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後感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1.2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讀後感彙編15篇

人生讀後感1

上一本書是《傾聽孩子》,9月1號開始看,到前天晚上才看完,拖拖拉拉,總像是一個心思,但又無法讓自己靜下心來去讀完,好在總算看完了。

迫不及待的打開了買了好久的《人生海海》,麥家的作品,之前聽過《風聲》,看過《暗算》,但對於小説的作者是陌生的,直到在樊登讀書會聽到了,對《人生海海》的介紹,才知道了麥家的名字。

聽名字,像是一部充滿生活哲理的雞湯書,但打開才發現是長篇小説,我已經好幾年沒看長篇啦,還是心氣浮躁,坐不住。上一本還是《追風箏的人》,在16年春節期間讀了一遍,至於買的那本現在幾乎快忘記名字的《傲慢與偏見》,歷時好幾年,依然還有一半沒看完。

由爺爺開篇,講到村外的前山、後山,再到村子,再到村子裏的人,到本書貫穿始終的上校。我想既然我用上校稱呼他,説明我的立場還是很堅定的站在了上校這一邊。

先説爺爺,有些文化底藴,教過私塾,明白大是大非,最終卻為了兒子,或者更準確的説為了自己的面子,舉報了上校的藏身之處,遭到全村人的唾棄,被自己的子孫孤立,鬱鬱而終。

父親這個人給人感覺唯唯諾諾,但可以為了朋友而不惜觸犯法律,違抗老子的命令;也為了自家孩子的安寧,獨守着“鬼宅”不讓子孫靠近。

我覺得上校這一生還是值得的,於事業,他落魄過,也成功過;於生活,他愛過,也恨過;對朋友,他掏心掏肺,對鄉親,極盡熱誠,對敵人,絕不留情。從最初的大家對他的各種猜疑,奚落,取笑,到後來的受人尊敬、敬仰,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做自己,遵從自己的本心,無所謂外界的看法和傳言,這樣的人活的純粹,除了小腹上的幾個誰也不知道究竟是啥的字,一生光明磊落。經歷過數次大起大落,最終以一個3、4歲孩童的心智,以80多的高齡,長眠於親人身邊……

那幾個字,是他一生的痛點和隱晦,別的都無所謂,就是這幾個字,葬送了他後半生的安穩。我也納悶,他為什麼就不想辦法去除呢?以他的聰慧,用醫學的辦法,或者直接簡單粗暴的用烙鐵,也足以讓那幾個字消失,但他沒有。

對林阿姨,他應該是愛過的,不然他不能冒着敵人的轟炸去救她,也許他覺得自己配不上她,才竭盡所能的保護她周全後,又用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拒絕她。至少是信任的,才會把心愛的兩隻貓託付給她。如果沒有那個壞人,摸黑佔了林阿姨便宜,讓她以為是上校的人,即使她們結不了婚,也會彼此傾心,做一世紅顏,不是夫妻,勝是夫妻。

不過還好,最後他們終究還是成為了夫妻,並最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一生,足矣。

書中有很多經典語句,如“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着才需要勇氣。你要替我記住這句話,我要不遇到它,死幾回都不夠。”“人和獸之間,只隔着一團憤怒,像生死之間只隔着一層紙”“世界上命最值錢,我被人罵成太監都照樣活着,你死什麼死,輪不上”等等~

有人説,看完這本書感覺很壓抑,因為上校的結局説不上好,也説不上很差。我覺得,這才是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的,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給你推開一扇窗,賦予你智慧也許就會沒收點兒你的顏值,人總要在大千世界中活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也不忘塵世走一遭。

人生讀後感2

這個快樂的假期就要過去了,他給我留下的,是《人生感悟》對我的啟發。

書中的一個個精彩短小的故事,都凝聚着人世間的愛與恨、喜與悲,讓你在短短的一瞬間得到體會;使你再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人生。

的確,何謂人生?有人把它比做大海;有人把它比做萬花筒;有人把它比做上帝的遊戲;也有人比它做夢……這每一個比喻,都是恰當的,但是誰又能説準它到底是什麼呢?到底什麼呢?怎麼來?怎麼去?也許有人早就給它下了定義——為了玩,為了享樂。錯!人生在世,有十大支柱,缺少了任何一種,你的生命就將癱瘓,生命之花就將枯萎,但我確定,前者是錯的。如果真有誰認為人活着是為了玩,那他尊人敬業的靈魂已經不復存在了。人生一世,就像流星,眨眼間從天空劃過,那一道美麗的光束,就是你人生的意義;人生又如鉛筆,一寫即完,那一個個映在白紙上的字,就是你人生的價值。花開花謝,不變的是人生的信念;葉綠葉黃,熱情執著着人生永不放棄的夢。晚霞在天空的一瞬間,留下的是迎面而來的清涼與芬芳。

當然,人活着為了什麼,我也不會下定論,但是絕不是為了金錢。自古以來,多少人為錢財而深埋土裏,多少人為了寶藏而流落蒼黃,家人無語的淚花並無責怪之意,只是在輕輕告訴他們——金錢一用就完,但親情是永恆的。對了,大家誰見過,一個新生的嬰兒不在媽媽的懷裏吃奶,又有誰見過,一個垂死的老人在為金錢作安排,錢為身外之物,夠用即可,你活得再金貴,一天還是三頓飯,睡覺只用三尺三。誰又證明,沒有錢的人不快樂呢?

