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讀後感(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9.08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人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人間》讀後感(彙編15篇)

《在人間》讀後感1

談生活,資歷尚淺,就如同不到老年,寫回憶錄就缺少味道;即使有那個資歷,也未必能談好,談的有生活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不是品嚐出來的,而是感覺,這種感覺可能是一瞬間的,也可能是不變的。汪曾祺在《人間草木》裏,談的無非是日常生活的,或許是不起眼的所見,及所感,又流露着真性情。在此,借他之眼,談己之觀。

在其一節,談及兩位離休的老夫妻,在路邊撿枸杞——只為“玩”。一個“玩”字,滿含生活的樂趣,像一對剛在一起的戀人,新鮮感十足;又是真實的愛到老的一對,簡單裏都泛着濃情蜜意。枸杞盛產於寧夏,那裏也有大片的薰衣草花海,想起梁靜茹的歌,期待在那樣的夏天,在知了的叫聲中,思念或愛戀。

《貓》之篇:説來也巧,總覺得有時候挑書來讀,讀者和作者會有緣。貓之節第一句“我不喜歡貓”,一下子拉近我與汪之間的緣。首先我覺得我也是不喜歡貓的,其次我也寫過一篇關於貓的小文,開頭第一句:我不喜歡貓。總覺得貓骨子裏是惰性的,習慣性的等着有人來哄她,來餵食;而貓的眼神看起來又不太和善,眼睛的亮快要閃到看他的人;更有一種琢磨不透之感,不知道喜歡貓的人都是怎樣性格的人。可能是長期形成的習慣,我覺得自己和貓親近不起來,因為習慣,我已習慣不懶惰(其實,只要有條件,人人都喜歡懶惰吧),喜歡直爽,不喜歡模糊不定。不過,近期,卻喜歡上了朋友圈裏一些身邊朋友自己的“小貓“生活照,或許相處久了,它們和我的`朋友之間也成了朋友,我看它們的眼神,也有了友善吧(寫到此處,窗外一隻貓叫,勉強不那麼討厭了)。

相比於寫活物,我更喜歡靜景吧。汪説,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如同他本人,自認為自己生活在水邊,相對柔和,對於高山(泰山),卻只能仰止。這也讓我再次印證自己的“認為”:人是有偏愛之心的。對於不喜歡的人或食物,我們最仁慈的是不作評價,很吝嗇用自己喜愛的詞句來敷衍。看得出,汪是不喜歡宏偉的泰山,所以從泰山本身,到泰山所見之景、所遇之人,之感悟,作者的語氣裏似乎都表達着“趕快下山”之感,即使寫了兩晚上的字,也僅是為泰山主溪賓館提一句“溪流崇嶺上,人在亂雲中”。一個“崇”字,卻含“亂意”之意。談及靜景,我應是偏愛自己的,我的名字中僅就一個“靜”字。但我總覺得越是看起來“靜”的,卻往往是動的。“靜”常被用作“暗示”:要靜下來,要冷靜…卻往往心理翻騰。真正靜時,是不需要這個字眼來提醒的。之所以喜歡靜景,是因為我們可以更多的賦予靜以活力、心意,如,我看平靜的湖水,我可以説它在與我説話;我仰止高山,我可以説它在抱着我,在接納我;我看陽台那朵常見的花朵,我可以説它懂得我的心思,傳達我的情感——就像昨天夜裏,我夢見家鄉,第二天在路的一角,卻驚喜的看見路邊熟悉的小花,那是小時候家院前後,似乎天天都在開花的“天天開”,我想它們是來陪伴我,或是幫我寄託思鄉之念吧。

《在人間》讀後感2

初次瞭解你,是因為歷史老師在課堂上一次又一次提起你,一次又一次提起你的作者。再次瞭解你,是因為那三種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這當中的人生哲理讓我好奇,更讓我着迷,於是,我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你——《人間詞話》

儘管是文言文,但卻並不難懂。即使這樣,也並不意味着我真正讀懂了這本書。只是知道,這本書的核心是“境界”。作者的詞學理論也是以“境界”為核心。其開宗明義即説“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此言一出,如金石擲地。若無青蓮居士的曠達之境,怎會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氣象?若無歐陽修深沉之境,怎會有“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無關風與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慨歎?若無稼軒的豪放之境,怎會有“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塞上絕唱?若無李後主幽婉之境,又怎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之曲?除了揭示“境界”對於詞的創作的意義以外,還有對乾坤廣大人生須臾這一命運設定的人生悲劇的揭示。他通過詩詞向人們挑明,向塵寰苦求樂土是無望的,人生就是一場悲劇。正如詞中説:“這個世界上,歡愉只有一種,而愁苦卻有千種萬種。快樂如此單純,描來摹去感受總是相若,而這世間之愁苦,千百年來詩人之筆卻都寫不清道不盡。”這也許也是他對他的人生的感慨吧

當然,書中的優秀詞句實在太多,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於平直,悽清孤獨,不為人知,前路漫漫。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雖有些柔弱,上下求索,不悔不棄,歷盡磨難。然感觸細膩,悽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於“頓徹”,豁然開朗,空靈頓徹,無心偶得。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許唯“靈性”二字可當之。

在昆明湖畔,王國維先生縱身一躍,帶着一腔的熱血以及滿懷的無奈與憤懣,在年富力強之際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歎息。也許那人心動盪的民國亂世,無從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顆赤子之心安眠的歸宿。

