由心中發出的對辛德勒最真摯的感激。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3

《辛德勒名單》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一件悲慘的事情。德國軍隊佔領波蘭以後,開始大批屠殺猶太人,他們能夠很隨意的屠殺猶太人,比如説用毒氣室、狙擊、焚燒、活埋等等慘無人道的方法。辛德勒先生看到了這一切以後,十分悲痛,他決定拯救猶太人。於是他運用自我的頭腦和智慧開了一家工廠,專門生產軍需品。他先拿出名貴的酒和錢財來賄賂那些軍官,然後再用錢買來很多猶太人,讓這些猶太人在他的工廠裏做工人,這樣就能夠不被送到集中營去。工廠裏的所有工人都十分尊重和感激辛德勒先生,他的大仁大義讓全世界的猶太人都感動。他利用這種方法拯救了1100猶太人,戰爭結束以後,辛德勒宣佈他將要離開這座工廠,所有的工人都將被解放,而辛德勒卻自我逃亡在外。

看完這部電影,我對戰爭了解了很多,我原先一向夢想着參加戰爭,想到戰場上撿子彈、撿槍。可我此刻才明白,一次戰爭會奪去多少人的財產,多少人的性命啊!戰爭是殘酷的,它不會因為你的地位有多高,就不會去靠近你,戰爭是隨時能夠發生的,期望以後再也不要發生戰爭了。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4

影片《辛德勒的名單》是大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93年拍攝的一部轟動世界的宏篇鉅製。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納粹黨黨員。他善於利用與納粹軍官的關係謀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然而這些人得到了這份工作就等於得到了暫時的安全,作為戰爭的生產者而免受屠殺。然而納粹對猶太人殘酷的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這時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多的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威脅。他制定了一份聲稱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工人名單,通過賄賂納粹官員,使他們的一一倖存下來。他越來越受到了納粹的懷疑,但他每次都很機智地躲過了迫害,一如既往地冒着生命危險營救猶太人。

我覺得納粹簡直是太殘忍了!像瘋子一樣地迫害猶太人,可以説是不把猶太人當人:他們命令軍官把猶太人關到條件極差的集中營;有用的就留着幹一些事,只要乾的事稍微有一點點不好就會被殺死,甚好至這些軍官只要心情不就會亂殺人;那些老弱病殘的就更別説了,只有送到奧斯威辛就先把頭髮剪了,再把他們毒死,最後用火燒掉。

我覺得辛德勒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同情心的好人。也可以説是納粹黨裏的正常人。因為在戰爭這個殘酷的現實社會裏,所有的人的人格都已經扭曲變形了。但是辛德勒沒有,他還是一個正常人,他還有人格,還有作為一個人的基本良知:剛剛開始他用猶太人是為了賺錢,因為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當然人肯定有一點貪心;後來他良心發現納粹真的很壞、很殘忍、於是他就開始用錢救猶太人……

可見和平真的很可貴啊!我們應該盡力去維護它!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5

第一次聽説這個電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樂課上。但是那是音樂,當時給人很壓抑的感覺!正因音樂裏包含了太多的無助,失望,恐怖…從那時起我就想看看這部電影,但是終究正因各種不是藉口的藉口而沒看…

一晃,已經上大二了!上週上課程與教學導論時,老師提到了它。最後決定看了,時刻安排不太適宜,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認識了奧斯卡.辛德勒,一個讓我尊敬的“納粹分子”!

辛德勒是個愛財的商人,他也很好色!這是我對他最初的印象。但是這也並沒什麼,畢竟人的本質就是自私的!納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漸的遠離了他的“組織”。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可怖。從那時起,他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聲稱工廠正常運轉所“務必”的工人名單,透過賄賂納粹官員,使他們得以倖存下來。他越來越受到違反種族法的懷疑,但他每次都很機智地躲過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險營救猶太人。當運輸他的女工的一火車被錯開到奧斯威辛後,他又不惜花重金將她們救回了他的“工廠”!不久,蘇聯紅軍來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廠裏幹活的倖存的猶太人宣佈:戰爭結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他們把一份自動發起簽名的證詞交給了辛德勒,以證明他並非戰犯。同時,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製了一枚金戒子,贈送給他,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為他的救贖行動,已竭盡所能。他的全部財產都已用於拯救猶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辛德勒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個讓我尊重的人!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6

很早就知道《辛德勒的名單》,但是一直沒有靜下心來完整地看過,偶爾從電視上零星閃現的片段與鏡頭就足以震撼靈魂、足以刺痛人性中最脆弱的部位。關於戰爭、關於殺戮、關於人性、關於救贖,每一個主題都極其沉重、極其莊嚴。昨天週末,一個異常炎熱的週末,於是,呆在家中讓自己完全平靜,用了3小時15分鐘,用一種親歷歷史的極其莊重的心情去觀看《辛德勒的名單》,震撼很大,思考很多……