其實,這人世間充滿了親情和愛,親情執着,在人世中有它橫行的一扇門。愛無悔,這世上也有它高飛的一扇窗。人缺少不了它們,它們也離不開人。它們為了別人而放棄自己,這正是高尚,正是有了這種高尚,愛才能比以前更愛。

不要因為你犯了錯誤而苦惱,世上沒有永遠的黑夜,不要因為你學習落後而犯愁,這世上有作後一排座位,但沒有永遠坐在最後一排的人;不要因為你沒有朋友而憂傷,世間不會有永遠單飛的孤雁;不要因為長得醜陋而自卑,醜小鴨總會變成白天鵝;更不要因為你缺少愛而傷心,因為這世界本身就是愛的天堂……不要總在錯誤與缺點之間徘徊,勇敢地走出來,品嚐一種心靈的滋味,回味一下靈魂的美好。好好快樂地為自己活着。

生命沒有固定的道路,但你要明白,有時你的一個字、一句話、一滴眼淚、一個微笑,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為了這,你又何必去吝惜呢?人生的道路,總是走完後又回到自己初始的地方,再這中間,時間相同,但重要的並不是時間,而是過程。生命有時也是一個完整與殘缺的連續,它們的交點便是幸福。人生如黑夜,有時它會驕傲,因為它驅趕了白天;有時它羞愧,因為它同時被白天驅趕;有時它驕傲,因為它佔據着半個世界;有時它羞愧,因為它最多佔據半個世界;有時它也驕傲,因為在白天有它的身影;有時它更羞愧,因為在它的身體裏,也存有亮光。一個人的心不像白天那麼完整,亦不像黑夜如此殘缺,在完整與殘缺的較量中,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佔據了半個世界……

一個人,再委屈,再孤獨,也沒有理由放棄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認為,活着是負擔,但他不明白,死卻是逃避——當然,對於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自己必須要有主見,有信心,去探索,去奮鬥,要有永恆的信念,執著的追求。

春天是新生,冬天並不意味着凋零,在凋零中,又有新生。只要努力,説不定你的終結便是新生,説不定你也會佔據半個世界……

人生讀後感3

在這一個月空餘的時間裏~終於把這本書認真的讀完了,一開始覺得不怎麼好?讀完了才感受到這本書的美妙,《平凡的人生》的確很平凡。感覺與我國四大古典名著相比,它就遜色許多。它既沒有《西遊記》那樣神奇瑰麗的想象世界,也缺乏《三國演義》那樣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故事情節不如《水滸傳》頭緒紛繁,人物情感不像《紅樓夢》纏綿悱惻··但是這本書立足於現實,通過複雜的矛盾以及糾葛,表現了農村城鄉社會生活,也刻劃了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書中描述了平凡人孫少平的奮鬥及成長曆程,孫家的奮鬥歷程。從孫少平到孫少安;從田潤葉到田潤生、田曉霞;從蘭香到秀蓮、蘭花;從金波到金秀;以及郝紅梅、顧養民、少平的師傅、師孃和師兄等;還有孫玉厚、田福堂甚至胡永合、胡得福等;金強、孫衞紅、劉根民、田海民…這的確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羣平凡的人,但是他們有世間的真情,有對土地、對父老鄉親的深厚情意,有親情、友情、愛情,樸實然而真摯。孫家一家人之間相濡以沫的親情,潤葉與福堂血濃於水的親情,曉霞與徐爺爺的隔輩親情…少安與潤葉青梅竹馬的愛情,少平與曉霞相知相戀的愛情,金波與藏族女子悽美的愛情,潤生與紅梅樸實的愛情…少平與金波、蘭香與金秀同伴加同學的友情,少平與師傅師徒加朋友的友情,少安與金俊武競爭對手加猩猩相惜的友情…書中使用最頻繁的一個詞語是:親愛的。親愛的大地,親愛的雙水村,親愛的父親,親愛的弟弟,親愛的朋友等,所有人世間的真情都在這裏得以展現。

先看少安;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將要和學校的大門永遠地告別了。他多麼不情願啊!他理解父親的痛苦——爸爸也不願意斷送他的前程……就這樣,他參加了全縣升國中的統一考試。在全縣幾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錄取了。他的學生生涯隨着這張錄取通知書的到來,也就完全終結了!

孫少安從13歲起,為了幫助爸爸撐起這個家,犧牲了他的學業,前程,愛情…他是一個多麼有情有意的人啊!親情是一條永遠剪不斷的線。友情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少安後來勤勞致富了。我們知道他是靠為縣城中學工地趕騾子拉磚起家的,而這個活計的介紹者就是他的朋友、同學劉根民。如沒有友情的幫助,即使他那樣能幹,缺少機遇,頂多也就像金俊武一樣,多打幾斤糧食而已。但是,受家庭環境的制約,少安的媳婦,只能是甘於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吃苦耐勞的賀秀蓮。所以他,一個泥腿子農民,和已經吃了公家飯在縣城當了老師的潤葉之間,那欲説還羞的愛情只能成為永久的美好回憶。少安是幸運的,他遇到了山西姑娘賀秀蓮,不圖錢,不圖權,就圖他這個人,以樸實真摯的愛情,鼓勵他幫扶他走出了困境。

再看少平:孫少平上這學實在是太艱難了。象他這樣十七、八歲的後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齡。可是他每頓飯只能啃兩個高粱面饃。…現在這一點吃食只是不至於把人餓死罷了。家裏能讓他這樣一個大後生不掙工分白吃飯,讓他到縣城來上高中,就實在不容易了。他現在除過深深地感激這些至親至愛的人們,怎麼再能對他們有任何額外的要求呢?