我輕撫書冊,昔人已去,然而這由幾十條短句組成的著作,彷彿珠玉之聲,在每個愛詞者耳畔輕奏。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在人間》讀後感3

這本包含了林徽因詩歌及散文的書是林徽因個人成長中的真實寫照。不同於其他的詩集作品,林徽因的詩總是飽含着愛和希望。每每讀到,是飽滿的温暖和陽光向上。林徽因在描寫構建人物時總着力於外貌描寫,並在特定時間和特定位置環境下描寫人物出場,往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散文中也同樣注重語言刻畫,通過作者(第一人稱“我”)與人物的對話,或深沉,或明朗,細微的感情賦予其中。在他人的目光追尋處,在感情愛戀裏,在文人讀者的讚賞中,才女的生活與成長曆歷可見。

温柔恬淡,這是讀林徽因詩歌的感受。她的詩中有憂愁,她習慣性地將感情藏於其中,她所愛的文學是她的全部:“信仰只一細炷香/那點子亮再經不起西風/沙沙的隔着梧桐樹吹。”她的詩中充滿意象之美。信仰,只不是渺茫空間中微弱的光,想來,渺小得不值一提,但在黑暗中,該有如何的.光亮奪目?後文感情的一氣呵成水到渠成;她的狀物,有意向,也有生動的聲音描繪。

摯友徐志摩離世後,她飽含無數的難過歎息,字裏行間透出深深的歎惋。她清楚知音難求,她以複雜的情感用筆寫出追悼。憶佳人才子,憶志摩的年輕才氣、風華正茂。她作為詩人甚至將“詩人”重新詮釋,“有整個時代的藝術和思想衝動”,也可能“被人的成見看作誇大狂的旗幟”,她知道詩人活得不易,所以更珍惜朋友,她願和志摩一起面對同時代人對詩對文學的偏見、譏訕與不信任,但命運終究不讓兩人一起面對了。滿篇文章,皆是慨歎。

林徽因的散文《鍾綠》,刻畫了一個性格獨立、外貌驚人的中世紀姑娘——鍾綠。開頭部分通過側面描寫,使人人都知曉她,她如神話般地存在。而在一個深夜,她突然到來,帶着她身上的閃光點,永遠個性、永遠獨立、永遠熱愛探索,她追求美好,也追求真實,同時也固執得可笑。就這樣,林徽因用感情鋪就一個真實的世界,帶着自己對世間的美好願望和構想。在她的文學中,她的理想峯巔是雲彩呈霞、獨一無二,她營造美好意境,也深諳世間百態,這些都一一呈現在她令人驚歎的作品中。

書名《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選自林徽因的一首詩,開篇“我説你是人間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寫出了一幅動人的景緻,春天的希望、靈動與光豔,逐句綻放着她的深情與無限才氣。以此為標題,準確地映照了林徽因的風格,如行雲流水,如拂面春風。

世事如書,歷歷在目。林徽因以絕佳筆墨點染一筆,令人手不釋卷。一讀再讀這優美的詩文,感受文字背後人性的光芒。我以為所謂獨特,應是夜半荷塘最美的一枝花,鏡花水月相映,始料未及的是你的清雅幽幽。

每當行至人潮洶湧的街頭,抓不到那一絲寧靜時,我總憶起你的隻言片語,如飲清茶,沉寂心緒。

林徽因,你就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在人間》讀後感4

雖然老套但我真的想用白駒過隙來形容我的寒假,歡時易過呀,當然這不是寫我的開學感想,我只是想巧妙而不失尷尬的引出,我不得不把這本書的封皮撕開懷着沉重的心情翻開它的第一頁......

意外的,倒是能讓我看下去,想必老師也知道我本身並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足球,遊戲這些更讓我感興趣,當然,課後娛樂一下,並不頻繁,偶爾偶爾。迴歸正題,這本書充滿了市井的煙火氣,就像村裏的老人們坐在一起閒話家常,太陽特別好,旁邊曬着一牀被子散發着被太陽烤過暖融融的味道,很質樸。

而那些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掛念,對愛人的刻骨相思;那些成長過程中激揚的雄心壯志,那些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執着,那些青春的悲壯和殘酷……”我摘了一小句網上對這本書的評論,出處是哪也無從考究了,我借用了也算是“引玉拋磚”吧,畢竟我的閲歷在這,也不能有多麼深刻的感悟,也就淺顯粗略的談談吧。

一個人的歌謠”多動聽的名字,好似每個人都活成了一首歌,管他雅的,俗的,各自歡喜便好。“樓下的花被子,在陽光下曬太陽。陪同花被子一起曬太陽的`,還有兩雙棉拖鞋,一雙紅,一雙藍,這是一對夫妻的。女人在街頭擺攤賣水果,男人是個貨車司機。我遇見過兩次,路燈下他們伴着一拖車的水果,回家。男人在前面拉,女人在後面推。晚風吹。”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段,就這樣細細的讀着,好似我也同這些人一道,在陽光裏,在晚風裏。是暖的,也是涼爽的,走在鄉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個都帶着爽朗的笑聲在田野裏傳的很遠很遠......