能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7項大獎,真不是徒有虛名,確實是一部曠世傑作。影片思想的嚴肅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力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整個影片真實地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護1000多名猶太人免受殺害的歷史事件。

辛德勒作為故事主人公,他的一生沒有在影片裏完全展開,但最為全面而重要的部分在戰爭這一放大鏡下,我們已經看到了。歷史背景之下,辛德勒是作為一個商人出現,進而他是一個納粹黨員。當然,他信不信國家社會主義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影片開始的酒會上,他突出地表明瞭一個投機分子的作風。他對猶太人沒有什麼感情,在歷史機遇到來時,他敏鋭的抓住了機遇,發了戰爭財,他巧妙的榨取了猶太人的血汗。

但是,“Today、is、history”的那一天,辛德勒出現在山頂上是一場偶然,德國黨衞軍不僅僅在對猶太人進行暴行,那象徵的是整個人類,包括德國人自己。理由也就是所謂的辯證思維。辛德勒心靈的重創和他情婦的驚恐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那一刻,辛德勒開始重生,也就是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在電影的最後,也是最打動我的一幕,工人工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猶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説:"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針——兩條命……"作為辛德勒本人認為他做的還不夠,猶太人卻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説:“你已經做了很多。”

“拯救一人,即拯救全世界!”這樣的話聽來,和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有着不謀而合的道理,這一句話是那些為辛德勒所庇護的所有猶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們以自己最神聖的經文中的一句來讚頌他,一個德國人,一個納粹人。他們對他只有無盡的感激,沒有絲毫的民族仇恨。他們知道他與別的納粹黨徒不一樣。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憐憫,有同情。在他散盡家財援救了1100多猶太人後,還在為自己未能再多救幾個人而感到痛心。當他在大雪中遠去時,他已被所有猶太人銘記於心。

正是因為辛德勒未曾泯滅的人性的微茫照耀他救贖了自己也救贖了上千條的生命。1100人的生存對6,000,000的屠殺看起來似乎實在渺小,但這是對整個猶太民族的救贖、是對全部人性的救贖、更是對全人類的救贖……

整部影片都是黑白基調,但在中間卻出乎意料地出現了一點紅,一個身穿淡淡紅衣猶太小女孩在遠遠的背景中奔跑,那一刻,她彷彿逃離了納粹的魔掌。但在將近結尾處一輛裝滿了屍體的車上,我又看到了那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那個鏡頭依然是遠遠掠過,卻喚起人心中無盡的悲傷。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豔,橫掃一切的光明,讓世界五顏六色。那個時刻,彷彿冰封大地瞬時充滿了陽光,眼淚溢滿了眼眶……

《辛德勒的名單》已經不單單是名單了,而是生命,是承載着1000多人的生命。這部影片讓我對生命和生活的意義有更深的洗滌,當我們浮躁於現在的工作煩惱和生活瑣碎的時候,我們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多麼的安逸。如果經歷災難,除了生命和親人外,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值一提的。正因為我們沒有環境的壓迫,所以我們有閒心來煩惱這樣那樣的事情,當我們拼命賺錢,拼命跟這樣那樣的“朋友”處好關係的時候,我們已經忘記了這樣做最根本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生命的滿足感是很容易達到的,多給自己輕鬆快樂的情緒,多給家人寬容體貼,你會發現傳説中的.幸福垂手可得……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7

影片開始,猶太人圍立桌旁衷情聖詠的心聲是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集束不定的燭光隨着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貫穿影片始終的悽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聖詠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聖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一羣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豔,橫掃一切的光明,“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此刻雲彩中,讓世界五顏六色。”

或許在開始的時候,奧斯卡。辛德勒並不是為了救猶太人而開設工廠的,正因畢竟他是一個商人,一個精明發戰爭財的人,他選取猶太人做工人,是正因他們是最便宜的勞工,開始的他便是為了獲取更多利潤這個目的。這些猶太人得到搪瓷廠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暫時的安全,沒有受到殺人機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廠成了猶太人心中的避難所。車間標語

奧斯卡。辛德勒,一名納粹分子,他就應早就知道德國人建造的火葬場及煤氣室,早就聽説,浴室和蒸氣室的噴頭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氣。他早就知道猶太人遭受納粹軍隊的殘酷逼害——電影中有一幕:一列列火車,一節節車廂載滿了猶太人的衣物——他們的鞋子,他們的金器,他們的衣服,成堆成堆的,堆成好幾座小山,當一把一把金牙仍在驗收員面前,他擺出一副厭惡又無奈的神情,之後便是拿起放大鏡驗證它的真偽……並不是所有的德國人都仇視猶太人,那個驗收員心中就應有些為自己身為德國人而羞愧吧。