人生讀後感4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是因為他的品格。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的泰斗、國學大師、國寶。而這位老者卻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季羨林談人生》一書歸集了季老對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麼是人生呢?開篇關於人生的探討,發人深思。季先生提出了“你為什麼活着?活着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飢受寒嗎?”這些問題。我雖得不出些確切的東西,但的確會使人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塗,讓我也開始思考一些有關於人生,説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關於自己學習、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會的簡單問題。因為人生萬不可糊里糊塗地過,這一點讓我茅塞頓開。而之後的再談、三談人生,着重談到了人性。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賦予人類的優勢在於有思想、有良知良能。與我們最緊密相關的就是倫理道德問題。“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對於我們來説應當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進而做一個有良知的人。

當我開始試圖瞭解季先生所謂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篇。“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責任感隨着我一步步從家庭走向學校、社會,慢慢由幼稚變為成熟,越來越覺得其重要性。我有責任去不斷的提升自己,不僅僅是為我這個個體,往實際説也是為了自己的父母,今後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説也是為了這個社會良好的運轉。每個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績,而這種責任感我覺得真的可以推動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我是完全贊同季先生的觀點的,並努力肩負起屬於我的那一份責任。我想這種使命感對我是一種激勵吧,在成長的道路上的新社會人。

在我慢慢長大成人,作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會人,在人生中存在着許多的迷惑與彷徨。而季先生的話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瞭解了一些事情,讓我豁然開朗。對待善良的人,一要真情實意,二要寬容忍耐。而容忍也是有度的,絕不能超過一道底線。容忍是一種美德,對於現實來説,這個民族需要更多寬容的人們。這些都是為人處事方面的感受。

在學習工作上,人們多談成功二字。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人各不相同,我們無能為力;機遇不可預期,我們也無能為力。這樣看來,勤奮是很重要的。所以,當一個人經歷過打磨,努力過甚至吃了虧,摔了較,在機遇來臨時才能很好的把握。

讀了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經過思考後必定會有多少的提升。雖然有些道理是從小聽到大的,當靜下心來冷靜思考,那種細微的牴觸心理也將消失。用一種更成熟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人也會慢慢的平和。彷彿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於無形。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給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長者,以及他的人生之道。

人生讀後感5

之前看過卡耐基的“成功之道”全集,“美好的人生”好像也是其中的一個模塊。這次仔細品味“美好的人生”,學習卡耐基先生的與人溝通的高效法則所謂收穫頗多。

這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與人溝通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需要我們一輩子用生活來體會的。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因為溝通問題而產生的麻煩,這種麻煩有時可能是一輩子的事。説話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修養。而在我們生活中總是不太注意説,往往口不擇言,説錯話,傷害他人。而我們也非常容易原諒自己,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總會以“我嘴笨,不會説話”來敷衍自己。其實説錯話和做錯事一樣很嚴重。所以我覺得在説話方面也要不斷改正和提高,説話可以最直接的體現個人修養。

那麼我們如何與人友好的相處呢?卡耐基先生給我們歸納了一些方法,熟識它對我們與人溝通更和諧更有效率。首先,我們一定要記住不要與人狡辯,贏得辯論的惟一方法就是避免辯論。在生活中尊重別人的意見,避免指責別人的錯誤,即使在最温和的情況下想改變別人的主意也是很困難的。每個人在發表觀點的時候已經伴隨着強大的自尊心。你越直接他的抵制性就越強。當然,如果我們錯了就迅速而坦誠地承認。生活中因為我們的虛榮心明知自己錯了卻不能坦誠地釋懷,總想別人給自己台階下,其實我們坦誠地承認錯誤就是最好的台階,台階是自己給的而不是別人。如果把與人溝通的方法運用到銷售中,道理是一樣的。許多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做銷售就等於在做人。與陌生人溝通我們要以一種友善的方法開始,要説他人想聽之事,使對方立刻説“是”要得到對方的認同。在交流過程中要使對方多説話,學會傾聽,真誠的從對方的觀點來看待事情,同情別人的想法和願望,提出的建議要使對方認為是他們自個兒的主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理想主意者,都喜歡為自己所做的事找一個動聽的理由。因此,如果你想改變別人的想法,就要激發他的高尚動機。

在供大於求的市場下,客户主動上門需求已經不可能了。我們要主動出擊,不斷挖掘準客户或潛在客户,而這些潛在客户雖然有着很強的購買力,但他們卻並不容易接受我們的行銷。正是因為他們的需求與我們的產品對接,所以他們會更加的苛刻。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我們的努力來改變他們的想法以讓他們接受我們的產品。那我們就從讚美開始吧!就像牙醫用麻醉劑一樣,病人仍然要受鑽牙之苦,但麻醉劑卻能消除這種痛苦。哪怕是稱讚最微小的進步。給客户一個好名聲,送他一頂高帽子,讓他去實現,他便會盡量努力,而不願看到你失望。當客户有錯誤的時候,不要直接指出,要是對方保住面子,先談自己的問題,在間接提出一些建議使錯誤更容易改正,最終達到顧客樂意做你所建議的事。

在家庭方面的哲學,雖自己還未談婚論嫁,還沒有組建自己的家庭,但其中的一些處事原則也同樣可以放在改善我們與父母的關係上,提高大家庭的和睦上。

總的來説在與人相處中,只要我們多注意一些細節,禮節,用心,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我們的生活會快樂許多。是的,也許我們做不到完美,但成為一個大眾受歡迎的人還是可以的。

人生讀後感6

《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説,也是其成名作。

小説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人生是一段漫長的修行,因不斷追求夢想而偉大,但是在追逐過程中不應忘記初心。