不管是老舍,魯迅,還是本書的作者,他們的文字都很樸實無華。”樸實”這類的詞語我用的頻率算很高了,這也不難看出我確實是喜歡這類風格的文字。新概念作文這類的書就我來看,算得上是我們這一代喜歡的文章了,雖然給我的感覺都是些我們同輩人的無病呻吟,用這個詞可能不太恰當,不過誰讓我處在在恣意的年紀,雖不能説童言無忌,但起碼我能直抒胸臆,管他好的壞的,我一股腦説出來就是。之前看過春上村樹寫的一章,裏面的一個主人公看書只看出版一百年的,除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看完了這個我當即去讀了,但並沒有什麼大感覺,當然,這本書肯定是好書,可也不適合現在的我去讀,想來也是我並不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這些,並不能體會書的精妙之處,假以時日,再次閲讀也能有不一樣的感受。所以像新概念這類的書,和在讀這類書,也不存在什麼捧高踩低,只是喜不喜歡,適不適合。

例例數來,那些生活裏或者説是他們記憶的那些場景,通過文字一一傳遞給我們,這本書也給我這種感覺,“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其實我不太喜歡這個説法,我更喜歡稱之為一段人生,能以旁觀者去參與那些人的人生,對我來説很,嗯,怎麼説呢,享受?好像也不太對,但不管怎麼説,閲讀確實讓我覺得能更充實。雖然不能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起碼我還能選擇看幾本書,去體會一下別人的百態人生。

《在人間》讀後感5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

《人間詞話》作於1908~1909年,最初發表於《國粹學報》。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

在本作中,王國維提到兩個耐人尋味的概念,一個是“詩人之眼”,另一個便是“赤子之心”。

詩人之眼,是指不帶任何功利性的審美之眼;赤子之心指的是對美的感知之心。

詩人之眼,能觀有我、無我之境,便是所謂“喜怒時有我,作詩時無我“,無我之境”的“無我”,即為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教育學説》一文中講的“無慾之我”。

所謂“理想”與“寫實”的提法,也是來源於叔本華使用的概念“理想”和“摹仿自然”。譬如”高館落疏桐”,“高館”“疏桐”均是靜景,以詩人之眼觀之,是無我之境。

能發現美,能描述美,同樣也是詩人之眼的重要特質。

由於詩人的經歷不同,所以眼中所觀的,筆下所鋪陳的不同,也造成了繽紛各異的文風。

“温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

温詞句秀,主要體現在時有佳句,自成一景,譬如“雙鬢隔香紅,玉簪頭上風”不以虛詞劃分句意,故而一句成一景,顯得脈絡深隱。

韋詞骨秀,“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清麗婉轉,無怪靜安評之“弦上黃鸝語”,情深語秀。

有一雙敏鋭的詩人之眼固然是作詩的一方面,然更為可貴的是詞人的赤子之心。王國維曾評李煜,“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詩人,一個好的詩人,必有赤子之心——“天才的`童心”。

孩子未必是詩人,詩人卻必是孩子。

同樣,孟子也説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不過,王國維的“赤子之心”,並不是脱胎其中。

叔本華認為,“在兒童期,我們的整個生活訴諸知力遠超過訴諸意志”。他們是單純的——“天真與崇高的單純”。

王國維曾引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首部之一的“靈魂如何而變為駱駝,又由駱駝變為獅,由獅而變為赤子”的“靈魂三變説。

接着,又引叔本華的”天才赤子’論旁證。

正因優秀詩人是以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創作,所以他們必須具備一顆赤子之心。

尼采曾在《蘇魯支語錄》中寫道:“凡一切已經寫下的,我只愛其人用血寫的書。用血寫書,然後你將體會到,血便是經義。”

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

境中有人的作品,是總能抒發血淚之情的。

詩詞向來講究“性靈”,沒有詩人之眼與赤子之心的詩人是萬難寫出富有“性靈”,富有“神韻”的作品的。

我們還需記住,一個詩人的創作和批評家的評論與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務必結合時代與個人進行分析。

《在人間》讀後感6

汪曾祺的書零零碎碎地讀過一些,總覺得應當是散落在人間的月亮碎片,皎潔純淨,發着光令人心曠神怡。再讀《人間草木》,便在其間看到了散落的光輝和煙火人間。

“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藴。”史鐵生在他的《我與地壇》裏説過。汪曾祺回憶起江陰的那個有着濃厚果香的水果店,我想那個鮮活地立在江南小鎮上的水果店,可能站在了一條衚衕口,門口或許掛了一塊破舊了的旗,就單單寫了一個“果”字,或許有一個木製的牌子,上書“百香閣”,做工就精良了不少,文字也比單單一個“果”字文雅細緻了許多。但是時令水果的店,沒有幾十年歷史也是撐不起木製匾的,轉念一想,有着如此深厚的果香,那應當有着許久歷史,果香深深地浸到了做牆的木頭板子裏,果香和木頭香氣一起藴孕。店門口是齊膝的門檻,不小心就要栽個跟頭,一排排的果架上擺放着用籃子裝着的時令水果,也許有十幾種,也許只有幾種。門口的`台階趴着一隻狗,眼睛是亮的,和水果店裏的葡萄一樣,亮晶晶、水靈靈。買了一籃水果,店裏賣水果的姑娘急忙贈了一小把枇杷葉,這姑娘,可能是戴望舒在雨巷裏遇到過的,撐着油紙傘,慢慢悠悠走過,也可能是村上春樹在晴朗天氣裏遇到的百分百女孩。店門外是黃昏的炊煙,衚衕裏洗洗涮涮的聲音,散落一地的人家煙火氣。