奧斯卡。辛德勒就應也有這種感受吧,1943年,克拉科夫猶太人居住區遭受到的殘酷血洗,他偶然地在遠處看到了這一幕——無數的猶太人被從家中趕到了街上,一陣陣槍聲之後,一羣羣猶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以為安全了的猶太人從各自藏身的地方"走"了出來,從地板下方,從牀鋪下方,從鋼琴中……但是他們還沒來得及呼吸一口安寧的空氣,耳邊又響起了槍聲……血從天花板上滲出,從牀鋪下流出……一位德國指揮官悠閒地彈起了巴赫的樂曲……其時,一位德國軍官對辛德勒説:"這天是歷史的時刻,這天將會被紀念。600年前,猶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腳,他們在商業、科學、教育、藝術上興盛起來,他們一無所有的來,一無所有,卻發了跡,六個世紀,構成了猶太人的科拉科,到這天晚上,六個世紀的歷史成為謠言,它們從未發生過,這天才是歷史。"

“這天是歷史的時刻,這天將會被紀念。”

是啊,是會被紀念的,是罪證的印記!猶太人的鮮血染紅了大地,更震撼了我們,生命的消逝是如此的輕易,那個遙遠的年代——猶太人的生命無法由自己掌控,不必説,那站成一排的人們被同一顆子彈穿過節約出一堆可悲的屍體;不必説,那兩鬢斑白的老人被年輕的手掌呼過迴響出一種人性的泯滅;不必説,那些堆成山的屍體被烈火無情的吞噬焚化出一片窒息的血色;不必説,以前天真無邪的孩子為了生命和延續只能躲到臭氣熏天的糞坑裏;不必説,一支發不出子彈的壞槍對着老人的腦袋不停響起,甚至不知道哪一發會真的射出他只能這麼無力在死亡線上等待……我們啊,生活在安逸的年代,從沒有想象過那戰火硝煙的年代是怎樣的一回事,只是淺顯地瞭解當中的皮毛。我們能夠握住我們自己的生命,生存或死亡由我們自己來選取,那時的猶太人呢?他們不能!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

殘酷血洗,揭示出納粹分子的醜惡,那時多麼的令人氣憤,生命在他們眼中到底是什麼!辛德勒醒來了,他的良心使他脱離魔鬼的行列,那時的他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更多地保護猶太人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於是他制定了一份聲稱他的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工人名單,透過賄賂納粹官員,使這批猶太人得以倖存下來。

獲取暴利之後的他曾對他的妻子説:“我敢説那裏的人,他們不會輕易忘記辛德勒,他們會説;'奧斯卡·。辛德勒人人都記得他,他做出了傑出的事,他能做別人所不能的,他空手來到那裏,帶着兩隻旅行箱離去,裝滿了世上的財富。”説那番話時,他追逐的是金錢,但最後他得到了比金錢更可貴的財富——永恆。

施義的與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拯救的歷史——人們是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與猶太人告別。那時辛德勒哽咽地説:“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能夠……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針--兩條命……”他,認為自己做得不夠。

“我本能夠救出更多人的。”

那一刻,心裏那道情感的防線很輕易的垮掉了——為他所感動,他已經很發奮了。“你已經做了很多。”猶太人Stern安慰道。

影片結束時,是辛德勒的墳墓,那些在戰前以前獲得辛德勒救助,而幾十年後已步入暮年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後裔代表先人走過墳墓,都在墓碑上放一個代表"感恩永遠不變"的石塊作為敬禮。

那一紙名單證明了生命的永恆,那一枚指環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着灼目的光芒,“救人一命等於救全世界”,那是多少條生命啊,長眠在耶路撒冷的的辛德勒,用財富買到了永恆,成為永不被遺忘的記憶,這是生命的證明!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8

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具有巨大震撼力、深沉而令人痛苦的電影。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燭光。一根火柴點亮了蠟燭,猶太人在禱告,讚美詩結束後燭光慢慢熄滅,變成一縷青煙,然後四周變得黑暗。

特有的黑白色畫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也象徵着猶太人的黑暗時代。在黑白攝影的畫面中,只有一個小女孩用紅色,這個小女孩是黑白色調的整個屠殺場面的亮點,之後女孩子又一次出現——她躺在一輛運屍車上正被送往焚屍爐。我想正是這個小女孩觸動了辛德勒,使他從最開始的一個趁機想發大財的商人,轉變成一個有良知有人性的人。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強與弱、野蠻與良心的之間的衝擊。

