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2.28W

一、教學目標

國中生物《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説出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2、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能力目標:

能順利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情感目標:

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二、教學重點

1.説出顯微鏡的主要結構及其功能。

2.顯微鏡的使用過程及其注意事項。

三、教學難點

在顯微鏡的使用過程中,對光、調焦距、找到清晰的物像。

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物像。

四、教學過程

  (一)引言

教師講述: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細胞很小,通常需要藉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顯微鏡是一個放大的儀器,首先來了解顯微鏡的構成以及它放大的功能。

  (二)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對照P36顯微鏡的結構圖片來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及其功能。

1、對照圖片,找到目鏡和物鏡:

要求學生從鏡筒上取下目鏡觀察,看上面標註的數字(10*);再讓學生轉動轉換器,移動物鏡,觀察轉換器上的三個物鏡上標註的數字(4*10*40*)以及三個放大不同倍數的物鏡長短情況。

問:

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什麼?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如何計算?顯微鏡下成的像有什麼變化?

目鏡、物鏡,上面的數字代表的是它們放大的倍數;其中4倍和10倍的物鏡屬於低倍物鏡,而40倍的物鏡屬於高倍物鏡。高倍物鏡的鏡身相對長些,低倍物鏡的鏡身相對短些。

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

如:實驗桌上的顯微鏡最大放大倍數是多少?最小放大倍數是多少?

顯微鏡下的視野是固定的,放的越大,意味着看到的物像越少,而且成倍地減少。

2、由於目鏡與物鏡都是凸透鏡,因此顯微鏡下成的物像是一個倒像。

如:視野中看到的是“上”字,標本上的字應是怎樣的?如:“F”、“b”等。

如:如果視野中的物像偏右下方,如何移動標本將其移到視野的中央?

問:

3、能起到調節焦距的是哪兩個結構?它們的作用有什麼不同?如何使用?

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

粗、細準焦螺旋各轉動一週,可以使鏡筒分別移動升降10mm和0.1mm,因而,

通常在低倍境下,使用粗準焦螺旋;在高倍境下,使用細準焦螺旋。

順時針旋轉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逆時針旋轉,使鏡筒上升。

鏡筒下降時:眼睛應注視物鏡,避免與標本相撞;

鏡筒上升時:眼睛應觀察目鏡,直到看清物像為止。

4、調節光線的結構

反光鏡和遮光器上的光圈

光線較強時:較小光圈和平面鏡

光線較弱時:較大光圈和凹面鏡

  (三)練習使用顯微鏡

學生閲讀教材提供的材料,瞭解顯微鏡使用的步驟,教師示範,並作適當的解釋。

1.取境安放

學生閲讀步驟1和2:

説明:

目鏡是插在鏡筒上的,反光鏡是插在鏡臂上面的,顯微鏡一旦傾斜,反光鏡很容易掉下來。

顯微鏡偏左安放在桌面上,是要求學生左眼觀察目鏡,右眼同時畫圖或記錄。

2.對光

學生閲讀步驟3和4:

歸納對光三轉三選:

先轉轉換器,選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再轉遮光器,選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

再轉反光鏡,選反光鏡的平面鏡;

最後,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圓形視野。

學生分組操作,在顯微鏡下看到明亮的視野為止。

3.觀察

學生閲讀步驟5、6、7:

説明:

將要觀察的寫有“上”載玻片放到載物台上,“上”字正對通光孔的中央,用壓片夾壓住。

遵循先下後上的原則,即:

先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眼睛看着物鏡,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再逆時針旋轉粗準焦螺旋,左眼觀察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楚物像為止。最後,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楚。

學生按小組合作,練習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寫有“上”的玻片標本,直到看清楚為止。

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並作適當的指導。

總結歸納:

看到的物像與標本本身有什麼關係?

視野中如果物像位置不在正中央,如何移動標本?

視野中如果出現污點,如何判斷污點的位置?

如果將物鏡改為高倍物鏡,看到的物像變大的同時,看到的'物像是多了還是少了?

4.清潔收境

學生閲讀教材中的注意事項:

説明:

將顯微鏡的外表擦拭乾淨

用擦鏡紙擦拭鏡頭

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通光孔的兩邊,並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

學生完成清潔收鏡,同時整理視野桌。

  (四)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

1.寫有“上”的標本,顯微鏡下觀察的的是什麼?如果是“F”、“b”呢?

2.如果你發現“上”字不在視野的正中央,應如何移動?

3.你放大的最大的倍數是多少?最小的放大倍數是多少?倍數放大的越大,看到的物像會怎樣?

4.倍數放的越大,看到的物像越大,看到的部位就越少。

5.完成課後練習

6.閲讀P40課後資料:從古老的光學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