汪曾祺説:“我後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大約氣味與彼時的心境都是相關的,果香濃郁的那段日子,他説,“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曾祺的文字從來都是人間草木清香裏慢慢走出來的,平淡如飲白水,越來越只依賴平淡的必需的生命點綴。就像夏天的一場雨,雨後清晨,暖暖的小小的水汽塊兒觸碰着肌膚,周圍盪漾着花香與植物生氣。

於是又想起他《昆明的雨》,雨季和緬桂花都是綿長又柔軟。雲南的雨季飽滿清亮,天空永遠都是高遠又純淨,烏雲黑得很有層次感,裏面應當是充滿了雨水吧,滴完了雨水,還是慢慢悠悠地飄在空氣裏,白得耀眼,這時候世界上又都是亮的,露珠閃着奇異的光,色彩熱烈。常常想起兩年前的夏天,坐在有着小院子的二樓,院子裏一棵緬桂花,一棵紫薇,都長了三層樓高,從二樓走廊和露台一伸手就摘地到。常常是有雨的下午,坐在二樓自習室為大學聯考奮戰,小樓建在水中央,稍一俯身便可看到窗外蘆葦在雨中搖晃,雨滴打在睡蓮葉子上,在上面滾了兩圈,院子裏的緬桂花香味一陣陣飄過,雨滴滴答答的聲音,在書卷里長出一個繾綣的雨季。

此刻不想讀詩,只想看草木,看瑣碎的平常,於是世間萬物遠沒有一棵樹、一種食物、一種氣味更重要的了,即使在混亂的年代,孟夏仍有草木長。

《在人間》讀後感7

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少不了父母的鼓勵,朋友的支持,以及好心人的拔刀相助。他們是人生路上的明燈,照亮我們的人生。這是我看完《人間真情》這本書的啟迪。

《人間真情》這本主題叢書深深地吸引着我,主題都鮮明——《寸草春暉》《友情無價》《陌路情深》,篇篇皆美文——《母親的眼睛》《海嘯來臨前》《會上樓的牛仔褲》……我被裏面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所吸引,為一些性格鮮明的人物所迷戀,也不知道作者施了什麼魔法,每一篇都抒發着人間情感的美好。有為母親求玫瑰花的姐弟倆;有拯救凱爾的天使;以及不顧生命幫助董穎的好心人……一連串的精彩故事讓我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我很喜歡《十一枝康乃馨》這個故事。兄弟二人把自己為媽媽買康乃馨的錢弄丟了,於是東奔西跑,挨家挨户地送康乃馨,他們願意不要小費,而是為自己的媽媽要一枝康乃馨。每一位母親都願意送給他們一枝最好的,他們竟攢了十一枝,這是十一位母親的一片好心和祝福組成的。兄弟二人的媽媽知道這束花的來歷後,我想一定很感激,很欣慰。雖然每一位媽媽都少收到了一枝康乃馨,可他們成全了兄弟兩人的一片孝心。十一枝康乃馨,傳遞的.是孩子對慈母的濃濃愛意。

天使是正義、勇敢、有愛心的象徵,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天使。《我們都能成為天使》中,凱爾是個受人欺負的孩子,當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再次被欺負時,“我”勇敢地跑過去,拿起他要找的眼鏡遞給他。是“我”給了他信心,讓他成了一個不再受人欺負、冷落的人。其實,那天他是要自殺的,一個充滿愛的天使,會拯救一個不幸的人。我們都是天使,我們會讓不幸的人變得陽光、快樂。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舉動。

《倖存者的記憶》中,董穎也遇上了天使,而且是個天使團。“大舜”號在渤海中沉了下去。同艙的幾名男子擊碎了鋼化玻璃窗,第一個逃出船艙的是董穎,爬上救生艇的也是董穎。一位大哥,竟先把她頂上救生筏,可自己卻讓海水捲走了。筏子上的老人給了他力量,卻消失在大海之中……不知有多少人在幫她。遇到困難,男人們迎難而上,在最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他們那捨己為人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兄弟與母親之間的母子情,凱爾與“我”之間的朋友情,好心人與董穎之間的人間情讓我感動……

這讓我讓我想起了一次測驗:那時,大家都在低頭狂寫,可我的筆突然沒色了,我急得抓耳撓腮,馬上就要收卷子了。這時我同桌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筆推給了我,真是雪中送炭啊!我高興極了。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美好而珍貴的。我們要好好珍惜,感謝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當然,自己也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他人,讓我們生活的這個大家庭充滿和諧,充滿温暖!

《在人間》讀後感8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是一部佳作。初讀之,感受到的是一種花非花、霧非霧的感覺,未能讀出其中的意味;二讀,似乎能夠粗略的覺察到詩詞中的情境與詩人的感想;再讀之,其帶給我的便是震撼。詞話來自人間,是經由人所抒發,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藴藏在詞話裏,字裏行間裏透露的是每個詩人內心的自我獨白。

王國維先生將詞話分為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此乃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歐陽修的《蝶戀花》)此乃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此第三境也。當然,讀完《人間詞話》,我發現不僅詞話分為這三境,我們的人生也需經歷這三種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説王國維先生是論詞而作,但是《人間詞話》不僅僅是對詩詞進行評價批評,還富有藝術與美感。先生在評價屈原《九章·涉江》中寫道:“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看,先生評價詩詞,好似將詩詞看作是一位楚楚動人的女子,如何算作優雅,在於其氣質的突顯而不在於外貌的張揚。而先生又在評價蘇軾的《水調歌頭快哉亭作·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時,説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內美。”言語間將情感融入,傳達出的那種美的質感十分真摯強烈,並且顯得十分樸實自然,極具親切感。