小説中的高加林就是在追求夢想中因挫折而迷失了方向,沒守住初心,便沒了根。德順老漢對拋棄了巧珍的高加林説:“歸根結底,你是咱土裏長出來的一棵苗,你的根應該紮在咱的土裏啊!你現在是個豆芽菜!跟上一點土也沒有了,輕飄飄的,不知你上天呀還是入地呀!”——這是來自一個幾乎走完了整個人生的老漢的忠告,可惜“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並不放在心上。

當然,高加林的“豆芽”還體現在對待劉巧珍和黃亞萍的問題上。其實從巧珍和他表白的那一刻就會發現,高加林其實是對巧珍沒有愛慕之情的,只是因為那種情竇初開的刺激,他才會衝動地吻她。後來又因為一種報復的心理,也被巧珍的一些品行感動,才和她在一起。高加林面對有知識、有理想的黃亞萍,開始厭惡了巧珍,分別時的山盟海誓是如此不堪一擊。而高加林對黃亞萍的感情只是源於年少時的仰慕和虛榮。在對待愛情問題上,他的行為從不紮根於內心和良知。

但是高加林並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很多優點,在複雜的環境中,他成為了一個複雜的人。面對挫折,高加林沒有順其自然,選擇創造自己的命運,“扼住命運的咽喉”,但是迷失了自己的初心,一味地追求虛榮,讓這個看起來苦命的年輕人,捱了命運一記又一記響亮的耳光,冒雨報道抗洪救災一線情況,體現了個人英雄主義,可是他又給這個精神蒙上了一層虛榮與炫耀。在他的性格中,既有自尊、自信、自強、富有理想的一面,又有自卑、自負、自私的一面;既有樂觀、倔強、由於追求的一面,又有悲觀、懦弱、虛榮的一面;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協的一面。

黑格爾説:“人的特點就在於他不僅擔負多方面的矛盾,而且還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這種矛盾裏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實於自己。”高加林就是在這種複雜的矛盾中而迷失了自己。

小説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沒有結尾,作者還特意在最後一章標註了“不是結尾”,從古至今,多少人都沒有辦法用有限的文字去記錄自己的一生,留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

怎麼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人生?有的人追求感受,有的人追求意義。追求感受的人,或許他這一輩子都很平庸,但是他做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快樂。追求意義的人,或許他這一輩子有很多光輝事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定也做出了不小的犧牲。我們很難去評判一個人的人生是成功或失敗,因為每個人評判的那桿秤都不同。其實,我們每個人對於《人生》的評價都表露着自己的人生觀。

有追求、有夢想是對的,但是,無論遇到何種挫折,都不應犧牲良知站起來,無論飛得多遠都不應忘記初心。

人生讀後感7

魯迅先生曾説,“不值得讀兩遍的書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讀.”然而現在人們讀的書多是隻夠讀一遍的書,書雖然多卻很能挑出一兩本有品味的,值得讀兩遍的書來,但《哲學與人生》卻是例外.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裏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説,“哲學脱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離哲學是盲目的.”因此,看此書與其説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説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裏,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裏,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經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內涵”.一個人假設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驗,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驗是什麼,也無法去處理,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更沒有感知力,不久以後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為對照,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歷很多,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無視,彷彿一生都是很蒼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説,“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説,“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裏,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裏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裏,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説,“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為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祕,而這些奧祕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祕,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説的許多東西又是那麼正確呢?

人生讀後感8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哲學的深刻意義。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説,"哲學脱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離哲學是盲目的。"看此書與其説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説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裏,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裏,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説,"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説,"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裏,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裏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裏,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説,"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為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祕,而這些奧祕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祕,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説的許多東西又是那麼正確呢?

書中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也在此摘錄下來,做為對自己的勉勵,也作為文章的結尾吧!"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人生讀後感9

慕名讀完路遙的中篇小説《人生》,這是一本描述上個世紀70年代一位農村青年高加林的愛情和人生的曲折故事。傳説當年馬雲就是看這了這本書後,覺得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就那麼幾步,如果不把握住可能必將平庸一生,於是毅然決定職去大學老師的工作,下海創業。

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有理想,有才華的農村青年,不甘於像他的父輩那樣在農村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他嚮往城市,嚮往外面的世界,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可他的民辦教師職位被村領導的孩子擠掉了,他不得不又重回農村勞動,可他心不甘,他內心裏已經脱離了泥土的味道,增添了城市文明的氣息。但是在那個時代,他又得認命,沒有關係,沒有後門,只能做一輩子的農民。他很掙扎,他知道需要接受現實,但是內心裏又不想放棄夢想,內心裏矛盾重重。一個處於轉型期民主法制不健全的社會,個人的權利很難得到保證,個人實現的夢想就會增加重重的障礙,當實現夢想的成本變得無比巨大時,我們當然會選擇放棄,接受現實。這就是人生的境況,也許在他最後經過了一圈的折騰之後,回到農村接受命運的安排時,但我相信,他的內心深處仍然保持着對城市的嚮往,當路邊走過幾位從城市裏的客人,當城裏人的打扮深深刺痛他的眼球時,他的內心仍然會掠過一絲絲不安和躁動。夢想的力量的巨大的,現實也是要接受的,如何妥協,如何堅持,兩者比例的不同,夠成了我們不同的人生。