那些名單上的猶太人是幸運的,就像斯坦恩説的:“這份名單是生命,名單之外就是深淵。”。但,有更多的猶太人慘遭屠殺,這是那個時代的杯具。歷史是蒼白的,沒有人能夠篡改它黑色基調——沉重而哀傷。但是,此刻卻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炮火之下。

在中東的土地上,孩子們十幾歲便放下課本,拿起路邊的石塊練習着打倒敵人。很難想象在貧民區的矮牆、磚塊中他們的童年是多麼的悲哀。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歐洲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中東地區的人口圖卻是個標準的正三角形——青年人口比例大大高於老年人口比例。他們的平均年齡甚至不到30歲!

這正是連年不斷的戰爭造成的!新聞裏常聽到:“以色列對加沙實施新一輪空襲,造成巴勒斯坦6人死亡12人受傷”等等的戰報,我們都早已習以為常。當這些人的生命化為一個個數字的時候,沒有人哀傷。他們是戰爭的犧牲品,是戰爭的受害者。但是然後呢?沒有然後了!有的只是報復,又是死傷!

記得政治書裏有句話:當今世界的局勢是大多數地區和平,少數地區戰爭。

這是一句令人可悲的話語,透露着整個世界的無奈。人性在那裏早已被泯滅,擁有的只是對生命的渴望。

我想我無力改變這一切,能夠的只有期望。

期望其他國家能夠帶給更多的人道主義援助!

期望巴以兩國的停火協議能夠長久!

期望全世界和平!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9

本文由位置不同來寫整個故事。

故事的主任公辛德勒,本是一名納碎成員,他利用戰爭來發了戰爭財,而後由於納碎人員不顧世界的反對,以種族歧視為由,大量殘害猶太人民,使無數的猶太人面臨家破人亡的命運,而其中由於辛德勒的良心發現而使部分的猶太人免於於戰亂。

本文不斷寫辛德勒與納碎人員的對話和表情,來寫出納碎人員手段狠毒滅絕人性,為天理所不容,和辛德勒在此過程中以“戰爭財:來贖罪。在和納碎人員的對話中也體現的辛德勒的機智勇敢,也體現了罪惡的本原:經濟,也就是金錢。

在納碎時代,猶太人受到了無可估計的損失,在納碎人員的眼中猶太人什麼都不是,想殺就殺,想辱就辱,而文章通過辛德勒良心的覺醒來體現納碎時代即將結束。

也説明了納碎成員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惡魔兇手,他們只是受到了矇騙而已。

作者以主人公辛德勒為名,一語雙關,從側面來諷刺西特勒的奸詐,喪心病狂。

最後,文章以猶太人的上書來證明辛德勒的“無罪”還用他們僅有的金製品為主人公打造了枚戒指,來感謝他的救命之恩。體現了猶太人高尚的品格,和恩怨分明的精神。

作者想寫本文來警告世人,不要被一時的誘惑而衝昏了頭腦,不要昧着良心做事,如果已經作錯了事要儘快迷途知返,儘自己的可能去彌補自己的過錯,而不要一錯再錯。每個人都會有做錯的時候,如果及時彌補那就還能寬恕,否則他的行為就是可恥的令人所不容的。

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為那些貧困,無助的人盡份力,為世界的和平繁榮而盡力。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0

看完《辛德勒的名單》,眼淚又一次不住的落下,儘管不是第一次看,但是仍然有種揪心的感覺。看着喻示猶太人悲慘命運的黑白畫面,聽着夾雜在猶太兒童清澈無比的聖歌歌聲極其不協調的槍聲,整個影片默默地展示着那段哀傷的過往。個性是那個紅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於人羣,與再次出此刻運屍車上的比較更是讓人悲傷。猶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陰暗的歷史。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根據粗略統計,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他人正因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殺。每次讀到那段歷史,我讀有種莫名的恐懼。但是這種恐懼卻並非來自於大規模屠殺本身,而是屠殺是在極其有秩序的組織之下進行的,儘管屠殺對於人類來説確是恐怖的夢魘。不僅僅僅屠殺是流水線作業式的,就連從區分猶太人到送入集中營的所有程序都是國家機器高效率運轉的結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張把猶太人送進死亡工廠的證件都有法官的許可。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納粹時期的司法機關都無法擺脱助紂為虐這一污點。正因納粹所有殘酷對待猶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機關的運作中得以順利的執行。也許有人會辯解到,正因德國法官所受到是實證主義法學的嚴格訓練,因此只能依照法律嚴格執行,哪怕有違本性。但是真實中的德國法院卻經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適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蘭克福地方法院判處僅看了一德國少女一眼的猶太畫商馬克斯構成“進行侮辱和當眾傷害”罪,其侮辱僅由看了一眼構成,遠遠超越了其司法依據《保護德國血統和德國榮譽法》裏對於侮辱的界定。也許還會有人辯解説,在納粹的思想宣傳下無法辨別這樣的法律是不正義的惡法,更無法拒絕適用違背正義的法律,正因沒有一個足以使其忽視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險,義無反顧進行公正審判的環境。無可否認在很多時候確實是形勢比人強,不得已而為違心之舉。然而這個理由能夠用於普通的德國人,卻無力抹去司法的污點。的確,當時架構於優生學基礎上的納粹法學理論對於屠殺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作為正義守護者的司法機關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對於人類個體的尊重,這一法律的終級價值目標。在強權之下,也許無法拒絕不正義之法,卻至少能夠逃避,至少能夠選取不一樣流合污。明明知道納粹進行