而先生評論大家之作,如蘇東坡、辛棄疾,則稱“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即使沒有讀過《人間詞話》,蘇軾與辛棄疾的詞都耳熟能詳,他倆的詩詞在我學習生涯中時常出現,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兩位大儒詞創功能十分了得,後世也有“要嫁就嫁蘇東坡”的呼聲,只為其極高的文學造詣;而辛棄疾雄壯豪邁的寫作風格也讓我們感歎老將的雄心大志難酬。當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説都具有寬廣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以及淵博的學識,他們極高的思想境界並非輕易就能獲得,也需要腳踏實地的積累,去發現、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於挑戰、敢於批判,付出總會有回報,不然只能是東施效顰了。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先生如是説。情語不能當面表達,那麼景語成了最好的傳情方式。“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的《竹枝詞》這樣寫道,到底是“晴”還是“情”呢,怕是隻有當時的劉禹錫才能體會吧。景中有許多等待我們去發現、去探尋的新事物,它其實也是一種另類的情感,這點在詩詞中體現挺多。一説及春夏,便感到生機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淒冷肅殺之境,可見詞是詩人內心的情感獨白,景是他們情感獨白的載體。

真所謂“人間詞話,詞話人間。”

《在人間》讀後感9

境界乃全書的核心,王國維以開篇第一則就點出它無可替代之性。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隨後他又提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我認為有我之境與情景通“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有我之境,則境中有我,將我置身於境之中,將我的感情等主觀因素付之於物、付之於境。因為思念,所以淚眼,因為愁苦,所以連花也不語,內心的哀怨連自己都嫌棄自己,所以目之亂紅也離我而去。皆因心中悽悽,所以“孤”“寒”“暮”。無我之境,則是一種客觀,將自身摒去,以客觀的眼光去看待景物。不摻雜私情,就像素描,一通都是黑色,無顏色之分別,也無情感之優越。只是一種拓本,將風景轉化為文字的拓本。

隨後他也解釋道:無我之境,人唯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知。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無我之境,只是對客觀無慾無求的復刻,此之謂靜,是靜美。有我之境,動之靜的動就是指因為詩人情感加於景物的改變。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鴉是昏鴉。當所有的景物加上作者感情色彩的前綴時,景物也富有了與作者相同的情感,作者作詩,猶如兩人對語。情感或氣象都超一人之孤獨。

將王國維的境界説推向頂峯的就是他那萬世流傳而亙古不變的人生三境界了。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一境界是指凡事開始,猶如居高臨下,面對世界萬物,都感覺俯首稱臣,那是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果敢,那是一種面臨未來風雨之路的一種豁達,那是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胸懷大志的開闊意境。二境界則是實現理想途中的辛酸苦楚。此句雖是寫給愛情,但理想有時也像心愛之人一樣,遙不可及但又不惜拼盡全力。人影消瘦,憔悴不堪,正是在理想之路的坎坷與徘徊,然而兩字“不悔”便堅定自己,頭破血流而勇往直前。三境界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異曲同工。此境妙在“頓悟”。欲成大事者,必先披荊斬棘,百折不撓。第三境界猶如不速之客,讓成功的'靈感乍現。此感在迷惘之後,在不經意間,空然降至,讓人豁然開朗,絕處逢生。給人以開闔的意境。

對比自己,我怕是連第一個境界都沒嚐遍滋味。在這裏,我只是根據所看之書比對着自己九牛一毛的人生經驗來對我未來的見解拋磚引玉。我想,當我垂暮之年,飽嘗人生百態之後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慨吧。

《在人間》讀後感10

如果説有哪一部書可以讓人感到深深的壓抑,如同被鬼壓身一樣,喊也喊不出來,動也動不了的恐懼,《人間失格》絕對可以排進前三。人間失格的色調是暗淡無光的,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力感,以至於竟然不能一口氣讀完,我必須要歇一歇,緩一緩,帶給自己的衝擊實在太大。讀書最怕的是和作者產生共鳴,因為那樣你一下子就陷進去了,無法自拔!

葉藏從小生活在一個古板的舊式鄉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飯,就儼然成了一種儀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規定的時間內聚集到陰暗的屋子裏,井然有序地擺好飯菜,即便沒有食慾,也得低着頭,一聲不吭地嚼着飯粒”,如此壓抑的氣氛導致他對用餐時刻充滿了恐懼。而那時的他,還只是個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小葉藏如此敏感,對與人交往充滿了恐懼和渴望?也許是因為生來就體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陰鬱,以及少與人接觸,讓他只畫地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裏。人之初,性本善,他從書本中學到的絕對的善惡是非中為自己戴了枷鎖。當他看到世間與他所想並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時,他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他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正常的。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眾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視人間,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間。他的潛意識裏希望自己變成一個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掙扎而痛苦。頗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可這只不過是他自以為的。

他缺少人類跟動物共有的最根本的執念、對於生存的慾望。在他父親問他想要什麼時,他無法回答、只是黯然的想:“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快樂”。世俗的、對於“物”的慾望,他完全欠缺。的確,他曾沉迷酒色,和睦的人類社會只能建立在互相欺騙上。之中能開朗的活下去的`人,不是笨到什麼也察覺不到,就是聰明到學會了麻痺自己。葉藏卡在兩者之間。他聰明得恰到壞處——看了清一切,卻無法麻痺自己。也許酒色的温柔,正是一種良藥吧。