高加林還是幸運的,在他經受事業上的打擊時,一個純真,樸實、善良的農村姑娘巧珍深深的愛上了她,在他內心最為脆弱的時候,巧珍用無私的愛温暖了他的心靈。他同樣也愛着巧珍,他相信自己作為農民可以和巧珍很好的相愛和生活在一起。但是命運畢竟又一次考驗了高加林,讓他輝煌騰達了一次,他想起了之前在學校,更加有文化,更加和他談得來的黃亞萍,他也相信,如果他和黃亞萍在一起,他們會有更多相同的生活背景,有更多共同的語言,會有更廣闊的事業發展空間。高加林含淚與巧珍分了手,選擇了黃亞萍。兩個不同性格,背景的女人,高加林在做出選擇時,也遵守了自己的內心,也理性思考了結果。故事這如果樣發展下去,可能會是美好的結局,也不會有任何的悲劇色彩。 但是,總有一方深深受到了傷害,巧珍的無償付出受到了傷害,黃亞萍的未婚夫張克南受到了更深的傷害,對於張克南,我有時還覺得更加的感同深受。他們倆因為愛,選擇了默默的退出,成全幸福的一對。這四人之前的愛情糾葛都是真情,沒有哪方比哪方更高級,哪方比哪方更純潔,他們的選擇或是勇敢的追隨自己的內心,與對方在一起;或是接受對方不愛自己的現實,成全他人的幸福。有情人最後不能在一起,是一種遺憾;有情人成全他人在一起,更是一種大度。愛情的世界,沒有正確與錯誤,任何的結果都是合理,走到了最後,路能走成什麼樣,都是未知,需要我們的內心去探索,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接受自己的內心。也許正是出於未知,構成了這個世界中最神祕,最讓人期待、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吧。

小説中有一句話給我印象深刻:生活對於她這樣的人總是無情的。如果她不確立和堅定自己的生活原則,生活就會不斷地給她提出這樣嚴峻的問題,讓她選擇,不選擇也不行!生活本身的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脱它。我們都在矛盾中決策自己的人生和愛情,你堅定了自己的原則了嗎?

人生讀後感10

深夜重蓋書頁後,心中五味雜陳,不知何滋味。

這已是我第二次再讀《人生》,竟是又一次的淚花朦朧,腦中百浪翻騰。巧珍,高加林,黃亞萍,張克南,高明樓……我企圖利用路遙的心思,一個個在腦海中刻畫他們各自的面容,卻猛地發現他們已是活生生的人,清晰地站在我的眼前,那樣的有血有肉,充滿生機卻也難掩眼中難以訴説的故事。

加林,我為他感到遺憾與惋惜,他親手埋葬了世界上最珍貴,最純真的東西——一顆似金子般閃光的,他的初戀愛人劉巧珍的心。巧珍!你這個如聖母般的傻姑娘啊!為何會愛上此等男子,你明明值得更好的呀!起初,看到你們年輕的心兒緊緊相擁,我想,我作為一個旁觀者也是興奮歡樂的,甚至真誠地祝福你們能夠走下去,儘管是在這種艱苦貧瘠的小山村中,儘管,加林他是個一文不值的農民。

但是加林不同啊,他太想要飛黃騰達脱離小山溝溝,去城鎮,去大城市!是的,他滿腹才華,容貌英俊,那瘠薄的一畝三分地怎能裝下他宏偉的夢想呢?他的歸宿,從來都是應該去耍筆桿子,去當教師,去施展他的才華,他雖有農民的精神,卻沒有農民的夢想。在我看來,加林就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可惜碰巧,他走的也是一條全然為了自己,卻不顧他人感受的人生之路。他雖在解決着一個個不同的矛盾,努力擺脱自己矛盾的身份,卻沒有看到一路上丟掉了什麼。

在本書的開篇,作者路遙對整個故事就進行了啟迪式的預告,他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在農民與城市通訊幹事之間,年輕的加林當然選擇體面對口的通訊員,即使要面臨着被揭發“走後門”的風險,在美麗善良的巧珍和大膽奔放的黃亞萍之間,加林有過猶豫,但他深知,為了自己的事業也要選擇黃亞萍。誠然,還有一點,便是黃亞萍的學識遠高於巧珍。當讀到巧珍進城看望加林的對話時,我不由得潸然淚下。她小心翼翼地,害怕吐出的字中惹得加林不高興,像一隻極其温順的羔羊,可她的眼界實在太過有限,和“高雅”的加林之間的話題僅能侷限在農村的老母豬,三星巧玲等等人的情況,加林的厭惡實屬令我感到憤怒,他和黃亞萍可以高談闊論,聊文學,聊國際,聊風花雪月,而巧珍不能,於是加林選擇更具優勢的黃亞萍。可愛情,它又如何能夠是權衡利弊?加林的心情是心情,憑什麼巧珍的心情,就不是心情了呢?

人生真是玩笑話,人生怎麼能順順當當按照自己的意願想過就過呢,你得到的一切,早在暗中都標好了價碼。一個人的人生並不是一個人的,一個人的人生應該也是一羣人的人生,一個人的選擇也往往牽連着眾多人的選擇,加林選黃亞萍,黃亞萍就要放棄張克南,巧珍就要選擇馬栓,世界上哪有那麼多你情我願的事情呢,都是相互湊活成全罷了。加林和黃亞萍談了一陣快活的戀愛,接着懸崖勒馬,順流直下,自己乾的壞事被揭發了,愛人跑了,回頭看看,初戀巧珍竟嫁為人婦,他又回來了,原來是大夢一場空啊!他又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了!

