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期末考試備考複習策略

來源:文萃谷 2.84W

摘要:隨着期末考試的臨近,即將迎來高三的第一次期末考試。本次考試是摸底性考試,主要考查學生第一輪複習的效果,通過考試,學生可以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為第二輪複習確定複習的方向。鑑於期末考試的重要性,建議學生:需要理清學科的知識框架,夯實基礎知識與要點,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以平和、自信的心態迎接考試。

高三化學期末考試備考複習策略

關鍵詞:夯實基礎;心態平和;化學備考

  一、理清化學知識的框架

在備戰期末考試的過程中,學生不要只埋頭複習單個知識點,要合理安排好複習時間和精力分配,從整體上將知識進行歸納整

理、融會貫通,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構建知識框架上,在弄清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再細化知識點,並強化主要知識。

例如,能夠在水中大量共存的一組離子是()

A.氫離子,碘離子,硝酸根離子,硅酸根離子

B.銀離子,鐵離子,氯離子,硫酸根離子

C.鉀離子,硫酸根離子,銅離子,硝酸根離子

D.氨根離子,氫氧根離子,氯離子,碳酸氫根離子

解析:本題應該選擇C。對於A選項,氫離子、碘離子和硝酸根離子三者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氫離子與硅酸根離子能發生反應生成沉澱。B選項中,銀離子能跟氯離子、硫酸根離子形成沉澱;選項D中的氨根離子能與氫氧根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發生反應。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離子間的共存問題,需要學生能構建離子反應的知識構架。所謂幾種離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離子之間不發生任何反應;若離子之間能發生反應,則不能大量共存。離子間的反應主要有:複分解型(包括酸鹼反應和沉澱反應)、氧化還原型兩類。這裏的酸性不是狹義上的氫離子,還要包括所有酸性微粒,根據這一原理可以知道碳酸氫根離子電離是顯示酸性的,水解是顯示鹼性的,因此,它不能與氫離子、氫氧根離子的任何一種共存。

大學聯考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主幹知識有:原子結構;元素週期律、週期表;分子的結構及晶體的類型;化學反應與能量;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電解質溶液;氧化還原原理及其應用;非金屬鹵素;氧族和碳族元素、美鋁鐵以及鹼金屬和同分異構體。同時,還有烴衍生物、蛋白質、糖類、油脂以及有機合成材料等。除此之外,還有物質量計算、結構式與化學式、方程式計算;實驗室製法、分離以及物質檢驗和化學實驗的設計。學生需要按照結構—位置—性質,原理—裝置—操作—現象—結論—分析—評價,類比、邏輯推理、實驗性探究、建模思想等化學學習方法,進行復習並掌握化學知識。

  二、夯實基礎

夯實基礎需要注重基礎,更要突出教材,建議學生一定要回歸課本。注意教材中章與節之間的知識聯繫、規律的解釋等。同時,還要適度重視高中教材中的閲讀材料、常識的介紹及課後習題,它們往往是大學聯考的盲點,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學必修課的提示卡中有:在檢驗試樣或者配好的試樣溶液中是否還有某種物

質的時候,每次取少量該物質試驗。

比如: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上表各組實驗數據最先出現沉澱的是()

解析:應該選擇D。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眾多,本題主要是從溶液自身的濃度與溶液温度因素進行考查的,只要抓住了濃度越大,温度越高其反應速率就越大,便可以選擇正確的答案。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其題目源於課本本身,而且與新教材內容相一致,真正體現了教材的迴歸,對基礎特性進行了有效的強化。

  三、注意細節

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實踐中,學生一定要注意其表達和書寫的正確性與規範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化學成績。為此,要注意加強化學用語的訓練,需要強化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熱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及配平;需要強化機構簡圖、電子式、有機結構式、結構離子式等的書。總之,在化學複習的時候,必須要養成良好地使用化學語言,進行準確、完整、簡潔地表達;化學計算的步驟要嚴格、運算要準確,有效數要表示規範等。

  四、平和的心態

據調查顯示,考生在實際考試過程中,試題本身的難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學生的答題心情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實踐會考生一定要正確認識自己,積極調整好心態,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做題時,若遇到平時沒有見過的題型,一定要冷靜,不要被題目表面所矇蔽或者嚇住,要相信再新穎的試題也是來自於我們日常學習的化學教材和內容,相信利用平時積累的知識和技巧,一定能將此題解出來,而且還要把日常所學的知識發揮到極致。

總而言之,新的大學聯考方案的實施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積累的過程,只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研究、嘗試和反思,就會不斷成熟和完善。這個成熟和完善的過程,不僅能提高成績,也能讓學生保持好自己的心態。

  參考文獻:

[1]何小剛。高中化學教育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J]。魅力中國,2009(11)。

[2]劉強。高中化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構架[J]。上海教育科研,2010(6)。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