直到他遇見好子,他似乎又有了一種安慰與平靜,死寂之前的平靜。在好子被侵犯之前,葉藏把自己的痛苦歸於他不能相信、依賴人類的這個個人缺陷。這個信念同時也成了他對於世間、對於人類最後的希望——不是人類無可救藥,錯都在不正常的自己——他一直是這麼想而活下來的。當信賴天才好子的信賴被玷污時,他最後一絲希望也隨之粉碎。世界上已是一片沒有指標的荒野。“難道信賴也是一種罪過嗎?”之後,葉藏終於步向完全的毀滅。他沒有反抗,所以被關進了在精神病院裏、變成了瘋子。“不抵抗也是一種罪過嗎?”

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卑微而自由,這是葉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選擇。與他相比,我還是更喜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做一個幸福的人,關心糧食和蔬菜,關心每一個關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着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選擇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間失格,讀過便相當於一次心靈的洗禮,洗禮過後,依然要重複着日復一日的生活,並告誡自己,要好好的活……

《在人間》讀後感11

《人間失格》全書都瀰漫着一股頹喪、自暴自棄的氣息,甚至是厭世的,讀至一半,我開始疑惑它的悲觀基調為何會在書榜中常年居於高位。

以第一人稱描寫的主人公,有孤僻性格。從童年開始,“我”的內心思考問題就十分消極而深刻,深刻是往消極中不斷延伸,已至於“我”害怕和惶恐去跟別人交流什麼,但是找到了另一種表達方式——搞笑。用極盡搞笑的方式去面對任何事情,偽裝自己的悲觀內心。一旦出現看穿他的人,又會陷入十分的惶恐。

主人公的性格並非社恐,生於富裕有威望的家庭,是家中比較小的兒子,父親在家庭中是頗具威嚴和地位(在外當官),對父親有一定的害怕,但父親對他並沒有很嚴厲。抱着主人公的性格何為從小開始就如此悲觀消極的疑問一直讀完。之後的人生,也是一步步越走越壞,在高中時代就參加地下運動,結識狐朋狗友,吃喝嫖賭,然後以一次和有夫之婦的跳海殉情被救為界限,正式被家中斷絕關係,從此更是自暴自棄,窮困、欺騙、睡女人、酗酒,到後來毒癮成性,被關進精神病院最後被家中大哥接回鄉下養病。

主人公認為他人生的錯誤在於父親和比目魚。父親並沒有露面處理,擔保人是討好父親的門客比目魚。他無處可去,學業已荒廢,暫時住在比目魚家中。為何要將大部分原因怪罪在比目魚身上,是因為怪比目魚沒有很明確的傳達主人公家中的意思:如果還想繼續學業,那麼家中會幫助他、贊助他學費回到學校。比目魚出於心機的“好心”,告訴主人公自己考慮接下來要怎麼辦,他會給予幫助。自此傳達的錯誤信號,讓主人公不想給他添麻煩,或者供養他從而厭煩他,從此人生道路偏離。

這是書中“我”的觀點,可以看出,“我”沒有一點積極心態,把人生偏差過錯輕易歸咎他人,(假使“我”得知真相,但參考“我”的習性、性格,人生也不一定會回到正途)並且“理所應當”地越過越混,一直似乎都是在尋歡作樂又窮困潦倒的邊緣亦夢亦醒,又異常孤獨。

書的最後附着上了作者太宰治的.生平軌跡,太宰治本身命運曲折,書中很多主人公的經歷和都與他類似,最明顯的是主人公和作者都多次嘗試自殺,自殺的方式幾乎相同,可以説本書也是他自身的一些自述。

對於作者的自殺原因,我們無從而知,從譯者的推測中可以窺中一二,他是這樣一個內心擁有至高無上的温柔的人,對待女人即使如此,因而無法拒絕情人的自殺提議。折射至《人間失格》中出場的女性也頗多,佔據大幅,各自撫慰、陪伴過主人公一段時間。

這本書的價值,可能要研究過日本歷史和文學發展史,才能更深刻體會。瞭解生平後發現太宰治是日本一個重要而多產的作家,主導着當時二戰後“無賴派”文學。本書是我讀過他的第一部作品。有機會去研讀日本史後,在讀作者一些其他作品應該會更好。

所以,理解淺顯的我,怕不好下筆,也拖延和中間擱置了這篇讀後感。

《在人間》讀後感12

今天看完了太宰治的小説《人間失格》,好多人説這本書極其壓抑,所以做好了心理準備,剛開始看還覺得興致勃勃。一個敏感聰慧又與眾不同的年輕人,犀利地冷眼旁觀周遭的人們和他們虛偽的生活。他反覆訴説他對人類的恐懼,因為他們不敢面對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他們虛偽敷衍,他們自欺欺人,他們不敢面對人生的殘酷真相。而我們這位一直清醒面對殘酷真相的主人公,他超脱世俗又偽裝入世,但難免突破常規、逸出塵外,最終落魄潦倒、為世不容而收場。看到後來,就覺得揮之不去的壓抑了。