本書在一片未知遠方的氣氛中悄悄散場,我不知道加林往後的命運,也不敢想,可能在巧珍的求情下回去當鄉村教師了吧,但他也配不上巧珍純潔無瑕的愛,更不配當這“體面”的教師。我只希望,沒有了月亮,加林的心也能夠皎潔。

人生讀後感11

這本書故事很簡單,簡單但像是在讀一個童話故事一般,但就是因為太簡單,所以更偉大。

故事主人公叫做高加林,背景依舊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陝北農村,文革和大躍進已經過去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沒有普遍實行,保守的農村裏依舊在搞生產隊,而高加林就是從農村裏走出來的一個高中生。

他好讀書,熱愛文學,關心國事,文筆極好,卻沒有考上大學,所以只能留在當地做個教書先生。故事就從這裏開始。

整個故事時間跨度不大,但也不緊湊,而短暫的光陰也會產生劇變,這就是人生。高加林起先是丟了教書先生的體面活兒,因為村幹部的兒子頂了他的位,遭受此等打擊後,個把月活得跟個廢人一般,但愛慕他已久的農村姑娘巧珍把他拯救了出來,讓他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他們不理會巧珍父親的反對和村裏人的閒言碎語,毅然決然地在一起了。這是第一個起落。

高加林當兵的叔父回鄉當了個大官兒,他的一個手下安排了高加林一個縣通訊記者的職務,給了高加林一個豪情潑墨揮灑才能的機會,他也因此離開了小農村,遠離了巧珍。而就在縣城任職期間,與高中老同學走得進了,兩人相談甚歡,有很多共同語言,雖然他們各自都有男女朋友,但他們依舊勢不可擋地在一起了,兩人相約共赴黃亞萍的故鄉,南京這個大城市發展。於是高加林拋棄了巧珍,黃亞萍拋棄了張克南。但事情並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發展。張克南的母親一氣之下告發了高加林走後門吃公家飯的事,已經小有名氣的高加林只能又被遣返回村。這是第二個起落。

最後收尾的可以算作是隻有一個落,那就是高加林與黃亞萍交往過後才發現自己愛的人其實是巧珍,東窗事發後他只能回到農村,而此前傷心欲絕的巧珍已經同其他人結婚了,再不可能回到高加林身邊。

但其實結局還暗暗隱藏着一點點起。那就是高加林思想上已經有了覺悟,他甘願接受現實,也不再看不起農村,看不起勞動,往往最平凡的,最樸實的,才是最偉大的。而另一邊,巧珍也去了村幹部家裏為高加林求教書先生的職,高明樓也答應了。

故事結尾,高加林撲倒在德順老爺爺懷中大哭,終於明白了痛失巧珍才是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其實,年輕的時候誰都會犯錯,可能是意氣風發,可能是追名逐利,最本真的東西從來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握住的。也許這就是人生,總會給你製造太多會留下遺憾的瞬間。某個抉擇,某種觀念,當時或許不以為意,在冥冥之中卻是至關重要。

可如果説這就是命,每個人的命就是每個人的人生,我是不贊同的。人生各個時候大大小小的抉擇,或許輕重不自知,但並不是説不可預測。所謂的善良與邪惡,是常人都可以判斷的;而所謂的成熟與青澀,是一個真正的智者能夠判斷的。我認為高加林沒能考上大學以及失業後自暴自棄的伏筆,最重要的就是為了闡明這一點。

像德順老漢那樣的智者,生活中或許不多見,因為俗世的羈絆總是影響人們各種決定,這叫做現實。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那樣的人,瀟灑而超脱,樸實而善良,成熟而厚道。他是生活的智者,活在俗世裏,卻活得超脱塵世。

人生讀後感12

錢鍾書寫的文章,給人的感覺總是很風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文如其人”,這句話用在錢先生身上實在合適不過了,看過錢先生的生平,其父為其取表字“默存”,意在挫其鋭氣,避其鋒芒。但是錢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寶劍的鋒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讓人膽寒。

讀錢先生的作品很費腦神經,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時候你很認真去閲讀,卻發現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己的天資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所説的,錢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澀,讀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但是仍然不是暢銷作品。乍一聽,覺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虛,實際上就是自己的水平不到家,看書如同牛聽琴一般無用。就説《寫在人生邊上》這個書名吧,初看上去還真有些讓人摸不着頭腦,這題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錢鍾書先生寫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有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於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這本大書我們又能讀懂多少呢?能在它邊上寫上些什麼的,也算是不錯了。

這集子裏每一篇短文,都藴含了錢先生獨特的觀點,並且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讓讀者透過思考來理解他的思想。《寫在人生邊上》,這個名字,確實也取得巧妙。作者將人生比喻為一本書,將一部分人比喻作書評家或批評家,而另一些人則為消遣者。這樣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貼切。

畢竟是個孩子,我從不覺得人生太長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錢鍾書先生的觀點來看,我目前所經歷的生活既不是特別快樂,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

平淡淡吧。

不過,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種事實,但決不可以是一種觀點。而且平平淡淡的過一生其實也是不快樂的,因為平平淡淡就是“沉悶”,就是“長時間”,就是“痛苦”。不過,“人生雖不快樂,但仍能樂觀”確實是這樣的,雖然錢鍾書先生的一串論證,已證明人生不可能是永遠快樂,甚至説“永遠快樂”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但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是屬於物質範疇的,而意識是物質能動的反應,當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識所反映出的物質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樂觀看人生,有人是悲觀過一世,而我們理應樂觀地對待人生。錢鍾書先生將人生是不快樂的與我們應當樂觀的看待人生這對矛盾稱之為“這是人生對於人生觀開的玩笑”,我還沒有這麼高的覺悟去理解這句話,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對矛盾是辯證統一的。既然人生註定是不快樂的,那麼我們何不苦中作樂呢?至少精神上的快樂可以抵消一些物質上的痛苦,況且“快樂是由精神決定的”。這樣一來,我們至少會感覺到什麼是快樂。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於它是漫長的,但也正是因為它是漫長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快樂,去感受快樂——即使快樂是轉瞬即逝的,矛盾的雙方是辯證統一的。樂觀的過一生,人便會變得闊達,一切也會變得相對美好;悲觀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會變得愈加宂長,一切令人所厭惡的東西會被無限的放大。