的是屠殺,卻仍然助紂為虐,這比直接殺人者更加惡劣。無論有着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為執法者在執行實實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終要為此承擔職責,理解制裁。

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為營救猶太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於生命的尊重,對於每個個體猶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機關在整個納粹統治期間的審判裏最重要的缺席者。處於納粹瘋狂鼓吹的優生學理論中,再加上戰爭的背景,受到同化是難免的。但是就連影片裏喜愛拿集中營裏猶太人做活槍靶的阿蒙,亦能夠從對猶太女僕説“謝謝”和“我不想把感冒傳染給你”等不少細微情節中感到些許温情。而最諷刺的是,納粹司法的判決裏連這種極小的人性温情都沒有,只有冷酷與漠然,不僅僅對於猶太人,最讓我覺得諷刺的案例發生在1943年2月18日,14個波蘭農夫因屠宰了自家的豬被控“非法屠宰罪”,9人被關進集中營,3人被判死刑。此案的司法邏輯竟然是人命不如豬命。只要此案的法官稍稍尊重一下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憐憫,怎會有出現如此可笑的判決呢?畢竟惡法消極執行與用心執行之間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納粹法官之因此恐怖,是正因其對屠刀下的弱者生命的漠視與輕蔑。正是這種漠視讓法官的黑袍不再是守護者的象徵,而化身為恐怖陰影的一部分。

對每個個體的人的尊重不僅僅僅只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人文關懷,對於法律人而言,它有着特殊的好處。正因無論是公平也好,正義也好,最終都務必在每個個體人的身上體現,甚至整個司法體系都離不開透過對個體人的適用而建立。公平、正義、民主這些美麗的夢想如果離開人,也但是隻是抽象的詞彙象徵。法律也許看起來是冰冷而無人情味的,但是那種對人的尊重卻滲透在法律精神之中,從幾千年前的古希臘就已經開始。正是出於這種尊重,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名言,才有了威廉一世與磨坊的故事,才有了三權分立而築起的權力的堤壩,才有了“無罪推定”的刑法原則,才有了程序重於實體的實踐……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伯林到德沃金,從古希臘到後現代,從自然法學派到女權主義法學,這種尊重都有意無意的表此刻幾千年來各種學派不一樣學説的字裏行間。學習法律兩年了,感覺自己與普通人最一樣的地方並不在於學到的法律知識,而是感受到的一種法律的精神——平等,尊重,寬容。我想,對於一個合格的司法人員來説,最重要的並不是法律知識的深厚與技巧的純熟,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尊重司法實踐中所遇到的所有當事人。如果所有的司法人員都能夠秉持這種態度的話,至少不會出現

如此之多的刑訊逼供與佘祥林式的杯具了。

《辛德勒的名單》的人性光輝反襯出納粹時期司法的恐怖,提醒我們務必用對生命的愛與尊重去驅散那些法官黑袍下的陰影。不僅僅僅對於惡法如此,對待優秀的法制體系時,亦當如此,正因尊重每個個體的價值就是尊敬法律本身。缺乏這種尊重的法官極其有可能將制定良好的法律在執行裏變為“惡法”。也許這部電影並不是有關法學的,但那段歷史的厚重卻透過黑白的影像緊緊地抓住了我們的心,勾起了我們對正義的渴望與希冀,喚醒了和辛德勒一樣的情懷。如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所説的一樣,“《辛德勒的名單》具有回顧歷史、發人沉思的藝術效果,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期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樣被《辛德勒的名單》所感動,象辛德勒一般尊重每一個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