這究竟是誰的失敗?是世俗的狹隘難容,還是個人的狷狂墮落?原來想當然以為,作者在控訴這個“吃人”的社會,就像被我們“深度解讀”的魯迅小説《狂人日記》,總是披着鞭撻封建社會的光榮戰袍。想想,這個世界的確夠庸俗夠偏狹夠虛偽夠勢利,對與眾不同的人尤其缺乏包容和關愛。

就像主人公的父親,他無暇顧及這個特殊的孩子身上某些幽微細膩的心思,一旦這些東西發酵釀成災禍,觸犯了他的既定規則,他可以非常決絕。主人公在經歷墮落的深淵和災難的磨礪後,得知父親去世,卻是最讓他靈魂震顫的時刻。其實,父親一直都是他的心中的.精神紐帶,曾經覺得是捆綁束縛,後來發現是維繫牽掛。再是與眾不同的人,也是渴望被這個世界接納包容理解的,也許與眾不同並不是他們自己能夠選擇的,或者他們內心並不允許並自己泯然眾人,又或者像主人公既是天意也是人為。

他其實很可憐,他天然對人類很失望恐懼,卻強力偽裝搞笑嬉戲,他有親人但沒有親切,有玩伴卻沒有友誼,有戀人卻沒有愛情,他真的很孤獨。他也渴望父愛,渴望友誼,渴望愛情,但是他其實一無所有。與女人徒然糾纏,只不過招致災禍連連;與玩伴終日廝混,卻換來落魄時冷眼相看。主人公看盡人間冷暖,他其實早已瞭然於心,不過是尚存一絲希望,眼睜睜看着這希望的火星漸漸熄滅,他的痛苦也與日俱增。父親的死亡,是精神紐帶徹底斷裂,也是最後一顆火星黯然。從此,人間失格,人間世太複雜殘酷,他由此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他説,搞笑是他對人類“最後的求愛”,後來搞笑偽裝已經失效,沒有了對人類的求愛,他開始自暴自棄、沉湎酒色、自甘墮落。他的悲劇,未嘗不是緣於一次比一次更深的墮落和失足後無法挽回的悲哀。他是赤裸裸的失敗者。如果沒有那麼墮落那麼失敗,他也可以繼續學着偽裝繼續苟活,就像現實中的我們一樣。既然,他用“人間失格”那麼慘烈的方式證明了自己失敗,無非是想警醒我們這些依然自欺欺人苟且偷生的人類,至少想一想,到底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

《在人間》讀後感13

隨着年齡的增加,隨着閲讀漸漸增加,發現自己對很多事物感到麻木。擊掌叫好的有,深深佩服的有,但是讓我像《人間喜劇》的那種心靈震撼卻沒有。

不知是因為巴爾扎克是一位批判現實主義的偉大作家,還是因為這作品揭露了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能產生如此強烈的現實感。

該書的作者—巴爾扎克,被譽為“法國社會的一面鏡子”,在他眼裏,一切都顯得如此的真實。他筆下的人物“高里奧、葛朗台、皮羅多……”個個都給我強烈的`震撼。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佔有慾幾乎達到了病態的程度:他半夜裏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撫、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裏,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着,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因為自己的貪婪,他讓女兒失去的青春,幸福。最後的錢也只是捐掉的,還不是一場空。金錢成為夫妻結緣的唯一紐帶。愛情、婚姻、家庭都是以金錢為軸心而展開的,列如《歐也妮·葛朗台》就是金錢導演出的一幕悲劇。

到底是為何,人要被如此空虛的東西所擺佈,金錢毀滅人性、愛情、社會,敗壞良心、家庭、國家。人卻心甘情願活在只有金錢的骯髒世界。

人們對金錢的追求和擁有,似乎就是對一切財富追求和擁有的代名詞。這樣一來,人生的目的,除了追求和擁有金錢,也就不再有別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存在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假象,但這種假象迷惑的卻是絕大多數人,特別是當金錢可以用來免除勞役和人身處罰、購買婚姻、抵償生命時,金錢便與人生價值直接關聯,“金錢萬能”這種假象的程度就越發加大了。仔細想想,你會發現,人生在世,除了金錢,還有許多值得你最求的東西,如:幸福、快樂、青春、活力….

金錢只是物質上的財富。人類不僅需要物質上的財富,而且需要精神上的財富。我認為:萬貫家財是物質上的富有,知識智慧是精神上的富有,很多人花一輩子的時間去追求金錢,卻很少追求精神上的富有,物質的滿足不代表精神上的豐富,而精神上的財富往往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們要摒棄這種不良風氣,學會正確地對待金錢!

金錢是一種誘惑人的東西,如果不合理的運用它,它就會給你帶來難以預見的嚴重的後果,甚至導致你的沉迷,到那時,你就成了一個“葛朗台”式的守財奴。我們千萬不能成為守財奴、金錢的奴隸、吝嗇鬼。我們要合理的運用金錢,我們既不能亂花錢,揮金如土;又不能視金錢如性命,猶如吝嗇鬼一樣,一分不花。我們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很好的規劃自己的金錢,該花的時候花,不該花的時候不花,這樣你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人需要現實,但不能現實到只有錢。因為錢,或許你能失去很多,甚至一切。我狠金錢,沒有他,世界將少多少作奸犯科,多少的悲劇。

《在人間》讀後感14

在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是家庭團聚;在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是成功後的喜悦;在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是一顆誠實友好的心……阿廖沙在人間有正直勇敢的品質,祖母待人善良,而我們……