因此,即使人生可能會不快樂,但我們仍要樂觀地過一生。

人生讀後感13

讀了路遙的《人生》,主題思想與《平凡的世界》相似,是一部描述農村生活的和人物的小説。講了主人公高加林,戲劇性的起起落落,大學聯考落榜到當民辦教師,後被村幹部兒子頂下來,又做了農民,在他感覺最苦悶痛苦的時候,善良、美麗的`姑娘巧珍來到他身邊,用她熱烈、細膩、純真的愛情,給高加林了一段美好的日子。那段農村愛情情節的描寫。在我的腦海中也形成一個美好的田園風景畫,一幅是他們一起從城鎮沿着鄉村的小路,推着自行車回家。一幅是巧珍站在樹下,遙相看着田坎下的高加林,還有最美的,竟然是,老叔、高加林和巧珍趁着月色拉着兩個糞車進城去掏糞的場景。那個時候,兩個熱戀的青年和一個心中藏着一段愛情故事的老人。在田野的月色下,構成美好的畫面。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生活,所以。對於路遙描述的這些人物和場景,除了故事的情節,更有一種童年場景的回憶。在我的記憶中是一種美好的回憶。常讓我感到,幸福,不僅僅是在你得到了什麼,擁有了什麼,而是你用心的愛,並感受着別人對你的愛。

之後命運的轉折,高加林從有了機會到縣城工作。立刻他的才華得到完美的展示。做記者、寫報道、攝像、很快他成了縣城的受人關注的名人,加上他的英俊和心存的遠大志向。他高中的曾經喜歡他的在播音台工作的同學亞萍,離開了老實本分的亞男,追求了高加林,用來追求的砝碼是:一她的博學能夠和加林討論一些有關科技和政治的大問題,二是她優越的家庭背景,可以講加林從小縣城帶到大城市,南京。對於一個農村孩子來説。大城市,是極具吸引力的。

讀這裏的時候,第一次感覺到,人的志向如果控制的不得到,就會變成野心。不是人走向成功的動力,而成為走向歧途的誘因。凡是通過正當的努力,正當的途徑實現的目標,叫志向,而把實現的過程寄託於其他的方式,哪怕是婚姻,都會埋下悲劇的種子和不幸的禍根。

加林選擇離開的善良、美好的巧珍。和亞萍走在了一起。這樣的決定,給巧珍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因為她是那麼的愛她的加林哥,但,她卻很理解的離開了她。痛苦過一段之後,她又重新回到她的土地,她是個非常堅強的女孩子。並且她勞動,熱愛她生活的土地,熱愛田野的鮮花和藍藍的天空。為這些,她覺得自己應該繼續的活下去。幾天後。她接受了一直追求他的老實的一個加林的學生,同樣的一個不識字的莊稼人。

而縣城的加林和亞萍也陷入了新一番的戀愛中,這裏,沒有給我留下什麼更深的美好的圖畫,小資的愛情是路老先生不太擅長的,或者就根本不欣賞的。所以,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短暫的相處,也存在着一些衝突,還沒有完全的展開,他們的感情就又經歷的考驗,加林被人告之後,又要回到農村當農民。

這個時候,亞萍需要選擇是愛情還是當農民。她有選擇愛情的勇氣卻沒有選擇當農民的決心。加林也終於明白,他和亞萍並不能真正的生活,他理智的主動與亞萍分手,再次回到農村。這時他才發現,他心裏更喜歡巧珍,可惜,他已經錯過和失去了這最寶貴的感情。

是啊,真正讓生活感覺幸福的,還是愛。沒有欣賞和愛作為基礎的婚姻是枯燥兒無味的,經不了太多事,新鮮感一過去,或者目的一達到,就會感到無聊或者失望。

每個人的人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做人的道理。人活着,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得意失意都不要丟掉自己做人的根本。這樣才能讓自己在命運的變化中,變得從容。保留中珍貴的東西。沒有得意時的猖狂,也沒有失意後的落寞。

人生讀後感14

我讀了《陽光心態幸福人生》一書後,使我茅塞頓開,尤其是那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深深的感染了我,使我頗受啟發。此時,再思考人生高度的問題及幸福的價值觀,覺得決定人生高度及幸福的價值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關鍵一點便是我們的人生態度--態度是一種心態,是一種觀點,更是一種追求,一種精神。

什麼是心態?心態就是一個人對人、對世界的看法和態度。能夠説,心態是我們真正的主人,心態決定了我們的命運。用心心態能夠使人學到處世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寬。生命的價值越來越大,成就事業,獲得幸福,消極心態則很有可能會使你人生的航船駛入淺灘,從而失去發展的機會,一生與困苦和不幸相伴,成為人生的失敗者。心態具有強大力量,從裏到外影響着一個人,決定着他的命運。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動。同一件事情,由具有不一樣心態的人去做,其結果必會不一樣。好的心態就像陽光一樣,是能量之源,是快樂之本。當我們的心靈充滿陽光時,我們的生活也必須會變得充滿歡笑,豐富多彩。無數成功人士所走過的成功之路均證實了這樣一個真理---好心態是成功的關鍵。