誠實就是誠實守信。誠實是一朵花,在五彩繽紛的花園裏綻放;誠實是和諧的風,拂過臉頰,令人耳目一新;誠實是一股温暖的流動,流過你的心,滋潤你的心。

生活中到處都有誠信。在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認真完成學習任務,不欺騙老師和同學。對同學來説,要一諾千金,對別人許諾,就要努力實現。這讓我想起了我以前見過的`一個故事。在一個暴雨的夜晚,一個女孩雙手抱着膝蓋坐在車站標誌下,車輛一輛接一輛地奔跑,濺起的水不時灑在女孩身上。這時,一輛車停在女孩面前,從車裏跳下一個女孩,道歉地喊道,女孩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縷光,突然跳了出來,擁抱了她,我隱約聽到他們説:“對不起,我來晚了。“沒關係!你還是來了。“嗯,我答應的事一定會做!”……那一幕,讓我感受到了靈魂的昇華。因此,對於誠實,我們應該從小事開始,言行一致,成為一個誠實品質的人,將能夠得到他人的青睞,將能夠走向成功。

如果説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關係的橋樑,那麼友誼就是維持我們友好關係的紐帶。

友誼是朋友之間的親密和諧。友誼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春天,就像我們在春天含苞待放的友誼之花;友誼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代表着我們強烈的友誼之火;友誼是秋高氣爽的深秋,友誼的果實就像金色的麥田等待豐收;友誼是寒霜千里的冬天,是枝上的寒梅,風雪無阻。

友好、友好、善良。生活就像一面鏡子,如果你對別人友好,別人會對你友好。友好的態度,不暴露缺點,不説髒話,是友好的體現;對陌生人的熱情,熱情的幫助,也是一種友好的表現;幫助他人和諧相處,停止糾紛,緩解矛盾,消除誤解,也是一種友好。”不要小,不要小。

馬克思曾經説過:“追求和諧之美是人類的本能。“是的,每個人都渴望和諧、友好和沐浴在和諧之光中。為什麼不追求自己的本能和和諧之美呢?為什麼不為這種和諧之美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呢?也許,這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美麗藍圖。冰心奶奶曾經説過:“美的真正意義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人身上,創造了人的美;體現在物體上,創造了物體的美;融合在惡劣的環境中,創造了環境的美。所以這種美體現在社會上,就實現了社會和諧的美!

也許,現在我們不能充分體現阿廖沙的抵抗精神,但我們在五星紅旗下發誓,誠實友好是我們能做到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愛國、敬業、誠實、友好,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們的祖國就會更加富強!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

《在人間》讀後感15

在《生活榜》這本雜誌上看到這樣一段話:“熱愛美食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情趣的人;擅長美食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能將美食以文記之的人,一定是個大雅之人。”本是用來形容蘇東坡的,但是最近看汪曾祺的《人間有味》,發現裏面記錄了大量的美食,讀來令人垂涎,這段話用以形容汪曾祺先生真是再合適不過,汪先生真是一個有生活情趣又熱愛生活的大雅之人。

汪曾祺先生的熱愛美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吃到過、記錄下來,美味的餘韻尚存,有一股詩意的煙火氣。現代社會不乏美食,也不乏熱愛美食之人,只是現在很多小年輕標榜自己是吃貨,節假日總是刻意去一些網紅餐廳等地尋找好吃的東西,然後,在微博、微信上曬給大家看,把吃吃喝喝這件事弄得有點彆扭,一刻意就不那麼雅了。

讀汪曾祺先生筆下的美文,從文字中就能看到他是一個非常寬厚的人。他説“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很多人,吃東西,愛酸就只吃酸,不碰一點點辣,不願意輕易嘗試一點點甜,俗稱的偏食,對食物偏食容易營養不良,對文化偏食,就容易狹隘,就要不得了。

讓我覺得汪曾祺先生寬厚的是他在書中寫得關於右派的事,他説:“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生活就更加平淡了”。被劃為右派是要被批評的,要吃點苦頭的,他卻把這件事當成是生活中一件有意思的事,還慶幸,經歷過世事後就會發現這樣的的心境是極其不易的。生活中總是會有很多的不如意,流言蜚語、磕磕碰碰,大部分人的反應或悲悲慼慼、或氣憤難當,絕不會把其當做是一件“幸事。”汪曾祺評價自己是一個“恬淡平和”的'人,我想他的性格里應該帶有“靜”這種氣質吧,宋儒的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也許,只有靜才能觀照萬物,對人間生活充滿盎然意趣。

在評價他們方面,汪曾祺也是極其寬厚的,他寫樓裏的大媽“我們樓裏的大媽們都活得有滋有味,使這座樓增加了不少生氣。”他筆下的大媽是賢惠。勤快、愛乾淨的,而不是被人筆下的三姑六婆,愛嚼舌根的。如果在生活中,有一個領導,拿了下屬代筆的文章讀,最後還露餡了,那一定是要被人噴口水的,但是汪曾祺筆下的郝校長

‘露餡’確是“老老實實,不裝門面”,你看,多寬厚。

正是因為汪曾祺愛美食,愛生活,所以活着的狀態都是向上的,看人看事,都一股吃東西時的暢快,是充滿生機的。萬物皆有心,人間的人、人間的事,人間的食物都“酸甜苦辣”各有其味,無所謂好或者不好,有些是主菜,有些是調味品,都是經歷,都這值得經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