我從事財務工作六年,這六年來的經歷給了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對於生活,無論出現什麼問題,都要用心地去應對,才能使自我真正地邁向成功的道路。在此過程中,必須要控制自我的情緒,擺正自我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刻帶着好情緒去生活、去工作、去學習。

以前我也常有埋怨工作的不順心,此刻想想那些沒有工作的人,他們的心在漂泊,找不到停靠的港灣,不明白明天將何去何從,那種徘徊與迷惘,那種對家人的愧疚與無奈,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想想他們,我就覺得自我很幸福。一些人對物質的追求很高,總想跟別人比,總想開好車,住洋房,穿名牌……但説實話,真正得到了這些,人就能快樂了嗎?!不管多富有,一頓也不能吃三五餐,一晚也不能同時睡幾張牀……

記得剛畢業參加工作時,我很想擁有一套屬於自我的房子,有一輛屬於自我的車,我覺得,如果擁有了它們,我就很知足了,很幸福了。可當我真正擁有時,我卻覺得,原先擁有後也但是如此,甚至還徒增很多煩惱。應對物慾橫流的這天,我感受到物質能帶給人的快樂是短暫的,是有限的。擁有某一件東西前你不快樂,擁有某一件東西后你也不見得會快樂,漸漸地我懂得了快樂來自於內心,心靈平靜,心態陽光,心中充滿愛與寬容,凡事往用心方面看,才能真正快樂。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質上與財富、相貌、地位、權力沒直接關係,幸福是由自我思想、心態決定的。

感恩之心要無時不刻地存在心靈深處,才能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不斷增強職責感。生我者父母,養我者亦父母,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怨無悔的,子女在享受這份愛時又是否抱着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父母呢?同樣的,社會和組織為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帶給了空間和條件,自我成長的過程離不開組織和社會,常懷感恩之心能使我們學會欣賞、給予和寬容,不會滋生貪心、貪婪的慾望,擁有陽光的心態,生活才能處處充滿陽光”。

六年的工作時光,只是人生長河中的一個瞬間,只有熱愛生活,學會欣賞生活中精彩的每個瞬間,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只有學會取捨,該放下的就瀟灑地放下,才能卸下包袱,用心地去進取;只有學會諒解與寬容,用陽光樂觀的心態工作,才能真正體會到工作的樂趣。感謝陽光心態!

人生讀後感15

這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但是讀完之後還是有些地方出乎意料。

書的作者是特斯拉老闆的親媽。只看到這裏的時候還以為是教給我們如何培養出特斯拉老闆這樣的孩子呢,看完了才發現人家有自己的生活,雖然以孩子的成就為榮,但並不以孩子的成就為生活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標。

這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意外。不過這個意外倒是印證了平時讀育兒書的一個感覺,那就是育兒要先育己。想要一個很酷的孩子嗎?如果你自己就是個很酷的人,那有個很酷的孩子也就是順理成章了。他們一家三代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個意外是這樣的一個美女加才女居然在面臨家暴的時候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和近期網絡上説到的藏族姑娘拉姆的遭遇類似,她的前夫,也就是她的孩子們的生父對她也實施着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家暴。可見人一旦置身於這種惡劣環境,想完全靠自身力量擺脱是極其困難的。如果大家身邊有這樣的受害人,還是要儘可能施以援手,而不能認為是別人的家務事就不管不問。

第三個意外是關於美女和化粧衣品的關係。雖然覺得化粧和挑選着裝是必要的,但總覺得對美女可能並不太需要。事實證明,美女的化粧技術和着裝品位在專業人士的加持下和自己操作的效果也是有云泥之別的。可見什麼事情都是要相信專業的力量。

另外,由於作者同時是一名營養專家,書裏邊對於飲食安排也提出了一些建議。雖然並不認同她對具體食物的安排,但是總體理念是贊同的,那就是“只在餓的時候進食,只吃健康食物,絕不暴飲暴食”。同時特別贊同她説的關於飲食方面“沒有人想聽常識,大家都只想要靈丹妙藥”和“不要把你的卡路里配額浪費在難吃的食物上”的説法。作者提醒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吃東西並不是因為感到悲傷或者是有壓力,而僅僅是因為食物可口,這樣才能確保是在享受美食,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綁架,把吃東西當做是減壓手段。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感覺在解決了温飽問題之外,什麼都可以是吃飯的理由,社交、減壓、無聊、獵奇,等等等等,只除了解決生理需要。畢竟,現在社會中的多數人都是吃的太多,而非相反。飢餓反而成了一種稀缺的感覺。

特別可愛的是,作者説即使我們有不健康的飲食,也不必感到懺悔,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是在享受美食,那就下不為例,從下一餐再恢復健康生活方式。因為我們不需要讓每一次進食都十全十美,我們的人生也是同樣如此。

由此想到,完美主義確實是我們的敵人。一個最新的案例就是孩子上課時的表現被老師評價為有創造力。其實,也許孩子們在我們身邊時也是那麼有創造力,只是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着他們完成的沒那麼精彩的部分,而總是忽略他們精彩的部分,或者是認為理所當然。另外就是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就像別人的朋友圈——看上去很讓人羨慕,但很可能只是局部的事實。這些閃亮的瞬間肯定不是課程的全部,甚至可能就是整節課上一剎那的靈光一閃。輪到這些老父親老母親自己看娃時,多半還是要抓狂的。所以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對孩子還是要再多一點耐心,再多一點欣賞,或者最重要的是,再多一點沉浸,而不是置身事外,把陪伴當做一項工作。

熱門標籤